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帖与仿课

 新用户3207Q4Og 2023-10-25 发布于北京

这几天和新教师交流备课问题,我给出了一个自己备课的方案,希望能直接用,从而节约一些时间。同事没有直接用,而是仍想融入自己的想法。我猛然想起自己曾经也是如此。

突然想起第一次上研究课,讲《丑小鸭》,师父跟我说了思路。我和师父的一些想法相似,然后我想这是师父告诉我的,不是我自己想的,于是推翻所有的设计,重新独创了一份……

李校长说我,黄老师给你设计好了,你偏不那么讲……

那时讲研究课,我总会搜集一些名师实录,然后把他们讲的思路排除掉,自己设计……

那时最喜欢玩同课异构,一篇课文设计三种以上的思路;学陈寅恪先生,别人讲过的思路,我一律不用;教两个班,一定不能讲得相同……

当年的自己好倔强啊,看到新老师,是不是又想到了当初的自己……

后来又和师父聊起来以前的事儿和现在我对语文的看法,师父还是鼓励我走自己认为正确的路。我也觉得自己在走一条与大家渐行渐远的路,尽管知道大家的路是对的,但我还是觉得无论对于我还是对于学生,走现在的路都更合适。

有时想,如果一开始,我就很听话地跟着师父好好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也许现在也能很成熟了——后来看蒋军晶、张祖庆等老师听课之后,都会进行仿课练习。蒋军晶老师还设置了微格练习,针对某个教学片段的某种情况,先是自己模拟解决问题,然后再看名师如何处理。

我自认为一直是属于磨内功的那种,我练板书、练朗读,读课外书、写随笔,但却很少把精力用在设计教学活动方面。而对学生促进最大的,往往在此。

我听课也多是更加关注文本分析,而对教学策略、环节设计关注很少。更不用说模仿了。

渐渐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于永正、贾志敏等老师的课,隐约能感受到大道至简的境界——于是自己也想追求。但简是需要太多基础的,没有曾经的繁,即使简,也难以达到效果。所以,我希望新教师能够从模仿具体的课例开始,逐渐打磨课堂教学。

又想到自己练书法的经历。小学时,村里的一位赶马车的伯父喜欢书法,我也跟着他练,没临帖,就是随便写。后来工作以后,有一段时间是练字成魔,每天写500-3000个小楷,赶上休息的时候,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只是抄经,并不临帖,我在写字上下得功夫不少了,但效果很一般。我执笔是有力度的,腕力平稳,但写出来的字却不伦不类——说到底就是没有好好临帖,不了解法度,所以始终处于懵懂的“前运算阶段”。

教学也是,我听课其实不能算太少,但从来没有把模仿经典的课上一上,甚至没有学习名师具体的教学方法,对待某类教学问题的处理方式。因此,教学设计方面,总是上不了一个台阶。

自己入职的时候想,把人家的教学想法拿来算不算剽窃?现在想来,当然不算,就如同临帖一样,再怎么临帖,也很难写成一模一样,终究会带上自己色彩烙印。即使把名师的话完全背下来,也能在语气、节奏的把握上达到名师的水平,更何况学生不同,应变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呈现效果。但随着越来越像,就能体会出其笔法、结构中所蕴含的法度精髓,了解了这种精髓,再写,就可以随心所欲不逾矩了。仿课也是一样,反反复复研磨,从名师的语言开始,逐渐模仿,就能明晰思路与环节,进而就可以把握设计及教学的规律了……

现在只是粗浅地感受到这些——对于教师成长来说,朝闻道,永远都不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