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联T-80主战坦克

 9985252 2023-10-24 发布于山西

 资料来源于https:///collections/api/links/redirect/?

Основной боевой танк Т-80УД «Объект 478Б, Д»https://btvt./4/t-80ud/t-80ud.htm

红色铁骑的铠甲(二)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44567985590

苏联t80坦克详解①https://www.bilibili.com/read/mobile?id=1871007

红色铁骑的铠甲(一)https://weibo.com/ttarticle/x/m/show/id/23094044558536368

苏联/俄罗斯坦克观瞄设备发展简介https://zhuanlan.zhihu.com/

虽然哈尔科夫的工程师仍然在解决T-64的5TDF发动机种种问题,但是军方已经有人开始要求将t64坦克的生产从哈尔科夫扩展到列宁格勒基洛夫和下塔吉尔。

当时,在坦克工厂批量生产T-64坦克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基洛夫工厂的任务是准备将坦克批量生产。在T-64坦克上安装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想法已经出现,早先也有人尝试过在坦克上安装燃气涡轮发动机,但都是对现有的直升机发动机进行改装。当时,燃气涡轮发动机被认为是一种相当有前途的发动机,于是在S.P.Izotov的领导下,列宁格勒NPO(V.Y.KlimovLeningradNPO)开始研制专用的坦克燃气涡轮发动机。

1968年,Z.Y.Kotin就任国防部副部长,他的职位由N.S.Popov接替。

1968年4月16日,共产国际中央委员会和苏联部长会议决定建造燃气轮机坦克。这就是T-80坦克历史的开端。早在1969年5月,新型燃气涡轮发动机就已安装在坦克原型上。1970年,卡卢加发动机厂负责掌握由弗-亚-克里莫夫国家技术研究所研制的GTD-1000T坦克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批量生产。

1974年3月,对1974年制造的第一辆Object219坦克进行试验运行。


T-80于1976年服役,成为世界上第一种燃气涡轮发动机推进系统的量产主战坦克。T-64、T-72和T-80三种主战坦克相继服役。它们的作战特点略有不同。

T-80坦克除了发动机其余与T-64A坦克很多地方是相似的:火炮、弹药和装弹机构。首批T-80装备了与T-64A相同的炮塔。


车体内部

车长

车长坐在炮塔的右侧,通过一个相对狭小的蛤壳形舱门进入炮塔。舱门装有扭转弹簧,便于指挥官打开厚重的装甲舱门。如果车长想伸出头来用望远镜观察周围环境,他几乎可以完全避免来自正面的狙击火力,舱门和指挥塔可以朝向任何方向旋转。

就像之前的T-64坦克一样,车长的居住条件相对简陋,但客观上仍优于T-54和T-62中型坦克。车长座椅填充良好,高度可调,腿部空间也不小,但在腰部以下的宽度方面没有太多让步。这是由于MZ自动装弹机的布局造成的。这就减小了本来就不宽的车体内乘员舱的内径。不过,这并不一定是个问题,因为指挥官上半身的空间绰绰有余。

在夏季,车长室的空间对于一般的苏联坦克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在冬季,车长臃肿的衣着会减少本已不多的可居住空间。身高较高的人不会觉得这里完全适合居住,因为头部空间很大。为了通风,他面前的球形关节上安装了一个小型DV-3塑料风扇。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坦克通风标准(没有),这对于欧洲的夏天来说已经足够了,但对于北非和中东的酷热天气来说就不够了。由于指挥官坐在炮塔舱内,他与安装了核生化过滤和通风系统的车体是隔离的。因此,除了DV-3塑料风扇吹出的微风外,炮塔舱内几乎没有气流。

与T-72和T-64一样,T-80的车长也配备了四个通用潜望镜,但设计人员在舱盖中央嵌入了一个TPNT-1后视镜,以弥补后方盲区。它可以在驾驶员系好安全带时起到指挥作用。当然,在非战斗情况下,指挥官可以打开舱门向外窥视。除了指挥官正前方的TKN-3观察装置外,还有两个TNPO-160潜望镜安装在指挥塔顶部,分别指向10点钟和2点钟方向,另外两个TNPO-165潜望镜安装在舱盖上,分别指向8点钟和4点钟方向,从而为指挥官提供了一个环绕炮塔的宽阔视野。加上TNPT-1后视棱镜,理论上指挥官可以从6个观察设备上360度全方位观察炮塔周围的情况。虽然在观察装置的数量上不如许多北约坦克全面,但T-80的指挥塔是可旋转的,因此只需旋转指挥塔就能轻松消除潜望镜之间的死角。从广义上讲,普通视野潜望镜可用于指挥驾驶员、观察队友的位置以及了解周围环境。

然而,指挥官的职责并不仅限于监视外面的情况。如果自动装弹机发生故障,指挥官还负责手动操作自动装弹机。弹药类型索引器存储单元(黄色)具有双重功能,它是一个指示器单元,内含LED指示灯,可显示当前与升降器和撞击装置对准的弹药类型,以便指挥官知道何时到达所需的弹药类型--"......"。

-而其下方的银灰色物体(红色)则是液压炮塔旋转躯动马达。如果坦克的所有电力都被切断,就可以通过操作连接在电机侧面的旋转手柄来旋转炮塔。

指挥官还有一个控制转盘,用于在半自动装弹模式下操作自动装弹机,在此模式下,指挥官可以逐步控制装弹过程,以便在自动装弹机出现故障或自动装弹机出现故障时使用系统的其余功能部件。指挥官可通过该转盘将火炮锁定在装填位置,将弹药提升到装填位置,将弹药撞入火炮后膛,将弹药盒放回转盘,并将火炮恢复到稳定模式,使其处于待发状态。指挥官可通过弹药类型选择器(蓝色)选择在半自动模式下操作自动装弹机时要装填的弹药类型。

除此之外,还为指挥官提供了一个控制箱(GREEN),用于控制自动装弹机的补弹程序。自动装弹机的补弹程序与正常装弹程序相同,只是反向运行,没有冲压步骤。


车长位观瞄

TKN-3M车长昼夜合一观察瞄准镜(t80)

1976年最初的T-80装备了TKN-3M伪双目组合车长昼夜合一观察瞄准镜,镜,与之前的T-64和T-72类似。所谓伪双目,是指虽然该设备有两个目镜,但两个进光口合并为一个光圈,观察者可以从光圈中看到外面的情况。日用通道的放大倍率为固定的5倍,视角为10°,夜用通道的放大倍率为固定的3倍,视角为8°。车长昼夜合一观察瞄准镜,可以上下摆动以进行仰视,而车长必须手动旋转指挥塔以进行水平观察。

1976年,TKN-3M已经有些过时。它具有目标提示功能,结构非常紧凑,但没有稳定装置,仅具备基本的测距能力,其夜视能力在1976年也只能算是可接受的水平。夜视功能有两种:被动光增强或主动红外。在被动工作模式下,TKN-3M会增强环境光线以产生更清晰的图像。这种模式在环境光照条件至少为0.005勒克斯(相当于阴天、无月、无星的夜晚)的情况下非常有用。在这些条件下,由于分辨率的限制,TKN-3M可用于在400米的标称最大距离上识别坦克型目标,但随着环境光照度的增加,例如在星夜或月夜,坦克型目标的可识别距离也会延长。在黑暗的黄昏时分,TKN-3M可能能在800米或更远的距离上看到坦克的轮廓,但瞄准镜再次受阻,这次不是因为没有光线,而是因为倍率太低。如果光线比黎明或黄昏更亮,图像就会过饱和,无法辨认。

主动模式需要使用OU-3GA2或OU-3GKU红外聚光灯,它直接连接到坦克的27V电气系统。有了主动红外成像功能,指挥官可以在大约400米的距离内识别坦克类目标,如果对方也使用红外聚光灯,距离可能更远。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TKN-3M设置为主动模式,但不打开红外聚光灯。启动聚光灯的开关在右拇指按钮上,而操作频道选择器则在TKN-3M本体上。聚光灯的整体问题在于,虽然用户可以用它来发现目标,但目标也可以用它来发现用户,只不过距离更远。然而,OU-3的设计在这方面的缺陷尤为突出,因为它没有遮挡器。没有遮光板意味着聚光灯约有一半的光线直接投射到前方,而不是抛物面反射器。因此,敌方观察员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圆形光斑。当观察一辆打开红外聚光灯的苏制坦克时,坦克的很大一部分都会被照亮。额外的照明还带来了一个小好处,就是可以照亮地面,让驾驶员看得更清楚,因此,在战斗条件下,驾驶员使用配套的红外潜望镜时,由于能见距离短而导致的速度控制方面的常见问题会稍有缓解。

据说在主动模式下可识别坦克大小目标的最大距离为400至450米,尽管聚光灯可以照亮比这更远的目标。主要问题是TKN-3M的图像分辨率低,放大系数小。OU-3GA2和OU-3GKU聚光灯的功率不是特别大。两者都使用消耗功率仅为110瓦的白炽灯,聚光灯的光圈直径仅为215毫米。两款聚光灯的唯一区别在于安装聚光灯的铰链的形状。

在没有红外线滤光片的情况下,聚光灯可发出240烛光的白光。红外线滤光片可以阻止可见光谱(360-760纳米)中除约0.001%以外的所有光线通过,而9通过的光线都是可见光谱的高端。因此,当OU-3聚光灯在弱光条件下启动时,聚光灯会发出非常微弱的红光,强度约为0.24烛光,肉眼可在近距离感知到。当然,近红外光的强度要高得多。数码相机的光传感器可以检测到这种光,而无需红外线阻挡滤光片。光敏传感器会将这种原本不可见的红外光显示为粉红色光。下面的照片显示了BRDM-2的OU-3。

当OU-3聚光灯不带红外滤光片时,TKN-3M可在夜间以日光模式使用,并可增加观察距离,但代价是向所有人暴露坦克的确切位置。这在某些情况下是允许的,但并不常见。

总的来说,与现代热成像瞄准镜相比,TKN-3M的夜视能力非常差,但由于采用了图像增强技术,它比1964年的原TKN-3型有了改进,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然而,到20世纪70年代末,该系统已被西方更先进的被动图像增强光学系统所取代。

OU-3GA2聚光灯通过一根连杆与TKN-3M潜望镜同轴安装,在下图中聚光灯左侧可见。由于聚光灯安装位置的垂直偏移,预计会产生一些视差误差。

测距是通过使用定距标尺瞄准高度为2.7米的目标来实现的,而这正是北约普通坦克的平均尺寸。TKN-3没有稳定装置,因此当坦克在崎岖地形上行驶时,很难可靠地识别远距离的敌方坦克或其他车辆,更不用说确定射程了。左拇指按钮启动炮塔横移,以进行目标提示。潜望镜的仰角范围为+10°至-5°。由于OU-3GA2聚光灯与潜望镜直接机械连接,因此在夜视模式下使用TKN-3M时,仰角保持不变。

将潜望镜取景器中的十字准星放在预定目标上,然后按下提示按钮,即可指定目标。该系统依赖于使用安装在指挥塔上的单一方向传感器,因此系统只能计算指挥塔的方位,而不能计算TKN-3M的仰角,所以火炮不会仰角迎击目标。这并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一旦炮塔回转到目标位置,炮手应该能够很容易地从瞄准镜中看到目标


PNK-4S综合装置(t80)

对于当时的苏联光电工业来说,PNK-4S只是一个小小的技术革新,但该装置却使T-80与当时北约最好的坦克(即配备革命性PERI-R17独立全景瞄准镜的豹2坦克)处于同一水平。与PERI一样,PNK-4S综合装置将辅助火炮综合装置的功能与综合监视装置的功能结合在一起,赋予指挥官对火控系统的全部权限,包括直接超越炮长的能力,这在某些情况下非常有用,例如在发现突出威胁的瞬间立即与之交战。PNK-4S系统围绕TKN-4S伪双目车长昼夜两用瞄准器。,而控制模块位于TKN-4S伪双目车长昼夜两用瞄准器的右侧,所有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控制模块上的一个简单的拇指摇杆来实现。

决定使用拇指操纵杆的原因可能是,如果坦克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行驶,操作员的身体和手臂左右摇晃时,不容易精确操纵全操纵杆,而如果手牢牢抓住手柄,拇指就会完全静止不动。食指放在手柄后部的扳机按钮上。

PNK-4系统是1A45火控系统的一部分,因为它直接连接到坦克的弹道计算机,完全复制了炮手的控制方案。在紧急情况下,它也可以脱离火控系统独立使用,详见TKN-4S部分。在炮击模式下使用时,PNK-4模块朝前锁定。水平指挥塔旋转控制变为水平炮塔控制,垂直瞄准镜移动变为火炮仰角。独立的垂直稳定装置仍然存在,因此当火炮装弹时,瞄准镜不会升高。

控制模块具有使用主炮的所有必要控制,包括自动装弹机的弹药选择。指挥塔上装有遥控高射机枪的T-80U晚期改型也将使用该控制模块进行瞄准和射击。有了这些设备和TKN-4S瞄准综合系统,T-80U可以说是当80年代末相当强大的猎杀系统之一。


TKN-4S车长昼夜两用瞄准器。(t80u)

与TKN-3M相比,TKN-4S的最大改进是增加了一个独立的稳定器,该稳定器配有自己的陀螺仪传感器和补偿电机,在主潜望镜外壳左侧可以看到一个大的凸起模块。武器控制系统被命名为1ETs29-4s。垂直面上的稳定精度至少为0.30密耳,而水平面上的稳定精度则低得多,仅为0.88密耳,这是因为指挥塔的负担比瞄准镜孔内的反射镜要大得多。这意味着在1000米的距离上,与原瞄准点的最大垂直偏差为0.30米,水平偏差为0.88米。当指挥塔以每秒35度的速度旋转时,瞄准具仍能保持这一性能水平。垂直仰角范围相当合理,从-10°到+20°,当坦克在任何不平整的地形上行进时(在合理范围内),车长都能不间断地看到任何指定目标。

