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班是工匠,《鲁班书》为何被列为禁书?看完开篇第一句就能明白

 历来现实 2023-10-27 发布于北京

鲁班是能工巧匠,一生发明了很多生产生活工具,他的书有利于技术普及,发展生产力,应该大力推广才是,可是却被统治者列为禁书,这是为何?

据史书记载,鲁班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能工巧匠的代表性人物,在40年前,有关部门还设立了“鲁班奖”,将它定为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

凝聚了鲁班心血的《鲁班书》,更是被后人推崇,封为建筑行业的经典。

然而事实上,能工巧匠的祖师爷鲁班并不是那么受统治者待见,他所著的《鲁班书》曾一度被统治者列为禁书,这是什么缘故?

其实鲁班并不姓鲁,他本姓姬,公输氏,名般。

姬姓是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黄帝就姓姬,姬姓也是周朝的国姓,鲁国国君就姓姬。但是这并不等于所有姓姬的人都很高贵,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姬姓人家生息繁衍,人数太多了。而且在当时,人们除了姓,还有分支“氏”,公输般跟姬姓就没有多大交集。

公输般靠着自己的努力,后来成为名人,被称作公输子、公输盘。他出生在春秋时期的鲁国,"般"和"班"同音,在古时这两个字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在古代被称为“子”的,大都是知识分子,比如孔子、孟子,他们出身也比较高贵。而鲁班虽然被称为公输子,出身并不高贵,属于劳动人民,祖祖辈辈都是木工。

在现代,技术工人蛮吃香,工资待遇也不低,社会地位至少算中等。但是在古代,工匠地位很低。

古人把各阶层的人分为上下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上九流是神仙、皇上和高官,中九流是知识分子、乐师、僧道和风水先生。工匠是下九流,而且还排在小偷、妓女、土匪、巫婆、轿夫后面。由此可见,古代匠人的地位多低下。

那么,既然工匠社会地位低,鲁班的父亲为何不让儿子好好读书,改变命运?主要还是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决定的。

古人有句老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句话放到现代不完全准确,农民的儿子也会当县长,工人的儿子也会当科学家。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在那个时期,爵位是世袭的,官员都是在贵族子弟中产生,君王任用官员看的是你的出身,而不是能力。春秋战国时期,不但没有科考,就是连举荐制都没有。因此,平民出身的孩子,很难像现代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孔子博古通今,满腹经纶,是儒家“祖师爷”,学问够大吧,可就是他怀才不遇,无法出头,周游列国半辈子,处处碰壁,到了56岁才当了官。

那时候的人平均寿命短,百分之九十的人不到五十岁就与世长辞,即使再有学问也等不到出头之日。这充分说明,没有背景的话,在那个时代从政有多难。

鲁班的父亲也没有像孟子的母亲那样,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他去读书。

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鲁班,从小就看着父辈拿着工具在那里敲敲打打,受到环境的熏陶,耳濡目染,对土木建筑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别的小朋友都在玩泥巴的时候,他就站在那里观察父亲干活。

父亲不是雕刻,就是打磨,或者是拼接,鲁班在那里目不转睛地观察。

“去去去,小屁孩懂什么?赶快到一边去,别给老子添乱,工具伤了你的手脚可不是好玩的。”父亲不耐烦地说。

鲁班并没有离开,还上前及时地给父亲递工具,将材料放到父亲跟前。父亲不再驱赶儿子,任由他在跟前当助手,这样也大大地提高了父亲的工作效率。

鲁班并不满足仅仅给父亲打下手,而是在动脑子,观察父亲干活的过程,揣摩每一道工序和它的原理。他总是在不厌其烦地问父亲,这里为什么要那样组装,那里为什么要那样雕刻。

父亲虽然不耐烦,但是因为鲁班很有眼色,也只能耐着性子一一解释,有问必答。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鲁班开始挑父亲的毛病,说这样弄不合适,那样弄的话会牢靠一点,或者说更好看一点。父亲起初不以为然,后来儿子说得多了,就按照儿子说的试了一下,结果真的比原先的效果要好。

