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旧时过年 趣事多多

 雨天石 2023-10-26 发布于四川

                        旧时过年 趣事多多

中国旧时过年,既讲究而又热闹!

穿新衣,带新帽,喜气洋洋乐涛涛,这是旧时过年的显著特征和基本风貌。

民间有一句俗语:“红萝闵闵甜,看到看到要过年!”(闵念一声即蜜蜜甜之意)特别是被小孩,经常挂在嘴边。

旧时不管城市农村,人们非常重视过年,总是有着不少的趣闻趣事!

旧时过年自腊月开始,过年的气氛日渐浓郁,年味儿越来越重。

旧时过年,家家户户都离不开腊肉香肠,这在冬至前后就开始备作了。

过去各家几乎都烧柴灶,经过腌制的猪肉,往往挂在灶门前的上方,由生火的烟热熏烤。讲究点的还专门在灶内烧柏枝楸腊肉,这样更香,味道更纯正更好吃。

腊月二十三日晚上要祭灶神菩。一大早,大街小巷就有人提着兜兜,高声叫道:“买灶糖、买灶(马儿)灶疏(方音念术)。这是祭拜灶神菩萨的必用之物。据说,这一天灶神菩萨要升天,到玉皇大帝那里去禀报凡间人家的善恶之事。所以祭拜他,以免对自己不利。

到了晚上祭拜开始,将印有灶神菩萨的彩纸,恭恭敬敬地贴在灶旁的墙上。将灶台锅碗洗得干干净净,锅中点放一盏小油灯,为灶神菩萨起驾照路。

灶台上放上灶糖让灶神菩萨享用 ,灶糖就是平时吃的白麻糖(念汤)。因为每家一年之中好丑之事均有,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让粘性较强的灶糖粘住灶神菩萨之口,以免上天奏吾家之短,致使来年时运不佳。

有的人家还备上一桌丰盛的酒席,焚香点烛烧纸钱必不可少,拜祭活动更为隆重。在当家主人的带领下,举家向灶神菩萨作捐磕头,把印有灶马的大红纸点着,意为灶神菩萨骑着灶马上天去了。

灶疏是一张黄纸印制的表章,上面有向玉皇大帝上奏的疏文。买灶疏时里面还包有东西,然后把灶疏打开,把里面的豆子和草料撒向上空,让灶神菩萨的坐骑吃饱了好赶路。然后将灶疏点燃,向着空中方向舞动,让灰烬飞向天空,意为灶神菩萨带走了。

民间把这一天称为过小年,这就开始正式过年啦,就开始过年的各种活动。

第二天腊月二十四开始岁末大扫除,让房间干干净净,以便过年,民间称为打扬尘(方音念村)。用一根长竿绑上竹叶,将墙上,樑上以及瓦阁子上的灰尘扫尽。有的人家因地制宜,用晒衣杆绑上扫把或者鸡毛掸帚子,作为清扫工具进行清洁工作。

做完了上面的清洁,然后再做下面的。窗户门庭擦得干干净净,桌椅板凳洗刷一新,铺笼罩被洗得一尘不染。生活环境焕然一新!

公馆人家则将门庭洗刷洁净,张灯结彩,並换上新的桃(对联)

旧时的对联很有文采,比如:

江涛气势风雷动;

龙马精神世纪兴 。

捷报随雪飞梅上;

蹄花染香到春头。

金戈铁马奔大道;

碧血丹心献中华 。

金蛇狂舞九州景;

骏马欢腾四海春 

古代名家王安石触景生情,曾赋诗曰: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腊月二十六至 腊月二十八 这三天,称为个人清洁日。

腊月二十六洗澡,称为”洗福禄“,有钱人这天洗澡,相信可以升官发财。

腊月二十七洗澡,称为洗百病,相信这天洗澡,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腊月二十八洗澡,称为洗甲甲(污垢),可消除一身的污垢,洗掉霉气,来年交好运。

从腊月二十三祭灶神之后,到大年三十,均可吃年饭。多数家庭选择三十晚上,全家聚合团圆,所以又称吃团圆饭。家里外出的人基本都要到位,有的还有亲友聚合。人少

一两桌,人多可五六桌甚至十来桌。菜肴特别丰富,腊肉香肠诸多菜品摆满了桌面。大家觥筹交错,猜拳行令,谈笑风生,满屋充满了喜气洋洋的气氛。

年三十晚上,孩子们可以得到大人发的压岁钱,孩子则给父母行礼磕头,表示尊敬和感谢,并把钱压在枕头下面,所以称为压睡钱。

孩子睡觉前烧水让其洗脚,脚洗干净易于“赶嘴”,相信在来年之中凡有饮食之事均能赶上,以饱口福。

除夕夜至午时,(就是现在的半夜十二点左右)一般家庭开始燃放鞭炮,以求来年大吉大利。时明时暗的鞭炮火光,点缀了初春的寒夜。霹雳啪啦的鞭炮之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以求驱散邪恶,来年交好运,发大财!