与TKN-3M相比,TKN-4S的另一项重大改进是昼间通道在高倍率设置下的最大放大倍率提高到了7.6倍,同时还可以切换到1.0倍的低倍率设置。夜间通道的放大倍率固定为5.2倍。昼间放大倍率增加的主要好处是,车长可以在仅适用于导弹的射程内看到并指定目标,而且可以超过弹道弹药的最大效力阈值。由于夜间有效观察距离相对较低,日间通道x1倍率下的视场角为47°,最大倍率下为7°,夜间通道最大倍率下为7°。夜视模块采用了较新的第三代增光技术;比旧的TKN-3MK好,但与第一代红外热像仪相比仍不具竞争力。与TKN-3一样,TKN-4S可在主动红外成像或被动光增强模式下工作。在后一种情况下,TKN-4S可以在环境光照不高于0.003勒克斯的条件下,在至少700米的距离内识别坦克类目标。这是对TKN-3MK的重大改进,TKN-3MK只能让用户在0.005勒克斯环境光下识别400米外的坦克型目标。如果有月光,TKN-4S的观察距离还可以增加几百米。

由于TKN-4S在设计上使用了与TKN-3相同的OU-3GA2聚光灯,因此主动模式选项并没有带来任何改进,只是使指挥官能够在800米的距离上识别坦克型目标。

主动和被动工作模式的区别在于,在主动模式下,最大实际观察距离在各种环境照明条件和天气条件下的变化很小。被动光增强在这方面更为敏感。如果不是迫击炮和火炮发射的红外照明弹可以瞄准敌方阵地发射,主动红外成像技术将完全过时。不过,在这种情况下,红外聚光灯就完全多余了。

事后看来,追求光增强技术而不是投资于前瞻性的热成像技术显然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最终导致苏联在这一特定领域落后了近十年。直到最近,现代俄罗斯仍在追赶西方坦克,通过技术合作吸收法国的瞄准技术。然而,这并不能改变TKN-4S仍具有相当现代的夜视功能这一事实,而只在白天使用的PERI-R17却没有。总而言之,TKN-4S可以说是世界上所有现代坦克上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同类设备之一,直到苏联解体后,1992年新型CITV和1998年新型PERI-R17A2被M1A2艾布拉姆斯坦克采用,TKN-4S才被篡夺了这一称号。与TKN-3不同的是,TKN-4S只有一个简单的铅量刻度和一个测距刻度,而TKN-4S则有所有弹药类型的标记、所有必要的测距和铅量刻度以及测距仪。由于PNK-4系统缺少弹道计算机和激光测距仪,因此瞄准程序变成了手动模式。指挥官必须使用测距仪手动确定目标距离,测距仪有两个。上面的刻度是高度为2.5米的目标,适用于现代坦克型目标,如"豹2"和"艾布拉姆斯",它们比其前身更矮。下面的是高度为2.0米的目标,用于M113等装甲运兵车类型的目标。

除此之外,TKN-4S还在前额橡胶垫下安装了一个方便的1x潜望镜,以扩大前方视野,补充两侧的TNPO-160潜望镜。虽然数量不多,但它确实为车长提供了几乎完全不间断的指挥塔正面180度弧形视野。

PNK-4S系统使用与TKN-3不同的指挥塔反转电机。用于新型指挥塔的指挥塔旋转电机安装在炮塔顶上,通过一个驱动链轮与指挥塔相连,而不是安装在炮塔环上,通过一个万向轴与指挥塔相连。电机的功率足以使指挥指挥塔以每秒40度的最大速度旋转,轻松超越炮塔,因此车长不会有失去目标视觉接触的危险。如图所示,控制指挥塔旋转电机的电子元件装在一个装甲盒内,该盒安装在TKN-4S瞄准具外壳的外部。

奇怪的是,尽管在70年代末期已经有了相当紧凑的激光测距仪,PKN-4综合装置中却没有激光测距仪。要确定坦克型目标的距离,指挥官仍然必须依靠类似于TKN-3上的测距标尺,不过由于放大系数较高,操作精度可能略有提高。不过,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炮手自己就可以快速、轻松地进行测距,而且炮手应该比指挥官花更多的时间来观察目标,因为指挥官应该把时间花在寻找其他可射击的目标上。


炮手位

最初的T-80炮塔在外形和功能上与T-64A的炮塔基本相同,T-80本身就是其衍生型号。与T-64A的炮塔一样,T-80的炮手也只配备了一个前视潜望镜。后来,T-80B和T-80U的炮塔都为炮手站提供了两个TNPO-165瞄准前方的普通视野潜望镜和一个TNPO-160瞄准左侧的潜望镜,除了有助于改善炮手站的照明条件外,还能让炮手很好地观察周围环境,这也是相当不错的。

请记住,在大多数北约坦克中,炮手根本没有任何普通的视野设备,但与此相反,T-80的炮位却略显狭窄,设施也少得可怜。由于舱门狭窄,身高较高的坦克手很难进入站内,但身形较瘦的人则会觉得坦克比较宽敞,尤其是有足够的空间伸展双腿。如果炮手又矮又瘦,那就更好了。

除了与炮术有关的控制装置外,炮长还可以使用大量的拨动开关来控制其工作站周围的各种设备。其中包括通风系统开关(就在他的舱门下方)、圆顶灯开关、内部通话系统开关等。

T-80U新型炮塔更加宽敞,还能让乘员携带少量额外的弹药筒。这当然不是最令人放心的设计特点,但更重要的是,这些弹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可用空间,因此取下它们是很正常的


炮手观瞄与火控

T-80obr.1976

TPD-2-49昼间炮长镜

最早的T-80基本上是经过改进的T-64A,因此它们有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包括使用TPD-2-49光电重合昼间炮长镜。

按照1976年的标准,TPD-2-49已经过时得令人难以置信。该瞄准镜最初用于1966年的最初T-64型坦克,但从那时起,TPD-K1激光测距瞄准镜已经发明,并已用于1976年引进的T-64B和T-72A型坦克。

光学孔分为上下两半。两个输入镜片可以看到同一目标的不同部分,炮手必须使用手柄附近的调节转盘将两半镜片对齐,以获得完美的图像

这一过程十分繁琐,而且有些不准确--误差范围为3%至5%,这意味着在4000米距离上,射程可能会出现惊人的±200米偏差,而在1000米距离上,则可能会出现不那么严重的±30米偏差。不过,值得考虑的是,欧洲坦克的平均交战距离估计为1500米,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TPD-2-49的压力。此外,使用超音速APFSDS弹药意味着误差幅度通常可以忽略不计,因为弹道非常平缓,在1500米或更远的距离上,弹着点的下降量完全可以忽略不计。HEAT和HE-Frag弹药的问题要明显得多,因为它们更重,弹道系数更低,速度也低得多。随着安装在吉普车、侦察车、IFV甚至轻型坦克上的远程反坦克导弹系统的出现,使用HEAT和HE-Frag炮弹进行精确的远程射击势在必行。坦克或其他被伪装网和灌木丛掩盖的目标很难准确测距,因为炮手可能看不清楚坦克的轮廓,而且通过其他视觉线索确定轮廓很费时间,更何况这至少需要一名相当有经验的炮手。用其他方法打破坦克轮廓可能会很有效。因此,当T-64A炮塔和火控系统被集成到T-80中时,它实际上已经过时了,所以1976年生产的最初型号只生产了几百辆,后来在20世纪80年代初加装了TPD-K1瞄准镜后,其中一些又重新达到了当前的技术标准。


TPN-1-49-23夜间炮长镜(t80)

TPN-1放大倍率为5.5x,视野6°,潜望式夜间炮长镜

TPN-1-49-23是最初T-80的炮手夜视瞄准镜,但使用时间相对较短,很快就被更先进的TPN-3-49取代。TPN-1-49-23既可以使用环境光增强,也可以使用红外光转换和增强,依靠L-4A"月神-2"红外聚光灯照明。月神-2"聚光灯与主炮同轴安装。与指挥官使用的OU-3GA2或OU-3GKU聚光灯不同,L-4A聚光灯使用的是带红外滤光片的氙弧灯,而不是白炽灯。它从坦克的27V电气系统中获取电源,耗电量为600W。取下红外滤光片后,红外聚光灯就变成了普通的白光聚光灯,但这只能在非战斗情况下使用。

L-4A聚光灯的光圈直径为305毫米,小于M60A1和"酋长"的聚光灯。例如,酋长型聚光灯的光圈直径达到了惊人的570毫米,耗电量为2千瓦。诚然,这对搜索目标相当有利,因为虽然光束本身直径只有约570毫米,但空气中的灰尘、水蒸气和烟雾有助于散射光线并增加环境光照度,而照亮地面等反光物体则会产生更大的光斑。尽管使用了功率小得多的聚光灯,TPN-1-43-29的性能却相当接近,能够在800米左右的距离上识别坦克类型的目标。随着亮度的增加,清晰度和瞄准距离也会增加。在有月光的夜晚,识别距离可扩大到约1,000米,在黑暗的黄昏时分,可在超过1,300米的距离上发现坦克,但由于放大倍率低和分辨率一般,超出这一范围的观察就变得复杂了。这一性能水平与60年代中后期西方最好的同类产品相当,但在1976年,TPN-1-49-23已不再具有竞争力。不过,它确实采用了增光技术,而像M60这样的坦克直到1977年才拥有这种技术。

如果作为备用瞄准镜使用,在地理和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它可以在白天或更远的地方识别3,000米处的坦克类目标。最大放大倍率为5.5倍时,视角为6度。可变焦距可将倍率降低到1倍,使炮手在发现目标时有更好的总体视野。

瞄准镜在垂直面上具有20度仰角和5度俯角的依赖稳定功能。从属稳定意味着瞄准镜在技术上是稳定的,但它需要借助火炮的垂直稳定器。由于火炮在装弹过程中需要仰角+3度,炮手通常会在发射后立即看不到目标,因此无法观察到炮弹是否击中目标,也就无法知道需要进行多少仰角修正。指挥官当然可以看到,但这样做并不方便。

虽然白天可以取下盖子使用瞄准镜,但绝不能启动光增强通道,因为过多的光输入会使瞄准镜装置超载,并可能损坏它。因此,光圈上的快门与扳机装置相连。发射时,百叶窗会自动关闭,使瞄准镜免受夜间炮火强烈闪光的影响。这些百叶窗也可以通过手柄手动打开和关闭。


TPN-3-49夜间炮长镜

从最初的T-80一直到T-80U,主瞄准具复合体都配备了必备的昼间炮长镜,该系统还可在主瞄准具毁坏时用作备用瞄准具。

TPN-3放大倍率为5.5x,视野7°。

虽然TPN-3-49仍只配备了第一代红外成像模块,但它比早期的TPN-1-49-23拥有更先进(也更笨重)的设计。更具体地说,它采用了灵敏度更高的红外线传感器模块,使其能够使用与前代产品相同的L-4A"月神"红外聚光灯,看得更远。聚光灯与火炮同轴安装,通过简单的机械联动装置跟随火炮升降。

取景器有三种可选的瞄准镜设置,每种弹药一种;APFSDS、HEAT和HEF。每个瞄准镜都有不同的测距刻度,供炮手输入测距数据。使用TPN-3-49时,炮术被简化到最基本的水平。通过比较目标轮廓的大小和"楔形"的大小来确定目标的射程,这是一种最基本、最不精确的测距方法,但在最现代的瞄准系统中,这种方法仍被用作其他方法失效时的备用选项。不幸的是,这是炮手进行测距的唯一方法。不过,人们认为,由于观察距离很短,这并不重要

瞄准镜与弹道计算机没有连接。将火炮放置在目标上的方法是将一条可调节的水平线与射程标尺上的适当刻度对齐,同时上下移动雪佛龙。例如,如果坦克型目标距离900米,炮手就会将水平线放在"8"刻度和长刻度之间,这样就会使雪佛龙标记略微下降。通过使用手柄将掉落的"8"字格线向上拉起并拉回到目标上,火炮就会获得适当的超高仰角并形成弹道解算。

在亮度不超过0.003勒克斯的照明条件下,坦克型目标的最大识别距离在主动模式为1300米,在被动模式为850米。这个数字会随着环境光线的变亮而增加,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实现850米识别距离所需的环境光照度-0.003勒克斯-低于衡量TKN-3性能的0.005勒克斯标准。这基本上意味着,在同一个夜晚,炮手的视线要比指挥官远半公里左右。虽然TPN-3-49的性能似乎不如标称识别距离为1000米的英国"酋长"上的炮长红外瞄准镜,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系统使用的是直径约为570毫米的2千瓦聚光灯。

根据其夜视功能,TPN-3-49配备了一个自动快门,通过炮手手柄上的扳机发出的电信号关闭增光装置。这是为了防止大炮发射时的闪光烧毁增光装置,因为该装置极为敏感,如此接近瞄准镜的强光闪光会产生一个突然的尖峰电压,足以烧毁真空管。当然,产生的图像也可能足够明亮,对炮手的眼睛造成伤害。白天绝对不能启动光放大通道,因为白天的光亮已经足以对瞄准镜造成永久性损坏。

TPN-3-49夜间炮长镜头的装甲外壳可以从其方形小前端轮廓和装甲盖两角的小螺栓上辨别出来。它比TPN-1-49-23的外壳要高。


T-80B(1978)

