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谱系

 直尾昂述 2023-10-25 发布于广东

​《论道德的谱系》

-

1

——那些英国心理学家们

人们迄今,还不得不感谢

他们为道德发生史的建立

做了一些独一无二的尝试

——

他们

用他们自身

给我们出了

不小的谜语

-

甚至,我得承认

正是由于这一点

即作为生动的谜语

-

作为先于

他们所著之书的

某种本质性的东西

——

他们本身很有趣

-

这些英国心理学家

——

他们究竟想要什么

-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人们总是在相同的工作上遇到他们

这工作就是,把我们的内部世界的

partie honteuse [羞处] 推到前台

-

并且恰恰

要在人类的理智自负

最不愿有所发现之处

-

(比如在习以为常的

vis inertiae [惯性] 里

或者在健忘中

-

或者在

盲目偶然的

理念构架和

理念机械中

-

或者是在某种

纯粹消极的、不自觉的、反射性的、

分子组成的、彻底木然的什么东西中)

去寻找那种真正起作用的、引领性的、

对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东西

——

究竟是什么东西

总把这些心理学家

偏偏推向这个方向

-

是否人类渺小化的本能

一种阴森、阴险、平庸、

自己也许都不向自己

坦白的本能?

-

或者大概是一种悲观的狐疑

一些失望、阴郁、有毒、发青的

唯心论者们的那种不信任?

-

或者是一种

对基督教义

(和柏拉图)

暗地里的

-

也许

从未达到意识闯限

的小小敌意和怨气?

-

甚或是一种贪婪的趣味

偏嗜异样之物、刺痛人的悖论

和此在之可疑与荒唐?

-

或者最后——

所有这些都有一点儿一点儿平庸

一点儿阴郁化,一点儿反基督,

再加一点儿搔痒和对黑椒的需要?

……

不过,有人对我说:

-

说白了

这是些阴冷无聊的

老青蛙在人类周围

-

有时还到

人的里面

又爬又跳

-

仿佛他们在那里适得其所

也就是说,在一团沼泽里

-

听到这一些话

我便颇有抵触

甚至不去相信

-

若对所未知者

可以有所盼望

那么我所满心盼望的是:

但愿他们的情形正相反

——但愿这些灵魂

的研究者和微观者

从根本上是

勇敢、大气

和自负的动物

他们知道如何

驾驭他们的心灵

以及他们的痛苦

-

已经把自身教育得可以

为了真理牺牲所有愿景

一切真理,甚至是

直白、酸涩、丑陋、悖逆、

非基督和非道德的真理……

因为有这样的一些真理

——

2

那么

向那一些可能主宰着

这帮道德历史学家的

好精神致敬吧

-

可惜事情

却肯定是:

历史精神之本身

已经离开他们了

他们已经被所有

历史学的好精神

弃之不顾了

-

他们统统

一如古老的

哲学家惯例

-

都在

以本质上

非历史的

方式思考

-

这一点不用怀疑

他们的道德谱系学之呆板

从一开始,即在着手追察

“善”之概念与判断的来源时

就展现出来了

-

“在源初时

——

他们宣布说

——

人们称赞

非利己的行为

并且称之为善

-

即是从这些行为

所施与的那一方

-

即这些行为

于之有用的

那一方出发

-

后来,人们遗忘了这种称赞的起源

仅仅因为那些非利己行为合乎习惯

便总是把它们称赞为善的

亦将之感受为善的

——

仿佛它们

自在地便是某种善”

这里马上可以见出:

这第一步推理就已经包含了

英国心理学家之特异反应的

所有典型征兆

——我们被给定

“有用性”、“遗忘”、“习惯”

得出结论为“谬误”

-

一切都是对一种价值评估的佐证

高等人迄今自负于这种价值评估

犹如自负于人类一般的某种特权

-

这样一种自负应该受鄙夷

这样一种价值评估的价值

应该受贬低:

这一点做到了吗?

……

在我看来

-

首先一目了然的乃是

这种理论是到一个错误的地点

来去寻找和设定“善”的概念的

真正发源地:

-

“善”之判断

并非出自“善意”

所施与的那一方

-

而毋宁说

是那些“善人”自己

也就是说,是那些

高尚者、有权势者、

站得更高者、

识见高远者

是他们自己

把自身和自身

之所作所为

感受和设定

为善的

-

亦即第一等的

-

以对立于一切

低等者、见识低陋者、

平庸者和群氓之辈

-

从这样一种

距离之激昂

出发

-

他们才占有

创设价值、

铸造价值

之名称的权利:

-

有用性跟他们

有着什么相干

-

恰恰在这样

一种进行着

最高级的等级排序和

等级对比的价值判断

的热烈涌动面前

-

有用性视角

是最为乖异

而不适用的:

这里,感觉

恰恰跟低温

(低温是

一切计算性的聪明、

一切有用性的运算

的前提)

处在一种对立之中

——

不是一次性地

不是一时之例外

而是持续地对立

-

高尚与距离

生出的激昂

-

如前所述:

一个统治性

的高等品种

-

在一个低等品种、

一类“下人”的

相衬托之下

所产生那种

持续性和主宰性

的总体感觉

和基本感觉

——

这才是

“好”与“坏”

对立的起源

-

(授予名称

的主人权利

是如此之广

-

以至于人们

应当敢于把语言起源本身

领会为统治者的权力表达:

-

他们说

“这是这个和这个”

他们以一次发声

来去盖章核定

每一个事物和事件

-

由此如同将它们

据为己有)

-

这一起源决定了

“善”这个词从一开始便不是跟

“非利己”行为必然联系在一起:

那是那些道德谱系学家们的迷信

--

而毋宁说:

-

在贵族

价值判断

衰落之时

才有这样的事

-

“利己”与

“非利己”

的全面对立

才越来越被

强加于人类良心之上

——随之终于开始发言

(并且成为诺言)的是

用我自己的话来说:

群盲本能

-

然后还要过很久

-

这种

本能才在

群众当中

成为主人

使道德的价值评估径直地

盘踞和镶嵌在那种对立里

-

(例如

当前的欧洲

就是这样的

情况:

将“道德的”、

“非利己的”、

“不计利害的”

视为等价概念

的成见

-

已经靠着某种

“偏执理念”和

脑肿病的势力

大行于今日了)

3

而第二点:

且不说上述关于

“善”之价值判断

的起源假说

在历史学上

站不住脚

-

假说本身即是

心理学的荒谬

-

说非利己行为的有用性

应该是这种行为

受到称赞的起源

-

且这个起源

应该被遗忘:

——这遗忘何以

竟又是可能的呢

-

这类行为

的有用性

也许在

某个时候

中断了罢?

--

事情正相反:

这种有用性毋宁说是

一切时代的日常经验

-

某种

总是一再重新

被强调的东西

-

从而,它

不是从意识中消失

不是变得易被遗忘

-

而必定是以越来越清楚

的印象,印在意识里

-

相反的

比如由

赫伯特·斯宾塞

所代表的理论

倒是要更加理性得多

(并不因而

就更加真实

——

这种理论把“善”之概念

设为本质上等同于

“有用”、“合目的”等概念

-

以至于全人类

在“好”和“坏”的判断当中

恰恰是在合计和认同那些

不被遗忘和不易遗忘的经验:

-

这是有用而,合目的

那是有害而不合目的

-

按照这种理论

善即就是向来

证明为有用者:

-

因此它

可作为

“最高价值”、

“自在价值”

宣称有效

-

这条

解释道路

如前所述

也是错误

-

但至少这种解释本身

在自己这里是理性的

在心理学上站得住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