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影 | 《河边的错误》:故弄玄虚的电影,全靠过度解读的影评

 写字姑娘 2023-10-26 发布于山东

01

昨天去看了新上映的电影,由余华的小说改编的《河边的错误》。魏书钧执导,朱一龙主演。
我喜欢这个电影的名字,很文艺,很像作家想出来的东西。我就很好奇它是个什么故事,带着期待去看了。

整个影厅一百多人座位空空荡荡,只有我一个人坐在中间,头一次“包场”还是看悬疑片,还好没太害怕。问题是我当晚回想起电影的时候很害怕,越想越诡异渗人,弄得我都没睡好觉。
先总体评价一下本电影:可看可不看。 能看下去,但一般不是很好,有故弄玄虚之疑,小说改编到电影不够成功,观看时给人的感受比较少,得去依靠观后别人解说或自己使劲琢磨。

02

故事发生在冬天荒凉的河边。孤老户幺四婆婆死在河边,疑似脖子被砍,调查其人际关系简单,她只养了一个疯子。报案者小男孩。通过线索,找到早于男孩前来过现场的钱玲与其男友王宏。钱玲说是去为了到河边透风,看到尸体害怕就跑了,王宏有案发时间不在场证明,但说曾看到穿着纺织厂衣服头发是大波浪的人。案发时间出纺织厂的只有许亮一个男人,是个理发师,有流氓罪前科,一见到警察就说快把自己关进去吧,但调查发现他被判7年是冤假错案,且案发时间不在场。几个嫌疑人都被排除。

故事到这的时候,一直跟着主角朱一龙饰演的马哲在找凶手,电影时间估计已过半了,我感觉就像在看一部冗长的破案电视剧,里面挑了一集在这慢慢的演,看的我都没耐心了,我就在想就这还值当拍个电影吗?一点还没有显现出这电影让人惊讶的地来。这电影不会这么简单,就是在这破案吧。
果然,接下来的情节,就有戏剧性了,就开始有看头了。

王宏死在河边,死法和幺四婆婆很接近,但留了遗书。许亮吞了安眠药自杀,未遂,救活后送了马哲一面救死扶伤锦旗,接着跳楼死在了他眼前。小男孩被疯子拿砖拍死,掉进河里,有目击证人,疯子还逃跑了。
这时马哲妻子白洁又被查出肚子里的孩子可能有10%的基因病,生下来可能是疯子。马哲要打掉白洁不打,两人吵架。
接二连三的死亡、事业和家庭的不顺心让马哲也受不了,喝了酒后还出现了幻觉,他也有点疯了。因为他也有点疯所以有些情节不知道是现实还是幻觉,也就不知道故事到底怎么回事。
等电影演完了我还一头雾水,到底谁是凶手,每个人又为什么而死,死这么多人这个故事到底要讲什么说明什么,真是故弄玄虚。连我这样的观众都看不懂,看个热闹的人肯定不在少数。电影想传达的东西,得什么样的人才能接收到?

03

回来网上看了下,原来人家宣发剧照就说了“没有答案”。难怪我想来想去找不到没有纰漏的真相。
对于情节和逻辑捋不出真实的故事线,这应该算悬疑片Bug吧,导演倒好,直接说“没有答案”,那就是他本来就没想拍明白?随观众怎么解读了。那就把它从悬疑片归入文艺片吧,不只为了讲个清楚的破案故事,为了说明点什么吧,说明什么呢?

反正也没有标准答案,我就谈我对影片的理解吧,讲自己版本的答案吧。
电影刚开演有一屏黑字幕:
“人理解不了命运
因此 我装扮成了命运
我换上了诸神那副糊涂又高深莫测的面孔”
——阿尔贝·加缪

什么意思啊?看的云里雾里的。现在,结合电影情节,再结合《河边的错误》这个题目,猜测下吧,这就是答案。
故事中死了的几人,除许亮跳楼,其余四人都死在河边,并没有什么连环杀人案,而是马哲后来感受到导致其疯的,就是因为其他人被牵扯进案件,调查到谁谁死,他断案的错误方向导致了几人死亡——河边的错误。那错误也不是马哲一个人的,整个社会在各方面就是始终有一股无言的“无意识正确”,视其他为错误。死的几个人都是异类,他们也因自己“错误”而死。那凶手是有物理凶手,但其各自的性格命运还有社会大环境才是凶手,其他的导火索只不过是装扮成了死亡命运的降临。