1A33火控系统

1G42昼间炮长镜

T-80B装备了更先进的1A33火控系统,包括1G42昼间炮长镜、相关火控传感器和计算机以及"9K112-眼镜蛇"导弹系统。1G42昼间炮长镜带有一个加速度计和一个独立的陀螺仪传感器,可执行独立的双轴稳定系统,1G42昼间炮长镜放大倍率为3.9x 至 9x可调整,视角为20°至 8.4°。此外,还有1V517数字弹道计算机、1B11横风传感器和1B14环境温度传感器。传感器提供的大气数据与射程数据一起输入弹道计算机,形成射击方案。该系统还包括一个Delta-D传感器,用于记录坦克照射目标后的行驶距离。这样,即使坦克已经接近或后退目标,也能准确锁定目标,而无需重新瞄准。

与T-72B使用的相当过时的1A40-1火控系统不同,1G43具有全自动提前量计算和自动火炮仰角功能。这意味着,当火控系统根据弹道落差调整仰角并根据提前量调整炮塔方向时,瞄准镜中央的瞄准楔形线保持不动。由于1G42配备了双轴稳定器,因此在调整炮塔方向时,瞄准镜不会发生侧移--水平稳定器会旋转瞄准镜孔径,以补偿炮塔方向的偏移,从而使炮手保持对目标的视角不变。

除了瞄准系统的数字组件外,顶部还有一个射程刻度,用于在紧急情况下手动开炮。其工作原理与T-54的TSh2B-32等早期炮瞄仪相同;炮手转动刻度盘,射程刻度上下移动,而横贯刻度盘的水平线则保持固定。老式TSh2B-32和1G42的唯一区别是APFSDS弹药的射程刻度(上图中标有"Б")不是垂直的,而是分成一条斜线。这是因为125毫米APFSDS的弹道落差太小,无法用垂直射程标尺来表示--该标尺会显示为一个实心黑条,上面的标记和射程值难以辨认。

位于垂直量程线上的水平滑动线(标记为"ШкалаБоковыхПоправок")随着刻度盘的转动与量程标尺一起上下移动。当转动刻度盘较远距离时,滑动线向下滑动,反之亦然。在手动模式下射击时,水平线和垂直线的交点形成十字准线。

横风传感器如下图所示。它使用的是相当老式的风车式风速计来测量风速,而不是后来设计的带有气象桅杆的数字式热线风速计。由于1B11风速计只能受到横风的影响,因此无法测量顺风和逆风。该设备可加热,以防止结冰造成故障,并可在低温环境下测量风速。


GTN-12

"眼镜蛇"炮射导弹通过无线电指令链路指向目标,无线电信号由位于车长指挥搭正前方的GTN-12天线装置发射。发射器通过9S416-1控制系统与瞄准系统相连,瞄准系统将1G42瞄准器中瞄准点的移动转换为导弹的指令信号,从而形成SACLOS制导系统。

9K112导弹尾部的红外灯泡由1G42瞄准器探测和跟踪。由于使用无线电制导,9K112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可能受到干扰。不过,预期的敌人似乎并没有研制或装备这种设备,因此这似乎只是一个很小的缺陷。


T-80U

1A45火控系统

1G46昼间炮长镜

1G46昼间炮长镜相当庞大笨重,重达115千克。运动范围仰俯角+ 20°至 - 14°,水平角±8°,据Ukroboronexport称,两个轴向的最小布设速度均为每秒0.05度,这相当于在垂直和水平面1000米的距离上布设"楔形",最大误差为0.88米。瞄准镜有两种倍率设置可供选择:2.7倍或12倍可调。

1A45型火控系统是苏联第一款大量使用微型电路设计的火控,在提高性能的同时显著缩小了体积。

1A43炮长综合系统包括1G46瞄准装置、1B528数字式弹道计算机、2E42双轴陀螺稳定装置、电压转换器PT-800(带RCHN-3/3控制器)、倾斜传感器、线性加速度传感器、横风传感器1B11、转速器TPP-1、ZIP等设备。1G46的倍数为3.6至12度,视角分别为20度和4.5度。该装置允许以25-30公里/小时的速度开火。内置激光测距仪测量400至5000米,误差不超过25米。1B528数字式弹道计算机根据传感器提供的信息自动计算不同类型炮弹的瞄准角和侧向前置角。

瞄准镜的布局与1G42几乎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测距仪的形状、用于手动瞄准的水平滑动线的大小以及瞄准镜底部的数字读数和指示灯的形状。下面是瞄准镜的照片。

1G46瞄准具还在右侧安装了液冷激光束编码和发射装置,这与T-72B不同,后者使用的是1K13-49辅助瞄准具。这或许是1G46与其他苏联瞄准具相比重量较重的原因。导弹控制装置如下图所示。

1G46与1G42除了包含编码激光投影装置外,并无太大区别。按照苏联的标准,瞄准头的独立稳定系统具有良好的精度,但瞄准线漂移可能会造成问题。如果坦克以25千米/小时左右的速度高速行驶,瞄准镜可能会以每秒0.2mrads的速度偏离原瞄准点,因此在5秒钟的时间里,"鼷鹿"就会偏离目标1.1米。这一点很容易纠正,只需稍微抽动一下手柄即可,但这确实意味着炮手必须小心谨慎。目前还不知道是否有自动漂移补偿功能。

T01-P02-01"Agava-2"

西方热成像技术的新发展揭示出,紧凑型热成像瞄准镜的性能正在迅速超过光增强夜视瞄准镜,这促使人们开始研究制造类似的设备,以提高其性能。对于苏联军工企业来说,热成像技术在20世纪80年代并不是一个未知的科学领域,因为在80年代初就已经开发出了坦克热成像系统原型,并安装在少量T-80坦克上进行试验。到80年代初,工作原型已可用于测试目的,但大规模生产的问题长期阻碍了苏联热瞄准具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联的坦克技术在技术成就和工业知识方面都比西方落后了近十年。

由于成本过高,只有T-80U的指挥变型型号T-80UK才安装了Agava-2。广泛引进该技术不仅是制造方面的挑战,而且会使T-80坦克系列本已高得惊人的价格更加膨胀。与基本型T-80U相比,T-80UK的服役范围较小,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T-80UK坦克并不常见,但"阿加瓦"-2仍有一些有趣的怪癖值得研究。"阿加瓦"-2上的取景器不是像"艾布拉姆斯"坦克上那样的光学目镜或"鱼缸"镜头,而是类似PZB-200所用的384x288pCRT监视器屏幕。瞄准镜本身只能进行有限的光学变焦,从1.8倍到4.5倍不等。为了获得更大的放大倍数,使用了电子插值(数字增强)来产生18倍变焦。

在最高倍率设置下,该瞄准镜有助于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识别距离约2500米的坦克类目标。虽然该瞄准镜本身在作战距离上可能绰绰有余,但由于分辨率低、显示器尺寸小,在较远距离上很难将目标彼此区分开来。

指挥官还配有一个4.33英寸CRT显示器,该显示器由Agava-2提供信号,使指挥官可以看到炮手所看到的重复图像。

保护瞄准镜孔的装甲外壳与TPN-3-49的装甲外壳的区别在于装甲窗口盖左侧有一个铰链。如下图所示,该窗口可以通过一根简单的拉绳从坦克内部打开。这辆特殊的T-80是装有Agava-2的试验型T-80B。所有型号的装甲外壳都是相同的。


稳定器

到1976年,如果不将全套同轴武器稳定系统作为T-80的先决条件,那将是不可想象的。作为T-64A的发展分支,最初的T-80配备了相同的双轴稳定系统。稳定器组件的布局与T-64A保持一致,2E42推出时也是如此,如下图所示

2E28M,2E28M2

2E28M双轴稳定器用于原始型号的T-80坦克,是其研制时最新的稳定器,而2E28M2则用于配备TPD-K1的现代化T-80型号。根据苏联坦克炮术演习标准,该稳定系统的精确度足以保证在坦克越野行驶时命中1.6千米以外的坦克大小的目标。

液压火炮升降装置的液压发电机如下图所示

炮塔的最大旋转速度为每秒18°。至少需要20秒才能完成360°旋转。液压稳定器的一个固有缺点是在炮塔穿透时存在风险因素。液压油极易燃烧,极有可能迅速引发和蔓延内部火灾。这对T-80来说是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因为其自动装弹机的布局无法避免弹药受到燃烧液体的影响。2E28M2使用MGE-10A,这是一种温度敏感性很低的矿物液压油,工作温度范围在-65°C至75°C之间。整个系统的工作压力为7.25psi。与所有液压系统一样,这是相当危险的,因为液压油可能会从高速爆裂的管道中喷出,使内部大部分区域喷洒上易燃液体。

整个稳定系统的核心是一个陀螺稳定器,用于测量角速度以进行修正。所有部件的总重量为320千克。

垂直稳定器:

最大升降速度:3.5°/秒

最小升降速度:0.05°/秒

水平稳定器

最大炮塔回转速度:每秒18

最小转塔回转速度:每秒0.07

2E28的液压油储液器安装在炮塔顶部,紧邻指挥官的头部。它有一个透明窗口,上面有补充指示器。稳定器及其相关子系统的维护由炮长负责。


2E42M1

上图中的组件从左到右依次是炮塔横转电机的放大器发电机、垂直稳定器液压臂及其连接的液压泵,以及炮塔横转电机本身。

下图显示了炮塔旋转机构的所有组件。从左到右依次为Amplidyne发电机、继电器控制盒(用于控制旋转速度)和炮塔横移电机。

2E42M1将液庄炮塔旋转和稳定驱动装置与液压火炮升降和稳定驱动装置结合在一起。

为火炮升降系统提供动力的液压发电泵位于火炮后膛下方,而用于炮塔横移的液压发电泵则安装在炮手前方的瞄准镜后方。

          除了比2E28M-2更精确外,水平稳定器电机的功率也更大,使T-80U的炮塔旋转速度更快。

垂直稳定器:

最大升降速度:3.5°/秒

最小升降速度:0.05°/秒

水平稳定器

最大炮塔回转速度:24°/秒

最小炮塔回转速度:0.054°/秒

属于稳定系统的组件总重量为320千克。


自动装弹机

T-80是T-64家族的直系分支,其自动装弹机直接继承了其母系设计。自动装弹机的正式名称是MZ("МеханизмомЗаряжания"),直译为"装弹机构",与T-64A相同,但当T-80B在原型T-80服役后不久服役时,带有新型无线电制导炮射导弹兼容性的升级版迅速取代了原型。另一种改进了电子系统的升级版被用于T-80U中。MZ自动装弹机的所有变型均为液压式,利用液压促动器驱动几乎所有运动部件。它与T-72系列坦克上使用的AZ自动装弹机相比,装弹速度更快,装弹量也大得多,但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和缺点。像往常一样,火炮需要被抬起到一个固定的角度,使其正确对齐,以便装弹机构将新弹撞入炮膛,而这是由火炮的液压垂直稳定活塞完成的。为了将其固定到位,火炮被液压锁定。

炮长和车长都可以控制自动装弹机。下面是炮长的自动装弹器控制装置。左侧的转盘允许他选择所需的弹药类型,顶部的黑色大按钮启动装弹程序。右侧的白色显示面板显示自动装弹机的状态。

炮弹和发射药以"L"形存放在自动装弹机转盘上,从而在炮塔环周围形成一个弹筐。弹筐转盘直接安装在炮塔环上,随炮塔一起移动,但在循环装填新弹药时,它可独立于炮塔旋转。所有T-80炮塔的炮塔环都设计有两个滚珠轴承滚道环:一个位于炮塔和车体之间,另一个位于炮塔和自动装弹机转盘之间。这可以从下面的图纸中看到。

自动装弹机转盘以每秒26度的速度旋转,在转到所需的弹药类型时,系统需要额外的零点几秒才能制动。将弹药装入自动装弹机时,通过在指挥官旁边的自动装弹机装弹控制盒中设置相应的弹药类型来索引弹药类型。旋转木马一步占用总装弹时间的12-15%,旋转三步占用17-22%。

发射药垂直放置,炮弹水平放置。这种布置方式使易爆的发射药垂直暴露,在没有任何装甲保护(铝盒太薄)的情况下,一旦坦克装甲从正面、侧面和背面被击穿,这种布置方式会增加弹药爆燃的可能性。发射药是两联装弹药中最易挥发的一半,将其存放在如此靠近坦克炮塔环的地方,如果装甲被击穿,大多数射击都会落在这里,这对坦克来说可不是什么好兆头。事实上,炮塔内的乘员一想到自己被一圈易挥发的推进剂包围,就很难感到安心。不过,自动装弹机转盘的布局也允许在炮塔环直径的几何限制范围内储存尽可能多的弹药。与T-72的AZ自动装弹机相比,自动装弹机的布局也为乘员提供了更多的垂直空间。

盒式弹带由两个轻质铝制托盘组成,通过铰链连接。

盒式弹带的后半部分由液压升降装置提升,该装置作用于铰链点前方的斜面凸耳。液压升降装置提供了推动盒式磁带上升的大部分力量,在盒式磁带展开时,它还有助于支撑盒式磁带的重量。盒式磁带的前半部分有一个偏心安装点,供校准机构的杠杆系统使用。

MZ自动装弹机的一个缺点是占用了一些水平空间,因为弹药环安装在炮塔环的直径范围内,所以乘员站比炮塔环的直径要窄。根据T-64(Object432)的出厂图纸,炮塔内乘员舱的直径为1590毫米,但值得注意的是,Object432装备的是115毫米D-68火炮,而不是125毫米D-81火炮,而且自动加弹机转盘可容纳30发略为紧凑的115毫米炮弹,而不是28发125毫米炮弹。不过,两者的差别非常小。炮塔乘员舱的内径小于车体的宽度,也远小于直径为2162毫米的坦克炮塔环。下图显示了自动装弹机转盘如何占据了大量空间并减小了乘员舱的内径。照片下半部分可见的靠背为炮手座椅,右侧为火炮

