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长大后不孝顺的孩子,小时候都有这3个特征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第一心理

“孝”是中国人观念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种道德品质,

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

对于中国人而言,

“孝”几乎是为人处世一个排在前列的美德标准,

在民间,我们有“百善孝为先”的俗语。

在古典书籍中,有“夫孝者,

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的深刻认识。

所以简而言之,衡量一个人是否出众的标准之一,

就是其是否有孝顺的美德。

诚然,一个人不可能先天就拥有美好品德。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个体都是在濡化(enculturation)的过程中从“生物人”成为“社会人”的,

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家庭、学校和同辈群体的作用十分重要。

其中,家庭作为个体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群体单位,

更是对其人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作用。

所以对于未成年的孩子而言,

其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孝顺的人,

基本上都能够在其小的时候就能够窥见一二的。

大多数拥有这三个特征的孩子,

长大之后都有可能变得不孝顺,一定要提高警惕。

1.做事任性,没有规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尤其是对于还在树立人格状态的孩子们而言。

家庭教育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或者说几乎是最基础的一点,就是作为家长,

为自己的孩子树立规矩,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

如果不尽早让他们懂得规则在社会生活当中的重要性,

那么当他们成年之后进入社会,

就会遭受更大的苦难。

就像台湾作家刘墉所说:

“你不舍得给孩子立规矩,就会有人给孩子长教训。”

每个“熊孩子”背后,其实都是“ 熊家长”在纵容。

很多孩子由于天性,

会倾向于通过撒娇、耍赖等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比如当自己想要吃、喝什么东西,想要玩具、想要玩手机等的时候,

如果家长不同意,就会撒泼打滚,不停哭闹,

甚至在公共场合也一样躺在地上耍赖。

这就是典型的任性、不守规矩的表现。

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你要明白一点:

他们这个时候可以无视你们之间的约定,

只满足自己的意愿;

等到他们成年,你老了之后,

他们也同样可以无视自己赡养老人的义务,贪图自己的体验。

2.不记恩情,记恨父母

叛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当中势必会经历的一个阶段,

尤其是许多十几岁的孩子,

做事情没有尺度,

对于社会当中的人和事也没有太深刻的认识。

一旦他们因为厌学、叛逆或者是其他不良行为而受到父母的批评,
有的人就会对父母产生消极情绪。
更有甚者,不但不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反而还会将代际冲突的原因归结在“父母不理解自己”上,
甚至会记恨父母。
一件件子女弑父弑母的案件还血淋淋的摆在眼前,
我们在震惊的同时不由得想到:
如果一个孩子连感恩父母都做不到,
那么他们是绝对不会在成年之后主动赡养父母、全心尽孝的。
所以在教育孩子要懂得孝顺之前,
不妨先通过讲故事等方式,
告诉他们父母恩情的重要性,
父母的哺育是一个人生而为人的最基本保障;
作为回馈,赡养父母自然也是理所应当。

3.只会索取,没有担当

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认为,
“哺育-回馈”原则是维系中国式代际关系的重要法则。
所以我们也可以理解,之所以“孝”是中国人看来十分重要的品质,
就是因为这种美德的存在,
使得不同代际之间的人能够通过此来维系彼此之间的和谐相处。
这就要求两代人在实际行动上都要做到一定标准:
父母在子女出生之后,
要尽到自己的责任,
在物质、情绪和心理等多个方面保障子女的成长;
相应的,子女在成年之后,也要尽到自己的义务,
通过赡养和陪伴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但有的孩子,从小就体现出明显的自私性格。
他们只知道从父母那里一味的索取,
跟父母要钱、要保障,要各种东西,
却从不会从自己的角度来回报父母,
小小年纪就已经能够发现其“不孝”的苗头。
对于家长而言,在家庭教育的过程当中教导子女要勇于承担,
不仅仅是为了他们之后的成长,
也是为了让他们懂得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给自己的晚年生活提供一定保障。
总的来看,“三岁看老”的准则在今天依旧适用。
在家庭教育当中,千万不要忘了子女的道德培养。
文 | 汤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