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与“正”

 探秘桂北 2023-10-27 发布于广东

“奇”与“正”

在某音平台上看到中国孙子兵法研究院秘书长赵常乐老师讲《孙子兵法》“势篇”时,网友对“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中“奇”的读音展开了讨论,究竟应该读“”,还是读“”,网友们站在不同角度有不一样的理解。

从目前可考证的资料中,我感到难以得到确切答案。这里收集整理了部分注解,也探讨一些思考。

《十一家注孙子校理》中,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从旁击不备也。李筌曰:战无其诈,难于胜敌。杜佑曰:正者当敌,奇兵从旁击不备。正以道合战,以奇变取胜也。梅尧臣曰:用正合战,用奇胜敌(第110页)。……,细读,未对“奇”作注音。

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郭化若将军在他著的《孙子兵法译注》中,首先对“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作了注解,他说:“三军之众,指众多的大军。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讲即使受敌人突然袭击而有保障一定不失败,这就靠有了奇正的部署。奇正,古代军事用语,指奇兵、正兵的战术运用。奇正一般包含以下意思:(一)在军队部署上担任警戒、守备的部队为正,集中机动的主力为奇;担任钳制的为正,担任突击的为奇。(二)在作战方式上,正面攻击为正,迂回侧击为奇;明攻为正,暗袭为奇。(三)按一般原则作战为正,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特殊作战方法为奇。军队无论驻军行军,都派出警戒部队(奇)以保卫主力(正),这样即使突然遭到敌军突然进攻,也一定不会被打败。”其次,他对“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也作了注解,他说:“《孙子》用'奇’'正’这两个相互对立的范畴来区分作战部署。所谓'以正合’即使用次要行动在正面钳制敌人,'以奇胜’即集中主力从敌侧后寻其弱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也。曹注说:正者当敌,奇兵从旁击不备也。这里先提出奇正,而中心思想是在用各种比方来说明要出奇制胜,而出奇每次都要有变化。”(第34-35页)再细读,仍未见对“奇”作注音。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吴如嵩将军主编的《孙子兵法辞典》专门对“奇正”作了注解,“中国古代有关用兵领域中特殊与一般矛盾关系的重要军事术语。它本源于古代方阵本身的队形变换。方阵的前、后、左、右为战斗部队的位置,称'阵地’或'实地’;战斗部队之间的空隙地带称为'闲地’或'虚地’。位于'实地’的部队就是正兵,利用'虚地’实施机动的部队就是奇兵。随着奇正概念内涵及运用价值的不断发展,也被用来说明正规的和出奇制胜的战法。它最早见于《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真正作为军事术语始见于《势篇》:'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这里既强调了它们相互区别的一面,也肯定了相互联系、共同性的一面。惟展开论述失之过简。后世兵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广泛运用于兵力部署和战术变换方面。如警戒守备部队为正,机动出击部队为奇;钳制敌人的部队为正,突击部队为奇;正面强攻为正,侧翼迂回为奇;明攻为正,暗袭为奇;等等。奇与正并没有刻板的规定,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正中有奇,奇中有正,完全视具体战场情况相机变化,灵活运用。'奇正’堪称是对用兵领域中特殊和一般辩证关系的极好概括。”(第18-19页)整个注解均未对“奇”作注音。    

终于,在《古代汉语词典》(第二版)对“奇”作了注音。读作“”时,第三义项注,“出人意外,变幻莫测。《后汉书·袁绍传》:'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趁虚迭出。’又泛指出人意外、变幻莫测的策略、计谋。《汉书·艺文志》:'权谋者,以正受国,以奇用兵。’”读作“”时,第五义项注,“单数,与'耦’'偶’相对。《周易·系辞下》:'阳卦奇,阴卦耦’。”(第117页)为了获得更多信息,我又查阅了网络版《文言文字典》,其中把“奇”读作“”的第五义项注释如下:“〈名〉奇谋;奇计。《老子》:'以奇用兵。’《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对“奇”也注了几笔,他说“奇”是会意字。小篆从大(表示人),从可(表示以棍支撑),会杵棍用一只脚站立的瘸子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奇”。“奇”的本意指人一只脚站立,读作“”,引申泛指单一。如“奇数”,引申指余数、零头。读作“”时,引申为奇异、与众不同、特殊。如“出奇制胜”。(共四卷,卷二第525页)