MZ自动装弹机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它的弹药容量--可容纳28发炮弹,比T-72上携带的22发炮弹还要多,比M1艾布拉姆斯(105毫米)簇拥下的备弹架上的22发炮弹还要多,比M1A1艾布拉姆斯(120毫米)上的17或16发炮弹还要多得多,几乎是豹2上15发炮弹的两倍。MZ自动装弹机的平均装弹速度与普通人类装弹手不相上下,在理想情况下甚至比T-72的AZ自动装弹机快一秒左右。根据T-80的技术手册,战斗射速为每分钟7-8发。T-64A和T-64B/B1的手册也证实了这一点,手册中给出的战斗射速为每分钟8发,使用的是相同的自动装弹机和相同的火控系统。然而,如果炮手选择不更换弹药类型,自动装弹机本身只需6秒钟就能装填一发子弹并使火炮重新瞄准炮手选择的目标,因此技术上的最大射速实际上是每分钟10发。下面是装弹周期各步骤的循环图:

该循环图来自俄罗斯国防部2011年出版的文件《坦克自动装填系统》。

两次射击之间的平均时间为7.1秒至19.5秒,但19.5秒的装弹时间只有在炮手从一种弹药切换到另一种弹药,而所需弹药恰好是旋转盘中的最后一种弹药时才会出现。由于自动装弹机转盘只能朝一个方向旋转,这就迫使转盘以每秒26度的旋转速度旋转过另外26发弹药(旋转347度),才能到达转盘中的最后一发弹药。将347度除以每秒26度,我们发现自动装弹机转盘的旋转需要13.5秒,再加上几分之一秒的初始加速时间和制动时间。装载弹夹本身只需要不到6秒钟的时间,总时间加起来为19.5秒。然而,在实战中,19.5秒的时间对于标准战斗装弹来说并不现实,因为自动装弹器会按照炮手指定的类型选择第一发弹药。例如,如果坦克装载的APFSDS、HEAT和HE-Frag的比例为3:3:3(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自动装弹机转盘上将装载每种类型的9发子弹,外加一发额外的子弹。假设炮手一开始装的是APFSDS,后来决定换成HEAT,则旋转木马需要旋转8枚APFSDS炮弹才能到达第一枚HEAT炮弹。如果他一开始使用APFSDS,后来决定改用HE-Frag,那么旋转木马需要旋转17枚其他炮弹才能到达第一枚HE-Frag炮弹。这并不快,但旋转17枚炮弹所需的时间仍远少于26枚炮弹。如果炮手从高爆裂弹换回APFSDS,旋转木马需要旋转8发炮弹才能到达第一发APFSDS炮弹。除非弹药的装填顺序不正常,自动装弹机在最不正常的情况下工作,否则装弹周期不可能长达19.5秒。

坦克兵们经常想出自己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其中一个办法就是以重复的模式装填弹药,MikhailChobitok少校在M.Saenko所著的《T-64:主战坦克》一书中摘录的这段话详细说明了这一点:

"可以按任何顺序将炮弹推入MZ装弹机。但在战斗中,装填火炮的时间比黄金还贵。

因此,如果在装填过程中均匀交替弹药类型,搜索(以及装填)速度会更快。MZ装弹机在装填过程中只朝一个方向旋转。如果先装入所有穿甲弹,再装入所有定型装药弹药,然后再选择装入任何类型的弹药,那么就需要等待传送器旋转穿过所有弹药并到达所需的弹药。为了有效发射,在传送带上找到弹药的概率必须相等!所以你必须想一想,坦克手,该怎么做......我不得不摆弄它"。

翻译:

"将炮弹装入MZ自动装弹机,可以按照任何顺序。但在战斗中,装弹的时间比黄金还贵。

因此,如果将弹药均匀地排列在交替的弹药类型中,那么寻找弹药(以及装弹)的速度就会更快。

给MZ自动装弹机装弹时,传送带只朝一个方向旋转。如果您先装入所有穿甲弹,然后装入所有高爆弹,最后装入所有高爆裂弹,那么在您选择装入任何类型的弹药后,您将等待传送带滚动所有弹药并到达正确的类型。但为了有效发射,在传送带上找到弹药的概率应该是相同的!就像你是一名坦克手一样......你必须修修补补。"换句话说,弹药是这样排列的:

APFSDS-HEAT-HE-Frag-APFSDS-HEAT-HE-Frag-APFSDS-HEAT-HE-Frag

这使得炮手可以更快地从一种弹药切换到另一种弹药,但当弹药以这种方式排列时,旋转木马必须旋转两枚炮弹才能在每个装弹循环中找到相同类型的弹药。因此,如果炮手需要连续两次使用同一类型的弹药向同一目标开火(例如使用APFSDS攻击坦克),装弹周期将需要7.5秒。这与手册中战斗射速所暗示的7.5秒装填速度相吻合。这并非巧合。7.1秒的平均最短射击间隔时间是在自动装弹机始终将下一发子弹装入转盘(6秒)和另外1.1秒用于瞄准的假设条件下实现的。8转/分的射速数字可能就是这样得出的。然而,乔比托克并没有解释他或他的同僚们是如何考虑到T-64坦克的战斗载荷中三种弹药的比例并不相等这一事实的,1976年出现的炮射导弹使这一情况变得更加复杂。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技术后来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授给了新加入特定坦克连队的人员,但这可能并不是在坦克学校向全国所有新兵传授的制度性知识

无论如何,现在应该很明显的是,即使所有坦克乘员都严格遵守相同的方法将弹药装入转盘,在所有情况下的射速也不一定相同。我们不能忘记,往往是车组人员的技能决定了每次射击之间的间隔时间。炮手和车长都要尽自己的职责,通过各自的视觉设备寻找潜在的威胁,但车长在发现目标后还必须确定目标,并将这一信息传达给炮手。然后,炮手必须确认他看到的目标与指挥官看到的目标相同,然后确定目标的射程。在装有TPD-2-49光学重合瞄准镜的原装T-80上,测距可能需要4秒或更长的时间,这取决于炮手的技能,但使用坦克的视觉装置发现目标所需的平均时间则比较模糊。因此,开第一枪所需的实际时间总是超过7.1秒,而且只有在对同一目标进行后续射击时,才能达到理论上的6秒最高速度,这样就省去了寻找目标和测距所需的时间。

自动装弹机对炙热和严寒都不敏感,也不在乎炮塔旋转的速度,这要归功于它无可挑剔的平衡感。即使坦克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最泥泞的小路上摇摇晃晃,也没有关系。自动装弹机每次都能在规定时间内装入炮弹。常见的说法是,自动装弹机可以被硬物撞击或坦克装甲撞击"击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坦克装甲上的撞击虽然没有完全穿透,但其威力足以使自动装弹机失效,也足以使炮塔内的人员脑震荡,并有效地使炮长和车长以及装弹手失效。从经济角度来看,自动装弹机也是合理的。在流水线上制造自动装弹机需要一定的成本,但训练一名装填手至少需要3个月左右的时间,成本也更高,而且训练有素的候选人也无法"达到规格"。当然,也可以指出,依靠非熟练工人组装自动装弹机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但实际上,偷工减料最有可能表现为可靠性降低,而不是装弹速度降低。

修缮

重新装载盒式弹带时,必须用一把特殊的钥匙将这两半锁在一起,然后才能将盒式磁带定位并放回自动装载机。如下图所示

撞击由位于炮塔后部、火炮后膛正后方的刚性链式推杆进行。撞击器穿过弹盒敞开的后端,将发射药和弹丸组件迅速推入炮膛,然后立即缩回,以便在弹盒折叠回到自动装弹机转盘之前将前一发炮弹的弹头放入弹盒。

根据该手册,重新装填包括非自动装弹机储存在内的全部作战弹药的过程需要25至30分钟才能完成,而补充自动装弹机转盘的弹药储备则需要13至15分钟。为自动装弹机重新装弹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只需将正常的装弹周期颠倒过来,将弹盒升到适当位置,装入新弹,然后放回自动装弹机,而不是将炮弹撞入大炮后膛。

自动装弹机的一个特点是,围绕炮塔环周边存放的整排弹盒将驾驶员与其他乘员完全隔离。这样,如果不使用对讲机系统,指挥官几乎无法与驾驶员交流,驾驶员也无法通过炮塔撤离坦克。后一项要求相当苛刻,因为如果坦克炮在驾驶员的正上方,驾驶员就无法从自己的舱口撤离。不过,设计人员还是很贴心地在驾驶员站和炮塔之间开辟了一条通道

然而,即便是这一小小的规定也存在着极大的缺陷。驾驶员只能通过炮塔舱内的一个小开口进入炮塔,但为了穿过弹药环,他必须先从弹药环上取下两个弹药盒。这需要使用一个特殊的杠杆,驾驶员必须将其固定在弹药盒底部的一个突出凸块上,然后将其从旋转木马环上的安装点抬起。如果弹药盒是空的,这很容易做到,但如果不是空的,就会非常困难,因为如果是标准的高爆破弹,坦克的两联装弹药重达33.0千克,而驾驶员必须在坦克内完成任务,更不用说弹药盒本身也会增加一些重量。驾驶员需要将两个拆卸下来的弹盒放到炮塔舱地板上,最好能得到炮塔内两名乘员的协助。


剩余弹药

当自动装弹机中的弹药全部用完后,乘员可以从坦克战斗室内部各处的弹药架上补充弹药。最初的T-80和T-80B的弹药储备量很小,只有7个弹夹,存放在车体左舷驾驶员座椅后面的保形油箱兼弹药架中。

炮架中可存放五枚任何类型的炮弹和七枚发射药,另外两枚炮弹可绑在炮架外部,以完成整套装备。这两枚外挂炮弹各有一个金属杯,用螺栓固定在车体底部。

新型T-80U及其炮塔可额外储存10枚弹药。在炮塔内存放额外的弹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因为现在炮塔而不仅仅是车体都有可能成为炮塔爆炸的原因,所以弹药爆炸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几率增加了两倍。因此,正如之前在"炮手站"部分提到的那样,机组人员可以选择不使用炮塔上的弹药架,也会选择这样做。


火炮

苏联坦克"三巨头"之间只有少数几个共同点,火炮就是其中之一。与兄弟坦克一样,T-80也安装了2A46型125毫米滑膛炮,但与T-64一样,T-80在采用最新、最先进的125毫米火炮变型方面始终领先于T-72。

最初的T-80装备的是2A46-1火炮(D-81TM),它是最初的2A26火炮(D-81T)的改进型。T-80B装备了2A46-2机炮,该火炮配备了发射制导导弹所需的电子设备

弹药

本节只包含与T-80兼容的导弹的详细信息,因为T-80可用的基本弹药类型与T-72相同。

导弹

为炮膛直径有限的坦克炮设计的炮射制导导弹的相关性,可以说是有争议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新型串联装药Refleks-M导弹问世之前,这些导弹的昂贵程度令人望而却步,而且它们对付北约新型坦克复合装甲的价值充其量也只是个疑问。此外,由于在中欧和西欧不经常遇到大片土地,坦克很少有机会利用其导弹武器库提供的惊人射程。乌克兰的大片平地是最佳选择,但红军肯定不打算采取守势。

然而,导弹并不只是用来攻击地面目标的。空中目标也是攻击的时象。事实上,除了德国人,苏联坦克兵是唯一接受过与低空飞行的飞机交战训练的坦克兵。唯一不同的是,西德人被教导尝试使用APDS炮弹来完成这项工作。如前所述,使用速度更快的125毫米APFSDS炮弹,T-80也能做到这一点,但命中的可能性并不高。

T-80使用的导弹分为两半:前半部分是火箭发动机和引信,后半部分是弹头和制导接收器。当装填盒移动到冲压位置时,两半导弹通过拉直运动卡在一起。

9M112"Kobra"

9M112导弹的前半部分只有一个单装药弹头。定形装药衬垫可能由铝制成。9M112导弹还有一种改进型,采用铜质弹头,型号为9M112M。基本型9M112于1976年推出,而改进型9M112M则于1979年推出。与基本型9M112相比,9M112M的主要改进是使用了新型9N129弹头,穿透力提高了20%。9M112M于1978年服役,1979年开始批量生产。9N129弹头使用OKFOL,爆炸效果更强,累积射流能量更大。

将定形装药弹头置于导弹前端,严重限制了导弹的射程。这对其穿透力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导弹的威力并不比典型的125毫米HEAT炮弹大。

穿透力

9M112:60°时为250毫米

9M112M:60°时300毫米

9M112导弹由无线电指令制导,并由GTN-12无线电天线指挥。"眼镜蛇"系统完全集成到1A33火控系统中,并与1G42瞄准镜一起工作,炮手用瞄准镜来指定瞄准点。1G42瞄准具中的内置激光测距仪也用于确定与目标的距离,以确定适当的制导模式。在4千米的交战距离上,导弹并不在水平高度飞行。"眼镜蛇"会爬升到距离坦克内膛轴3至5米的高度,并在这一高度巡航,直到到达距离目标600至800米的范围内,然后再降回炮口高度,直到命中目标。系统利用1G42瞄准器提供的测距数据来规划飞行路线,并在导弹进入飞行最后阶段时引导导弹飞向目标。这样,导弹在飞向目标的漫长过程中就能避免撞击灌木丛、低矮的山丘和其他自然障碍物。由于导弹的巡航高度较高,使其处于潜在目标的直接视线之上,加上导弹的发射特征较低,因此这一特点还可能缩短目标的反应时间,而且在天空背景下也更难看到导弹。

在直射模式下,导弹在水平高度飞行,以这种方式到达目标。这种直射模式一般用于对付直升机,但也可作为一种应急模式,在坦克已装载导弹的情况下,用于射击近距离内突然出现的高优先级目标。

3UBK20

9M119"Refleks"

