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茯苓配别的药

 腰上挂月亮 2023-10-27 发布于安徽

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一种常见中药材,本身既是中药又可当作食物。炮制后可以入药,常被用于方剂配伍、中成药中

虚寒滑精、气虚下陷、阴虚无水湿内停者慎用

中药介绍

茯苓(Indian Bread)取自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1]。

常被制成各种中成药,用于治疗水湿内停的水肿、小便不利,脾虚湿盛引起的食少体倦、泄泻、带下,心神不宁等[1-3]。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茯苓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即食药物质,在民间简称为“药食同源”),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

主要药性

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1]。

产地选材

主产于安徽、云南、湖北。

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切制成块或厚片。

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以切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2]。

性状特征

茯苓个

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

外皮薄而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

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块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块状或方块状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茯苓片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不规则厚片,厚薄不一,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3]。

储存方法

储存在干燥容器内,密闭,放置在干燥处,防潮[3]。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经》:“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名医别录》:“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漓,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

《药性论》:“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治小儿惊痫,心腹胀满,妇人热淋。[2]”

下一节:功效作用

参考文献(共10篇)

[1]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2]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饮片卷(2015年版)[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3]

余传隆,黄正明,修成娟,等. 中国临床药物大辞典·中药饮片卷[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展开全部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11 21:20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中药的剂量是药效发挥的基础。剂量不同,不仅疗效会不同,其毒性也存在差异。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才能用于配方和制剂,炮制方式不同,药效会存在差异。

茯苓可单独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配伍使用,或应用于方剂、中成药、药膳等,以下对部分常见内容进行举例介绍。

用法用量

茯苓煎汤内服时,成人每天的常规用量为10~15克,也可以入丸、散剂[1,5]。

无论饭前还是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0.5-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

炮制方法

茯苓个

鲜茯苓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

茯苓块

将茯苓去皮后切制成块,阴干。

茯苓片

将茯苓去皮后切制成厚片,阴干[3]。

常见配伍

茯苓配泽泻

茯苓性质平和,既能利水,又能健脾;泽泻性寒,利水作用较强。

两药配伍,泽泻可以利水而不伤脾气,茯苓利水除湿的功效增强,适用于水湿停留的水肿、淋浊、小便不利、腹泻等。

茯苓配半夏

茯苓能补脾,淡渗利湿,促进水湿运化,脾运旺盛则湿气不聚集,痰液不生成;半夏可以温燥化湿,脾湿祛除则中焦土燥,湿邪水饮不能生成。

两药配伍,可以健脾利水、燥湿化痰、行水宁心,适用于脾虚湿停、胃失和降导致的心下痞满、呃逆呕吐、头眩心悸,或咳嗽痰多,或腹泻、大便稀不成形等。

茯苓配党参

茯苓味甘淡而性平,有利水渗湿、健脾助运的功效;党参味甘性温,善于健脾益气。

两药配伍,可以加强健脾益气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食少、大便稀不成形、体倦,以及脾虚水湿内停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腹泻等。

茯苓配黄芪

茯苓味甘淡,具有健脾利水渗湿的功效;黄芪甘温,善于补气升阳、健脾利水消肿。

两药配伍,可以加强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的功效,适用于脾胃气虚引起的食少、体倦、大便稀不成形,以及脾虚引起的水肿、白浊、白带增多等。

茯苓配朱砂

茯苓善于健脾补中,宁心安神;朱砂善于清心镇惊,安神。

两药配伍,可以加强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失眠、惊悸、健忘等[2]。

组成方剂

五苓散

药物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功能与主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适用于膀胱气化不利的蓄水证,表现为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饮水后立即呕吐;或脐下动悸,吐涎沫、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腹泻,舌苔白,脉浮或浮数等。

苓桂术甘汤

药物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功能与主治:温阳化饮,健脾利湿。适用于中阳不足的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参苓白术散

药物组成: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

功能与主治:益气健脾,渗湿止泻。适用于脾虚湿盛证,表现为饮食不消化,胸脘痞闷,肠鸣腹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归脾汤

药物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

功能与主治:益气补血,健脾养心。适用于心脾气血两虚证,表现为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也适用于脾不统血证,表现为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提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