他激动地抱起儿子:“儿啊,你真是太上道了,我们公输家的木工事业后继有人了。”此后,再干活的时候,他不但不赶儿子,而且主动叫儿子来现场观摩。有时候,父亲还会请教鲁班,这里怎么设计合适,那里有没有瑕疵。

等到十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年纪大了,父子俩的角色开始转换。父亲负责递工具和材料,负责干辅助活,设计和雕琢、打磨等主要工作,都是鲁班来做。

鲁班青出于蓝,做出的产品不但牢固,而且美观,还保证耐用。再挑剔的客户,看到鲁班干的活,也挑不出毛病,大多是赞不绝口。久而久之,鲁班的名气出来了,订单源源不断,总有干不完的活,工价也水涨船高。

由于订单太多,鲁班不得大收徒弟,扩大加工规模,提高产能,好保证及时交货。同时,他开始改革原有的工具,发明新的工具,提高工作效率。

比如后来木匠用的锯子、刨子和手工钻,都是鲁班发明的。

也因此,木匠在把鲁班奉为祖师爷。

由于鲁班培养出来不少徒弟,还发明了很多高效率的工具,他就不再亲自干活,把精力集中到了武器生产和研发上面。

鲁班所处的时代是个乱世,群雄争霸,逐鹿中原,战争频繁爆发。在那个时代,不管你是鹰派还是鸽派,都无法置身事外,会身不由己被卷入战争,鲁班就是如此。人怕出名猪怕壮,鲁班能工巧匠的大名出来了,上门让他制造武器的人络绎不绝。

“公输先生,帮我们制造武器吧,这比你现在的利润要大几十几百倍。”使者说。

“制造武器不是杀人吗?我公输般是爱好和平的,拱火、递刀子的事俺不干。”公输般坚定地说。

要换普通人,碰了钉子之后,只好打道回府。别忘了,春秋战国时代,就是靠嘴吃饭的年代,一张嘴可以制止一场战争,也可以发动一场战争。孔子周游列国,苏秦和张仪合纵连横,哪个不是凭着一张嘴?那时候的使者,能把死人说活,摆平公输般这种工匠,那是小菜一碟。

“公输先生,看您这么聪明,怎么光说不着边的话?”使者故意激他。

“怎么了,我是不忍心看到生灵涂炭。”公输般分辩道。

“你不研制武器,战争就能停止了吗?各国死于战乱的人数不照样每天都在增加吗?”使者说。

“至少,我不制造武器,不助纣为虐,是在行善。”

“此言差矣,公输先生,武器虽然是杀人的,但是如果掌握在仁者手中,能迅速干掉恶人,战争不就停止了吗?”

“那要是掌握在坏人手中呢?”公输般质疑说。

“那也不错啊,坏人得到了有力武器,就能迅速消灭仁者,天下很快大一统了,也就不用再打仗了。”使者分析道。

“你说的似乎有道理,得,那就下单吧。”公输般被说服了。

于是,鲁班就开始接军火订单,办起了兵工厂,从一个工匠变成了军火生产商。

鲁班发明了很多武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云梯和钩强。

看战争题材的影片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幕:在一番火力进攻之后,士兵们呐喊着抬着梯子,靠上高高的城墙,然后顺着梯子上到城头,杀入城中。他们所用的梯子,就叫云梯,是鲁班发明的。

之所以叫这么个名字,是因为云梯很长,竖起来之后简直可以伸到云彩里,故名“云梯”。

古时候没有钢筋水泥,城墙是黏性大的土夯筑的,要是放到现代,根本不堪一击。但是在当时,人们却拿它没有办法。古城墙厚度五六米,高度七八米,甚至有的十几米高。那时候的武器很落后,一般都是用弓箭,初速度也就每秒一百米左右,别说射城墙,就是射铠甲都很费劲。

因此在当时,军队最怕的就是攻城,往往要采用人海战术,消耗对方的箭矢。孙子兵法上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要有对方五倍的兵力,才敢去攻打一座城池。