9M119"雷福斯"激光光束导弹类似于T-72B使用的9M119"斯维尔",但射程从4000米增加到5000米。制导由1G43瞄准装置上的9S517激光束集成单元完成。

导弹由9Kh949减载活塞塞式弹射装药进行软发射,在火箭发动机启动前为导弹提供一定的动力。活塞塞的设计是为了使导弹在弹舱内正确就位,但其主要目的是保护导弹底部的激光束接收器不受推进剂气体的影响。9Kh949的装药总重量为7.1千克。

导弹本身的布局十分合理,火箭发动机位于中部,弹头位于最尾部,控制面和机械装置位于前部,引信位于顶端。导弹顶端与弹头之间的距离很大,这意味着弹头有很大的离地距离,而不需要专门的离地探头。这种布局使125毫米导弹具有与127毫米ITOW导弹相当的飞行距离和优异的穿甲性能,但结构更为紧凑。雷福斯"具有700毫米的穿透力,是一种更为重要的武器,更有可能从侧面击溃豹2和M1艾布拉姆斯等北约新一代(当时)坦克。用这种导弹从正面击败此类坦克的机会相当渺茫。

导弹使用固体燃料发动机,四个喷嘴呈放射状排列。通过五个弹出式尾翼保持飞行稳定,尾翼表面呈弧形和倾斜状,可使导弹缓慢旋转。这些都是气动操作的,因此在导弹飞行途中,炮手修正的次数越多,导弹的反应速度就越慢,不过炮手必须在跟踪一个非常困难的目标(如移动中的直升机)时才会明显感觉到这一点。

导弹直径:125毫米

翼展(稳定翼):250毫米

定型装药直径:105毫米

最大攻击距离5000m

最小攻击距离:100米

穿透力700毫米RHA

以30km/h的速度侧向巡航的坦克型目标的命中概率:

100米至4000米=>90

飞行距离时间

4000米-11.7秒

3UBK14M

9M119M"雷福斯-M

Refleks-M"的出现使T-80有了新的能力,可以更有把握地摧毁M1艾布拉姆斯和豹2等北约新型坦克,因为它们对正面弧线的防护要求仅限于与"米兰"相当的单装药导弹。Refleks-M"前体导弹的串联装药弹头的锥体直径为64毫米,基本上与66毫米的LAW弹头一样大,威力几乎相当。与某些串联式弹头设计不同,"Refleks-M"的前导弹头是用威力较小的浅成型装药作为前导弹头,在ERA面板上开个洞,让主装药通过,而"Refleks-M"的前导弹头体积大、威力强,足以在主弹头爆炸前引爆ERA面板,从而大大限制了对主弹头的影响。但其缺点是,ERA面板的飞板仍可能飞入主弹头的定型装药喷射路径,因此可能无法完全消除ERA的影响。使用威力强大的前导定型装药的一个好处是,由于其穿透力强,它还能有效破坏ERA以外的装甲。对于为在ERA面板上破洞而非引爆ERA而制造的前导装药来说,定型装药的威力太弱,甚至无法穿透装甲阵列的前板,因此无法对复杂的多层装甲产生任何重大影响。另一方面,64毫米的大型定型装药可以穿透多层装甲阵列的首层,使装甲后层容易受到主装药的攻击。

总之,"Refleks-M"导弹的综合特点使其成为一种合适的武器,可对付装有ERA的传统坦克,包括一些M60A3和AMX-30B2坦克,以及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北约的新型标准坦克,即M1A1"艾布拉姆斯"和"豹"2A4。

穿透力:

700-750毫米RHA(无ERA)

650-700毫米RHA(后置ERA)

同轴机枪

T-80配备了无处不在的PKTM通用机枪作为辅助同轴武器。

PKTM与早期PKT的主要区别在于光滑的枪管,而不是PKT的凹槽枪管。在内部,PKTM和PKT的不同之处与基本的PK和PKM型号的不同之处相同。1969年,当PKM在生产线上取代PK时,原始PKT的生产也停止了。因此,T-80直到1976年才正式装备PKTM。该机枪装有250发弹药箱,另外四个弹药箱装在指挥官脚边的炮塔舱内,总弹药容量为1250发。车长负责重新装填机枪br/>

使用B-32子弹的7BZ-3API(装甲燃烧弹)弹和使用T-46子弹的7T2API-T(装甲燃烧示踪剂)弹以4:1的比例连接。该机枪的循环射速为每分钟700至800发。弹壳固定在50个圆形带段中,这些带段连接在一起。同轴机枪可以通过按下炮手手柄上的扳机按钮或按下安装在机枪接收器后面的扳机单元上的紧急手动扳机按钮来发射。

在T-80U的情况下,PNK-4S控制模块上的触发按钮也可以用来发射机枪。

机枪安装在主炮的右侧,并从一个柱形端口伸出,该端口为机枪的仰角提供了垂直空间。由于机枪与主炮安装在一起,因此可以享受到稳定系统的所有优点。

高射机枪

现在应该清楚了,尽管T-80(Object219sp.2)是T-64A的后代,但它与T-64A的不同点非常少。高射机枪的安装只是区分这两种型号的另一个细节。

从1971年4月13日到9月10日,ZU-64封闭式高射机枪装置一直在进行测试,从1972年以后的T-64A型开始在T-64坦克上出现。从1972年开始在T-64坦克上使用。然而,ZU-64的设计存在缺陷,其中一些缺陷是概念性的,而非技术性的。因此,为"目标219"设计了一种新的防空装置,命名为ZU-219,后来在1973年2月1日至9月1日在古巴举行的比较试验中进行了评估。该装置与T-72已经安装的ZU-72敞开式防空装置、试验型ZTPU-2和试验型ZU-62一起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束后,建议苏联所有三种主战坦克都统一采用ZU-219型坦克。然而,导致这三辆臭名昭著的主战坦克诞生和采用的政治因素在这里占了上风,T-72保留了有缺陷的ZU-72装置,而T-64A则保留了ZU-64装置,ZU-219被搁置。ZU-80与ZU-72很像,都是敞开式防空装置,但它的设计很独特,而且存在相当大的缺陷。

与ZU-72不同的是,高射炮装置直接安装在车长的冲天座上,而不是单独的竞赛环或滑环上,但与ZU-64不同的是,冲天座不是电动的,因此必须手动瞄准。机枪支架的位置造成了相当不幸的影响,即完全破坏了冲天炮的平衡,迫使车长在旋转冲天炮时付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车长使用TKN-3潜望镜的手柄进行旋转。如果坦克在行驶中,尤其是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行驶,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机枪的高度和长度,坦克的倾斜和摇摆会产生力矩,指挥官在试图转动冲天炮时必须与之对抗。当坦克处于斜坡上时,冲天炮不平衡的装载也使其很难转动。ZU-64也有同样的问题,但它有一个电动水平驱动装置,完全消除了这一问题,给指挥官带来了更愉快的整体体验。

按下机枪座左侧手柄上的扳机桨即可发射机枪。使用位于枪架右侧的飞轮进行仰角调整。仰角范围从-5度到+75度。横移只需手动移动整个指挥塔即可完成。虽然火炮支架的设计显然并不理想,但轻描淡写地说,当指挥官在舱室外使用机枪时,这应该不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从舱室外看,安装的不平衡与滑环支架上的机枪没有任何区别,因为机枪本身的重心实际上在指挥塔环之上,尽管机枪采用的是悬臂式支架。

NSVT是一种精确度相当高的速射重机枪,采用12.7×108毫米子弹。它的射速为每分钟700至800发。在对付缓慢移动或盘旋的直升机时,NSVT在理论上偶尔会被证明略有用处,特别是当直升机的驾驶舱和机身防护性能较差或根本没有防护时,尽管用机枪向攻击直升机开火通常是徒劳的,除非在特殊情况下。在机枪支架上安装K-10T准直瞄准镜有助于对空中威胁进行射击。使用K-10T机枪也可采用目标连发(BOT)方法射击地面目标,但使用机枪的原装铁制瞄准镜更为合适。NSVT操作员接受的训练是10发连发射击。

K-10T准直瞄准镜将十字线投射到倾斜的玻璃板上。瞄准镜前面有一块有色玻璃,使操作员在面对阳光时能更有效地射击。不使用时,瞄准镜关闭,保护盖盖上。在渡河时,保护盖也必须关闭,以防止水渍。

与DShKM和M2HB等同类产品相比,NSVT的循环速率相对较高,这在对付空中威胁时非常有用,因为当试图打击快速移动的空中目标或至少阻止飞行员接近坦克时,增加的火力密度非常有用。与DShKM不同的是,NSVT没有枪口制动器,但有一个闪光掩蔽装置,这使其在射击时更加舒适,尤其是在光线不足的条件下。操作员不仅更不容易被枪口的闪光致盲,而且也不会受到枪口爆炸的震荡影响。

机枪装有100发子弹。一个弹盒放在机枪支架上,另外两个弹盒放在炮塔外指挥官冲天炉旁,方便取用。总共可携带300发12.7毫米子弹。与T-72NSVT所配备的60发子弹的弹药箱相比,100发子弹的弹药箱更重、更笨重,因此装弹略微费时,但增加的弹药容量减少了频繁装弹的需要,从而弥补了这一不足。不过,由于弹药箱存放在外部,有可能被炮火和炮弹碎片损坏。这也是包括T-54、T-62、T-64和T-72在内的所有前苏联主战坦克和装有高射机枪的中型坦克的共同缺点。在这种情况下,车长舱口太小,车长无法从坦克内部取出如此大的弹药箱,通过舱口将其转移到机枪支架上,因此别无选择。

B-32(钢芯AP-I)、B-30(钢芯AP)和BZT-44(钢芯API-T)混合携带,非曳光弹和曳光弹的比例为4:1。

ZU-80防空装置一直是T-80B坦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甚至在最新型的T-80BVM坦克上也能看到,如下图所示

据观察,T-80坦克的指挥塔后部有一个奇怪的金属环,上面有履带连接件。这显然是解决指挥塔不平衡问题的一种办法,但这种办法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虽然它作为配重似乎还算成功,但也增加了指塔的重量,部分抵消了它的主要优点

T-80U继续配备高射机枪,但安装NSVT的方法相当怪异。T-80U上的NSVT没有采用传统的环形或滑板式安装方式,也没有像ZU-80那样直接安装在旋转指挥塔上,而是安装在焊接在炮塔顶上的三个基座中的任意一个上。从下面的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车长指挥塔右前方有一个(如上图所示),指挥塔左前方有一个,指挥塔正后方还有一个。另外,炮手舱门后还有一个基座。升降是通过飞轮完成的,横移则完全靠物理力量。机枪仍由100发子弹的大弹药箱供弹,备用弹药箱的存放位置也保持不变

这种不寻常的方案有其自身的小优点,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系统不利于发挥机枪的作用。首先,机枪的固定安装限制了瞄准区域,只能向前略向右倾斜约90度,而且这还是在指挥官靠在舱门外的情况下。要想向侧面瞄准,指挥官必须离开舱门,坐在炮塔顶上,向所有人开放。向后瞄准是不可能的,除非将机枪安装在最后部的基座上,而这在战斗中是不可行的,因为机枪本身已经重达25公斤。下图展示了机枪支架。

NSVT支架还包括一个帆布腰带捕捉器,以防止部分腰带落在指挥官的近视镜前方,影响其视线。

1ETs29摇控武器站

1987年,全新的T-80UD配备了新型遥控电动机枪支架,并将其集成到重新设计的车长指挥塔中。它具有独立的垂直稳定装置,水平稳定装置则来自指挥塔的反转装置。支架允许的仰角范围非常大,从-15°到+85°。

通过TNK-4S的目镜,使用PNK-4组合瞄准系统对地面目标进行瞄准射击。指挥官只需轻按一下切换开关,TKN-4S的瞄准镜就会变成带有适当标记的渐变瞄准镜,NSVT支架的稳定器也会与瞄准镜相连。然后,指挥官可以使用瞄准镜仰角手柄将机枪分别向上和向下操作+20°和-4°。

如果车长希望向高于坦克的目标射击,他可以使用安装在冲天炉左前象限的PZU-7防空瞄准镜。使用该瞄准镜可使机枪脱离TKN-4S,但仍可使用拇指开关进行瞄准和射击。瞄准镜的最大仰角为+70°,最大俯角为-5°。

由于采用了垂直稳定系统,指挥官能够在移动过程中攻击目标。

新武器系统的主要优点当然是指挥官不需要暴露自己来发射机枪,从而使他免受伤害,但遗憾的是,新设计与老式的ZU-64装置没有本质区别。与ZU-219设计不同的是,1ETs29远程武器系统不允许指挥官从敞开的舱口手动发射机枪,从而限制了他以与ZU-64相同的方式对空袭做出反应的能力。

防护

毫无疑问,T-80系列拥有先进的瞄准系统和最强的火力,而且T-80是地球上速度最快的坦克之一,但没有什么是完美无缺的。对于T-80来说,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努力采用当时最好的装甲,炮塔装甲在1983年被T-72B超越。不管怎么说,T-80家族的成员仍然可以保证在北约部署的绝大多数武器面前几乎无懈可击,并拥有数年的技术优势。

别忘了,不爆炸的秘诀就是不被发现。T-80与它的大哥T-64和表弟T-72一样矮小,不过在1985年安装了新的Object476炮塔后,它确实变得高了一些。除此之外,1976年和1978年生产的T-80和T-80B都几乎与新式的Stridsvagn103一样矮,差距只有几厘米。Strv.103如此吸引瑞典人的特点之一当然是其低矮的轮廓。

不过,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被发现也是不可避免的,而不被发现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当坦克被击中时,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车组人员与必死无疑之间的那块钢板。

T-80(Object219sp.2)