对“奇”的读音,《华衫讲透孙子兵法》一书中,见到了更加明确的、不一样的主张。华衫说,“'以正合,以奇胜’,是《孙子兵法》里被误读最多的一句话,最大的误读就是以奇胜'奇’,不念'’,念'’,是个数学词汇,奇数、偶数的奇,又称为'余奇’,多余的部分。正兵安排好了,余下来的就是奇兵,关键的时候用。简单地说,就是预备队。曹操注解说,'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正奇’就是一个先后概念。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牌打完了,留一张在手上,关键时候打出去。两军对阵,先与正合,正兵合战,双方主帅在后面看着,到关键的时候投入预备队——奇兵——决胜,这就叫出奇()制胜。'以正合,以奇胜’,并不是孙子的发明,从孙子往前一千年,仗就一直这么打。最早有一部黄帝兵法,叫《握奇文》,《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里,君臣二人讨论到这本书,李靖认为本是《握奇文》,因为念'’,传来传去,传成《握机文》了。用'机’字也对,预备队也是机动部队。”(第117页)    

从以上文献记载和注解来看,两千多年来,把“奇”念作“”'’各有支撑依据。遗憾的是,目前我还没找到直接证据说明孙武本人对此字的读音,或许我们永远不可能听到孙武对“奇”怎么读,希望将来在某个影视作品中,孙武的扮演者能再次读给世人听,要是真能如此,定是后人福分。

我个人认为,在“以正合,以奇胜”这个语境里,“奇”应念,而非,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念符合《孙子兵法》的价值导向和重战思想。华杉说,我们读《孙子兵法》,往往第一个字就读偏了,而且偏得很深刻,是价值观的偏差。这第一个字就是第一篇《计篇》的“计”。人们常常把《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并列,甚至并为一本书,叫《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并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计的“计”是奇谋巧计、阴谋诡计;《孙子兵法》的“计”不是用计,更不是奇谋巧计,而是计算的“计”,是讲计算,不是讲计谋。所以我认为,如果念,侧重于主观算计,其价值观太靠近三十六计了,并非孙武的初衷;恰恰念,侧重于客观计算,符合《孙子兵法》的价值导向。正是有了“校之以计,而索其情”的计算,才能“因利而制权也”,在权衡利弊中获得较为饱满的认识和判断,重视战争,重视民生。    

其二,念符合孙武的敬畏心和慎战思想。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一章中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孙武在兵法一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为军事是国家的大事,生死存亡系于此,不可轻举,千万要仔细观察研判,所以孙武讲究的是“不战”,而不是“战”。换句话说,《孙子兵法》不是战法,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是不战而胜之法;不是战而后胜之法,是先胜而后战之法。念,重在防守,其含义是更有准备、更加灵活,把准备工作做到很充分。但“别人来打你,要不要还手?”“必须打回去!”万一真到用兵之时,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且要打败他,这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家园和黎民百姓。所以孙武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中央电视台《典籍里的中国》《孙子兵法》篇末,撒贝宁作为后世读书人,他对孙武说:“先生的兵法之道,其要义就在于慎战、不战,这一军事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后世两千多年,直到今天,以和邦国,以和为贵,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也刻进了中国人的基因里。”    

咱们后人读《孙子兵法》,务必用心去悟,本人愚钝,读了二十六年才有点滴心得。值得庆幸的是,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正在我的灵魂中生根发芽。至于“奇”与“正”,我们可以继续深入讨论、探寻和研究,也可以按照您的理解去读,“奇()中有奇(),奇()中有奇()”,明白相互辩证的道理,慢慢自然融会贯通,在工作和生活中处处可以用到,受益匪浅。               

                              

                        2023年10月27日    

打油诗是怎样的来的?

回家乡与老年人欢度重阳

王滋文|天骄轩玩无人机

9.1分还在涨!不愧封神:原来最能改变一个人气质的是它

 宾泽文|参观全州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

西泠八家的对联,绝对不一般!

          苏斌|读甲骨文

下联:“千古文章八大家”,上联难倒无数人!

今夜,他再次封神!北大唯一终身教授,治愈3亿人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没有经历过世事,根本看不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