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看起来很懒、能力差,也许只是习得性无助的结果

 速读速记 2023-10-25 发布于河北

一个人懒的本质是因为缺爱。

这是一个小视频的观点,还有一个论述过程。

那它说的到底对不对呢?

这个就需要咱独立思考了。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直接套用在一个个咱们见过的懒人的头上,看看是不是他们缺爱导致的,一套,发现还真对,那些懒人就是缺爱。

一个人缺爱吧,他就没有内驱力,自己不能驱动自己,也没什么目标,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

为啥呢?

你想啊,缺爱了,他的心力也就是他的推动力就比较少,情绪也比较消极,有畏难情绪,总想待在舒服区,自己温暖自己,在那儿舔舐伤口,想着慢慢恢复元气。

不管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也都有类似的人和情况。

貌似这个逻辑是对的,经验也是充足的。

实际上呢?

也有可能不对。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新闻,说有一个家庭,孩子极其懒,都老大不小了,还得父母喂,结果,父母去世了,他就只能等着周围邻居投喂,他都懒得出去打工,自己养活自己,就是坚决不动的。

后来,活活把自己饿死了。

这个人缺爱吗?

绝对不缺,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他了,他自从小就不动,没有追求生活精彩的想法。

当然,这种例子比较极端。

从这个角度来说,懒的本质上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自我认可度太低了。

什么叫习得性无助呢?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是指一个人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助感,认为自己无法掌控局面或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放弃努力或对未来失去信心。这种无助感往往是由于过去的失败经验或他人的负面反馈,导致个体对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否定。

习得性无助的核心概念是认为个体对结果的预期会影响其行为和态度。当个体认为自己无法控制结果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无助,并放弃努力。这种心态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降低其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可以重点看定义哈,尤其是彩色字体部分,几乎没有废话和多余的字。

我们想想,很多时候,被PUA了,是不是就是一种习得性无助呢?

绝对是,面对别人的心理操控,你一点办法也没有,做不到任何改变,就是一种习得性无助。

有时候以为孩子好,为你好为前提的情感操控就会导致习得性无助。

这种事会发生在亲子间,师生间,也会发生在,亲密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甲方乙方、恋爱关系等等,都可能会发生。

如果是主动让一方变笨的,那就是主观意识想情感操控。

如果是一种爱的副作用,比如太爱孩子了,采取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好像孩子变懒了,变笨了,那么只能说明父母帮了倒忙,在成长中的某方面成了绊脚石。

习得性无助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产生:

1. 失败经验:个体在过去的经历中可能遭受了多次失败和挫折,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

2. 负面反馈:他人对个体的评价和反馈也可能是习得性无助的来源。如果个体经常得到负面评价或指责,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或价值。

3. 控制感缺失:个体对结果的预期会影响其行为和态度。当个体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局面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无助。

因为小孩子不管是心智、还是身体、能力或者经验,都很少,很难认知到成长的动态性,有些没处理好就会习得性无助,尤其是有些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很少关注到孩子心理发展,关注身体发育的比较多。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可以通过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来克服的心理障碍。以下是一些建议可以帮助个体克服习得性无助:

1. 重新审视过去的失败经验:个体可以回顾过去的失败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个体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

关于正面面对过去的失败经验本身就是勇士,指着一个动作,问题就解决了50%了,完全解决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2. 寻找积极的反馈和支持:个体可以寻找他人的支持和鼓励,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减轻心理压力并获得更多的支持和理解。

除了依赖外界的主动支持和帮助,也可以主动去获取外界的支持和帮助,这样更有几率解决问题。

3. 培养积极的心态:个体可以通过积极思考和自我肯定来培养积极的心态。他们可以尝试关注自己的优点和成就,并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积极的认知。

关注自我内心感受,发展独立人格,爱自己,对于很多人来说特别重要,因为有时候他们看起来有点像自私。

能够区分自私和边界,这是从小要学习的技能。

很多父母可能也不会,需要大家一起探索。

总结,你以为的很懒、能力差,其实也许是一种长期习得性无助的结果,只要从一个小事上积极起来,也许他就能彻底改变过去的状态,进入美好人生。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