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文双绝《兰亭集序》欣赏

 木栗山人 2023-10-24 发布于河南

图中草书释文:王羲之《兰亭集序》全文

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魏晋时期最显赫的几家大族子弟共四十一人聚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饮酒赋诗,结诗成集,诗集的名称即为《兰亭集》,大家推选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文章就是《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文字优美,珠圆玉润,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精彩散文。然而,在书法领域,《兰亭集序》的名气更大,是中国书法艺术上的巍巍高峰,全篇章法、结构、笔法美轮美奂,被书家称为“中华第一行书”。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篇堪称“书文双绝”的美文。

一、草书释文

文首的草书内容为王羲之《兰亭集序》全文。因作者本人特别喜爱王羲之书法,对其“中华第一行书”《兰亭集序》心慕手追多年。现在以草书的行式书写这篇千古传诵的美文,以表达对先贤的敬仰。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二、兰亭集序白话翻译:

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时把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时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
三、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遍游天下名山大川,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四、文章内容赏析

《兰亭集序》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

第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点明聚会的时间、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在写景的基础上,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以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怡人的天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时此地良辰美景,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

文章第二部分,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接着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最后引用孔子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人生的快乐是有限的,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进一步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有感而发议论,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殇”论调的批判。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主义的清谈。作者对老庄这种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否定。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集》的原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语言简洁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议论部分的文字也富有表现力,朴素的行文与东晋时代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文章随作者感情的变化而起伏,有抑扬顿挫之美,《兰亭集序》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五、唐太宗李世民和《兰亭序》

《兰亭集序》写成之后,王羲之自己也十分钟爱,决意将其传之子孙。王羲之的第七代孙智永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精勤书法,一直活了将近百岁才去世。临去世的时候,将《兰亭集序》墨迹传给了弟子辩才。辩才博学多才,精于琴棋书画,他得到《兰亭集序》后,十分珍视,密不示人,在自己居住的房间房梁上掏了一个暗龛,专门用来贮藏《兰亭集序》。唐朝建立后,唐太宗李世民对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推崇,还为此诏令天下,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对《兰亭集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后来,李世民得知,《兰亭集序》真迹在辩才和尚手中,李世民马上将辩才请到长安,委以官职,借机向辩才打听《兰亭集序》的下落。但辩才只是推说不知。

后来由当时的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出谋划策,推荐监察御使萧翼出面为唐太宗李世民从辩才那里,用“骗”的方法得到了这样一件珍宝《兰亭序》。这就是著名的“萧翼赚兰亭”

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原本墨迹之后,十分珍视,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今天传世的《兰亭集序》,除了传为冯承素所摹之本外,还有传为虞世南和褚遂良临本的《兰亭集序》墨迹。唐太宗死后,唐高宗依照唐太宗遗嘱,将《兰亭序》和唐太宗一起,葬入昭陵。从此,“天下第一行书”真迹就永远埋在黄土里,人间再也看不到了。

神龙本兰亭集序(唐冯承素摹本)

六、有关王羲之的几个典故

为引起朋友们的兴趣,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几个有关王羲之的轶事典故,从中也可以了解王羲之是何种性情之人。

入木三分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东床快婿

世说新语记载,郗太傅(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

巧补春联

传说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门上,因他的字写得好,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只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留空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大家看了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竹扇题字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在集上见到一位老婆婆在叫卖一种六角形的竹扇,这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不好卖。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就让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老婆婆不懂书法,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羲之写的字就行了”。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来买,不一会就卖完了。

书成换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