分享

李济深和新桂系到底是什么关系?

 超我儿 2023-10-23 发布于四川

1


可能是读了一系列地理专著的关系,今年开始我对人文地理特别感兴趣,很多选题都喜欢用地理的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是写李济深和新桂系的,但我依然准备用地理来开篇。

广西的地理,是三条大江塑造的。

横贯东西的长江,在湖南岳阳分出一条湘江,经洞庭湖流过长沙、湘潭、衡阳、永州就进入广西境内,秦始皇修建的灵渠,又把湘江和漓江连接起来,漓江经过桂林、梧州汇入西江,西江再向东流便到了广东,经过肇庆、广州、中山流入大海。

这是一条从长江到南海的水运系统。

西江发源于云南曲靖,在昆明绕了一圈之后便一路向东,横贯广西,流经来宾、桂平。而发源于广西西北的郁江,经百色、南宁之后也到了桂平,两条大江自此合流向东,在梧州接收漓江之后便进入广东,奔流到海不复回。

可以说,通过西江和郁江,广西的大部分地方,都和那条长江到南海的水运系统联系起来。

正因为这样的关系,明清以后,两广便有了一体化的趋势,桂东和粤西更是亲密的一家人似的。

而广东和广西的交汇点、漓江、西江、郁江的核心枢纽便是广西梧州,外贸总额占广西全省的80%以上。

图片

理解了广西的地理,我们就可以继续往下说了。

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尿毒症发作而死,北洋军阀彻底成了一盘散沙。

在这样的背景下,广西军阀陆荣廷也产生了扩张地盘的野心,于是陆荣廷命令谭浩明统帅五个军从桂林进入湖南,然后沿湘江北上攻克长沙,同时派另一支部队沿西江东进,经梧州进入广东。

得到这么大的地盘,陆荣廷便宣布出任两广巡阅使,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南王。

到了1920年8月,孙中山要经营广东做革命根据地,便发起驱逐陆荣廷的战争,逼的陆荣廷宣布下野,随后陈炯明统领粤军进驻广西。

就这样,孙中山取代陆荣廷,初步整合两广。

从陆荣廷和孙中山的选择来看,广西要有所成就必须占领广东,广东要北伐也必须安定广西,在特殊的地理条件下,两广抱团才能形成合力,分裂只能不断内耗。

在战争年代,两广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2



就在孙中山初步整合两广的时候,李济深加入粤军,逐渐成为孙中山的得力部属。

李济深是梧州苍梧县的人,青年时在梧州中学堂读书,其中一个老师是广东番禺人胡汉民。

后来胡汉民离开梧州中学堂,留学日本,李济深也随之离开梧州,报考了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开始读军事,一路读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陆军大学,成为那个年代的高端军事人才。

1920年底,孙中山把亲手成立的“援闽粤军”改编为粤军第一师,并任命邓铿为师长,开始裁汰老弱选拔精锐。

邓铿和李济深是广东陆军速成学校的同学,于是邓铿给李济深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到粤军第一师做副官长,直属部下就是张发奎、薛岳等人。

到了1922年,孙中山准备以两广为基本盘,举行北伐,以武力统一中国,但统领粤军的陈炯明不同意,认为“武力统一”会伤害很多人的利益,“联省自治”能保证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不同的政见,导致孙中山和陈炯明反目成仇,于是陈炯明背叛了孙中山、暗杀粤军第一师师长邓铿,并把广西的粤军也调回广东,用来和孙中山作战。

这场战争给了很多人机会,其中就包括李济深。

那年冬天,李济深得到孙中山的秘密指令,随后在第一师联络一批中下级军官发动起义,顺利击败陈炯明,收复广州城。

战后,孙中山为表彰李济深,便任命他为粤军第一师师长,为李济深成为粤系大佬奠定了基础。

其实孙中山是非常重视地域关系的,革命这么多年,他重用的基本都是广东人,李济深能得到孙中山的信任,并和那群广东人谈笑风生,恐怕离不开两广一体化的时代背景。

虽然收复了广州,但因为陈炯明把驻广西部队调走,导致广西失去政治权威和军事威慑,成了群龙无首一片散沙的状态,那些掌握部队的广西军人们,都想趁乱夺取地盘,甚至陆荣廷都召集旧部卷土重来,准备恢复以前的势力范围。

那时广西流传一首民谣:“司令满街走,将军多如毛,杀人兼越货,无日不干戈”,这说明孙中山初步合起来的两广又分裂了。

对于这样的局面,孙中山当然是不满意的,便开始重新整合两广。

怎么做呢?