河水无声,它始终静静的流,在那荒凉无人的地方,它见证着人背后的秘密,却不会言语也不加评判。人们不能示人的一面就来这释放。
幺四婆婆因前夫家暴而迷恋鞭笞的感觉,她的死是趴在河边草丛让疯子鞭笞而死,赶鸭鞭是她主动递给疯子的。她的性癖当然是不能示人的秘密,她的死虽是疯子所致也是她命运的结果。
诗人王宏其貌不扬,与年轻漂亮钱玲的情侣秘密关系不能公开,可能是已婚也可能只是钱玲家非常不同意她的交往,他们在河边相见秘密交往,因马哲的调查他们的关系被公开。他可能借用了疯子之手而死,是他杀却留了遗书,他是求死的,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受不了肮脏的世界,在遗书里说“诗歌不是避难所”。这也是他的命运。

理发师许亮有异装癖,他在河边偷偷地穿。马哲在他房间里搜出了女装、高跟鞋和大波浪的假发,他之前被判流氓罪宁愿坐牢都不愿展示的这一面被展示出来了,他被视为异类,受不了自杀了。

至于小男孩的死,或许是因为他的胆大,他的好奇,他的不合群,他也是异类。
他们在河边才能寻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欢乐,不能示人的欢乐,却也死在了河边。他们是异类,他们是“错误”,他们在河边“犯错”,间接导致了他们的死亡。命运看似把他们的死找了个凶手,其实都是因为在当时大环境下没了自己精神生存空间,他们自己导致了自己的死。

04


这种文艺片通常会告诉观众“不要理解,要感受。”最后谈一谈电影给人的渗人诡异的感觉来自哪里。想到原来影片中所有人都是疯子,整个社会都已经病了,观众联想到现实也会不寒而栗。
整个电影画面阴沉压抑,没有一个晴天没见一次太阳,总是下雨、氤氲、夜晚、给人诡异不舒服的感觉, 也暗示着生活的社会环境不理想。
在一种集体无意识正确环境下,人们的言行被分为正确和异类,异类的被视为疯子。电影中疯子有一个,结尾白洁还生下来一个,其实全员皆疯子。

马哲媳妇白洁总是一副蔫了吧唧没精神的样,感觉随时可能要歇斯底里地发疯,一点也不像人民教师。钱玲,她在磁带里的声音也很渗人,有气无力,本人也病恹恹的。医院的医生对白洁也非常冷漠,用嘲笑的语气说话,没有人情味的感觉。马哲的助手,没有做刑警的责任感。马哲的领导局长好大喜功,一心想评先进,不管结果只想匆匆结案,想要荣誉。马哲的其他同事也热衷拍局长马屁。唯一不疯的马哲,最后也疯了。
电影中两种性别青年老少都包含了,各个年龄段的人都不阳光,很渗人。看的观众也未尝不是疯子,不正在变成疯子。

经济高速发展下人精神世界的问题逐渐凸显,人的异化愈加严重。这些“错误”我们能否觉察到呢?还有一些“异类”我们能否不将之视为“错误”而给其更宽容的生存空间呢?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当是尊重个人的,给个人以隐私以及自我的空间,尊重多样性。我们不要变成疯子,也不要把别人逼成疯子。这至少是《河边的错误》给观众的共同感受吧。

据说《河边的错误》小说版权卖给给陆小雅和张艺谋两位导演,但因不好改编不了了之,张艺谋和余华曾讨论了四五天没头绪转而拍《活着》去了。这次魏书钧拍的虽然也能看下去,但也不是很理想。
电影能看到情节感受到画面,但没法解读人物内心。人物内心和动机是人物行事的依据,这就是书、文字的作用,它可以讲人物内心的活动可以不断解释故事。看电影观众只能根据简单的情节,自己去补上剩下所有的叙述和看不见的故事。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作家那种能力去想象补充的,这也是有大批观众都会说看不懂这电影的原因。
每个人的想象补充不同解读也就不同,或许我也对这电影做了过度解读,谁让它故弄玄虚呢?或许也确实可以“不去理解,去感受”,任那模模糊糊的一团感受在体内流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