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认知游戏的初衷与灵感

 长沙7喜 2023-10-24 发布于湖南
作者:子纹
01
一个问题:人可以尝试像沉迷游戏一样沉迷学习吗?
我喜欢品味语言幽默,每次哈哈哈大笑之后都会若有所思。我相信,幽默的本质是出人意料的视角,能颠覆习以为常的成见。
曾经走红网络的搞笑歌曲《PPAP》有句歌词 “I have a pen,I have an apple,I(Uhh~)Apple-pen”。于是我突发奇想 “我学了元认知,我经常玩游戏,然后我有了元认知游戏”。嘿嘿,想挺美。元认知怎么可能像游戏一样好玩上瘾?不过等一下,“元认知不可能好玩”有一个隐藏的前提——学习是痛苦的。
但这个前提正确吗?
这算是学习者经典天问了。如果上网查资料,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答案:学习有时候快乐,有时候痛苦。有人快乐,有人痛苦。从脑科学的角度,人脑适当的探索未知会带来愉悦。但在学习的过程中又有种种苦楚,比如短期难以见效,内容容易枯燥等等。快乐和痛苦更是一种主观的感受,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或许转换一下视角,把视线由外部知识拉回我自己——对于我来讲,在具体真实的学习中,情况会变得怎样?
02
一次失败:“我可以”vs“我应该”,再丰富的办法也救不了抛弃自我的学习者
-费曼学习法的突袭背刺
大部分人都听过很好用的费曼学习法,那你有听过费曼学习法失败的例子吗?我就有一个。
最近买了几本跟认知相关的书,可以说是大脑的说明书。为了更好的理解,我开始使用费曼学习法。刚开始的第一个阶段,学习效果拔群。不仅仅是阅读体验的提升,记忆效率也很高。更有一种 cosplay 柏拉图教学生的趣味。时间在阅读中好像消失了,阅读时脑海中的想法此起彼伏。一段时间之后,整个人都精力充沛,自然就想提升一下效率做的更好一点。
于是我进入了第二阶段。接下来的事情就好玩了,因为我陷入了一个“越努力,越疲惫,越困难”的怪圈。读书突然变成了一个为别人完成的任务,我重复着阅读的行为记录了更多的比较,但很少进入心流了。没有兴趣的知识,就像是一团散沙,被风一吹就散了。读书笔记越做越多,进入回忆深处的知识反而越来越少。
一努力,就颓废了么?真是太奇怪了,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元认知带来的线索发现
假如没有接触过元认知,我很可能会认为这是一个关于自制力的问题。然后完善费曼的学习法,努力克服倦怠感。但我现在意识到这很可能是无效的。因为努力克服倦怠的思路本质是“大力出奇迹”,不去改变模式,而是加大执行的力度。
《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中把问题看做是一种系统的结果,这种“大力出奇迹”的行为称为被称为“第一序改变”。因为没有改变造成问题的模式,加大力度只会让问题在同样的模式下做大做强。结果机会事与愿违。
道理我都懂,可作为置身问题之中的人,如何才能看清楚自己的运行模式呢?我想起了自己的阅读问题列表。受到元认知日记的启发,我把阅读过程中引导自己思考的问题记录成列表,写在读书笔记旁边,作为思考的痕迹保留下来。以下就是两个不同阶段的问题列表。其中引领问题是每个列表中最关键的问题,其余的部分是对引领问题的展开和补充。对比两个引领问题,很快就能发现答案。
A第一阶段-引领问题(A leading question):我是如何理解这本书的内容的?和我有什么关系?
图片
B第二阶段-引领问题(A leading quesiton):我对内容的理解够不够精准?它说的有道理吗?
图片
从最基础的提问技巧来看,A是开放型问题,关注过程,所以更能刺激发散的思考。B是封闭型问题,关注的是结果,所以激发的是一种收敛思维。而我又恰恰处在阅读的过程中,而不是读后重新审阅的阶段,这让我还没沉浸理解,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检查结果。出门没有5米,就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走错路。我可能还下意识的模拟了一个检测。也许是曾经的老师又或者一位权威的长辈。模拟的他者一直在我脑海中勤恳的监工,于是就出现了“我不是在为自己阅读,我好像在给别人完成任务'。
在这些提问背后还隐藏了一种更深层的信念。A 是一种“我可以”的理念,我在创造和知识的关系。知识重要,我的理解和想法也重要。我们是平等的。B 是一种“我应该”的理念,抛弃了我的自主性,成为知识的客体,我的感受和理解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够不够准确。即便我在 B 中补充了各种丰富的阅读方法也无济于事,也不如 A 简单好用。每次使用 B 的规则阅读,就是在强化”我应该“的理念,重复地抛弃自我。
这种重复时常狡猾切隐蔽,表面上是形式一片大好,笔记一大片。但内心逐渐崩溃,直到觉得累,开始躺平。
如果跳开问题内容,从问题修改的时间截点来看,还会发现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一开始明明走在正途,接着出现了一个美好的”做大做强“的愿望,然后就开始”误入歧途“。
