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母亲的两个爱好,成了吴谢宇犯罪的诱因 | 心理学解析:共生绞杀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2023年5月30日,

在全国范围内轰动一时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在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公开宣判,

裁定驳回上诉,维持死刑。

这场历时8年的天才死刑犯弑母案件伴随着二审法槌落下的那一刻,终于已成定局。

吴谢宇的生命开始进入了倒计时。

但在这个震惊全国的北大天才弑母案件的背后,

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动因驱使吴谢宇做出如此惨绝人寰地杀害亲生母亲的行为,

他在二审庭审过程中的相关表达,或许能告诉我们答案。

2016年的2月14日,教师谢天琴被发现死亡在福州市晋安区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的家中,

在警方经过排查后发现,其生子就读于北大经济学院的大三学生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

随后吴谢宇开始了他漫长的逃亡生涯,他先后以出国为名骗取亲友共144万余元。

隐姓埋名前往重庆,期间为了逃避追捕,网购了10余张身份证,

吴谢宇白天在教育机构从事教学任务,晚上则在重庆的酒吧内打工,兼职陪酒当男模。

在2019年,吴谢宇被警方抓获,并于次年被一审判决死刑立即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吴谢宇随后提起了上诉,并于今年的5月19日开庭审理。

在二审庭审的过程中,吴谢宇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以如此残忍的手段锤杀自己的母亲,

吴谢宇回答道:

母亲同自己一样,终日活在悲伤当中,有强烈的自杀倾向,

他想要帮助母亲解脱,自己和母亲一同与已经去世的父亲团聚。

这个回答相信任何一个有着正常伦理道德观念的人都难以接受,

当法官继续追问,凭什么吴谢宇会认为母亲是想自杀的,

吴谢宇给出的答案则更加令人乍舌

他说:“妈妈生前喜欢张国荣,而张国荣是在2003年的4月1日,从酒店楼上跳下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且妈妈在生活中曾经前后两次和他说起过这个事情。

另一方面,妈妈特别喜欢看《红楼梦》,自己感觉妈妈就像林黛玉一样,

多愁善感、郁郁而终,自己不想看到母亲这个样子死去,于是想帮助母亲摆脱痛苦。”

从吴谢宇在庭审中对于作案动机的表述当中,

我们可以看出,他将母亲谢天琴生前的两个爱好当成了自己残忍弑母的诱因。

这足以说明他心理上的不正常。

在精神分析心理学当中,我们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与母亲所形成的共生关系,

将会使他的个人在成年后逐渐趋于定型。

在吴谢宇的成长经历当中,无疑与母亲形成了一种“病态共生”的关系。

更简单一点说,就是在吴谢宇早年的原生家庭当中,

他与母亲之间的关系发展成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同归于一个人”的病态共生模式。

而这种病态共生模式的构建,在家庭中通常表现为一方想要占据绝对的主导和控制权,

在幼年时期,母亲谢天琴曾经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

吴谢宇作为孩子这个相对弱势的一方,将生活的主导权和控制权交给母亲。

但在成年之后,却没能平和地完成与原生家庭的课题分离,

并由此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就是“共生绞杀”。

当这种病态共生的关系发展到极致,无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共生绞杀”,

即在这种共生关系当中只能有一个人得以存活。

上了大学之后的吴谢宇,因为原生家庭在物理距离上的脱离,

让他有着无比强烈的渴望,想要重建与母亲之间的共生关系,并最终走向了极端。

与此同时,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心理发展理论,

我们能够看出,已经处于成年早期阶段的吴谢宇,

其心智发展水平以及道德判断、价值观念依旧停留在幼年时期,这就导致他处于自我混乱的状态。

在这场“学霸弑母”的悲剧当中,作为“高智商天才罪犯”的吴谢宇,

其自我相处的能力还停留在婴儿时期。

而婴儿在遇到挫折或者不满的时候,会倾向用破坏的方式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吴谢宇在庭审中仅仅依靠对母亲生前的爱好“自以为是”的推测。

将母亲也将自己推向了毁灭的结局。

吴谢宇弑母案悲剧的发生,需要我们透过现象去反省背后的本质,

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敲响了警钟,规避类似事件的发生,是我们每一个人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所在。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孙荣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