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旅战国策 | 郭洪钧:构建文旅融合场景必须厘清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下)

 惊艳国际 2023-10-27 发布于北京

06

客观看待地域文化的历史传统

中国文化历史传统是一种理性的文化传统,越是在科学相对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相对提高、认识能力相对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文化历史传统的传播。在人们没有文化,还处于愚昧的情况下,文化历史传统是不易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土壤和条件。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完成继承和传播文化历史传统的历史使命。所以,中国文化历史传统从来也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能够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命运。可以说,继承与传播中国文化历史传统任重而道远。

我们知道,文化是根植于一方水土的,同时也养育着一方的人。作为文化旅游的从业者,必须具备辨析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的能力和智慧,否则你就难以把控你的文化旅游项目,无法实现预期效益目标。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生活的综合反映,因此,发掘地域文化资源,特别是深挖蕴藏在地域文化肌理内部的文化历史传统,有利于打造地域文化特色品牌,将为促进一个地域范围内的文化大发展、经济大繁荣、社会大融合发挥不可估量的激活效用。就文旅融合而言,则至关重要。

地域文化从概念上讲,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类认知,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则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要从时间跨度上明晰的话,就是指从古至今的一切文化遗产。几经发现、研究、思辨、以及反复论证,“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已然成为业界普遍认同地域文化标志。

简言之,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就是不同地方文化历史的过去式。但凡生生不息、源源不断被留下来的,大多都是精华,否则也不可能流传至今;那些逐渐被摈弃和遗忘的,基本上就是糟粕了,即使现今仍有也不会长久。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07

找准地域文化的历史传统主脉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历史传统,是特定地方和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演进的表现形式。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生态相融合,便打上了深深的独特地域烙印。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地域文化有许许多多的个性表现,方言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的方言数不清楚,尤其是南方(因为多山区交通闭塞不便利,所以方言较多)。方言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部分意思只有方言才能表达清楚。中国的文字虽然是统一的,但是方言一直是不统一的。方言成为媒介交流的在文字外的补充。据记载,中国的方言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众多不同的方言。中国人所谓的“同乡”有大同乡与小同乡之分,小同乡通常一定同一方言的。在政治活动中,往往会走到一起,利益往往比较容易一致。

找准地域文化历史传统对于从事文化旅游工作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所有的文化旅游项目都是建立在地域文化的沃土之上的,无论是已有的文化旅游景区,还是未来的文化旅游项目,必须都是建立在地域文化历史传统丰厚的蕴藏基础之上的,找准了那根主脉你就会如愿以偿的收获预期效益。

08

激活地域文化的历史传统能量

要探究地域文化历史传统的能量,就必须明晰中华文明的原生起源。据考古研究,至少在100万年前,人类已经在中国广大的区域内活动。比如重庆巫山人距今约200万年,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陕西蓝田公王岭和湖北郧县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也都接近或早于100万年。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已经难以想象一万年以前祖先的生活方式。经过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发展,中华文明经历了从起源到逐步形成的过程,社会的复杂化程度更加明显。夏、商、周时期逐渐进入高度发达的阶级社会,再经过秦、汉及其以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中华文明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

每一地域都有属于自己的原生文化,激活蕴藏在历史文化传统深处的巨大能量,是能否借文化提速、借历史弥新、借传统文化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已有文化旅游项目的成功是这样,未来文化旅游项目的成功还是这样,就文旅融合而言,激发能量是为要义。

比如三皇五帝起于中原大地,就是地域原生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上古中国,中原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宜于人类休养生息。传说中的中华人文始祖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以及黄帝、颛顼、帝喾、大禹等皆起于中原或都于中原。《史记》、《竹书纪年》、《读史方舆纪要》等多有记载。据考古学研究,反映距今8000年左右历史的裴李岗文化和6000年左右历史的仰韶文化遗址,河南星罗棋布,它们是我国最早关于渔猎和农耕时代的文化遗存,与三皇五帝活动的区域和时代大致吻合。大约在五帝时代,中华文明已由“满天星斗式”发展到“月明星稀式”,其标志是在中原大地上以陕县庙底沟遗址、郑州大河村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等为代表的早期氏族国家中心聚落的出现,以及以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广域王权国家形态的出现。