用于建造T-80车体的钢种是BTK-1。1976年,该钢种成为新的标准钢种。同年,T-64和T-72坦克从42SM中硬度钢过渡到BTK-1钢。

1976年的第一辆T-80型坦克不仅在外观上与早期的T-64A型坦克没有区别,而且它们还共享许多部件,甚至拥有相同的履带装甲和配置,尽管它们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整个前部复合装甲的物理厚度为205毫米,但装甲68°的斜度使这一数字乘以视距(LOS厚度达到547毫米。复合装甲配置如下

80毫米RHA>105毫米玻璃纤维>20毫米RHA

该装甲在68度构造角下的面积密度为2,616千克/平方米,因此装甲的质量相当于厚度为333毫米的实心钢板。其中,520千克/平方米来自玻璃纤维夹层,其余来自钢板。T-80这种装甲与T-72ural装甲的主要区别在于使用了BTK-1高强度、高硬度钢,而不是中等硬度的42SM钢,后者相当于普通的RHA等级钢。因此,T-80装甲的防护值要高出一个未知数。很可能,它介于使用RHA钢的老式80-105-20装甲与T-72Ural-1和T-72A的60-105-50装甲阵列之间。

T-80装甲区别于T-64A装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驾驶员的前部装甲上安装了三个中型潜望镜,而不是在上部滑板上安装一个大型潜望镜,在舱盖上安装两个较小的潜望镜。新方案的能见度很好,但为了安装三个潜望镜,必须大大加宽上装甲的开孔。由于这个切口是一个薄弱区域,因此增加其面积并不划算。从下面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个大开口。

这一设计缺陷一直困扰着T-80系列至今。如果不对装甲几何结构和驾驶台进行根本性改造,就不可能消除这一薄弱区域。

1979年,最初的T-80实施了一项现代化计划,使其达到T-80B的水平,T-80B采用了经过改进的设计,能够更好地抵御新兴的西方长杆穿甲弹。因此,T-80B决定焊接一块高硬度钢板来补充基础装甲。预制钢板被送往仓库,作为定期维护的一部分进行安装。

T-80B(Объект219R)

虽然最初的装甲配置足以对付铁幕另一侧的所有105毫米APDS炮弹,但到1976年,这种设计已经濒临淘汰。到那时,只有T-64B和T-80仍在使用较老的上装甲设计,这种设计最初用于自1964年起就开始批量生产的原始T-64,1978年,新型T-80B(Object219R)采用了更加优化的装甲设计,提高了抵御长杆APFSDS炮弹的性能。根据AlexeyKhlopotov(网上称其为"GurKhan")的说法,其装甲配置如下:

60毫米RHA->100毫米玻璃纤维->45毫米RHA

这种新的装甲阵列基于为T-72Ural-1和T-72A开发的设计,在总体厚度和装甲层分布方面与T-72Ural-1和T-72A大致相同。与T-64B保留的80-105-20设计相比,这种装甲布局的弹性也要大得多。根据安德烈-塔拉先科的说法,T-80B的前部”装甲相当于380毫米实心钢板,而T-72A的装甲相当于360毫米RHA。简而言之,在装甲的前板和后板中使用BTK-1而不是普通的RHA钢,不仅因其韧性增加而提供了更大的阻力,而且还增加了穿过装甲板的长杆穿甲弹所承受的横向载荷,从而提高了装甲的有效性。这增加了长杆所承受的应力,使其更有效地击碎长杆穿甲弹。1980年,用于生产T-80车体的钢种升级为BTK-1Sh。BTK-1Sh是一种通过电渣重熔(ESR)生产的高硬度、高强度钢,在不牺牲延展性的情况下具有更高的硬度。前苏联对BTK-1Sh轧制钢板的可焊性进行了研究,进一步证实了T-80坦克使用BTK-1Sh轧制钢板。总的来说,BTK-1Sh被认为是一种通用的高强度钢,适合焊接和制造厚达85毫米或更厚的钢板。根据钢板厚度的不同,其硬度在400到450BHN之间。

1983年,以色列M111所体现的新近出现的105毫米APFSDS技术引起了人们对增加装甲的需求,以便在较短距离内保护车体免受M111炮弹的攻击。因此,一块16毫米的钢板被直接焊接在前部装甲上。钢板的切割方式使其可以直接安装在前装甲的表面上,而不会影响布雷犁的安装点和牵引钩。StevenJ.Zaloga在《T-80"标准"坦克》一书的第23页中称:苏联陆军最后的装甲冠军》第23页中称焊接装甲板的厚度为20毫米,但这一说法没有得到任何俄罗斯或苏联资料的证实。

在此期间,为了应对西德新型120毫米滑膛炮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威胁,新的5层复合装甲正在研制之中。1985年,装有新复合装甲的T-80BV服役,过时的T-80B无法继续使用,因此需要在不完全改变装甲布局的情况下将其防护标准提高到新型T-80BV的水平,因为拆卸车体是不可能的。解决办法是再次是在现有装甲上再焊接额外的装甲,但这一次,新的焊接装甲板厚度为30毫米。30毫米厚的装甲板与之前的16毫米装甲板具有相同的切口形状,因此区分它们的唯一方法就是用眼睛检查厚度。下图是按照T-80BV标准现代化改造的T-80B的一个例子。请注意连接装甲板和前装甲的焊缝要厚得多。

经过现代化改造,前部装甲的钢材总厚度增加到135毫米,而玻璃纤维布的厚度保持不变,仍为100毫米。面积密度增加到每平方米3347千克,其中钢材为每平方米2829千克。装甲的质量相当于426毫米的实心钢。值得注意的是,T-64BV的五层装甲设计是以之前的60-100-45装甲布局为基础开发的。同样使用30毫米高硬度钢板,但不是将高硬度钢板焊接到60毫米前板的表面,而是将30毫米钢板移到中间层。原来100毫米的玻璃纤维夹层厚度相应减少到70毫米,并被分成两层,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T-64BV-60-35-30-35-45复合装甲设计。由于五层装甲设计提高了效率,T-64BV的前装甲比现代化T-80B的前装甲更防护更好。

T-64B按照T-64BV的标准进行了现代化改造,采用了相同厚度的装甲板,但仍保留了旧式的80-105-20装甲,因此在这方面落后于T-80B。由于老式设计的20毫米薄钢板效率较低,升级后装甲的整体效率并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侵彻长杆穿甲弹的负担主要由加厚的前钢板(30毫米+80毫米)来承担,而不是由一对厚度分布最佳的钢板来承担。因此,与T-64B和T-72A相比,现代化的T-80B装甲在重量上相差无几,但优势却不小。

T-80B的炮塔与T-72A的炮塔非常相似,但在某些部位略厚(约一英寸左右)。从T-64A的炮塔过渡到最初为T-72A研发的"Kvartz"炮塔似乎有些出人意料,因为T-80是T-64而不是T-72的后代,尤其是与T-64B神秘的"组合K"陶瓷装甲相比,该炮塔显得有些粗糙,由两排在实心铸钢中的烧结碳化硅球制成。不过,T-80B的复合材料炮塔的防护水平并不差,而且与"组合K"设计相比,其生产工艺非常简单,成本也很低。

炮塔两侧装甲厚度下降的坡度也比T-72A炮塔略小。克瓦兹"装甲也沿炮塔侧面向后延伸了一些。但是,由于T-80B炮塔的弧度比T-72A炮塔的水滴形更圆,因此这种炮塔设计在正面大弧度上的防护效果并不一定比T-72A炮塔更好。因此,当从30度或更大的侧面角度观察炮塔时,会有更多的侧面装甲和更少的正面颊装甲暴露出来。通过加厚装甲来补偿弧度,两种炮塔设计在正面70度弧线上提供的防护水平非常接近。

T-80BV(Object219RV)沿用了"Kvartz"炮塔设计,但最终被更先进的T-80U(Object219AS)炮塔取代,后者采用了蜂窝状装甲结构元素。


T-80BV(Object219RV)

1985年,新的T-80BV采用了更重但更有效的五层复合装甲设计。新的装甲不再是在两块钢板之间夹一层玻璃纤维,,而是在三块50毫米的钢板之间夹两层更薄的玻璃纤维。和以前一样,钢板由高强度、高硬度的BTK-1钢制成。这种新复合装甲的物理厚度为220毫米,在68度的构造角度下,LOS厚度为587毫米。该装甲的面积密度为3,490千克/平方米,相当于厚度为444.6毫米的实心钢板。T-80BV的炮塔与T-80B相同,而T-80B本身与T-72A的炮塔非常相似,并采用了类似的"克瓦兹"填充物。除了安装Kontakt-1反应装甲外,炮塔没有任何改进。因此,T-80BV和T-80B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装甲和反应装甲的安装。新的前装甲如下

50毫米RHA-35毫米玻璃纤维-50毫米RHA->35毫米玻璃纤维-50毫米RHA

通过增加中间钢层和修改钢层厚度分布,实现了对APFSDS攻击的额外保护。在斜度为68度时,仅钢层的LOS厚度就达到了400毫米。两层玻璃纤维的厚度不如以前的型号,但钢层厚度的增加同样提高了对HEAT的防护能力。与T-64BV类似的5层装甲阵列相比,T-80BV的装甲钢更厚更重,总厚度为150毫米,钢材按三层平均分布,而不是135毫米,众所周知,钢制前板的最佳厚度是1-2个杆径,考虑到最新的105毫米和120毫米APFSDS弹的直径都小于30毫米,T-80BV装甲阵列的50毫米前板正好在最佳钢板厚度范围内,T-64BV的60毫米前板也是如此,因此T-80BV在这方面没有优势或劣势。T-80BV装甲的唯一优势在于复合装甲内部较厚的50毫米中板和后板,这比T-64BV的30毫米和45毫米中板和后板要厚得多。


接触-1

加装Kontakt-1ERA装甲后,坦克的原重量增加了不到1.2吨。安装反应装甲的地方对HEAT的防护增加1.8-2倍。

将Kontakt-1安装到坦克上很容易,但也很繁琐。每个反应装甲块都用一对螺栓固定在车体、炮塔和侧裙的表面。安装和更换反应装甲块非常简单,这意味着整个改装可以作为定期维护的一部分来完成。不过,简单也是有代价的。橡胶侧裙板相当脆弱,当坦克穿过树木茂密的地区,或者穿越城市中的障碍物时,很容易被撞掉。如果再加上几十个Kontakt-1块,就更容易不小心把侧裙撞掉了。下图显示的是"裸体"T-80BV,上面有安装Kontakt-1反应装甲的接口

T-80U(Объект219As)

T-80U延续了T-80BV的五层复合装甲,但不同之处在于安装了Kontakt-5反应装甲,而不是Kontakt-1,尽管少数早期的T-80U样品安装了Kontakt-1。

安装在T-80U(Obj.219AS)上的新型铸造炮塔总体上与T-64和T-80以前的炮塔设计十分相似,但在装甲插入腔的设计上有所不同。T-80U炮塔中的空心装甲空腔不是在非金属插件周围铸造钢制炮塔结构(在T-80B的情况下为“Kvartz”)而是在铸造过程中形成的,空腔随后在生产线上填充,然后在顶部焊接钢盖板以密封空腔。这可能主要是因为与T-80B炮塔的烧结碳化硅球填料不同,插入件不能用作铸造模具,但这一特性也可以使更换用过的插入件和修补铸钢装甲上的孔变得更容易。Т-80U炮塔空腔填料装甲使用了先进的蜂窝状复合装甲结构,复合层各层厚度:100mm蜂窝+20mm BTK-1SH+60mm蜂窝+80mm BTK-1SH(高强度装甲),而炮塔物理厚度最厚处可以达到548mm,T-80u的炮塔改进使得t80的炮塔装甲防护超过了t72b,回到了苏联坦克装甲第一的宝座。

另一个不同之处是通过增加炮塔两侧腮的高度消除了炮塔顶薄弱区,从而将炮塔顶的坡度增加到现代长杆APFSDS弹无法击穿的高度。炮口区的铸钢厚度也有所增加,但与炮塔两颊相比,该区域仍然很薄弱,因为它仍然由均质钢制成。炮口区某些部位的厚度增加到500毫米以上,但机枪口周围的装甲(炮塔的另一侧也采用同样的切割方法)和火炮安装耳轴前方的装甲仍然很薄。下图(摘自btvt.narod网站)显示了装甲腔的形状和炮塔的总体装甲布局。请注意,虽然炮塔的侧面不像T-72B炮塔那样向后倾斜,但它的厚度更大,防护与T-72B相同。

从外观上看,炮塔的圆润程度远不如以前的苏联坦克。炮塔正面的垂直坡度仅为15度,远低于早期炮塔25-30度的坡度。此外,炮塔顶与炮塔面之间的连接处几乎成直角,而不是早期炮塔设计中常见的渐变陡峭曲线。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削弱区的数量,并使炮塔的形状更加扁平。

炮塔侧壁的总厚度为548毫米。装甲嵌入腔的厚度为260毫米,铸钢前壁厚98毫米,铸钢后壁厚190毫米。从侧面35度角看,炮塔两侧腮的LOS厚度约为600毫米,从正面看,LOS厚度增加到800毫米以上。装甲空腔由厚重的盖板密封,盖板焊接到位后形成空腔的顶盖。这一特点便于在仓库进行快速维修,并使复合装甲嵌入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升级,而不像以前的苏联主战坦克炮塔那样,钢结构是围绕非金属嵌入件铸造的。在T-64A系列坦克中,铸钢外壳是在预先安排的烧结碳化硅球周围形成的,而在T-72A和T-80B中,铸钢外壳是在"Kvartz"填充物周围形成的。在这些情况下,不可能对复合材料元件进行维修或更换,事实上,在最近的T-80BVM现代化改造中,除了简单地增加Relikt-ERA反应装甲外,T-80B的旧炮塔设计无法升级。T-80U炮塔则没有同样的缺陷,如果情况需要,可以随时进行现代化改造。

