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专生实习场面叫人心酸,交完学费充当廉价工人,工资低于想象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在我国的就业体系当中,学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择业者的一块“敲门砖”,

尽管一个人的能力并不能完全被他的学历水平所反映出来。

但是对于用人单位而言,通过前来应聘者的学历来大致判断其工作水平,是最节约时间成本也是相对而言最靠谱的方式了。

这就导致最近的几十年,大量的求职者不得不费尽心思去提升自己的学历,为的就是在找工作做的时候不至于。

因为学历被别人给卡掉,或者是干脆够不到心仪工作的门槛。

虽然这样的现象已经很普遍了,但是个别问题是我们应该去反思的。

比如在日复一日的“学历崇拜”当中,我们是不是已经开始渐渐的忽视工作者真实的能力?

“学历崇拜”——慧眼还是偏差?

其实长久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都十分重视个体的受教育水平。

在传统社会的“士农工商”阶层划分当中,基层比较高的师大部群体也是通过个人的德行和受教育程度而异于常人的。

在科举考试制度产生并且完善之后,受教育水平更是成为一个社会当中区分不同个体差异的重要尺度。

现代社会当中这样的情况则更加明显。

我们其实可以扪心自问:在自己的认知当中,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生,和一个专科院校毕业的大专生之间,哪一位的能力会更加出众?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的选择前者。

这并不是说学历就没有用,而是在阐述一个已经潜移默化走进大多数人内心的价值判断方式——那就是“学历崇拜”。

从社会学和社会资本的角度来看,学历作为个体的一个外在的特点。

其本身具备将个体和他人区分开来的能力,在人们加以关注的前提下,那些学历高的人则更能够从他人的羡慕当中获得满足。

所以,人们渐渐开始把自己对某个人的关注度从此人的真正内涵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

渐渐的转移到比较表层的学历等特征上。

在应聘和择业的过程当中也是一样的。大多数企业和单位的HR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仔细了解一个人。

而在试用期之后把劳动者辞退也并不是太常见的情况,往往就是在一个简单的了解和初步的接触之后,就大致确定了双方的雇佣关系。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纸学位证往往就成了获得工作的第一凭证。

但在这样的前提下,有很多群体受到了不太公正的对待。

令人心酸的应聘场景

在某短视频平台的作品当中,一则视频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甚至有很多家长表示:如果是自己的子女遭受这样的对待,那么自己一定会感觉到十分的心酸。

视频内容很简单,那就是在某个招聘的场景当中,

很多刚刚从中专院校毕业的学生提着行李箱站在烈日之下,青春的脸上没有对未来的任何期待,还是充满了迷茫,甚至是消极。

视频当中的声音喊道:“九块一个小时,九块一个小时。不能接受的同学拿着行李往那边走。”

我们其实可以大概的合计一下,九元的时薪在如今这个时代,

几乎难以满足一个人的温饱,更不必说这些,还很年轻,没有怎么经历过挫折的青年人了。

其实很多的工作并不需要太高的学历,比如一些工厂流水线、快递和外卖以及电话销售等,

只要勤奋和踏实都是可以干的很好的。

类似的职业其实并没有必要在学历上去为择业者设置太高的门槛,他们需要的其实就是比较大量的劳动力。

所以学历歧视的存在其实是不太合理的,什么样的职业就要招聘什么样的劳动者,而不是没有目的的对前来应聘的人进行设限。

令人心酸的其实不仅是学历歧视,还有一些用工乱象。

某些不合法的单位甚至会打着实习的幌子去收应聘学生的费用,最终让他们为自己免费打工。

一段时间之后就以“不合适”为由将其辞退。

也许某些中专和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没有那么的出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无法从事任何工作,更不是被人欺骗的对象。

所以对广大即将要走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而言,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大概清楚自己的能力能够在就业市场当中找到怎样的工作。

其次就是不要妄自菲薄,如今市场当中的大部分工作都是普通人可以从事的,自己应该有底气。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