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希望的力量 | 读《教育的情调》⑫

 盐渎苏迅 2023-10-26 发布于江苏

范梅南、李树英《教育的情调》

1. 希望不是那种被动的、认为事情终归会得到解决的乐观主义。希望包含承诺和努力。即使在最荒谬、最痛苦的时候,我们也不会,也绝对不会放弃我们的孩子。

2. 作为父母或老师,我们必须对孩子怀有期待和希望。

3. 希望就是我们为了孩子而变得更有耐心、更有信心、更加宽容,希望就是去体验孩子成长的无数种可能性。孩子让我们懂得,不管经历了多少失望,都要好好生活。

4. 成果、推广、评估、投入、消费信心是抽象的“希望类”话语,而真正的希望本身已经被有意识地抛弃了。因而它们是没有希望的“希望类”话语,是浮躁的话语,是不能让人觉醒的话语

5. 我们渴望找回孩提时候的那种认为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对任何事情都抱有一种开放心态的感觉,以及那种认为万事皆有可能的自信。

6. 当我们能够体验自己的开放性的时候,我们也就能对孩子们的生存方式保持开放性。孩子需要生活的开放性,以便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父母或老师需要开放性,以便成为自己并反思那些促使现在的自我得以形成的因素。

| 读书随笔——

谈到“希望”,不由忆起季羡林先生作品中的两则故事。

一则是《母与子》中的故事。

季先生回乡为母亲办丧事时遇到一位老妇人,干皱的面纹,霜白的乱发,眼睛因为流泪多了镶着红肿的边,嘴瘪了进去。她有一个独子,三年前因为家里没饭吃,偷跑出去当兵了,留下一个媳妇一个儿子,给家里寄过一封信后便杳无音信。

知道季先生是见过世面的人,便过来问知不知道她的儿子去了哪里。季先生哪里知道她儿子的去向,便敷衍地安慰着。老妇人接连多天来找先生,和他聊自己的儿子。这个时候,老妇人红肿的眼睛仿佛有了光辉。

就在季先生办完母亲的丧事离开故乡的前夕,老妇人干皱的脸上堆满喜悦地来找村里唯一识字的季先生念她儿子的信。信却是老妇人儿子的战友写来的,她儿子阵亡了,让她找人运回她儿子的棺材。季先生看着老妇人脸上压抑不住的笑意,只好对她说她的儿子当了官,不久会回来看望她。季先生也是别无办法。他把信的内容告诉村里人,让他们适当时候慢慢告诉老妇人事情的真相,或者干脆不告诉她。

儿子,是老妇人还能苟活在这个世上的唯一理由。不说出真相,让老妇人活在一个由“希望”编织的梦想里,直至将这个“希望”带入坟墓,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一则是《老人》中故事。

季先生八九岁时从故乡到济南遇到一位老人:白色稀疏的胡子,白色更稀疏的头发,夹着一张蝙蝠形的棕黑色的面孔。这副形象让小季先生很害怕,但老人却很喜欢他。

慢慢相处中,他们却也亲近起来。老人年轻时从村里漂流到大城市,打着光棍在一种极其勤奋艰难的情况下活到现在,情况却更加艰难。小季先生常到老人住处玩,先是一个仿佛是黑洞的低矮小棚,后来是无人古庙,再到坟地里的一个洞。

一次又一次,小季先生以为老人终将熬不过去,但他却总是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个时候,总有神秘的充“生之力”的光从老人昏暗的眼里射出来,仿佛看到了希望。虽然季先生并不愿意老人死,但他却固执地认为生命对老人已经没有意义。老人的过去是辛酸的,“回望只见到灰白的一线微痕;现在又处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将来呢?”将来能有什么?在小季先生看来没有任何希望。

但对老人来说,能支撑他活下去的一定是希望,是生的希望,或许还有对未来能好好活着的希望。不然,他怎么能支撑得下去呢?!

人只要还有“生之希望”,就不那么容易死,至少不会主动求死,甚至还会和死作抗争。这就是希望的力量。

我不禁又想到,现在物质生活之丰富远非民国时期所能比,民主自由、社会安定更非民国时期所能比,为什么被我们称之为“祖国花朵”的一些孩子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为什么?是什么让他们失去了对生的希望,对好好活着的希望?

不论物质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外部社会给予孩子的压力超出其心理承受的阈值,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或发生极端事件就是个必然事件。

当前社会特别是网络环境下,一些以孩子为主演,通过卖萌、扮傻吸引流量的段子,以娱乐之名严重影响一些家长及孩子的价值观;暴力游戏扰乱孩子成长心智;社会压力的传导让孩子不堪重负。部分家庭亲情缺失、监护缺位,孩子长期感受不到生活的温暖。一些家庭对孩子家教过严、期望过高,以及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唯分数、唯升学的导向,都让孩子开放的心态渐渐收缩到自己不喜欢的知识学习与生活方式上,可走的路由原野变为单行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发现自己无力改变,希望渐失。

没有了希望,就没有了一切,包括生命。这是我们人类根本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