孙中山的选择是,任命李济深为梧州西江善后处长,统领部分粤军,回到梧州这个两广之间的门户要地,扶持广西的小军阀,做为广东的附庸。

而李济深到了梧州之后,做出的选择是,扶持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组成的新桂系。

李宗仁是广西桂林人,读过广西陆军小学、广西陆军速成学校,清末民初的时候参加过同盟会,属于有革命履历的进步军人。陈炯明叛变以后,李宗仁便自封为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拥兵三千,驻扎在广西玉林。

黄绍竑和白崇禧都是保定军校的毕业生,在陆荣廷的军中混迹多年。陈炯明叛变以后,他们带着千余人到玉林依附李宗仁,被改编为广西自治军第二路军第三支队。

李白黄就此合流。

但黄绍竑的政治敏感性非常高,认为部队驻扎在玉林没有前途,必须寻找政治过硬的靠山,才能借政治和主义的名分,在广西有所作为。

于是在1923年的时候,黄绍竑和李宗仁开诚布公的谈了一次,带着千余人的部队北上,准备夺取梧州做根据地,同时嘱托在广州治伤的白崇禧,想办法和孙中山取得联系,争取革命领袖的政治支持。

这样一来,孙中山、李济深几乎同时和广西军人联系上了。

在广东,孙中山接见了白崇禧,鼓励道:“你们能够起来革命,很好,你们都是青年军官,应该参加救国救民的革命”,把黄绍竑和白崇禧的部队命名为讨贼军,在广州设立办事处,巩固两广的联系。

在梧州,李济深配合黄绍竑,击败驻守梧州的冯葆初旅,战后又直接把梧州打包送给黄绍竑,自己继续从广东领取军费。

而得到梧州,黄绍竑每月就有四十万的财政收入,于是他在梧州设立讨贼军总指挥部,扩编到四千多人。

发现黄绍竑混的风生水起,李宗仁也看出来了,追随孙中山有利可图,便开始和李济深联系,逐步向广东靠拢,并在李济深和陈铭枢的介绍下,在梧州加入国民党。

就这样到了1924年底,在李济深的支持下,黄绍竑在梧州一带攻城略地,李宗仁在玉林一带招兵买马,两方势力在桂平交汇,基本占据了两广之间的全部门户要地,拥兵一万多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济深和李白黄三人,挑动广西军阀陆荣廷和沈鸿英火并,等沈鸿英消灭陆荣廷之后,李济深又派出粤军第一师,直接配合李白黄作战,将沈鸿英的部队消灭干净,于1925年8月统一广西。

回顾新桂系的崛起过程,首先要归功于孙中山的整合两广战略,其次要归功于李济深的具体扶持,如果没有这两点,仅凭李白黄的薄弱兵力,基本不可能崛起壮大统一广西。

所以黄绍竑说过一句话:“李济深不是新桂系,但他是新桂系的恩人。”

而广东扶持的新桂系取得成功,意味着两广再次被整合起来,1925年国民政府整编军队的时候,李济深的粤军就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李白黄的桂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七军。

这个时候孙中山已经去世了,但他整合两广却意义重大,直接为国民政府北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3



在北伐的过程中,虽然李济深留守广东,但他派出的陈铭枢、张发奎、叶挺等部队直奔武汉,给第四军打出“铁军”的名号,新桂系的第七军和蒋介石的第一军,则攻占了长三角地区。