Kontakt-5

虽然新型复合装甲与Kontakt-1爆炸反应装甲的出现已经成功地抵消了最优秀的105毫米APFSDS炮弹和最强大的制导导弹,但仍要考虑120毫米火炮1的威胁。由于种种原因,80年代初的120毫米弹药在短期内并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威胁,但这种新武器显然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必须制定严肃的应对措施。虽然M1艾布拉姆斯直到1986年的M1A1升级版才装备了闻名遐迩的M256火炮,但豹2已于1979年实现了安装120毫米火炮,当北约新型坦克的消息不胫而走时,NIIStali的员工们并没有袖手旁观,因此在1985年推出了Kontakt-5反应装甲,作为新型T-80U装甲的一个组成部分。

前装甲的覆盖很好,但炮塔则不然,炮塔的炮口两侧完全没有防护。这样做是为了方便驾驶员进出。

英国的试验早已得出结论,在坦克对坦克的战斗中,炮塔承受了大部分的命中率,二战期间苏联坦克损失分析也证实了这一事实。这是因为由于高草和灌木丛,敌人通常看不到坦克的下三分之一,因此坦克的炮塔成为坦克的感知中心。

黄色区域是Kontakt-5反应装甲覆盖区域

Kontakt-5通用内置式爆炸反应装甲

我们常说的Kontakt-5反应装甲是指安装了4S22通用内置反应装甲单元”的集成反应装甲系统,Kontakt-5反应装甲在早期实验时还在使用Kontakt-1安装的4S20反应装甲单元,对APFSDS弹的引爆成功率很低,无法防御APFSDS弹,在安装了4S22通用内置反应装甲单元后有了对着速1600~1700m/s的APFSDS较好的响应能力,但当钢芯或碳化钨芯APFSDS着速在1500m/s的时候,反应装甲单元起爆成功率仅为50%或更低,而这个问题则可以更换更好的反应装甲单元来解决问题。

Kontakt-5通用内置式爆炸反应装甲原理:由于反应装甲单元所用的安全炸药感度很低,冲击速度相对射流低得多的穿甲弹直接命中很难引爆反应装甲,因此该设计利用高硬度装甲钢(dнв = 2.84~2.9 mm)作为屏蔽板,穿甲弹头部接触屏蔽板后产生的应力波会使屏蔽板背面崩碎,产生一股高速碎片流,借此提前引爆内置反应装甲单元,驱动飞板干扰穿甲弹,相比弹体直接冲击引爆单元的情况增加了反应装甲作用时间,提高了防护效果,安装了4S22通用内置反应装甲单元的Kontakt-5反应装甲的T-80U在后来参加西方国家坦克竞标试验还是证明了Kontakt-5防护同时期西方钨合金长杆弹的有效性。

1985年,苏联T-80U坦克上首次安装了Kontakt-5。1989年,Kontakt-5也被集成到T-72B上,但形式不同。这两种型号的反应装甲设计不同,尽管它们的名称相同,而且通常被认为可以互换。

T-80上使用的Kontakt-5有两种变体。前装甲的Kontakt-5安装在倾斜68度的装甲上,而炮塔反应装甲上半部分倾斜50°,下半部分55°。。不过,首先让我们来看看T-80U的前装甲。

为了降低连锁爆炸的可能性,每个模块之间都有一个20毫米的重型钢隔板,该隔板永久性地焊接在前装甲表面。

只要手头有扳手,装填和重新装填反应装甲板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每个模块都装有8个4S20爆炸单元,按4个一组的模式堆叠,深两层,最上层使用前面所述的特殊支架倾斜放置。

炮塔反应装甲的装载与前装甲一样简单。不过,炮塔的反应装甲并不是用螺栓固定在固定外壳上的。而是焊接在支撑结构框架的壁上。因此,更换炮塔反应装甲不如更换前装甲上的反应装甲那么简单,因为更换炮塔反应装甲需要焊接设备,从而导致周转时间延长。

T-80U炮塔正面焊接的反应装甲框架截面呈楔形,各区块的前面板厚度17mm,背板厚度9mm,上半部分倾斜50°,下半部分55°,包括壳体在内反应装甲的垂直等重钢厚度约35~36mm。两层反应装甲单元从隔仓上部开口插入其中。顶部反应装甲总框架焊接在炮塔顶部,盒子分为上盖板和本体两部分,内装有两层单元,盒子底部和炮塔顶甲板之间、反应装甲单元间有橡胶缓冲层。

侧面防护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车体两侧,坦克的速度和灵活性将付之东流。80毫米厚的钢板,即使倾斜70度,对HEAT弹或APFSDS弹也没有多大作用。不过,有了Kontakt-5和大约一米半的空气空间(取决于入射角度),生还的几率突然变得不那么小了。有了这些侧车体面板,T-80在70°正面弧线范围内应该可以抵御大多数105毫米APFSDS炮弹的攻击,但对于120毫米APFSDS炮弹,这一弧线可能会缩小到更窄的40°。这应该包括DM13、DM23和M829。

顶盖

除了炮塔正面、上滑板和侧壳外,炮塔顶也有一部分Kontakt-5反应装甲保护。

效率

随着120毫米火炮和装备它们的坦克的投入使用,APFSDS的弹药也在迅速发展。1989年,M829A1问世,这是迄今为止同类产品中最好的一种。它的长度略低于700毫米,是世界上最长、最薄的长杆单体APFSDS。它可以在2千米的距离上以60度穿透约350毫米的RHA。在性能上,没有任何武器可以与之媲美。1992年推出的M829A2除了改进了弹头外,保留了其前身的结构,而且由于使用了更好、威力更大的推进剂,飞行速度更快。1994年,他们发现M829A1无法穿透T-80U和T-72B.mod1989.坦克,它被

Kontakt-5抵消了一部分伤害

关于这个重磅炸弹,让我们来看看在坦克被击穿的情况下,有什么样的措施来保护它。

灭火

3ETs11-2"Iny"消防系统

为防止发动机舱和乘员舱内部火势蔓延,安装了3ETs11-2"Iney"哈龙气体快速灭火系统,由驾驶员兼机械师担任主要操作员。该系统可在自动和半自动两种模式下运行。在自动模式下,当乘员舱或发动机舱发生火灾时,系统会立即做出反应,并对火焰采取区域性灭火措施,这意味着系统会启动特定的灭火器喷嘴来扑灭火焰,而不是直接淹没整个车厢。在半自动模式下,系统仍能自动检测到火情,但不会立即启动灭火器,而是通过放置在驾驶员前面的P11-5控制和信号装置向驾驶员发出警报。至于下一步应采取什么行动,则由他自己决定。

发动机舱和乘员舱内战略性地布置了12个TD-1热传感器。船员舱内的传感器安装在车体地板上方,主要瞄准地板。您可以在下图中看到其中一个,就在连接到3ETs11-2系统的三个灭火器的右侧。

当检测到乘员舱和发动机舱的温度上升到150°C时,消防系统会作出区域性反应。三个PPZ灭火器配有电动触发的快速释放阀。PPZ灭火器使用R-114B2,也称为哈龙2402。这种灭火剂对任何类型的火灾都非常有效,但代价是在密闭空间(例如车体内部)吸入大量这种灭火剂会对健康造成巨大威胁。建议在PPZ灭火器启动后立即打开所有舱口并离开坦克。如果发生穿透性打击,车体和人员可能会被救出,但在气体充分散开之前,车体内不能有人。因此,可以认为坦克暂时无法工作。

还配备了两个手持式OU-2二氧化碳灭火器,作为自动灭火系统的补充。如果TD-1火灾探测器没有反应(通常是在火焰较小的情况下),那么除了通过驾驶员控制箱手动启动PPZ灭火器外,这将是机组人员唯一可用的灭火工具。二氧化碳灭火器适用于B类和C类火灾(燃料和电气火灾),因此非常适合在油箱内使用。与哈龙灭火器相比,二氧化碳灭火器的指向性更强,因此用户可以在油箱内有效地阻断火中的氧气。使用OU-2灭火器可能比启动3ETs11-2系统更有吸引力,因为窒息的几率会低一些。

挖土铲

如果一个连的T-80坦克突然被要求保卫某个区域,而又没有时间构筑适当的防御工事,那么机组人员可以使用安装在下部滑板上的推土铲自行构筑掩体。

在平坦、干燥的地形上,挖一个坦克大小的坑道可能需要20分钟。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隐蔽性,通常需要伪装网和一些简易工具来进行适当的伪装,但这些准备工作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不过,由于T-80采用涡轮发动机,它极不适合静态防御,因为坦克在静止不动时,发动机消耗的燃料几乎与全速行驶时一样多。因此,一旦时机成熟,它将会主动出击。


烟雾屏幕

不被炸毁的秘诀是不被击中,而不被击中的秘诀是不被发现。为此,T-80 装备了烟幕弹系统,以躲避窥视,但与前苏联坦克不同的是,T-80 无法从发动机中产生燃料烟幕,因为担心会造成潜在的爆炸后果。

902B图恰

图恰 "烟幕弹散布系统在 70 年代发明的所有苏制装甲车辆中通用,随后又被加装到之前生产的车辆上。由于某些奇怪的原因,炮手而不是车长可以接触到发射烟雾弹的唯一控制面板。

T-80 系列有三种不同的榴弹布局。T-80、T-80B 和 T-80U 型坦克的烟幕弹布置在前炮塔的两颊上,这似乎有些矛盾:如果坦克前部被击中,指挥官希望撤退到更安全的地点,由于烟幕弹发射器受损,他可能无法部署烟幕。损坏不一定是炮塔被击中造成的;高爆弹或 APDS 弹击中上滑板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二次破片,这些破片往往会由于上装弹的高斜度而偏转到炮塔面上。

T-80 和 T-80B 的左侧炮塔面上有一组五个发射管,而右侧由于 L-4 聚光灯的阻碍,只有三个发射管。奇怪的是,与 T-72A 相比,烟幕弹发射器的数量更少,而且没有任何充分的理由。T-80B 炮塔的正面部分与 T-72A 几乎完全相同,而且炮塔左侧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更多的烟幕弹发射器。

对于 T-80BV 来说,有必要将发射管集中在炮塔两侧,以免妨碍在炮塔两侧放置 Kontakt-1 反应装甲。装有 T-80B 炮塔的早期 T-80BV 和装有 T-80U 炮塔的晚期 T-80BV 具有相同的配置

T-80U 上的发射管分布均匀,每个炮塔两侧各有四个。由于它们直接安装在 Kontakt-5 反应装甲上,因此不难想象如果被击中会发生什么。毋庸讳言,T-80 系列所采用的许多设计决定都非常可疑。


扫雷

上履带的安装支架与KMT-6型扫雷犁兼容。它可以不加区分地铲起任何地雷,不管是埋藏的还是未埋藏的,不管是反坦克地雷还是杀伤人员地雷,并将其推到一边,为履带开辟出一条狭窄的无雷通道。这对......带犁的坦克来说很好,因为它是全连两辆坦克中唯一一辆带头穿越雷区的坦克。对于跟在后面的其他坦克来说,他们可以沿着领头坦克的履带痕迹行驶,但在沼泽地和沼泽地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做会导致履带过度穿透土壤,失去牵引力并被卡住。

扫雷犁无法触及埋设深度超过8英寸的反坦克地雷,但这并无大碍,因为履带施加的压力可能不足以在这样的深度引爆地雷。


驾驶员

机舱左侧主要是仪表板。仪表板后面是左前方的车体燃料舱,燃料舱后面是由四个蓄能器组成的堆栈。

在驾驶室的右侧,舱门开关装置安装在车顶上,后面是GO-27伽马辐射探测装置系统,其下是控制板方向。车体前部的红色方框是火灾位置和警报指示方框(左侧)和灭火器启动方框(右侧),这在本文"消防"部分已经提到过。

在驾驶室的右侧,舱门开关装置安装在车顶上,后面是GO-27伽马辐射探测装置系统,其下是控制板方向。车体前部的红色方框是火灾位置和警告指示方框(左)和灭火器启动方框(右),这在本文的"消防"部分中曾经提到过。驾驶员的照明由安装在驾驶舱顶上的一盏圆顶灯提供,圆顶灯就在驾驶员舱门后面和驾驶员头部后面,这是一个相当糟糕的想法,因为大部分光线都会被驾驶员挡住,所以要找到一些控制板上的按钮比登天还难。与炮手和车长一样,驾驶员的鼻子下面也有一个DV-3塑料风扇,帮助他降温。驾驶员的座椅是桶式的,可以调节高度,以便驾驶员在装甲下驾驶或将头伸出舱门。靠背的角度也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调节,以确保驾驶员在执行任务时保持舒适。座椅如下图所示

驾驶员配有GPK-59陀螺仪。在水下驾驶时,由于没有景物可参考,陀螺仪特别有用。在水下使用时,驾驶员要记住陀螺仪表盘上显示的数字。这将告诉他水箱的方位。一旦坦克进入水中,驾驶员就可以参考每次左右转向时刻度盘的偏转程度,了解必须向相反方向转向的程度和时间,以便将坦克的方向调整回原来的行驶方向。

陀螺罗盘的使用或许可以说是一种不太复杂的惯性导航系统(INS),由于与基于GPS的导航系统不同,陀螺罗盘不受外界输入的影响,因此现代战车中经常使用先进的惯性导航系统。

与大多数其他坦克相比,T-80的速度很快,但遗憾的是,动力系统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坦克的灵活性也不尽如人意。虽然转弯速度很快,但并不优雅,这要归咎于相当陈旧的杠杆式转向系统。转向杆带有动力辅助装置,有经验的驾驶员可以平稳地操作,但与早已过渡到摩托车式车把和方向盘式配置的当代德国和美国坦克相比,就不那么容易操作了。

