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力提升: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点: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0-26 发布于甘肃

一、单选题

1.《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下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战国时期临淄的是(   )

A.百姓持方孔半两钱购买所需物品

B.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

C.出现了聚集大量钱财的工商业主

D.已出现作为独立金融机构的当铺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据材料“临淄甚富而实。……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可知,齐国都城临淄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可能出现了聚集大量钱财的工商业主,C项正确;方孔半两钱是秦朝统一后铸造发行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战国时期,官府控制的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主体,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当铺,当铺兴起于南北朝,在唐朝取得合法地位,成为独立金融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2.管仲在《管子》中提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到“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人富而仁义附焉。”二者都(   )

A.认为应重视发展社会生产

B.明确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C.主张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

D.强调国君要有好的品德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和西汉(中国)。据材料“仓廪实而知礼节”“礼生于有而废于无”等可知,二者都认为礼义廉耻观念是建立在经济富足的基础上,故两者都主张应发展社会生产,A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周的礼乐制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君要有好的品德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3.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90%以上的青铜皆产于楚国,水产、皮革等产品也是楚国输往中原的主要物资,中原输往楚国的物品主要是生活用品,如齐鲁的食盐等,楚国和中原诸国商人不顾“关梁之难,盗贼之危”,来往贩运。据此可知,当时(   )

A.地理物产差异影响商贸水平

B.争霸战争推动了地区经济交往

C.区域联系加强利于社会发展

D.社会分工导致长途贩运的兴盛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楚国的水产、皮革等产品输往各地,实现物品互通有无,开拓了皮革等输往中原商品流通的市场,加强了诸侯国彼此间的联系,推动了南北诸侯国文化的交流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各诸侯国间物品的互通有无,并非地理物产差异影响商贸水平,排除A项;争霸战争阻碍地区经济的交往,排除B项;原始社会后期就已出现社会分工,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兴盛,排除D项。故选C项。

4.战国时期,国君已普遍用玺、符作为凭证,用以任免官吏,传达政令,调遣军队,派遣使者。官吏的任免以玺为凭,任命时发给,免职时收回,军队调动都要用兵符,兵符作伏虎形,故称“虎符”。玺符制度的推行使行政权和军事权都集中到国君手中。这表明(    )

A.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B.封建官僚制度走向成熟

C.诸侯国君成为天下共主

D.皇权至上原则得以确立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由材料“玺符制度的推行使行政权和军事权都集中到国君手中”可知,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了一套中央集权制度,对促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A项正确;战国时期封建官僚制度初步建立,排除B项;诸侯国君成为天下共主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皇权至上原则由秦始皇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

5.下表为春秋时期的几则史料。据此可知,当时(   )

图片

A.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

B.社会呈现转型之势

C.诸侯国之间冲突不断

D.铁犁牛耕技术扩展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时期,诸侯国出现争夺土地的现象,一些大夫家的管家都占有很多土地,这说明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出现,社会呈现转型之势,B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土地私有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土地私有的确立,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社会转型问题,诸侯冲突也属于转型的一部分,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铁犁牛耕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6.春秋战国时期,以陶朱公范蠢、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

A.商人成长为独立的社会阶层

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

D.儒学兴起带动了商业的繁荣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中国)。根据“以陶朱公范蠢、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可得出春秋时期出现了私商,打破了工商食官制度,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B项正确;春秋时期商人并没有成长为独立的社会阶层,排除A项;C项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儒学与 商业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7.据记载,周人的婚嫁年龄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但春秋时代,之前的晚婚习俗已开始被早婚所替代。齐桓公曾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一些思想家,如墨子,也竭力主张早婚。这主要是因为(   )

