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联话山川风物之十大名阁篇(5)——宁波天一阁

 弋阳莲客 2023-10-27 发布于河南

宁波天一阁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为了保护藏书,范钦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多有的失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分别有271种和370种。科举录分进士、会试和乡试三种,藏量占该类文献存世量的八成以上。更珍贵的是,它保存了明洪武四年(1371年)首科至万历十一年(1583年)第五十二科完整无缺的进士登科录,堪称镇楼之宝。

    

宁波天一阁联曰:


                    天一遗形,源长垂远;

             南雷深意,藏久尤难。

                               ——顾廷龙题

    (按:“天一”两字出于汉朝郑玄注《易经》注释:“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原天一阁楼式上层为一大通堂,下层为六小单室,合《周易》“地六成之”吉象。 遗形:指遗留下来的形貌。  南雷:即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晚年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上联写天一阁藏书楼历史悠久,下联写黄宗羲登上天一阁藏书楼以后的感叹心情。黄宗羲曾赏叹过:“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圆妙洞庭三百颗;

             高奇太上五千言。

                        ——冯幵题

    (按:洞庭三百颗:王羲之《奉橘帖》云:“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有诗曰:“怜君卧病思新桔,试摘犹酸色未黄。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历代大文人苏东坡、黄庭坚、米芾、曾几等都对该帖非常关注。上联虽然说的是太湖洞庭山产的柑橘三百颗,实际上是在说王羲之的奉橘帖,也就是说,王羲之的书法完美无缺,神妙无比。  太上五千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终。”后以“五千言”为老子《道德经》的代称。太上,即太上老君,老子。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介绍,《道德经》是世界上被译成外国文字最多的著作之一(仅次于《圣经》)。)


                    家酿满瓶书满架;

             山花如绣草如茵。

                         ——范永祺题

    (按此联为集句联。上联出自白居易《香山寺》诗:“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晚清俞陛云(俞樾之孙,俞平伯之父)《诗境浅说》释云:“此乐天晚年自述也。先言以闲人爱此空门,惟孤云野鸟,伴我往还。后言香山寺为其生计所在,佳酿满瓶,良书满架,已占其生计之半。第三句即其自号醉吟先生之本意。乐天晚居香山,与僧如满结社,称香山居士。盖诗入山时作也。”下联出自唐许浑诗《寄桐江隐者》:“潮去潮来洲渚春,山花如绣草如茵。严陵台下桐江水,解钓鲈鱼能几人。”《诗境浅说》释曰:“桐江山水秀绝。子陵(案:严光,东汉隐士,字子陵,曾隐居富春山桐江畔)去后,千载来客,星楼上,更无配食之人,宜四句'有几人’之叹。而此隐者,得诗人为侣,当是俊流。惜失其姓名,不得与严郡三高合传,续招仙之谣也。”读罢俞氏说解,此联之义明矣。)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其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佚名题

    (按:上联出自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崇山:高山。  三坟:三皇之书,泛指最古的书藉。也有认为系指天﹑地﹑人三礼,或天、地﹑人三气的,均见孔颖达疏引。  五典:传说中的上古五部典籍,这里泛指古代典籍。  八索:古书名。后代多以指称古代典籍或八卦。  九丘: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名。也指九州。)


                     天下藏书此一家;

            人间庋阁足千古。

                       ——姚元之题

    (按:此联原天一阁门外柱联,由清御史姚伯昂撰书,后毁,复由屠继烈书题,现由陈从周书写。庋(guǐ):置放,收藏。 )


                   承梅涧、柳汀以后,清节衣冠,世泽礼四明司马;

                   比南雷、东涧之奇,图书泉石,高楼仰百尺元龙。

                                                             ——彭慰高题

    (按:梅涧:即胡三省(1230-1302),中国宋元之际史学家。原名满孙,字身之,旧字景参,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海)人。以家居涧旁而多古梅,因以“梅涧”为号。宁海中胡村人。南宋理宗宝佑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著有《资治通鉴音注》294卷及《释文辩误》(12卷)。  柳汀:藏书楼“烟雨楼”柳泉先生(详见第五副对联的注解)。  清节:清操。高洁的节操。  衣冠:借指文明礼教。  世泽:祖先的遗泽。  司马:范钦官至兵部右侍郎,与张时彻、屠大山称为东海三司马。  东涧: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常熟人。明史说他“至启、祯时,准北宋之矩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一甲三名进士,他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与温体仁争权失败而被革职。他筑绛云楼以藏书检校著述。  百尺元龙:即“元龙百尺楼”。汉末许汜去下邳看望陈登(字元龙),陈不理睬他,自卧高处的大床上,让许卧下床。后来……我要是陈登,当卧百尺楼上,让你以地为床。后来便用“元龙百尺楼”形容崇高的形式,或表示高下悬殊。《三国志·魏志·陈登传》:“(刘备)曰:'君(许汜)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后借指抒发壮怀的登临处。)