从前面的照片中可以看到,驾驶员有一组呈弧形排列的三个潜望镜,可以更好地观察坦克前进的全景。T-80的巡航速度相对较高,作为一项安全措施,驾驶员需要比平时有更好的态势感知能力,与早期T-64和T-72的单广角潜望镜相比,T-80的三个潜望镜有利于驾驶员更快地转弯,因为驾驶员可以看到坦克的各个角落。相同的潜望镜基本布局有两种变体:一种是潜望镜大部分暴露在外的原始版本,另一种是在T-80U上推出的改进版本,即在潜望镜上方加装一个防护顶盖。顶盖的钢板厚度很高,其目的似乎是保护潜望镜免受爆炸弹药冲击炮塔时产生的爆炸和碎片的伤害。它可能还有助于防止雨水

在夜间,驾驶员的遭遇与所有苏联坦克车驾驶员一样,只是更糟一些。他配备了一个TNP红外成像潜望镜。但由于只有中间的潜望镜可以更换,驾驶员的视野与比起T-64和T-72使用的TNPO-160V相比相当狭窄,后者的视野要宽得多。T-80的视距只有30米,在夜间会出现严重的隧道视野,因此T-80速度的所有优点都变得毫无意义。

驾驶员配有面罩。它可以安装在潜望镜后面,直接连接到坦克的电气系统。面罩主要用于在车队中驾驶时,当驾驶员将头伸出舱门时,可保护面部免受前导坦克的尘土、昆虫和烟雾(对于T-80而言,还包括高温排气烟雾)的伤害。只有在不担心与敌人接触的情况下才会使用,因为防护罩可以防止大炮压下。

变速箱、悬挂系统

采用燃气涡轮发动机后,动力急剧增加,T-64的小直径轻质负重和悬挂系统磨损速度惊人。因此,T-80采用了全新的加强型扭杆悬挂系统,搭配直径为640毫米的更大更坚固的锻造铝制负重轮,而且由于履带的滚动速度大大提高,为了提供更多的动态支撑,有必要将三个(T-72)或四个(T-64)托带轮改为五个托带轮,从T-64继承下来的RMSh履带也需要进行一些修改。由于路轮的旋转速度极高,即使是厚橡胶轮辋也不足以承受压力,因此履带需要安装厚的内部橡胶垫,这也有助于减少在不平路面上行驶时的振动,从而有助于提高乘员的舒适度和低速行驶时的射击精度。

T-80使用液压辅助机械变速箱,配有双行星齿轮箱和双最终传动装置。有四个前进档和一个倒档。制动器为液压操纵的盘式制动器。T-80在枢轴上转动,这意味着要在原地转动坦克,两条履带中的一条要锁定在原地,另一条则驱动坦克绕履带转动。这种中性转向系统在机械上非常简单,但与枢轴式转向系统相比却大为逊色,在枢轴式转向系统中,其中一条履带以所需的速度运行,而另一条履带则以稍慢的速度向相反方向运行。除了速度较慢之外,虚位枢轴转向还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并对不活动的轨道造成更大的压力,从而导致轨道更快地逐渐变弱,使用寿命更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驾驶员可以在转向时"晃动"油箱,以释放非活动轨道的张力。

变速器使用B-3V合成机油,需要60升。米-17等直升机也使用同类机油。

由于坦克前部较重,速度较快,车头冲入沟渠和车辙会对悬挂系统和乘员造成特别严重的伤害。为了减轻崎岖行驶的压力,前两个负重轮和最后一个负重轮轮安装了从T-64借来的液气减震器。当坦克穿越自然障碍时,这些减震器有助于恢复。

T-80和T-80B具有相同类型的变速器。有5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T-80U的变速器经过改进,有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T-80B重42吨。T-80U重46吨。除去附加装甲,T-80、T-80B和T-80U的地面压力分别为0.83千克/平方厘米、0.864千克/平方厘米和0.93千克/平方厘米。

发动机

除T-80UD型与一些实验柴油动力T-80坦克外,T-80系列坦克均采用燃气涡轮发动机。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相反,T-80并不是世界上第一种安装这种发动机的坦克,第一种安装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批量生产坦克是瑞典的Stridsvagn103坦克,它于1967年正式服役,比T-80早了近十年。不过,Strv103采用了双引擎设置,即对置活塞发动机辅以燃气涡轮发动机,而T-80则仅由燃气涡轮发动机驱动。它是世界上第一种批量生产的完全由燃气涡轮发动机驱动的坦克。

与T-64和T-72不同,T-80的变速箱与发动机和进气系统连接在一个动力组件中。这是苏联第一种采用这种结构的坦克,下图显示的是以GTD-1000T为核心的T-80坦克的动力组件。从这张照片中可以明显看出进气口的巨大尺寸。

与T-72相比,T-80的行走机构轻了一些,但仍比T-64的行走机构重,尽管它是T-64A的直接衍生型号。T-80的传动装置重8.28吨,而T-72为8.47吨,T-64为6.2吨。虽然T-80使用的是紧凑型燃气涡轮发动机,但其重量并不比T-64的5TDF发动机轻,甚至比T-72的V-46发动机还略重,除此之外,与发动机本身配套的辅助系统也更重。例如,为了让发动机充分发挥其功率,必须有大型进气口,而进气口的大型化又要求发动机舱的容积更大。

T-80的履带和负重轮也比T-64重。因此,尽管装甲重量相同,包括火炮在内的内部设备也相似,T-80坦克的重量却略高于T-64A。

涡轮叶片和涡轮轴的转速为26650转/分,但变速箱将这一数字降低到传动轴七档的最大转速3554转/分。在动力最终传递到驱动链轮之前,最终传动装置会进一步降低转速。

众所周知,任何喷气发动机的最大克星就是吸入异物。发动机尾部内置的旋风式空气净化器承担了大部分过滤任务,但由于它们只能确保98.5%的空气纯净度,因此发动机仍会吸入一小部分污染物,但与人们普遍认为的不同,燃气涡轮发动机对灰尘消耗的耐受性相当高。为了抵消涡轮叶片上残留物的积累,设计人员采用了一种巧妙的解决方案,即通过电动锤系统产生的高频振动来震动叶片。锤子经过调整,以共振频率振动涡轮叶片,使叶片表面的颗粒脱落。这些颗粒随后被压缩空气吹出。这种吹扫过程在启动过程和停机过程中都会发生。这一系统与珠宝的超声波抛光并无二致,所有单个工程解决方案的总和非常有效,以至于在印度进行的耐久性对比试验中,T-80U的耐久性超过了T-90S。最初的T-80在最初的军事测试中也表现出色,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的炎热气候试验中以优异的成绩通过。

只需打开发动机舱的检修舱门,就可以进入发动机的许多重要支持系统。定期维护和定期检查可以从外部进行,但要对发动机或任何动力传动系统部件进行严重维修,通常需要用起重机将整个动力组件吊众所周知,任何喷气发动机的最大克星就是吸入异物。发动机尾部内置的旋风式空气净化器承担了大部分过滤任务,但由于它们只能确保98.5%的空气纯净度,因此发动机仍会吸入一小部分污染物,但与人们普遍认为的不同,燃气涡轮发动机对灰尘消耗的耐受性相当高。为了抵消涡轮叶片上残留物的积累,设计人员采用了一种巧妙的解决方案,即通过电动锤系统产生的高频振动来震动叶片。锤子经过调整,以共振频率振动涡轮叶片,使叶片表面的颗粒脱落。这些颗粒随后被压缩空气吹出。这种吹扫过程在启动过程和停机过程中都会发生。这一系统与珠宝的超声波抛光并无二致,所有单个工程解决方案的总和非常有效,以至于在印度进行的耐久性对比试验中,T-80U的可靠性超过了T-90S。最初的T-80在最初的军事测试中也表现出色,在土库曼斯坦卡拉库姆沙漠的炎热气候试验中以优异的成绩通过。

只需打开发动机舱的检修舱门,就可以进入发动机的许多重要生命支持系统。定期维护和定期检查可以从外部进行,但要对发动机或任何动力传动系统部件进行严重维修,通常需要用起重机将整个动力组件吊出。

发动机舱盖有两个燃油和机油加注口以及两个吊点。T-80B的发动机舱盖如下图所示。

不可否认,在坦克中使用燃气涡轮发动机曾引起过不少争议,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争议都不离谱。最令人乐观的是,燃气涡轮发动机在低转速时输出的高扭矩具有出色的加速潜力,但这种性能的代价也是高昂的。从防御的角度来看,闲置以伏击或等待攻击的行为会消耗掉坦克的燃料储备,就像坦克在行进时消耗掉的燃料一样多。如果坦克按照其设计参与突破性攻击,同样的问题也会限制其利用成功的突破口深入敌后的能力。

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在网上找到大量资料,这些资料都在重复这样的说法:与传统柴油动力装置相比,体积小、质量轻是这种发动机的主要卖点。但实际上用于T-80的GTD系列发动机并不比大多数坦克柴油发动机轻,重达1050千克(干重)。不过,它比许多柴油机略小,所有型号的尺寸都是1.494x1.042x0.888米(长-宽-高),而T-72的V-46发动机的尺寸是1.480x0.896x0.902米。GTD系列的所有成员都比AGT-1500稍轻(AGT-1500重1134千克),而且都略小一些,因为AGT-1500的尺寸为1.68x0.99x0.80。

使用喷气燃料的一个好处是,除非环境温度极低,否则喷气燃料不会凝胶化,这与原柴油不同,原柴油如果不与某种防冻剂混合,在零度以下的低温下会增加粘度。发动机本身可以在零下40摄氏度和零上40摄氏度的环境温度下工作,但真正的热极限要比零上55摄氏度高得多,不过在这种条件下运行发动机会导致功率急剧下降。除此之外,GTD系列发动机在零下40°C的温度下启动仅需3分钟。这比T-72的启动时间短10倍以上。这使T-80在反应时间上具有巨大优势,这意味着增援部队可以提前约40分钟到达,但这一福音的代价确实非常非常高昂。GTD-1000T的价格要高出10倍。

GTD-1000T

GTD-1000T为最初的T-80提供动力。后来,为了配合未来不断增加的T-80型号的质量,对它进行了(最小程度的)改进,以提高其输出功率。对于外行人来说,较低的功率输出表面上意味着T-80的灵活性不如M1艾布拉姆斯(1980年的原型),但我们必须记住,T-80的重量减轻了近36%。T-80家族性能的最大瓶颈是手动变速箱,它限制了坦克在崎岖地形上的加速度,与自动变速箱相比,需要更熟练的驾驶员。坦克在铺设好的公路上的最高速度并不那么重要,因为坦克车队的速度往往取决于坦克的最佳巡航速度(而不是最高速度),在这种情况下,振动和发动机疲劳最小。

功率-1000马力(745千瓦)

转速每分钟3554转

GTD-1000TF

1978年为先进的T-80B推出了更新的GTD-1000TF,通过增加增压器,在动力输出和燃油经济性方面实现了微小但至关重要的渐进式改进。现在,由于有了更多的氧气助燃,发动机能够输出1100马力,全功率时的燃油消耗率也从GTD-1000T的240克/小时略微下降到235克/小时。GTD-1000TF也用于T-80BV

坦克。下面的照片显示了T-80BV发动机舱内的发动机。

从下面的照片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四个蓄能器、油箱和燃料箱以及进气口(位于照片的底角)的位置。请注意照片左上角的红色TD-1热传感器。它的位置使其能够检测到蓄能器附近的电气火灾。

GTD-1250

为了弥补新型T-80U(1986年)上Kontakt-5反应装甲增加的重量,有必要再向前迈进一步,再次提高发动机的功率。顾名思义,GTD-1250可以输出1250马力。GTD系列的燃油效率达到了迄今为止的顶峰,为225克/小时。

虽然从设计的角度来看经济性仍然较低,但实际耗油率却有所降低,而且新发动机使T-80U在灵活性方面比M1A1及其后代车型略胜一筹,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GTD-1250采用了改进的排气口,其间断式矩形格栅图案取代了GTD-1000T上的方形图案。

净功率输出:1250马力

最大扭矩输出4395/nm

额定转速:3,000转/分钟

辅助发动机的是GTA-18辅助动力装置(APU)。这是一台30马力的小型发电机,输出功率为18千瓦。只有指挥型坦克才配有APU。

6TD-1

T-80U与T-80UD的最大区别在于使用了一台6TD-1双冲程柴油发动机,由于涡轮燃气轮机耗油高,所以苏联一直在尝试为T-80安装柴油发动机,1976年使用T-80底盘和炮塔的Объект478草图设计完成,随后又设计了安装主动保护系统的Объект478М,Объект478原形车在1981年11月由HZTM生产,并进行测试,Объект478B的预生产原形于1985年生产测试(5辆坦克),HZTM对坦克的批量生产是在1986年,1987年T-80U(6TD发动机)坦克进入苏军服役,随后获得了T-80UD的编号,T-80UD(Объект478B)最终击败了使用2B-16-1(A83)X型发动机的Объект219RD与使用V46-6.V型发动机的Объект644。1987年12月27日,最后一辆T-64坦克(T-64BV)走出了装配车间,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

T-80U与T-80UD排气口对比

T-80UD速度

在干燥土路上的平均速度

公里/小时.45

铺装公路最高速度

公里/小时.65

倒档时,最大

公里/小时.4,8

每百公里耗油量

在干燥土路上,升,最高,325...370

铺装公路,升,最高.300

相比之下Т-80U行驶速度

干土路平均速度

公里/小时40...45

铺装公路最高速度.公里/小时.70

倒档时,最大公里/小时.11

百公里耗油量

在干燥的土路上

升,最高.450...790

在铺装公路上升,最高.430...500

值得注意的是,6TD-1 型发动机在试验中在不同气候地区运营500 小时,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证明其可靠性很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