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不会做孝顺的人!爷爷拿鞭子抽我、锥子扎我,我一辈子也不原谅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明明是最亲近的人,却暴力相向,在家庭成员当中发生的暴力行为,无论是父母之间还是父母子女之间的拳脚相加,都会对下一代产生广泛而深远的负面影响。
记得曾有心理学家说过:“幸福的童年疗愈一生,而不幸的童年往往要用一生来疗愈。”
我们都知道家暴的可恨和可憎,但如果不是设身处地地亲历那份恐惧、愤怒、无助和害怕,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想象原生家庭当中的暴力行为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一年前,我还在心理救助中心值班的时候,曾经接到过一通求助电话,电话的那边是一位泫然若泣的女士,
她自述自己今年已经35周岁了,和丈夫结婚5年,有一个儿子,但是近来她与丈夫之间的关系不和,
男方在昨天失手打了她,现在她想要与丈夫办理离婚,却又不知该如何处理这样的家庭关系。
当我继续询问,得知曾经在她孕期的时候,丈夫就曾经打过她,那时是把她的眼睛打青了,她逃回了娘家,但想到尚未出生的孩子,便在几个月后又回到了丈夫的身边。
依稀记得当时的我感到很疑惑,不明白她为什么要反复去和一个对自己施加暴力行为的男人纠缠。
但后来在她的讲述中,我明白了她这样做的心理动因,她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母亲丢下留给爷爷奶奶看管,但用她的话来说“爷爷并不是一个适合看护的人,他生性残暴,我一辈子也不原谅”。
每次她在外面玩的晚了、考试的成绩不理想、做家务的时候打扫的不够干净甚至只是因为爷爷单纯地心情不好,都会门一关,用鞭子抽她、扇她的巴掌,甚至是用锥子扎她的大腿。
哪怕是在自己长大成人、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在她的印象中,自己似乎一直也没能摆脱掉爷爷暴行所带来的阴影。
所以她也直言:“我是不会孝顺的,我恨妈妈小时候把我丢下,更恨爷爷打我,对我的暴力,也恨奶奶的不阻止。”
如今她已然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生活,但是丈夫的家暴行为还是让她难以摆脱,事实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她没有选择离开家暴自己的丈夫,并不完全是内心的懦弱和逃避。
要知道,在幼年时期经历家暴对个体的影响,要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
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身体上的伤害或许随着时间总能够痊愈,但精神上的伤害却会持续终生。
根据心理学家荣格的观点,心智健全的人通常不会在家庭环境中展现出暴力倾向,而那些会对自己的亲人施加暴力行为的人,很有可能是从自己的原生家庭当中继承了这种行为模式。
换句话说,家庭暴力是具有“代际传承性”的,也有心理学家将这种代际传承性称之为“家庭癌症”。
在家庭心理学领域,我们会将童年经历过家暴的孩子称之为“家暴直接受害者”,同时根据社会学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家暴对于不同性别的儿童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幼年遭受家暴的男孩在成年之后更容易出现反社会型攻击人格等外显行为,在未来组建家庭的时候也会更容易出现施暴行为。
而对于女孩来说,则会呈现焦虑、抑郁、回避的内源性行为,她们在成人之后也会相比之下更容易受暴。
在豆瓣上曾经有一个非常热门的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在里面有近10万多名成员分享自己曾经在原生家庭关系当中受到的伤害和经受的暴力冲突。
在这个小组当中,也有一句寄语——“理想的父母是人生的引导者,可惜你的父母不是,但是别难过,很多人的父母也不是。”
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当中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实际上会导致家庭中对于儿童的暴力行为屡见不鲜,这种暴力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暴力,还包含着语言暴力、软暴力、冷暴力等等,
但无论其形式如何,其本质都会让孩子在长大之后对父母产生恐惧和报复欲,这也就是上文中为什么那位童年经常被爷爷打的女孩会产生“我不会是孝顺的人”的内在原因。
家庭本该是孩子的避风港,让孩子能在一个幸福有爱的家庭中成长,是为人父母的职责所在,别让家庭变成孩子一生的噩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