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学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

 一中大语文 2023-10-26 发布于福建

一、导入

“自古逢秋悲寂寥”,宋玉以降,悲秋便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血液,成为一种文学传统。大家知道有哪些悲秋的诗句呢?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辛弃疾《昭君怨》

那么,这一传统到了现代文学中还存在么?又有什么新发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爱国作家郁达夫先生的经典散文《故都的秋》,一起来领略悲秋传统的现代变奏。

二、出示学习目标:

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品读课文,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方法技巧。2.分析讨论,体悟作者对故都的深深眷恋之情和个性的审美表达。

三、解题

想要走进这篇文章,让我们首先来仔细阅读文章的题目——《故都的秋》。郁达夫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为题目?《故都的秋》中的故都有何深意?说明:1、“故”给人亲切温暖之感,表达了作者的眷恋之情,“故都”是精神休憩的家园。2、“故”给人深沉、厚重之感,与北平深厚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3、“故”还有“古”“旧”的意思,又有时间的久长之意,令人不禁心生物是人非的沧桑悲凉之感。

四、初读感知。

(一)作者在题目里面便寄寓了深厚的情感,那么大家再来朗读一下课文,找一找文章中有哪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体会作者的情感。明确:“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二)一个南方人,为什么对北国的秋天如此眷恋呢?在作者的笔下,北国的秋天又有怎样的特点呢?大家再从文章中找一找。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延伸:好像作者不止写到了北国的秋天,还写到了江南的秋天,江南的秋天又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为什么要写江南的秋天呢?明确: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衬托对北国之秋的喜爱。

五、深读入境

(一)为了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朗读第3-11段来找一找。

明确:秋院的蓝朵、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闲人、秋果……

(二)小组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来描绘景物的?


悲凉
秋 院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破屋,破壁,牵牛花的蓝朵
秋 槐气味也没有,丝纹细腻清闲声音也没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秋 蝉
衰弱的残声
秋 雨凉(触觉)息列索落(听觉)灰沉沉的天空(视觉)、凉
闲 人咬、立、答(行动) 缓慢悠闲的声调(声调)悲叹(神态)
秋 果

淡绿微黄的颜色

明确:

写秋院——“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这是展现秋天的“清”;“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用听觉展现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破壁腰”“牵牛花的蓝朵”(境的悲凉。)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写秋蝉——“衰弱”、“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这里有境地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

写秋果——“淡绿微黄”,即使是写“红”也是“红完”。(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

延伸:作家所描写的故都秋天的景物有些什么独特之处?

明确:没有详细地描绘陶然亭、钓鱼台、西山等北平著名景点,而是着重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冬枣一类平凡细小的事物,以一种独特而细腻的视角,描述不一样的北平之秋。以独特的文人视角,描绘了一幅更具生活气息的北国秋景图。这就是郁达夫心中独特的秋天。作者首先心中充满了情感,而景物只是作者情感抒发的一个载体,他在描写景物的时候,就让景物带上了自己的情感特色。郁达夫选择这些更具生活气息的景物,展现出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他曾说:“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我们只消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翻一翻,则这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现在我们的眼前。”

六、再读悟情

(一)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天,深沉而静谧,散发出一种阅尽人间沧桑的厚重和悲凉。悲凉是一种可以欣赏的美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

在古典文学中,诗人,都是沉浸在悲愁之中,倾诉愁苦的情怀。而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传统的悲秋主题有了变化,那就是秋天的悲凉、秋天的衰败本身就是美好的。诗人沉浸在清、静、悲凉的秋色之中,却并不感觉到什么悲苦,反而是一种人生的享受,是在赞美沧桑的生命,拥抱沧桑的生命。

著名文学评论家孙绍振曾经在《秋天:一种现代散文美——解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中写到:“引起生命的蓬勃之感的,自然可以激起内心欢愉的体验,这是一种美的感受。直面生命的衰败的感觉,启示沉思生命的周期,逗起悲凉之感,也是一种生命的感受。谁说悲凉就不是美的呢?在我国古典诗歌中,不是有那么多的表现悲凉之美的杰作吗?当现代作家一窝蜂地挤在秋天的欢乐境界中的时候,郁达夫却着意表现秋天的悲凉美,难道不可以说是一种审美情感的开拓吗?从审美教育来说,不是对于心灵境界的一种丰富吗?”郁达夫显然有意把秋的悲凉作为美来系统地欣赏,着重展现对沧桑生命的感悟和肯定;以“悲凉”为美,这其实就是悲秋传统的现代变奏。

(二)把秋的悲凉当作美来欣赏是有难度的,那么在作者看来,我们该如何欣赏这种悲凉呢?同学们能不能再来读一下文章,从文章中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欣赏故都的秋的?明确: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饱尝”那什么是饱尝呢?投入全部精力、全部情感,下大气力、花大工夫去感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这种“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的美感来。

七、结束语

 郁达夫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景物的美就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希望同学们平时多一点观察、多一点积累,能够从独特的角度去“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思考自然”,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感受属于自己的春、夏、秋、冬。

【课后作业】

结合学习本课的体会,以“故乡的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散文,力求写出自己的独特感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