三十晚上时兴耍通夜。打牌、搓麻将、掷升官图(成都人称为春官头儿),各种娱乐活动玩至天亮,称为守岁。

我小时候不会打牌,更不会搓麻将,所以喜欢掷春官头儿。这是一张大约二尺见方的大纸,上面印有古代所有的衙门和官职,游戏时每人轮流转四周写有“德”、“才”、“功”、“庄”的木制小转转儿(小陀螺)。当转动停止倒下时,根据其显示的字形决定升降。一般“德”可以连升几级;“才”可以升一级或者两级;“功”升一级或不升 原地不动;“庄”则倒退一级或者几级。起始都是白丁,以后是童生、案首、监生、秀才、廪生、贡生、举人、解元、进士、会元、传胪、探花、榜眼、状元。从进士起

就可以放任到各个衙门去当官,从县官、州官、府官一直到宰相。再晋升就是太保、太师、太傅,当了太傅必须掷出”德“字才能荣归,谁最先荣归谁就算功成名就胜利了。

还有一种升官图是从小学生开始,一直可以做到大总统。这种升官图颇有点现代味道,反映民国官场的情况也很有意思。

大年三十到初一这两天,禁止扫除,说是保住财运,以免扫走。

我们当小孩时住的是院子,每天都要扫地,有时还要扫院坝。大年三十这天,刚拿起扫把就被大人喝住,说是过年不能扫地,当时不知其故,当然我们求之不得。

大人还特别叮嘱我们,初一天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不准干不吉利的事。否则,来年一年之中都不得苍神(不安的意思)。

说是一个低智的娃娃,因平时爱乱说话,经常遭到大人的责罚。初一之前也给他打了招呼,初一天一大早他就说:“爸爸,我今天不说鬼哈!......话还未说完,即被老汉儿喝斥打了一下。娃娃刚要分辨,就被母亲蒙住了嘴,拿起一个糖果塞到他的嘴中,连声说道:“闷墩儿,你不要说话嘛,到外头去耍哈!“

还有初一到初三,不得动刀剪。否则,今后会有血光之灾。

大年初一,照例要吃汤圆。从前不像现在,汤圆有商品供应,一切都得自己动手。

我家有一副石磨,是我做石匠的舅舅送我家的,这就成了整个院子的公用品,大家轮流使用。

乡下的亲戚送了我家一些苏麻,将它与红糖混合作为汤圆心子,称为苏麻汤圆,吃起非常之香。

初二吃面条。如果事先备有切面就吃切面。否则挂面也不错,从前的中江挂面很令人怀念,细细地略带咸味。面质好,做工好所以口感很好。加上调料齐备,有的还有臊子,在挑面时再加上鲜嫩的豌豆尖,这个面味道就不摆了。

我喜欢用中江挂面煮酸辣挂面,酸酸的,辣辣的非常过瘾。在酸辣挂面上加上一个煎鸡蛋,这简直是一种享受!

其实过年最高兴的是孩子们。那时候街头巷尾,常有一些卖小孩钱的小摊,摊上摆的全是孩子最喜欢的吃食和玩具。商品五花什色琳琅满目。在春节期间,又增加了不少的东西。走到那个摊去,简直成了孩子们的天堂!

孩子们兴高采烈,穿新衣戴新帽,耍他们喜欢的玩具和游戏项目: 滚铁环、铲牛(牛儿)(即打陀螺)、扯响簧、拉提簧,摔“欢喜(豆儿)”(即摔炮)、不时地点响小火炮。

还有一种打洋火炮儿的枪,一张白色的夾层纸内,夾有几十颗装满橘红色炸药的泡泡儿,这就是所谓的子弹,把它撕下一排,压在槍上一个一个地击发,噼!噼!噼打起很响,非常好玩儿。

有的互相追逐对打罗卜枪。也有的头戴戏脸壳(即面具),或是戴笑头和尚面具,活泼乱跳引人发笑。

到了夜晚,孩子们放礼花和 烟火,有冲天炮、神书带箭(小火箭)、地老(鼠儿)、地转(转儿)等。还有一种叫"儿打老子"的烟火,点燃后被捆起来的一大一小的两个火炮儿筒筒不断地冒出火花,小火花追着大火花不断地旋转。

也有的点燃电光棒或是电光绳,将电光棒点燃后,在夜空中不断地画圈,形成一道道耀眼的光环。

也有的孩子点亮大红灯笼或者拉上发光的兔儿灯在街上游玩,把夜色装扮得格外绚丽。

虽然已是寒冷的冬夜,孩子们却乐此不疲,他们兴高采烈,欢呼雀耀,给浓郁的节日气氛增色不少!