这样一来,粤系、新桂系、黄埔系便成为北伐的最大赢家,切下最大份额的胜利果实。

为了保住胜利果实,1927年4月,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的时候,新桂系和粤系都是支持蒋介石的,不仅李白黄在长三角杀的人头滚滚,李济深也在广州发动“四一五事变”,逮捕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

这是三方势力合作最密切的时候,但随着北伐成功,他们开始了分分合合的政治斗争。

蒋介石在南京发动政变的时候,武汉的汪精卫最初是不支持的,后来汪精卫顶不住压力,从7月开始驱逐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但提出一项条件——

要想宁汉合流,蒋介石必须下野。

蒋介石的计划是,亲自指挥徐州战役,击败张宗昌和孙传芳的直鲁联军,获取巨大的军功,抵消汪精卫提出的下野要求。

结果,蒋介石寄予厚望的徐州战役失败了,不仅没有获得军功,还把以前的威望给丢了。为了弥补战败的损失,蒋介石希望得到新桂系的支持,武力讨伐武汉。

只要消灭提出问题的人,就没有问题了。

然而面对蒋介石的作战命令,负责前线指挥的白崇禧,拒不执行。

这意味着,蒋介石策划的徐州战役失败以后,不仅无力讨伐武汉的汪精卫,连近在咫尺的新桂系都不配合了,无奈之下,蒋介石宣布下野,新桂系得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军政大权。

9月,新桂系召集南京、武汉的军政要员以及国民党元老,成立“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基本把国民党的各方势力都团结起来,促成宁汉合流,但新桂系也有一个要求——汪精卫下野。

那汪精卫能有什么办法,只能宣布下野。

此时武汉的部队都被唐生智控制,只要唐生智不放弃军权,新桂系就不算彻底成功。

于是在10月份,新桂系向唐生智宣战,李宗仁亲自到安庆指挥,唐生智接连战败,最终在1928年初通电下野,其部下李品仙、何健等人通电,宣布拥护南京国民政府,接收新桂系的改编。

就这样,短短六年时间,新桂系从仅有数千部队的小军阀,成长为拥兵二十万、占有广西、湖南、湖北、江浙等半壁江山,并控制南京国民政府的庞然大物。

但也就在新桂系大获全胜的时候,蒋介石复职了。

因为被新桂系逼的下野之后,蒋介石和汪精卫同时联系了回师广东的张发奎、黄琪翔,让他们起兵逼退新桂系的盟友李济深,夺取广东,然后在广东另立中央,和新桂系的“中国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抗衡。

从个人利益来看,张发奎和黄琪翔也想夺取广东,做为自己的地盘,便痛快的答应蒋介石和汪精卫的条件,于11月份发动政变驱逐李济深。

张发奎和黄琪翔是汪精卫的旧部,广州政变又同时得罪了粤系李济深和新桂系,于是李济深和新桂系立即开始“倒汪。”

而蒋介石在上海召集国民党中执委开会,以“调停人”的身份,表态支持李济深和新桂系的“倒汪”行动。

压力给到汪精卫。

汪精卫发现被蒋介石摆了一道,又处于群起围攻的环境,无奈之下抛出“蒋介石复职”的议题,希望向蒋介石低头来保住地位。

面对汪精卫的议题,新桂系和李济深没有理由拒绝,蒋介石便顺利复职。

正在这个时候,我党领导的“广州起义”爆发了,蒋介石立即利用这件事,联合新桂系和李济深“倒汪”,汪精卫又被摆了一道,被逼的出国考察,张发奎通电下野。

所有人都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受伤的只有汪精卫......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蒋介石利用各方的矛盾纵横捭阖,从新桂系的手里夺回南京国民政府的主导权,但承认新桂系战胜唐生智的成果,为了安抚新桂系和李济深,又委任李济深重回广东。

三方势力暂时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4



真正让新桂系和李济深一蹶不振的,还是之前说过很多次的裁军事件。

那时中国的军政集团大致分成四方——控制长三角的蒋介石、控制晋冀和平津的阎锡山、控制西北的冯玉祥、控制两湖和广西的新桂系,各自拥兵数十万,粤系李济深反而成了新桂系的附属势力。

