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森林兄弟(一):波罗的海三国与俄罗斯的恩怨情仇

 weipina 2023-10-26 发布于广西
波罗的海三国,也就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一直和俄罗斯的关系就不是很好,尤其是在此次俄乌冲突,援助乌克兰上,从GDP看,就是波罗的海三国援助的最多。
图片

那波罗的海三国为什么这么敌视俄罗斯呢?
说到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印象,首先就是森林兄弟,还有一个就是波罗的海之路的和平示威。
图片

二战初期,苏联强行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后,三国人民为了抵抗苏联的高压统治,建立了一个森林兄弟的组织,依托森林以游击的方式反抗苏联。
同时他们利用暗杀这种恐怖主义手段打击苏军,使得苏联头痛不已。
那么在苏联看来,这些反抗组织肯定是得到了三国人民的支持,于是在苏联统治的这约50年时间里,采取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把三国人民流放到西伯利亚。
同时把大量俄罗斯人迁进三国,这样一来,反而更激起了三国人民的反抗。
于是,到了1989年8月23日,大约有200万人加入了波罗的海之路的和平示威活动,他们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00公里的人链,穿过波罗的海三国,对当年苏联和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表示抗议。
并且要求苏联承认三国的独立地位。
最后苏联政府也是承认了三个国家的独立地位。
那波罗的海三国这个概念,他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在二战后才形成的概念。
立陶宛,他本来是和波兰齐名的东欧大国,我们之前讲过就是波兰立陶宛联邦。
图片

在周边的一些小国,像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看来,是统治者和殖民者,是与莫斯科争夺霸权的竞争者。
而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是一战时德国占领后临时制造的小邦,相对于波兰,立陶宛来讲,他们的历史前体,比如说库尔兰,英格里亚,仅仅是公国而已,从来没有真正独立过。
或者是依附于强国,或者是作为附庸国存在。
中古时期,所谓的立陶宛人或波兰人,他也不是民族概念,而是阶级概念。
波兰人、立陶宛人,就是贵族和地主阶级,也是天主教徒,他们负责打仗。
而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人是农民,东正教徒,商人就是犹太人。民间反犹色彩比较浓厚,对他们来说犹太人就是国王贵族招来剥削他们的。
立陶宛的大部分疆土,是蒙古撤退后依靠封建性条约得到的。
当莫斯科人摆脱了蒙古统治独立的时候,把自己塑造成了各个罗斯那些小邦的唯一继承者。
所以当立陶宛和莫斯科发生边境上的冲突,就是如今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交界处,立陶宛就按照封建主义原则,这块领地是以前大公、国王和封建领地签署的契约。
而莫斯科,伊凡雷帝则说,基辅罗斯自古传下来的土地都是我的。
那什么叫什么自古以来,你怎么不从盘古开天地开始算呢。
因为按照封建主义原则,土地和人民归属就是一个契约问题,立陶宛的契约是具体的。
蒙古人撤退之后,历代立陶宛大公和各个领地签署了具体的条约。
而莫斯科人又没法证明,基辅罗斯和现在的莫斯科人有什么直接关系。
很显然,基辅罗斯在的时代,莫斯科还不存在,他们之间也没有法理上的继承关系。
如果没有明确法理上的继承关系,那谁都可以说,就像我可以说从盘古开天地如何如何一样。
那这样几乎就等于不守规矩,所以双方还是要靠战争解决问题。
在16世纪和17世纪间,立陶宛与莫斯科公国发生了多次战争和冲突,立陶宛最终失去了大片领土,其中包括今天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
而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和立陶宛不一样。
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农民是在德语系地主的统治之下。
这个和白俄罗斯接近,白俄罗斯是被亚历山大二世沙皇废除农奴制形成的。
而立陶宛不是,民族和阶级是纠缠在一起的。
受解放农奴制的影响,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发生了农民阶级的解放,德国地主成为了外国人。
而在立陶宛,地主是立陶宛人,那农民成了外国人,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
在中世纪本来是阶级差异,解放农奴之后变成了民族差别。
那问题来了,如果东正教农奴是外国人,那么谁是立陶宛的农民呢?
你看,波兰西部边境和德国的边境有一定的融合,波兰人是德国地主的农民。
图片