                     杰阁三百年,老屋荒园,足魁海宇;

            赐书一万卷,抱残守缺,犹傲公侯。

                                                 ——宗源瀚题

    (按:此联原天一阁门前壁联,宗源瀚撰书,现为沙孟海1980年所书。杰阁:高阁。  海宇:犹海内﹑宇内。谓国境以内之地。  三百年:天一阁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到宗源瀚(1834-1897)撰书对联时约为三百年。  赐书一万卷:1774年夏天,乾隆下诏书,赏赐皇家藏书《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计10040卷,共5020册)给天一阁,以表彰天一阁在进献《四库全书》底本工作中的杰出贡献。)


                       天章特奖图书富;

              世泽长期子姓贤。

                                ——何凌汉题

    (按:天章:指帝王的诗文,也泛指好文章。这里指乾隆下诏书,赏赐皇家藏书《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计10040卷,共5020册)给天一阁事。世泽:祖先的遗泽。  长期:永远期待。  子姓:泛指子孙﹑后辈。)


                     高阁凌虚,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宸章在上,胜商彝周鼎,传示儿孙。

                                             ——吴引孙题

    (按:映带:景物彼此衬托。  宸章:皇帝所写的诗文。这里泛指皇帝赐书及其它珍贵藏书。  彝、鼎: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商周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此联的意思是:气魄雄伟的天一阁,周边有一池清澈的流水映照左右,而主人范钦当年所藏的这些宝书,传给儿孙,比奇珍异宝还要珍贵。)


                   十万卷签题,缃帙班班,笑绿竹绛云之未博;

                   三百年清秘,祥光昞昞,接东楼碧沚以非遥。

                                                          ——全祖望题

    (按:签题:简要的写出重点或意见,签注、题写;史文。  缃帙:浅黄色书套。亦泛指书籍﹑书卷。  班班:通“斑斑”。  绿竹:明叶盛(1420-1474)的藏书楼名“菉竹堂”(“菉”古通“绿”,取《卫风·淇澳》“学问自修”之义)。叶盛,藏书家、目录学家。字与中,号蜕庵,自号白泉。江苏昆山人。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授兵科给事中。  绛云:清钱谦益的藏书楼“绛云楼”。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常熟人。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  清秘:谓清净秘密之所,引申为清贵。  昞(bǐng):明,明亮。  东楼:宋代楼錀(音lún)的藏书楼名,在宁波月湖附近。  碧沚(原意为“碧绿的水中小块陆地”):南宋史守之(1166-1224)的藏书楼名“碧沚亭”。史守之,南宋诗人、学者、藏书家。字子仁,是宰相史浩之孙,史弥大之子,鄞县人。朝廷屡次征召他出仕,史守之均辞不就,最后以朝奉大夫(宋文散官名,正五品,文官第十一阶。)致仕。宋宁宗曾特地御书“碧沚”二字赐给史守之,后来史守之的宅第和藏书楼就被称为“碧沚亭”。楼錀的“东楼”和史守之的“碧沚”,史称“藏书之富,南楼北史”。)


                       夜雨闲吟左司句;

              时晴快仿右军书。

                        ——冯登府题

    (按:上联写夜读。“左司”,指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为左司朗中。在庭院深深的宫里,面对潇潇夜雨,吟诵几句唐诗,可以抒发思古之幽情。韦应物曾写有“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的名句。“间”通“闲”。  下联写临帖。“右军”,指晋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曾为右军将军。“时晴”扣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下联写雨过天晴,在温煦的日光中,兴致勃勃地观赏并临摹书圣的字迹,也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此联反映了幽雅、闲适的生活。从绘景入手,于叙事中抒情,温文尔雅。)


                      好事流芳千古;

               良书播惠九州。

                       ——郭沫若题

                      建阁阅四百载;

               藏书数第一家。

                       ——沙孟海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