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闻道《黄帝内经》(3) || 养生的理想状态

 香行万里 2023-10-26 发布于浙江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原文】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解字】

有两个意思,一指对过去的记忆,如日志、县志,中医讲肾主志,肾对人的记忆力有影响,小孩子如果记忆力不好,说明肾不好。人在幼年是肾气最足的时候,所以小时候背诵的诗词文章虽然不懂但终身不忘。志的另一个含义是对将来的图谋,志气,志向。

志闲,放下过去那些沉重的记忆放,不要纠缠在过去,特别是不好的、负面的东西不要重温;即便是特别牛的事,也好汉不提当年勇,不要活在幻想里,活在当下。黄帝内经告诫大家,要想身心健康、活得愉悦,就把过去的和将来的事都放下,面对当下的事。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不想那些勾起痛苦的回忆的事,不谈生意,想谋略,好好去品味和享受你正在吃的食物。

少欲恬淡虚无。人是有七情六欲的,道家并不主张禁欲,但也不纵欲,而是在纵与禁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节欲,即少欲,凡事适可而止。

,宝盖头+女,宝盖头包住的这个女,就像一个弱女子把她保护起来。古人建造房屋、村落或城市,首选三面环山一面有出口的地方,安全,所以很多城市都用安来命名。我们的心神也应该有这么一个庇护的场所把它保护起来,这就叫心安。在心包附近就有神藏、灵墟、神封三大穴,在膻中穴的两边(人受惊吓的时候,手是不是会不由自主地护在胸口?手的位置正好在这些穴位处)。

不惧,如果一个人心包破碎了或者心脏功能衰退了,外邪就会长驱直入,心包把它包围起来,把它护卫好了,人就没有任何可怕的东西,这叫不惧(竖心旁的字都与心有关),人处在一种身心健康的状态。

心主神明,中医讲的心不是指肉质的心脏,肉质的心脏叫心包,乃臣使之官,负责守卫心神的安全;胸腔正中两侧各有三大穴:神封、神藏、灵墟。比如我们碰到陌生人觉得不安全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把两个胳膊交叉护在胸口,潜意识为了保护自己的心神不受伤害;碰到自己相信的、所爱的人,我们会敞开怀抱。太极讲的含胸拔背是很有深意的,后背挺起来,把胸含进去,这样既谦卑,同时又在保护自己的心。这个心包括精神意识、情感情绪和思想活动,当我们的心藏在里面的时候(内守),碰见本来应该比较害怕的事情,也没有那么害怕了,反之则可能出现莫名的恐惧,如常见的怕见陌生人,见到陌生人就脸红心跳等。
形,指我们的肉体,劳力、工作的时候不要超过它的极限,这种极限的表现就是抽筋等症状。

繁体字:勞,上面两个火,晚上加班加点、点灯熬油继续用力,这就是劳了。

不倦,一是晚上的工作(包括房事)不要过度,因为你到晚上就该睡觉了;二是不要累到抽筋。

劳而不倦,可以做很多事而不困倦(或厌倦)。

气从以顺,在这种状态下,你的气血运行是顺着天赋的道路走的(经络通畅)。有的人手脚冰凉,那就是气血到不了肢体末梢,是一种气血逆乱的表现。

健康其实是两个概念:健:有力量,有气;不健就是没力没气,他的气到不了那么远。康是通畅,如康庄大道;不康:气在往末梢走的过程中被堵住了,不通畅。气从以顺的状态:第一要有气,第二要气顺,它是顺着经络走的,

欲,没有心字边,欲是身体的一种本能的需要。比如你饥了渴了,是身体发出的信号,跟你动没动心没关系。

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每个人有他独特的天赋,不同的身体,有不同的气血,有不同的需要、想法、心愿,每个人去做符合他自己天赋本能的事,满足其生命需求,每个人发自内心的心愿都得到满足(而不是大家去追求一个共同的欲望,或者把你的愿望强加给他人如孩子),这是古人描绘的理想的生活境界(当然前提是他处于健康状态下的而非病态的欲望。)岐伯不仅关注到了生命的量(长寿),还关注到了生命的质,即便是活到百岁,如果你活得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样子,那也是很压抑和扭曲的。

【原文】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其食,每天吃的饭不只是吃饱吃好,而是吃起来感觉很美,从物质层面的享受升华到精神层面的享受。

