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家:这两种父母,晚年很容易被子女抛弃,其实都是自食恶果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养儿防老之说,家庭内部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反哺行为也无可厚非。
但有些父母即便是生儿育女、辛苦了一辈子,最后也成了空巢老人,落得个晚年凄凉的下场,这实在令人唏嘘。
这些父母的遭遇看似不公,但通过分析可知,其中有一部分人确实是自食其果。
晚年被子女抛弃的父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就是控制欲过于旺盛的父母

首先我们要承认的是,在任何社会,在任何时期,在任何地方,总会有依赖父母的子女,也有控制子女的父母。但是,控制欲过剩的父母,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成长的空间。
很多家庭孩子只是在家长的恩威并施下,暂时变成了一个“听话”的孩子,也就是家长眼中的“乖孩子”。
但会有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以前是个很听话的孩子,怎么初中新学期一开始,突然之间就不听话了呢?
这种情况在“乖孩子”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孩子两岁的时候就有自己的主见了,就不可能大事小情都完全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了。
从小越是“听话”的孩子,对自我的压抑越多,等到爆发的那一天,就来得更严重,这种影响有可能延续到成年之后。

第二类是只生不养的父母

生和养是两个维度,如果排列组合一下,大概可分为四类:既生又养,只生不养,只养不生和不生不养。后两种分别是养父母和单身族,我们暂且不谈,我们只考虑已婚已育的家庭。
既生又养是常理之中,而只生不养却貌似不合情理。
“只生不养”的现象往往与隔代喂养的现象相关联。许多妈妈似乎并不愿意在孩子身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她们都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我们只要给他提供最好的物质保证,他就能健康成长了。”
于是,孩子就交给了孩子的姥姥或者奶奶养育,老一辈人不仅要把自己的儿女养活大,甚至得抚养儿女的子女。
那么,哪些行为导致孩子失去了感恩之心呢?
一、亲子关系的淡漠
这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绝大多数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与父母的感情一般都很淡漠。
其中绝大多数小时候可能都有跟父母长时间分离的经历,只生不养型父母自然属于这类。
爱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情,爱父母是乌鸦都懂的道理。孩子爱父母根本用不着教育,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从小缺乏对父爱母爱感知的孩子,或者本身对亲情的感受能力没有形成,无论怎么努力,可能道义上是一个“表面的孝子”,内心深处其实跟父母的联结并不好,极端的话就会发生抛弃父母的案件。
这是家庭教育的最大悲剧,也是父母的悲剧。
二、生活以孩子为中心
过于以孩子为中心,天天围着孩子转,缺乏规则教育的一味纵容,只会让孩子的感恩之心消失殆尽。
要教会孩子,这个世界不是以他为中心的,要让他试着去共情身边人的感受,这样他才能学会感恩,才能真正长大。
三、拒绝孩子的分享行为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感恩是一种习惯,是共情能力的延续。
如果你不能让你的孩子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无疑是在扼杀他的感恩能力。
当两岁半的孩子给父母分享食物时,他是带着期待的,所以哪怕不是很喜欢,也不要直接拒绝,可以以一种温和的方式,比如小小地尝一口。
四、剥夺孩子做事情的权利
现在很多孩子连鞋带都不会系。小学生如此,有的初中生也是如此,妈妈在家妈妈给系,保姆在家保姆帮忙系。
不给孩子做事情的机会,那孩子如何能知道这些劳动背后的辛苦,更谈何体谅?
五、父母言传身教,孩子无意识承袭
生活有苦就有甜,如同一张纸,有正面就有背面。
父母也有身体不舒服或者情绪、压力大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对未完成的工作或者自己的身体接纳度不够好,自此产生愤怒,不自觉地就会把愤怒发泄出来,从而伤及别人,甚至是子女。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比如你的一句牢骚不经意间就进入了他们的脑子里,在你冷不防的时候,孩子口中突然蹦出你说过的那句话。于是,你汗颜,发誓再也不在孩子面前说难听的话。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孩子没学好,父母有很大原因。你如何教,他就怎样学。你教什么,他才能做什么。
综上所述,有两种父母晚年容易被子女抛弃,背后的原因有五个。其实孩子要的很简单,比起金钱和物质,他们更需要的是陪伴和关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