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品中正制影响了皇权的集中,它的兴衰是皇权与士权的对抗

 涂鸦吧 2023-10-27 发布于重庆

前言

公元220年,曹丕强迫汉献帝让位,建立魏国。为了获胜邻国蜀汉和东吴,曹丕迫切需要人才。但汉末选官制度察举早已名存实亡,无法选拔出真正的贤才。于是在大臣陈群建议下,曹丕确立了九品中正制。

一、魏文帝设九品中正 士族权势滋长

按照这个制度,各地中正官会对当地士人进行评定,根据他们的家世背景和德行才能给予九品中的某一品级。品级越高,官阶便越大,升迁也越快。这使士族可以通过操纵中正官,获得高品级,从而垄断官位。

一开始,中正官多由皇帝任命,中央对地方选官权的控制比较强。这样的制度确实帮助曹丕笼络了士族势力,稳定了统治。甚至东吴的孙权也仿效魏国,让江东士族出任中正官,以获取他们的支持。

但好景不长,曹魏逐渐放权给士族控制中正。到西晋灭魏,晋武帝司马炎为获取士族支持,允许士族世袭中正之位。于是,世家大族开始通过操纵中正之选,获取高品级,压制寒门,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刚推行时,曹魏境内许多士人仍抱有警惕和不满。毕竟,这个制度实际上限制了他们通过门第获得高官的传统做法。

“这个九品中正制度,和我们的不太一样。” 渊博书院学子马超在讲学时对几位学友吐槽道,“它表面上说要选贤才,其实还是重视家世背景。我看大家要小心,别被它欺骗了。”

然而,这种忧虑也仅限于私底下的议论。公开场合,士人们大都选择配合这项新制度。因为他们深知,曹操势力日益强大,公开反对只会招祸上身。于是士人们很快学会了如何利用九品中正制来获取官位,甚至受制于人的不满也转为了如何更好操控此制度的讨论。

中原士族本就是既得利益的一群。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将选择权从皇帝手中分散到各地中正官,客观上削弱了皇权,士族也得以通过影响中正官重掌选官大权。但最初十几年,曹丕还算牢牢掌控中央权力。

到了曹叡和曹芳在位时期,皇权渐衰,各地中正官逐渐被当地世族掌控。于是“观风而定品”的做法也就应运而生。世族出身的中正必然会偏袒自己同类,上品逐渐被士族垄断。

晋武帝平定天下后,士族的势力已日益巨大。有识之士预见祸乱,劝谏晋武帝注意士族的过分强大,但为时已晚。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爆发,士族纷纷带兵作乱,最终导致王室衰落。

若西晋王室早日采取积极应对,也许大乱可以避免。但惠帝在位时心智未开,大权旁落。等到怀帝即位,也已无力回天。

“皇上日渐衰老,言语迟缓,大臣难以奏事。”当时一位侍中的忧心忡忡地对同僚说,“先帝在世时就该设法削减士族势力,现今这等人走上火山口,我等又岂能苟全!”

二、西晋定二品系资 士族专权形成

西晋定都洛阳后,为笼络士族,设立了“二品系资”制度。这项制度规定,要评二品以上,不仅要有高德行和才能,还必须有相称的门第和祖上功勋,即“世资”。

这样一来,高官不仅掌握在世家手中,平民几乎无法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于是士族迅速崛起,形成了以十个赵氏、八个王氏等大族为代表的士族专政局面。这些世族联姻、结党,几乎控制了朝政大权。

而皇权则日渐被边缘化。晋惠帝司马衷昏庸无能,朝政被外戚王导等人把持。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进入东晋时期。东晋皇帝不过是世族提线的傀儡。

这时,士族内部也出现了派系斗争。王导等人支持东海王司马越,而琅琊王氏则拥立司马睿。最终,司马睿在世族内斗中获胜,于317年即位为帝,是为晋元帝。他依靠王导等大族支持,击败了曹氏政权,奠定了东晋的基业。

二品系资制度实施后,士族顿时乐开花,寒门学子们却叹息连连。

“我家世代都是农民,现在想靠读书高中得志已无望。” 来自巴蜀山区的俊才廖化对几位同窗说道,“不如学点手艺,static 家乡好了。就这朝堂,我辈恐怕一辈子也翻不过身了。”

二品系资制度迅速导致士族势力膨胀,皇权日益被边缘化。但司马氏在位时,多有君子之才,尚能约束大族,维持朝堂秩序。真正动荡arrive 惠帝在位时。

惠帝昏庸,大权旁落于外戚王导等人手中。王导等结党营私,擅权专政,导致朝野怨声载道。外患日盛,民变此起彼伏,最终引发八王之乱,是为王朝衰亡的导火索。

三、南北朝寒门扬眉 皇权压倒士权

东晋初期,士族势力达到鼎盛,不仅把持朝政,也通过联姻控制经济命脉。然而好景不长,东晋末年士族内乱频生,国力衰微。

这为刘裕这样的新兴势力创造了机会。刘裕出身寒门,却凭借军功受到重用。420年,他取代东晋,建立宋朝。刘裕明白士族的腐化会祸国殃民,上台后即废除九品中正制,恢复察举制,重点提拔寒门良才,大大削弱了士族势力。

南朝梁也实行通经入仕制,不问门第,只看才学。士族威胁减弱后,皇权也重新抬头。到了南北朝的对峙时期,北魏的皇权更是达到鼎盛。

魏孝文帝认识到九品中正制限制了皇权,遂下诏书表示才能突出者可以不受品级限制,直接获得提拔。他还多次在朝会上表示,希望大臣多推荐寒门良才。

这种重视寒门才能的选官方针,削弱了士族在选官中的作用,使皇权日益强大。直到隋朝统一南北,皇权压倒士权的格局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基本政治框架。

刘裕出身寒门,但涉猎典籍,有学问和治国理政的才能。他明白社稷之事非世族腐儒可以承担,需要重用那些来历不显但确有真才实学的寒门,以振作国力。

于是在其废除九品中正制后,立刻通过察举制提拔了大批寒门学子。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便是顾亭林的故事。顾亭林的祖父种田为生,自己也是穷困潦倒的秀才。但他好古力学,见解独到,得到刘裕赏识。宋初年间他就累官至尚书右仆射,成为一时宰辅,深受刘裕倚重。

在北魏,魏孝文帝也尽力破除士族势力的桎梏。他多次提及自己在野时期的经历,以此唤起士族对寒门学子的同情。

“朕少年时家道中落,曾与诸位寒门学子一般困顿潦倒。”一次朝会上,孝文帝感慨地说,“你们务必多举荐这类贤才,不要因为门第而误判人才。”

结语

在两位君主的推动下,南北朝时期寒门出身的官员数量大幅增加。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了辅佐君主的重要助力,推动了这一时期的改革。这也使皇权得以重新压倒已日趋腐朽的士族势力,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皇权时代的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