正月初一宜游南方,南方被称为喜神方。在现今武侯祠三义庙前,立了一个很大的石头,上面有红色的“喜神方”三个大字。

可以看见众多的人们都涌向南方,多数是去参拜武侯祠,顶礼膜拜他们心目中的喜神方!

自初二起,熟人亲友见面,即拱手致意互拜新年。

“XXX,给你拜年咯!” 

“不敢当,年在你那里嘛”

这是非常时髦的流行用语,大家寒暄应酬互致客套。

过年之中常有一些人,穿纸衣,戴纸官帽,脸涂金粉或者涂成红色,下巴上挂着纸胡须,手执一根纸鞭,站立在人家门旁不言不语。这是乞丐装扮的“财神”,要人家打发他的钱财方肯离去。财神到总是个好事,一般的人也好善乐施,为的是图个吉利。

正月初七又称人日,这一天有游西郊杜甫草堂的风俗。清咸丰年间,四川学使道何绍基从外视学归来,适值人日,因追忆杜公子美,在草堂题联云:

锦水风光公占却;

草堂人日我归来。

之后,人们便把初七人日游草堂,追思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作为一个固定习俗保留下来,以后便有正月初七人日游草堂之俗。

草堂寺旁风景如画的浣花溪,也是人们游玩的好去处。小河内游船穿梭如织,红男绿女荡舟戏游,构成一副绝美的风景。

这之后,民间的各种社会庆祝活动开始了。打连萧、踩高跷、舞龙灯、耍狮子陆续粉墨登场。

最精彩的要数耍狮子,除了伴奏的锣鼓乐队外,通常由三人演出,两人装扮狮子,另一人反穿皮袄,脚登高跷,手执可以摇响的大红绣球,在锣鼓声的伴奏下,忽东忽西,忽上忽下地不断挥舞摇动,逗引狮子来抢绣球。两人装扮的狮子,配合默契。东摆西摇、或跳或跃、或就地打滚花样百出。若是绣球被狮子含住,就算表演完结。

一行队伍又继续前进,到另一个地方再行表演。由于表演精彩,许多没有看过瘾的人,又陆续地跟了去,所以形成一个很大的人流,很是壮观。

过年就是图的闹热!

在川西平原农村里的乡镇,还时兴一种打火龙。就是在普通耍龙灯的基础上,加上用铁水打出火花凌空四溅,在夜空中非常美丽,蔚为壮观,为舞龙灯的场面增色不少。

还有就是打闹年鼓,用川剧锣鼓敲打出一定的鼓乐:“龙龙龙,蛋蛋蛋,龙蛋龙蛋龙龙蛋......”敲锣打鼓之声不绝于耳。有的还要进行比赛,看谁的阵容强大,谁的效果最好。

当年在武侯祠里,就经常看见这种比赛。

过年的各种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上元节,那天人们燃灯放焰吃元宵(汤圆),所以,又称为元宵节,也称为过大年。

这一天的晚上,人们还要观赏已经点燃的各种彩灯,称为灯节。

在李劼人先生的著作《死水微澜》中有详细的叙述:

“自正月初八起,成都各大街的牌坊灯便树立起来。初九,名曰上九,便是正月烧灯的第一宵。全城人家,并不等什么人的通知,一入夜,都要把灯笼挂出,点得通明。就以东大街各家商铺户的灯笼最为精致,又多……各家争胜斗奇,有画《三国》的,有画《西厢》、《水浒》或是《聊斋》、《红楼梦》的,也有画戏景的,不一定都是匠笔,有多数是出自名手,可以供雅俗之赏。所以一到夜间,万灯齐明之时,游人们便涌来涌去,围着观看。”  

清末民初,人们已将灯节改称“灯会”。正月的元宵灯会,民国初期以华兴街、商业场一带最为热闹,以后,成都的元宵灯会逐渐集中到青羊宫。

青羊宫举办灯会,一直便被传承下来。

正月十五过完大年之后,年就过完了,过年活动才算结朿。

接着正月十六还有一个游百病的活动,又称为过“赖年“,或称为过“厚脸年“。从其名称就可以知道人们对过年的留念。那天人们纷纷登上城墙,据说可以百病消除,所以叫游百病。

成都的北门就在东马道上的城墙举行,那天原本空空无人的城墙,顿时聚集了不少的人们,成了一个临时的游乐场所和集市,各种杂耍和小吃,一应俱有非常热闹。

旧时过年,从初一到十五,在成都甚至于还有正月十六,人们沉浸在一片节日的欢乐之中,总是有着不少有趣的事情,真的是旧时过年趣事多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