,肉字边,内衣,贴身穿的衣服。穿在外面上衣叫衣,下衣叫裳。

穿着随意,就是说穿的衣服合体合身,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看,而是自己觉得舒服,把内衣穿好了,你就真正舒服了。

这方水土养育这方人,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方式。

乐其俗,要尊重我们千百年来形成的这种风俗习惯,而且还享受它,以此为乐。反义词是移风易俗。老话说:入乡问俗,入乡随俗,你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你就要看看人家的生活习惯,你就要跟着人家的生活习惯走,如果你非要改天换地,最后倒霉的可能是你。

高下不相慕这是道家与儒家的最大区别,道家认为人与人没有可比性,每个人都有他的优势,你在某方面有你的优点长处,另一方面就有你的缺点短板,没有可比性。我不羡慕,不嫉妒,也不跟你攀比,我不会去朝着你的目标削足适履把我改造成你,也不会由此而自卑或觉得活得没意思,这样人就活得舒坦。

故曰朴朴,繁体字:++美(少一横),这种状态就是我们讲的返璞归真,朴实自然的状态。

【原文】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欲,+欠,凹下去的,需要填满填平的,它是渴望被充实、满足的欲望,感官的享受与满足,包括性欲。欲不要放纵,也不要压抑它,很多压抑欲望的结果,导致心理出现问题,因为欲不会被你压住,而会从另外一个渠道表现出来,比如恋物癖等等。

本来欲是不动心的,但是变成了一种特殊的喜好以后就开始动心动神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一个人看到他特别喜欢、着迷的东西会兴奋,瞳孔会扩散放大,那个迷离状态就叫“出神”(神从眼睛里跑掉了)。所以有闭目养神。过分放纵自己的欲望,眼睛就出神入化了,眼巴巴直勾勾地盯着一个东西看个没完,眼睛过劳,劳其目伤其神。

+,不确定,惑的反义词是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任何引诱或者不确定的东西,都不会让我动心。

愚,想不通,想不开,钻牛角尖的人。

智,当人的肾精和元气能够通达到我们的七窍或者九窍的时候,这个人就叫智。耳聪目明,不钻牛角尖,思想开通,知道还有其他路可走。

贤,比智又高了一个层次,是开了慧的人(非有智无慧的人)。

这里是屑的意思,对物欲的追求不是很强烈,不会把欲看得很重,这叫不肖于物。

繁体字:,上面两个目,下面是雀的下半部。你看鸟一停下来,它的头会来回看,眼睛瞪得大大的,这种状态叫惧;受到某种刺激、恐吓后表现出的那种双目圆睁的状态叫惧,受到惊喜也可能会惧。不惧于物,不会把心栓在那里,不会很深地影响到自己的内心。惧与恐不一样,恐是整个心都被辖制住了。

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素质是不一样的,不管我是愚人、智人还是贤人,我们都可以做到不劳其目,不惑其心,不肖不惧于物,最后我能达到一个什么状态呢?

天人合一。

合于道人的行为叫人为,天地变化的规律叫道。你的所作所为符合道,这叫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道家养生的最高境界,天地的变化,气象万千,你的形与神能与之和谐共振。

【原文】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故也。

全,全面地掌握天道,做符合天道的事情。

德,双人,底下还有个心,用心去体会天道的变化。行为符合天道的人叫有德之人。不符合、违反自然的事,叫缺德或背德。德全的人除了自己活得舒服,与他接触、相处的人也同样感到舒服。

危,象形字,人站在悬崖边的状态。人的生命其实又是很脆弱的,只有德全的人才能够让自己处于不危的境地。

德全不危,岐伯用四个字总结了上古之人之所以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的原因,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符合自然变化的规律,符合天道,你就立于不败之地,这就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传方】

为什么喝药叫服药

最早治病不是把药汤直接灌在嘴里,而是闻药的气味,通过药的气味来治病。比如把装好中药的香囊放在内衣里面,你低头就能闻到这个味,在闻味的过程中就把病治好了,这叫服气治病。(与西方的芳疗异曲同工)我们常说你服不服气?服气指服的药气。

佩服,两个字是古代治病的方法,佩指佩玉,古人认为玉能通灵,配块玉牌、戴个手镯能够护心(胸口有膻中穴,手腕有内关、外关等重要穴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