A.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

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C.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D.人地矛盾不断激化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晚婚习俗发生了改变,而一些思想家也竭力主张早婚,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大,以前需要一定年纪才能从事的工作,现在较小的年纪便可以从事,侧面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思想解放运动影响人们的观念,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成婚年纪,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但是这一破坏只是材料现象的表现,并非原因,礼乐破坏无法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婚姻年龄,排除B项;人地矛盾体现在人多地少无法满足需要等方面,材料体现的是早婚,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鼓励生育,并非人多地少在发挥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8.俸禄是指官员的报酬。春秋晚期,诸侯逐渐实行谷禄制,孔子为鲁司寇,有“奉(俸)粟六万”。至战国,各诸侯国更是普遍实行谷禄制。秦国的官俸以“石”为级别计算官禄,而楚国用“担”来计算。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宗法制受到冲击

B.官僚制度遭到破坏

C.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D.官职制度发生变化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由材料“春秋晚期,诸侯逐渐实行谷禄制”、“至战国,各诸侯国更是普遍实行谷禄制”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不再授予贵族封邑和土地,而是按照官职地位授予其相应数量的谷物作为俸禄,说明原有的世卿世禄制发生变化,D项正确;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材料并未直接体现,排除A项;官僚制度是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俸禄制说明官僚制度逐渐形成,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开始”的说法,排除C项。故选D项。

9.春秋时期,参与田地争夺的人群非常普遍,各级贵族,上自周王,下至普通的官员,都加入到田地争夺的行列中。甚至还发生了晋国的大夫邻至与周简王争夺田地,因为不能决断,最后双方到晋厉公那里去评理的事件。上述史实反映了(   )

①铁器和牛耕促进了荒地开垦  

②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受到破坏

③诸侯国的卿大夫与公室争权  

④周王室地位和影响力的丧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上自周王,下至普通的官员,都加入到田地争夺的行列”、“甚至还发生了晋国的大夫邻至与周简王争夺田地,因为不能决断”可知春秋时期出现了争夺土地的情况,据所学知识可知,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下的土地国有制,土地不允许买卖,春秋时期争夺土地的情况正是井田制受到破坏的表现,②符合题意,据材料“甚至还发生了晋国的大夫邻至与周简王争夺田地,因为不能决断,最后双方到晋厉公那里去评理的事件”可知,周王在与晋国大夫争夺土地过程中需要诸侯评理,体现了周王室的地位和影响力的急剧下降,④符合题意,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争夺田地的情况,没有涉及此时期耕地的增加及耕地增加的原因,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材料涉及春秋时期各级贵族争夺土地,没有涉及争夺权力,③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0.春秋战国时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商人的队伍中去,部分商人甚至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兴盛或衰亡,例如春秋时期的子贡、战国时期的吕不韦等。这反映了当时(   )

A.商人势力过大危及统治

B.崇商尊商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C.商业发展环境较为宽松

D.商业文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商人的队伍中去”“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盛或衰亡”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商业活动,反映了当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C项正确;A项中“危及”的表述与题干中的关键词“兴盛”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未提及广大民众对商人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没有体现对等级秩序的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11.《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是一个富裕的大商人,他“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即使在推行重农抑商的秦国,吕不韦也依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说明当时(   )

A.重农抑商并未得到执行

B.儒家思想推动阶层的流动

C.诸侯争霸仍然占据主导

D.社会变化提高商人的地位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反映当时商人地位的变化,春秋战国之前,工商食官,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春秋战国剧烈的社会变化,使得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吕不韦就是当时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的例子,D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时期就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且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秦国仍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此时秦国的治国思想是法家思想,吕不韦的变化并非儒家思想推动,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主要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则主要是兼并战争,吕不韦生活的时间是战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12.秦国官府建立的商品交易市场有两种:一种是叫“市”的露天商业集市,主要用于日常商品贸易,多是行商(帮客、厢客、边客、摊贩、商行等)在经营;另一种是叫“旗亭”的建筑型商业集市,主要流通手工业产品和一些奢侈品,多是由坐商(在固定地点营业的商人)经营。由此可见,秦国(   )