所以是什么让我从正确的道路上撤退了?——是对正反馈的误解我认为他者的肯定才是正反馈,自我的肯定有价值,但是在排序中低于他者。如果想要做的更好,自然要用更有价值的反馈来引导。所以我虽然能轻松的开始,一旦开始想要做的更好,就又轻易的进入“越努力越难受”的奇怪循环。事实证明,越是迎合他者的标准越是得不到任何进步,即便这个他人是自己脑海中模拟的也一样。
-元认知带来的暂时真相:“我”就是学习的乐趣,“我”才是方法成功的原因
现在问题已经从“费曼先生是如何背刺”的单一事件跳出来了,我获得了一个“越努力越疲惫”的行动模式。仔细回想一下,这个模式一直在生活中重复发生,只不过我从未有机会直视过它。因为我的内心有太多的“我应该”,他们丝滑的加载在我的每一次思考中。每次当我产生怀疑的时候,“我应该”就悄悄在我耳边说:“不要怀疑,就应该是xx,这就是最正确的路,相信我。”
“我应该”一直能逃出捕捉,也不完全是思考不够导致的。它还有一个在现实层面有个强有力的依据:你凭什么说做自己就能更好呢?你看,你都这么努力的改变尚且不能成功,如果继续做一个不完美的自己,那岂不是更糟糕了。这不一个可以通过逻辑说服解决的疑惑。它需要一个人切切实实有一次在学习上做到“我可以”并且发现正反馈的经验。亲自去爬一遍“开悟的山坡”才敢做坚定的说:你错了。我不需要完美,我需要和自己站在一起。
而经过这次的经验,我现在敢对自己说:做自己更好。在此之前,我也听过很多道理,知道了很多方法。我从逻辑上认可他们,但明白道理是没办法让我的行为产生变化的。
我曾听咪惹说“方法的成功本质是人的成功。不要想到学习就去想我今天要彻底和过去告别,这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你要坚定的和自己站在一起,学会做自己的贤君”,当时我把它看做精神鼓励,因为我还没有实践过,没有足够的证据打消自己的疑惑。现在我可以很肯定的回应:是的,我同意你的说法,因为我的体验也告诉我了同样的观点。
也许未来的某天,我又需要爬一次“开悟之坡”,那个时候又有新的真相。但此时此刻我会说,学习中最大的正反馈就是做自己,从而更理解自己。也许我们都没想象中的那么了解自己。我们很少直视自己,脑子里的“我应该”太多太多了,“我可以”太少太少了。多一点对自己的好奇心,让“我可以”变多,这就是我理解的学习的乐趣。知识是这个过程的工具,而我是知识的主人。
相对的,如果抛弃了自己,让脑子里充满“我应该”,这是我理解的学习的痛苦。因为当一个学习者抛弃对自己的好奇时,再丰富的方法都无法拯救。
03
一个从认知到行为的尝试:来场元认知游戏,“我和你不同,那又怎样。关键是我得到了启发”
回到最初的问题,学习当然可以令人沉迷,如果我能怀着好奇,在思考的过程中真诚的面对自己,学习就会变成一个开放世界式的探索游戏。这是一个绝对安全的冒险。因为这个游戏的下限就是现在的自己,只要你稍微前进一丢丢,都是稳赚不亏。所以元认知可以是一场游戏,一场探索自我的游戏,一个稳赚不亏的投资。
获得以上的感悟,并不是这次元认知旅程的终点。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想试试如何在生活中通过刻意练习强化认知的改变。我在阅读《5%的改变》的过程中获得了灵感。当时我 cosplay 了一下李松蔚老师,设想自己会怎样解答读者提问。然后再阅读李松蔚老师的答案,乐此不疲的对比我们的差异。“原来李老师是这样想的。原来我是那样想的。啊,原来我特别喜欢用原因论啊! 但是找到原因论等于改变过去,如果用来宽慰自己是很好的嘛,如果想要解决问题不太行啊,因为客观来说过去不可改变了。”……这本书就是我的第一个游乐场。
之后我就把目光放在了咪惹的直播间,干货很多,而且和元认知更相关。于是就有了一份“元认知游戏MVP测试”的文档。
图片
我想让看到这份文档的人有一种“原来提升认知能像做游戏一样好玩的感觉”,所以我结合了设计工作坊的思路,把咪惹直播间记录的文字稿,变成了一份更视觉化的互动文档。沿用了自己阅读时的游乐路径,设计了游戏过程:阅读一段直播间提问——写下自己思考——阅读咪惹回答——比较并获得启发——给自己一份奖励。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有用来引导思路的开放型问题,并且在旁边提供了小小的例子抛砖引玉。我想向每个游戏者传达一种理念“我可以和咪惹老师想法不同,那又怎样呢?重要的是我们都从中获得了启发”,用“我可以”去对冲一点点根深蒂固的“我应该”。所以这个游戏没有评分和等级,没有。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感谢你看到这里。谢谢你给予这篇文章的耐心和时间。希望这篇文章在每一个阅读者的记忆深处种下一颗种子——“有可能,学习和认知像游戏一样迷人”。
如果你阅读到这里和我有很多不一样的观点,又或者你体验过这个游戏之后觉得它不过如此。那恰恰也是极好的——“我可以和这篇文章想法不同,那又怎样呢?重要的是我们都从中获得了启发”
看到这里的你如果想和作者子纹一起玩「元认知游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