于是波兰采取了排斥德国地主的方式。
但在东部,波兰人是地主,乌克兰是农民。
图片

也就是说,西波兰面对德国时是被压迫者,而在波兰东部,面对乌克兰是压迫者和统治者。
后来苏联时期,斯大林执行了驱逐、镇压了波兰地主,把波兰地主当做阶级敌人消灭的政策。
消灭地主后用集体农庄代替。
因为消灭地主和上层阶级,就会消灭社会经济的组织者,分散的农民无法组织经济生活,税收的成本也变高了。
就是我们常讲的,无论怎么解释,组织者和被组织者,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总是有区别的。
为了更好的组织经济活动开展,更方便的贸易,或者直截了当的说为了更方便的税收,那就必须把分散的农民组织成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其实就是在消灭地主阶级后,降低和几百万农民打交道的的成本。
集体农庄都由中央领导,可以使中央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也就是说,集体农庄就是地主的替代物,由官僚替代原来的地主。
所以土地改革和集体农庄之间是有必然联系的。
在消灭地主后,农民产生出自己的地主阶级之前,那就必然要用国家官僚取代地主的位置。
因此苏联的集体农庄成为了必然,但这样还是可以维持的。
而如果只有地主,由波兰人和立陶宛统治的农民,都是东正教的外国人农民,你把他们驱逐到俄罗斯和乌克兰,这是办不到的。
农民可以把地主驱逐出去,你还可以当农民。
地主如果驱逐了农民,那你还是地主吗?那就做不了地主了。
所以他们只是采取强迫教育,就是把那些文化程度不太高的,本来是东正教的农民强制同化成立陶宛人和波兰人。
其实这样的政策在沙俄末期就开始了,而他们的主要障碍不是俄国,而是犹太人和德国人。
尤其是德国人,因为普鲁士在19世纪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了,在文化和经济方面,波兰立陶宛没有什么优势,包括教科书的知识,还有国民教育什么的都是来自德国,是德国的翻版。
不过波兰立陶宛毕竟还是真正的统治者,所以障碍不是特别大。
于是在立陶宛王国西部,也就是如今立陶宛境内,产生出了天主教立陶宛农民,这些人其实就是罗塞尼亚人,也就是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
原本东正教农民占大多数的,因为农民的数量肯定是永远超过地主,后来就颠倒了,东正教变成了少数。
在法国大革命以前,立陶宛民族,不应该是民族而是阶级,在城市中主要就是立陶宛人还有一些犹太人,农村人口主要是东正教徒。
真正立陶宛人,也就是占20%。
到了19世纪,因为强制教育,立陶宛西部的情况,就是东正教农民的后代,都要去天主教学校,然后就逐渐成为了天主教徒,成为了立陶宛人。
而东正教堂呢,只有一些老人还去。
如果放在今天,可能会被说成是文化灭绝,但在当时这个就是奠定了立陶宛国家的根本。
不过,沿海地区比较发达,内陆,也就是今天的白俄罗斯,其实是立陶宛自古以来的领土,因为之前一直都是立陶宛贵族和地主统治的土地。
所以现在白俄罗斯的形式就是比较接近中古时期的立陶宛。
而今天的立陶宛,则是经历了把下层阶级,通过国民教育把原先的东正教农民,变成了民族的组成部分。
传统的民族组成部分,是上层阶级,是资产阶级,但如果上层阶级不把下层阶级整合进民族中,那国家的根基是不稳的。
就像是南非和美国的差别。
现在的美国黑人如果到非洲去,他会说他是美国人,他和非洲黑人不是同一民族。
而南非,原先也是白人统治的地方,结果被黑人推翻了。
所以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不像是立陶宛,因为统治这些地方的是德国地主。
立陶宛和白俄罗斯都是立陶宛王国的继承者。
今天的立陶宛是天主教教育普及以后的新立陶宛。
白俄罗斯是东正教的旧立陶宛。
立陶宛从阶级成为民族之后,白俄罗斯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干涉下,被动的成为了白俄罗斯民族。
就是因为不愿意被波兰立陶宛统治,勉强建立起的一个实体。
其实当时就连布尔什维克都认为,白俄罗斯理应是立陶宛的国土,然后再推翻立陶宛资产阶级统治以后,把白俄罗斯归还给立陶宛苏维埃政权。
如果不是立陶宛的资产阶级政权非要独立不可,白俄罗斯很可能就会并入立陶宛苏维埃政权,然后整体加入苏联。
然后由立陶宛共产党统治白俄罗斯农民,这是没问题的。
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更像是普鲁士和萨克森这种德语系小邦。
那些信奉路德教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农民,就应该和在立陶宛信奉东正教农民一样,通过强制教育,同化为德语系居民。
于是到了一战,德国打败俄国,占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后,就是按照这个逻辑,应该由德国贵族担任这些公国的君主。
同时俄罗斯帝国境内的拉脱维亚人也建立了自己的军队。