A.禁止私营商业活动

B.注重规范商业秩序

C.城乡商贸交流频繁

D.专业性市场已形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国官府建立两种商品交易市场,方便不同类型的商人进行贸易活动,反映了秦国注重规范商业秩序,B项正确;秦国没有禁止私营商业活动,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秦国官府建立两种商品交易市场,但未涉及城乡商贸交流,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秦国注重规范商业秩序,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13.《管子·立政》中说道:“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华丽的色彩和纹样),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这一言论旨在(   )

A.强调手工技术的实用价值

B.鼓励“男耕女织”

C.宣扬纺织劳动的实践意义

D.追求“富国强兵”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工事竞于刻镂,女事繁于文章,国之贫也;工事无刻镂,女事无文章,国之富也”可知,题干描述了工匠追逐过于繁复的雕镂,妇女做女红追求华丽的色彩和纹样,国家就会贫穷;工匠不追求雕刻镂空,女红不追求花纹装饰,国家就会富裕起来。这说明手工制品和纺织品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为主要功用,如果过于追求华丽的装饰,容易造成资源和财富的浪费,那么国家必然会变得贫困,反之则国家变得富裕。管仲在此强调手工业技术的实用性,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男耕女织”的劳作模式,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纺织劳动的实践意义,不符合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强兵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4.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公田变为私田

B.国家走向统一

C.铁器牛耕使用推广

D.封建制度的确立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战国时期(战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农民耕田的数目和产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出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铁犁牛耕的推广,C项正确;材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使用推广,A项只是这一变化的具体表现,排除A项;此时国家还未统一,排除B项;材料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铁器牛耕使用推广,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春秋初期,诸侯国家有兵车“百乘”,已是“大国”标准。战国时期,“千乘之国”已是普遍状况,以七雄为代表的区域性强国,军力甚至可达“万乘之国”的规模。这一变化突出说明(   )

A.时局变化影响战争规模

B.兼并战争日益激烈残酷

C.各国普遍重视扩充军备

D.集权体制发挥强大效能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军事力量增强,这是由于战国时期各国实行了变法,加强了中央集权,集权体制发挥强大效能,D项正确;“大国”标准变化是由于国力的增强,没有强调时局变化对战争规模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兼并战争的激烈程度,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各国普遍重视扩充军备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也不是材料所述诸侯国兵力强调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6.春秋战国时期,以陶朱公范蠢、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等为代表的富商巨贾走到历史前台,带动了中国商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据此可推知,当时中国(   )

A.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B.商业经营方式发生重大变化

C.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

D.儒学兴起带动了商业的繁荣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一批富商巨贾走到历史的前台,带动中国商业发展的一次飞跃,据此可判断,此时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B项正确;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商帮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兴起带动商业繁荣,夸大了其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7.春秋时期大概是休闲制(即定期休耕几年以恢复地力的措施)与连种制并存的。到了战国时期,六国“辟田野”“实仓廪”,连种制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连种制占主导本质上是由于(   )

A.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

B.百家争鸣提出社会变革的主张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D.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到了战国时期……连种制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可推知连种制指的是连年耕种,这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有关,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变法属于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并非材料现象出现的本质原因,排除B项;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18.每年的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秦国都要举行耕牛评比:养殖耕牛满一年后,在正月举行大考,“最赐田啬夫壶酉(酒)束脯”“殿者谇田啬夫,罚冗皂者二月”这一举措旨在(   )

A.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

B.展示秦朝强大军事实力

C.深化传统的重农政策

D.促进国家机器高效运转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材料中介绍了秦国的耕牛评比活动,这一活动反映了对农业的重视,政府通过立法来保护铁犁牛耕的生产技术,借助这一活动可以加强对官员的管理,促进国家机器高效运转,D项正确;材料中信息无法体现地方行政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中未突出强调军事力量,排除B项;该举措旨在借助重视农业来加强国家治理,排除C项。故选D项。

19.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战国晚期(中国)。材料显示周武王时期,军队较少,战国晚期各诸侯国军队数量大为增加,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在人口迅速增加的基础上,军队的数量也必然增加,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段是周武王至战国晚期,据所学可知,周武王时期也有军事理论只不过战国时期伴随着兵家的出现,军事理论更系统,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政治制度的演进”说法笼统,指代不明,政治制度与军队数量的多少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显示周武王至战国晚期军队数量明显增加,据材料无法得出是因为战国时期战争中人们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导致军队数量增加,排除D项。故选B项。