09

透析地域文化的历史传统种类

吴越文化:产生于吴越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发展与吴越地区融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序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吴文化的早期发展过程中,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两种文化所走的是不同的发展道路,而到越灭吴之后,吴越文化才逐步融为一体,成就了吴越文化。太湖地区属于越文化的范围,宁镇地区是吴文化的中心。吴、越文化自产生就已经开始互相渗透,其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与精神特质,具体表现在: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聪慧机敏、灵动睿智;经世致用、务实求真;敢为人先、超越自我。

三秦文化:产生于三秦大地的一种地域文化。“三秦”之称始于秦汉之际,雍王、塞王、翟王三分原秦国疆土,号曰三秦,后衍变为陕西的代称。三秦文化的地域范围包括今陕西的中部和北部、甘肃的东部以及宁夏的南部。关中地区作为三秦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核心地位,其文化影响时代长久。三秦文化,从时间上来看,应当包括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文化;从地域上来看,应当是产生在三秦大地的地域文化;从内容上分析,应当是三秦地区各种文化现象的综合体现。三秦文化的特点:以人为主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纳异进取的开放精神;求真尚礼的厚朴风气,酷爱传统文化的怀古趋向。当然,三秦文化的成熟也与周秦汉唐的昌盛密不可分。

燕赵文化:产生于燕赵地区的农耕文化,并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地域文化,其形成的特点具有历史的长久性、影响深远并对周边地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文化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华北地区的农耕文化;其次,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燕赵地区形成了便利的交通环境,其交通形势也非常优越;其三,华北平原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形成了燕赵文化中的战争文化。燕赵文化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的民风民俗独具特色,也形成了燕赵文化的特点:慷慨悲歌与好气任侠;民俗古朴厚重,更近于古。

三晋文化:产生于三晋地区的地域文化,是三晋地区在历史上所存在的一切社会现象,是三晋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三晋文化的地域范围,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南以黄河或者汾水为界,北边与草原文化接壤。儒家推崇三晋根祖文化,形成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内涵,三晋文化在传承儒家文化的精髓中,树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三晋文化。三晋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民族融合性、兼容并包性、地域差异性和黜华尚实性,可以概括为开放、包容、务实、求新。

岭南文化:是南方地区文化的代表,它与黄河流域的诸文化是迥然相异,其地域范围为五岭以南的广东。在岭南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受中原文化影响而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内涵。在岭南文化的诸多特点中,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岭南文化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原文化属于同一文化总体系。岭南文化由本根文化与百越族文化融合,进而与文化融合,与西方文化交流而发展起来。岭南文化以远儒性和非正统性区别于其他的汉文化,是中华文化总体系中的边缘性文化。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汇中原文化、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岭南文化的特点: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生命力顽强,适应性广泛。

齐鲁文化:产生于齐鲁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该文化从产生之日起,就以其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齐鲁文化虽然是产生于齐、鲁两个不同的地域,但因为两地近邻,所以学术界往往将齐、鲁文化并称。但是两种地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在早期所选择的道路却并不相同,两种古老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相对而言,齐文化尚功利,鲁文化重伦理;齐文化讲求革新,鲁文化尊重传统。到了秦汉以后,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建立,在封建统一的政治体制下,齐、鲁文化才逐渐相近融合,成为最终统一的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主干。