那在他们眼中,是跟着德国人更好一些,还是跟着布尔什维克更好一些呢?
其实一战后还看不出来,德国和俄国谁更危险。
所以一部分拉脱维亚的步兵团与布尔什维克合作发动革命,包括后来的契卡也就是克格勃建立他们也发挥了很重要作用。
不过后来这段历史就被掩盖了,就像是波兰立陶宛人把屠杀犹太人掩盖下去了一样。
布尔什维克革命,拉脱维亚人起了很大的军事作用。
俄罗斯保守势力普遍认为,布尔什维克就是犹太人和拉脱维亚人的阴谋。
因为在布尔什维克的中央委员会中,犹太人大概占了45%,不过后来这件事被说成是种族歧视了。
而拉脱维亚的军事力量也很少提了,布尔什维克就是依靠,首先就是水兵,还有就是拉脱维亚军团进的圣彼得堡。
而且在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之后,在肃反方面,镇压其他的反对党派他们也起了关键作用。
早期的契卡主要领导人都是拉脱维亚人。
而德国这边,本来应该是由德语系地主组成议会,由德国亲王建立公国,然后这些公国和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关系紧密。
但很不幸,一战德国是战败国。
那协约国肯定不会容许德国比战前有更强有利,那只能让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建立自己的民族国家。
在此之前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不像立陶宛,他是没有真正的政治实体的。
而德国成为战败一方,因此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必须独立,证明自己不是德国的傀儡国。
不过在抵抗布尔什维克的方面,英国和德国是有共同利益的。
于是德语系地主和德国军官就退到了二线,然后让本来是农民的爱沙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出来主持共和国。
然后他们和英国合作抵抗布尔什维克。
但英国人走后,德国地主和军官,他们的势力肯定比拉脱维亚的农民要大。
于是权力逐渐又回到了德国人手中,即便不通过民主选举,他们还可以利用政变的方式。
像是之后就是20年代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政变,都是和德语系军官与地主复辟有关。
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之后,国内主要斗争是什么?
就是土地改革。
两国人民虽然形式上掌握着政权,但是他们控制不了德国军官和地主的深层国家。
那他们如何维持自己的统治,就是土地改革。
解放爱沙尼亚农民,把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农民变成独立农场主。
这样一来,德语系居民,他们主要不是血统差别,而是阶级差别。
这样他们的政治和经济优势地位就逐渐被侵蚀了。
而德语系居民,他们其实是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独立战争的主要力量,是他们打败了布尔什维克红军,而不是农民。
他们指望战后像林肯把大片荒地免费或廉价送给志愿军战士。
拉脱维亚也是有大片荒地的,独立战争老兵,其实主要是德国人,有一部分是拉脱维亚的德国人,其实更多的,还是德国东线军团,德国战败后解除武装,到了拉脱维亚。
战败士兵的日子肯定不好过,他们希望到拉脱维亚分一些土地,如果成功的话,拉脱维亚就会成为德语系国家了。
他们开垦荒地成为地主,然后在经济文化上又比较先进,然后依靠文化优势把拉脱维亚变成德语系国家。
那这样肯定会引起双方的矛盾,最后变成了政变。
而在苏联,就是和布尔什维克合作的拉脱维亚人看来。
虽然拉脱维亚形式上是独立的,但实际上背后是被德国人操纵的,他们是我们的阶级敌人。
如果我们回到拉脱维亚,就会被经济和军事更强的德国人压迫。
而这个时候,布尔什维克赢得了内战,成为了唯一执政党,所以布尔什维克是我们的唯一保障。
他们就像是列宁口中,革命积极性是最高的,不然他们还能去哪呢?
所以在俄罗斯内战中,我们拉脱维亚人又不是俄罗斯人,所以包括在后面的肃反方面,也是这些人最积极,最好的肃反委员会是什么人?当然最好不要是俄罗斯人,你知道谁是敌人啊?
他们会发现自己上当受骗了。
拉脱维亚人没有这个问题,打起俄罗斯人当然不会手软。
但这一段历史很少提及了,也是因为英明的斯大林同志后来把参加十月革命,还有早期建立的契卡和克格勃的拉脱维亚人,清洗的干干净净。
最后还侵占了拉脱维亚,让拉脱维亚看上去是一个受害者,于是国际形象就改善了。
还有一战后波兰人和立陶宛打仗,波兰人想把立陶宛同化成波兰人,因为历史上波兰和立陶宛就是君合国,失去了白俄罗斯的立陶宛也做不了强国了,不如让立陶宛和乌克兰统统并入波兰就好了。
所以波罗的海三国,我们以为是一回事,其实不是。
爱沙尼亚人很像是瑞典人,拉脱维亚人很像是德国人。
那么到了二战时期,三国又是如何抵抗苏联最后独立的,我们下次再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