为了削弱其他势力,蒋介石在1929年1月召开编遣会议,要求大家一起裁军,把全国军队维持在60万以内,但蒋介石要20万人的名额,冯玉祥、阎锡山和新桂系各自有10万人的名额。

蒋介石的真实用意,其他人立即就明白了,极度排斥裁军——“我裁军以后,你再来打我,是吧?美得你。”

而随后爆发的“湘案”,直接挑破新桂系和蒋介石的矛盾。

当时李宗仁是武汉政治分会主席,直接控制刚得到的两湖地区,具体到湖南的政务,李宗仁委托第四集团军一军团总指挥鲁涤平主持,但实力派何健也在湖南境内。

1929年2月,蒋介石给湖南运了一批军火,明确说是给鲁涤平的,何健就非常不满,要求武汉政治分会给个公道。

其实新桂系大员们也有疑问了,蒋介石给军火,为什么指明给你鲁涤平,而不经过武汉政治分会?何健的要求,正好给了新桂系处理鲁涤平的借口,于是武汉政治分会免除鲁涤平的职务,改任何健为湖南省政府主席,并派两个师进驻长沙,把鲁涤平的部队缴械。

随后,鲁涤平到南京向蒋介石告状,蒋介石立即以此为借口动员部队,新桂系感觉到蒋介石的战争意图,也开始动员部队,三月,双方就爆发了“蒋桂战争”。

事实证明,新桂系在战场上很能打,但搞政治远远不是蒋介石的对手。

早在开战之前,蒋介石就做了三件事——

和流亡日本的唐生智和解,把唐生智劝回国内,策反被新桂系控制的旧部,其中就包括湖南的何健。

李济深到南京调停蒋桂冲突,蒋介石为了削弱新桂系的力量,直接把李济深软禁起来,并用广东地盘,换取粤系将领陈济棠和陈铭枢的支持。

利用中央政府的有利地位,拉拢各方势力,最终东北张学良、四川刘文辉、山西阎锡山、西北冯玉祥都表态拥护蒋介石。

这三板斧砍下来,新桂系就被彻底孤立起来,和蒋介石打到五月份就被迫退回广西,蒋介石甚至指挥何健从湖南推进到桂林、陈济棠从肇庆攻占梧州,掌握了广西的两道门户。

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宣布下野。

蒋桂战争结束以后,新桂系彻底从巅峰跌落下来,日后借助汪精卫反蒋的机会,才能重整旧部,但不再有问鼎天下的资格,沦为中国的一股地方势力,黄绍竑甚至脱离新桂系投奔蒋介石了。

李济深被蒋介石软禁了将近三年,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才放出来,但广东已经另有主人,粤系也分崩离析,李济深从实力派变成闲云野鹤,此后二十年,以政治上反蒋为主要工作。


5



有实力和没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新桂系和李济深的最终归宿。

自从三十年代开始,李济深就是没实力的,又常年以反蒋为工作,于是积累了巨大的政治声望,1948年在香港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以后,李济深更是成为反蒋的旗帜性人物、国民党正统的代表。

凭借这样的身份,李济深得以出任新中国的副主席,位列开国元勋之一。

图片

而新桂系没有像冯玉祥、阎锡山一样被蒋介石完全兼并,是有些实力的,解放战争后期,李宗仁甚至接替蒋介石做了“代总统”,那么新桂系的部队,自然要和解放军作战。

结果在1949年12月,四野大军先后解放桂林、梧州,并在玉林一带歼灭白崇禧指挥的新桂系主力部队。

玉林,正是新桂系起家的地方。

早已没有实力的黄绍竑留在大陆,陆续做了三届政协委员,李宗仁则出走美国,白崇禧飞往台北。

以广西而起、以广西而终,李济深和新桂系的命运各不相同。

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点 击 下 方 名 片 可 关 注 公 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