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谷周边早期长城的线索及对丫髻山寨的再思考

 客舟听雨 2023-10-26 发布于北京

平谷的早期长城,此处指明早期或明前长城。

截至目前为止,平谷早期长城的线索已有多处,包括:

一、桃棚的未认定墩台

2023年4月14日在《辨误||平谷桃棚的“北齐长城”,很可能也是明长城》推测,这道“北齐长城”接近明长城主线的山脊上,可能还有一座墩台,这个推测被当地的长城管理员符大伟提供的信息所证实。2023年5月29日我曾尝试寻找,由于天气已经炎热,山林茂密,体力与时间都不够,决定冬春天再继续探索。

这座墩台连同这段“北齐长城”,都应是明早期没有修建连续边墙时的防线。

二、峪口附近的早期长城遗存

峪口附近的早期长城遗存现在得到消息的有三处,由平谷历史文化研究者民哥提供信息:

1、南城山“烟墩”

这座墩台于2023年10月21日由民哥带领,实地进行了察看。推测其可能与明初的丫髻山寨有关,是一处防守洳河河谷通道的内关设施。

2、堡子山城堡

在南城山西侧的堡子山的山顶,具体位置尚待确认。

3、南城山西侧墩台

在南城山“烟墩”西侧约3里的山头,具体位置待实地察看。

三、密云与平谷交界的城墙顶长城

这段长城目前只见到积雪庐主郭峰老师的文章《城墙顶及黍谷山长城考察》提到。

四、黍谷山(北)齐长城

这段长城在黍谷山南,暂不确定是否延伸到平谷境内。但也属于平谷周边的早期长城遗存。黍谷山明代属怀柔,清代至今属密云。

线索1:万历《怀柔县志》载:黍谷山,县东四十里,亦名燕谷山。刘向云:燕有谷,地美而寒,不生黍谷。邹衍吹律以温其气。衍庙犹存。山南有齐长城

线索2:康熙《怀柔县新志》与万历《怀柔县志》的记载大致相同。

线索3:参见前述积雪庐主郭峰老师的《城墙顶及黍谷山长城考察》一文。

积雪庐老师仅实地观察到一座墩台,没有找到墙体。网上相传的墙体,大概都很难分辨,或者仅仅是山险墙。

由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观点即是北齐长城,因此这段长城属于明前长城的可能性比较大。当然,还需要实地察看才能进一步判断。

这道长城存在的理由是很难理解的。其西侧是怀柔-密云之间辽阔平坦的潮白河冲积平原,无险可峙,无法构筑防线。无论哪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都没有太大意义。即使以士兵摆守,以农耕民族的步兵狙击游牧民族机动性很强的骑兵,无异以卵击石,除非是兵力极其悬殊的大兵团对小股骑兵的集中作战,农耕民族才有优势。积雪庐主在黍谷山所找到的烽火台,很可能只是用于监视潮河河谷的敌情,向京城传递烽火之用。

就这一点来说,其修建年代,仍不排除是明初期的墩台。因为北齐时候,北京不是政治经济中心,人口稀少,并无大型聚落,没有理由修建墩台向北京方向传递烽火。

五、柴福善老师提供的线索

柴福善老师提供的线索待补充。

六、已经有线索的遗存的位置关系

这些已经有线索的早期长城遗存的位置关系如下图所示。

七、这些遗存与丫髻山的关系

我们注意到:城墙顶长城、黍谷山长城、峪口早期遗存,皆分布于丫髻山周边。

在《备忘‖形迹可疑的丫髻山寨在哪儿》中,我们曾怀疑丫髻山寨的位置是否在现在的丫髻山附近。

不过,网上有驴友的文章认为,金山岭的后川口,即是丫髻山寨。根据金山岭景区示意图,后川口与沙岭口确实是两处隘口,且在司马台与沙岭儿之间。

好吧,我们暂且认为丫髻山寨的位置没有错,就在后川口这个位置。

不过,疑虑还是有的:

《密云县志》上,没有丫髻山寨或者后川口的记载。

金山岭附近,暂时也没有搜索到丫髻山的地名。

《四镇三关志》虽然在乘障部分记载了丫髻山寨,但在《蓟镇地形图》上却没有绘出丫髻山寨。

金山岭长城内侧,有司马台城堡、沙岭沟城堡,但没有后川口城堡或丫髻山城堡(寨)。当然,驻兵为营,列守为寨,也许最早的丫髻山寨是与关隘连成一体的堡砦,后期因为修建连续边墙位置发生变化而无法在现在的长城附近找到。

在地图上查询,后川似应是司马台长城西段与司马台“北齐长城”之间,延伸至金山岭后川口的那条沟谷。在《看山看水||司马台“北齐长城”长城果然向北接金山岭长城,并且是一道明早期利用了的明前长城》中,我们判断这道“北齐长城”是明代利用了的明前长城。明代利用,应是比现在的砖石长城年代要早,后期被司马台西段砖石长城所取代。早期长城上的这座“真武庙”对外悬出的两个犄角,会是洪武十五年所设的丫髻山寨的两个“丫髻”吗?——这有点牵强,洪武年间的关隘,基本上都没有使用规制的城砖,而这座“真武庙”的台地上,有大量的城砖。这个联想牵强,但明洪武年间没有连续墙体的长城防线走势,还是可以往这个方向上联想的。

不过,现在的丫髻山附近,也有大量的实物与史料的记载相印证,证明此处曾存在着古长城:

1、两种版本的《怀柔县志》关于北齐长城的记载;

2、《三河县志》关于胡家营关隘的记载;

3、《日下旧闻考》关于彰作关-峨眉山-香河一线长城的记载(参见《平谷峪口北山的“烟墩”:明长城防御体系向京畿腹地传烽的遗存(修改重发)》);

4、实地发现的峪口南城山附近的“烟墩”等遗存;

5、积雪庐主郭峰老师在“城墙顶”发现的早期长城遗存;

6、积雪庐主郭峰老师在黍谷山发现的早期长城墩台。

也许,仍然存在这种可能:峪口一带的遗存、城墙顶长城、黍谷山长城,均是洪武年间在丫髻山周边设置的防御工事,其中城墙顶-峪口一带遗存,都是防守洳河河谷的内关的设施;黍谷山的墩台,是向京城传递烽火的腹里接火墩。

至少,这个冬天的一项重要调查内容,可以确定了,连同柴福善老师掌握的线索。

2023-10-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