20.战国时期各国大多先于边地设郡,齐国却始终没有设郡,而是将全国划分为五都;各国的官僚机构基本都走上了“官分文武”的道路,但楚国仍沿袭春秋旧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其他官职设置更加五花八门,异多于同。这一现象反映了各国(   )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求同存异谋发展的趋势

C.民族交往交融程度不一

D.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战国时期各国大多先于边地设郡,齐国却始终没有设郡,而是将全国划分为五都”“楚国仍沿袭春秋旧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其他官职设置更加五花八门,异多于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代各国的变法运动,是地主阶级的社会改革,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各国内部阶级力量对比的不同,导致各国变法的深度、广度和结果也各不相同,因此材料内容反映了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A项正确;“求同存异”不是战国时期政治的特点,“求同存异”强调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战国时期“民族交融”的相关论述,并且材料所述现象与民族交融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中国的封建制正式形成于于秦统一六国后,而题干内容体现了战国时期的现象,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1.下图为战国时期为货币分布图,该图反映的现象(   )

图片

A.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B.奠定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

C.属于诸侯分裂割据的产物

D.阻断了商品和货物的流通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是我国大动荡、大分裂时期,这时期诸侯争霸,列国均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所以各国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因此材料所述货币分布情况是诸侯分裂割据的产物,C项正确;材料所述不同货币是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割据的产物,而不是源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排除A项;在中国古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货币形式也不断发展,而题干所述战国时期不同形式的货币不能奠定我国货币的主要形式,排除B项;材料所述战国时期不同形式的货币不利于商品和货物的流通,但不能表述为“阻断了”,排除D项。故选C项。

22.《孟子·公孙丑下》载:“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大夫焉,必求龙(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兼以为贱,故从而征之。”这反映了(   )

A.私商开始取得合法地位

B.私商垄断了商业贸易

C.征管商税以规范市场贸易

D.官商占据竞争的优势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材料的大意是:“这正如古代的市场交易,本来不过是以有换无,有关的部门进行管理。但却有那么一个卑鄙的汉子,一定要找一个独立的高地登上去,左边望望,右边望望,恨不得把全市场的赚头都由他一人捞去。别人都觉得这人卑鄙,因此向他征税。征收商业税也就从这个卑鄙的汉子开始了。”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孟子强调的是征管商税以规范市场贸易,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私商的地位,强调的是对市场行为的规范,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私商兴起,但是并未垄断商业贸易,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私商,非官商,排除D项。故选C项。

23.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卿大夫家族叫做三桓,三桓将鲁国原有的上下两军扩充为上中下三军,三桓各掌握一军。这种情况说明(   )

A.封建官僚体制逐步确立

B.分封制度已经全面崩溃

C.争霸战争促使公室强大

D.政治权力呈现明显下移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据题意可知,鲁国的卿大夫能够扩充军事力量,这是原属于周天子或者诸侯的权力,所以这种情况的出现体现了政治权力的下移,D项正确;春秋时期没有确立起封建官僚体制,排除A项;“全面崩溃”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卿大夫就能够扩充军事力量,体现的是私室力量的强大,排除C项。故选D项。

24.下图是先秦秦汉从人殉到俑殉习俗演变趋势图,其中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变化根源于(    )

图片

A.分裂走向统一

B.铁犁牛耕的使用

C.人口大量减少

D.休养生息的推行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至秦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先秦秦汉从人殉到俑殉习俗演变趋势图”可知,人殉和陶殉都呈衰落状态,但人殉比陶殉下降趋势更明显,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人殉的传统会造成农业劳动力不足,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是造成从人殉到俑殉习俗演变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是否统一不是造成从人殉到俑殉习俗演变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人殉、俑殉情况无法反映人口增加或减少,排除C项;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25.《管子·国蓄》曰:“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故善者执其通施以御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重农抑商政策的必要性