在攻城战中,人们往往拿城池没有办法,主要是靠围城,让城中的人断水断粮,直到无力抵抗的时候,再派兵攻进去。

那时候,围攻一座城池,往往要半年甚至一年。比如三家分晋之前的晋阳之战,竟然用了一年多,最后引水灌城解决了问题。如果没有河水的话,恐怕就会一筹莫展。

而且围困那么久,要动用很多兵力,往往要投入十万甚至几十万兵力,这么多人长期围城,还要吃喝拉撒,消耗掉很多粮食,没有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不行。即使是秦楚赵魏那样的大国,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自从有了鲁班发明的云梯之后,一般的城池就不用围困那么久,将云梯往上面一靠,士兵源源不断登上梯子,杀入城中,速战速决。

《墨子·公输》就记载说:"公输盘(般)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战国策·公输盘为楚设机章》也就是说,鲁班发明出云梯之后,首先提供给了楚国,让他们在攻打宋国城池的战斗中派上用场。

云梯并非简单的梯子,它有车轮,移动快捷;可以升降,便于展开;它能抓出城墙,让对方推不倒。

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编的著作《淮南子》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鲁班即公输般,乃天子之巧士,能作云梯。《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

除此之外,鲁班还发明一种高科技武器,叫"钩强",也称"钩拒"。

这是一种水面作战使用的攻防兼备的武器,进攻的时候可以用"钩强"钩住或阻碍敌方战船,后退的时候,可以用它阻碍对方的战船,不让其前进。

《墨子·鲁问》记载说:"昔者楚人与越人舟战于江……作为钩强之备,退者钩之,进者强之。”

鲁班发明了很多东西,被后世的木匠尊崇为“祖师爷”。

除了鲁班,历史上还有一个武器发明家,名叫诸葛亮,他发明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木牛流马,技术含量很高,可惜后来失传了。失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诸葛亮太保守,制作流程只有他一个人知道,没有传给别人。

鲁班是个比较开放的人,他认为发明了这么多东西,不让别人知道太可惜了。因此,他就将自己毕生的发明创造,以及建筑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即著名的《鲁班书》,打算传给后人。

可以说《鲁班书》是一部工艺宝典,在民间被大力推广,促进生产力,有利于经济发展,利国利民。

按说对国家统治者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然而实际上,尽管这本书有很高的价值,但是却并没有受到官方的欢迎,被统治者列为禁书。历代统治者几乎都会这样做,一经发现立即烧掉,禁止在民间传播。

统治者之所以将《鲁班书》列为禁书,原因众说纷纭。

其中一种说法是,大家看过这本书之后,掌握了生存技能,就能很快脱贫致富。但是脱贫之后,人们就会关心政治,想入非非,危及国家的稳定。

秦国的大臣商鞅就说过这么一句话:要想国家强盛和稳定,必须让老百姓始终保持贫困。他们每天都为生计忙碌,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就不去胡思乱想了。统治者认为,百姓太幸福了也不行,国家就会乱。因此,这本书老百姓不能看。

有人认为,《鲁班书》之所以被禁,是因为它开篇的第一句写的太邪乎,看完第一句就知道为什么官府要禁它。

开篇的首句是:“欲学此术,必先绝后。”

这一句看上去跟金庸的“欲练神功,挥剑自宫”有异曲同工之妙,考虑到两者所处的年代,鲁班才应该是原创者。

为了解释这一句,书中还有一个说法,要鳏、寡、孤、独、残,五居其一者,才能翻看修习这本书,也正是因为这个说法,《鲁班书》又被称为“缺一门”。

古代社会生产力本就不发达,人是各国最可宝贵的财富,你这还让人主动绝后,必为统治者所不喜。

还有人说,《鲁班书》记录了很多武器制造技术,如机关阵法等,坏人掌握之后,会制造武器对抗朝廷。

除此之外,该书还记载了不少符咒、法术,统治者认为它是“歪门邪道”,担心有人用它来害人。

因此,统治者对这本书非常恐惧,千方百计要封禁。

尽管《鲁班书》被封禁,但它仍然人类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然而,时至今日,鲁班依然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他不仅留下了许多发明和贡献,更以他的传奇一生让人津津乐道。

 参考文献:《墨子·公输》《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 《孟子·离娄》、《淮南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