B.征收货币地租促进农业发展

C.主张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生产

D.黄金刀币是战国流通的主币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大意是:粮食是人民生命的主宰,货币是人民的交易手段,善于治国的君主,掌握他们的流通手段来控制主宰他们生命的粮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民力了,说明管子主张通过货币政策调节生产,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用货币政策调节生产,没有描述关于重农抑商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认为,货币是人们的交易手段,而没有描述货币地租信息,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黄金刀币是否是战国流通的主币,排除D项。故选C项。

26.齐国管仲变法中,按照地形将人口划分为由中央政府直辖的各级单位,建立了统一的税收体系,还实施了主动型的经济政策,如力图控制市价(平准)、规定度量衡和鼓励发展贸易等。由此可知,齐国(    )

A.建立起完备的税收系统

B.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实行工商业的官府垄断

D.强化集权统治提升国力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齐国管仲变法中,通过建立中央政府直辖的各级单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同时建立统一的税收体系,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体现了齐国强化集权统治,提升国力,D项正确;齐国建立统一的税收体系,但这一税收系统是否完备,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齐国建立中央政府直辖的各级单位,加强对地方的税收控制,实现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的郡县制,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市场的控制,不能体现官府垄断工商业,排除C项。故选D项。

27.商鞅认为“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因此,他第二次变法时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艺者不授田,这些人需要靠购买粮食解决吃饭问题。商鞅推行的授田法(   )

A.旨在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B.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导致商人操纵粮食价格

D.突破“工商食官”局面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优先倾向于农夫,这体现出商鞅意识到农业的重要性,因此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的说法符合题意,B项正确;商鞅变法助推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排除A项;据材料无法判断商鞅推行的授田法导致商人操纵粮食价格,排除C项;战国时期,确实商业发展突破“工商食官”局面,但是材料主要涉及农业,排除D项。故选B项。

28.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特征是多阶层、小间隔,而秦国则是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东方六国的城址等级序列特征是国都以下逐级递减,而秦国则是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这反映了(   )

A.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具有不平衡性

C.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社会制度

D.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东方六国墓葬是多阶层、小间隔,城址从国都以下逐级递减,反映以卿大夫为代表的中间阶层稳固而强大。秦国墓葬两极分化,缺乏中小城市,反映以卿大夫为代表的中间阶层相对萎缩。说明东方六国与秦国在分封制瓦解的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性,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商鞅变法,排除A项;战国时期西周的社会制度走向瓦解,东方六国并未严格遵行西周制度,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与东方六国都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发展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29.商鞅在《赏刑》一文中,提出可通过“壹赏、壹刑、壹教”的方式达到“无赏、无刑、无教”的理想状态;商鞅在其他文章中也认为只要做到'秉权而立,垂法而治',最终就可达到“刑政不用而治”。商鞅的这些思想(   )

A.奠定了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

B.继承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

C.体现了法、道、儒理论的交融

D.借鉴了儒家对于人性的认识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材料“壹赏、壹刑、壹教”可知,这体现了法家思想,材料“'无赏、无刑、无教’的理想状态”体现了道家思想,“刑政不用而治”体现了儒家思想,所以商鞅这些思想体现了法、道、儒理论的交融,C项正确;奠定君主专制理论的是韩非子的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排除A项;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道家的部分思想,但不能说其继承了道家无为而治的理想,排除B项;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强调行政,借鉴了儒家的性恶论,排除D项。故选C项。

30.商周时期“族众”是集体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国家财政的维持和民力的征发都严格依据以血缘为纽带的“族”为单位来实现,国家“不料民而知其多少”。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征发单位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这说明了(   )

A.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

B.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关爱百姓

C.分封宗法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

D.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赋税征收和徭役征发的对象从“族众”向以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转变,体现了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政府人口管理难度加大,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赋税和徭役征发对象的转变,但不能说明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国家强化基层人口和经济的控制,未体现分封宗法制的瓦解影响政府税收,排除C项。故选D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