荆楚文化:是黄河流域的农业文化与长江流域的原始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荆楚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就表明了这一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因其在长江流域形成,所以较多的融入了当地社会的文化内涵,它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在长江流域的衍生,属于亚文化的范畴。荆楚文化的基本特征为:精神层面的特征是积极进取、开放融合、革新鼎故和至死不屈;心理层面的特征是崇火尚凤、亲鬼好巫、天人合一、力求浪漫;物质方面主要表现为漆器、木器及青铜器,丝织、刺绣及工艺品,郢都、宫殿及台榭建筑,帛画、壁画及屈骚庄文,编钟、琴弦及轻歌曼舞,祭祀膜拜等民俗。荆楚文化具有独特的精神特质表现在:筚路蓝缕即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追新逐奇即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兼收并蓄即融汇南北、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崇武爱国即崇尚武装、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巴蜀文化:是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合称,巴文化和蜀文化是两种非常古老的文化,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狭义的巴蜀文化是指秦统一巴蜀之前的文化,广义的巴蜀文化是指整个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巴蜀文化在早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形成了相对独立发展的历史格局。巴蜀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鲜为人知,有赖于考古发掘复原了巴蜀文化的遗存概貌,才使我们得以了解巴蜀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河套文化:产生于河套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是中原一统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相互交织而融合产生的一种新文化。其地域范围以今天的河套地区为中心,向西可以抵达银川一带,向东与山西省接壤,南跨黄河包括今天的鄂尔多斯,北依阴山山脉。河套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以农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特色;共同构建起胡汉交融的文化体系;文化发展具有多层次性,具有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双重特点。

八闽文化:产生于福建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它的形成受几个方面的影响:古越文明的遗风;中原文化的传入;宗教文化的传播;海外文化的冲击;台湾文化的交融;领域文化的渗透。特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闽文化的成分复杂以及中原文化延伸到福建受闽文化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八闽文化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各种区域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差异鲜明;各地方言、民俗极为复杂;各种艺术难以交融,始终保持其鲜明地方色彩。八闽文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为延伸性,具体表现为:向海外延伸;向台湾延伸;向省外延伸。此外,八闽文化具有大陆性和海洋性兼有的双重性的特征。

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河洛文化以洛阳盆地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开封,南至汝颖,北跨黄河至晋南、济 源一带。河洛地区所存在的一切现象,是河洛地区社会化的过程及其结果,它的特点为:具有先导性、正统性、兼容性、奇异性。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根系文化是华夏文化,而华夏文化则主要源自于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夏、商、周文化及其更为久远的河南龙山文化,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已经证实,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化形成的直接源头。河洛地区是河南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由此可以推断:河洛地区可以说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可以说是以后的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西域文化:产生于西域地区的一种区域文化,其地域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文化,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广义的西域文化,是指凡是通过狭义的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等广大地区。西域文化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汇聚、绿洲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与屯垦文化并存、多种宗教文化辉映的多源发生、多元并存、多维发展的复合型地域文化。

10

打通实现文旅融合的任督二脉

一、对于文化旅游的一般性解析

文化旅游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频繁出现于信息社会并迅速流行于中国大地的一个热词,它的出现与游客切身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它的流行也再次印证了旅游就是一种审美活动的文化定义。的确,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之“文化”应解释为对旅游之效用及旅游之目的所作的定性。文化旅游是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文化旅游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文化旅游是一种集文化、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大旅游活动。时下这种寻求文化享受的旅行和游历活动已成为国内外旅游者不约而同热衷的一种文化生活风尚。

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的,它具有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文化旅游的过程就是旅游者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这也是文化旅游的主要功能之一,它给人一种超然的文化感受,这种文化感受以饱含文化内涵的旅游景点为载体,体现了审美情趣激发功能、教育启示功能和民族、宗教情感寄托功能。由此可见,文化旅游产业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因其关联度高、涉及面宽、辐射力广、带动性强而成为二十一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且衍生链几乎囊括所有相关产业。

二、打通文旅融合的任督二脉释义

所谓任督二脉,以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督脉则是由会阴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任督二脉若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进而能改善体质,强筋健骨,促进循环。任督二脉在中医诊脉与道家导引养生上相当重要。同时,也因武侠小说里惯用的渲染与夸张的描述,说任督二脉一旦被打通,武功即突飞猛进,故也成为一般人最为熟知的气脉名称。

借用任督二脉的打通,比喻和诠释打通阻碍文化旅游或文旅融合实现全方位、宽领域、一体化有机联动的至关重要。文化仿佛任脉主血,旅游貌似督脉主气,二者若能有机贯通、相得益彰则预示着文化旅游经络主脉的大愿成就。所谓文融会、旅贯通,只有文旅融合似水乳交融、如气血通畅才能真正实现文旅融合的天造地就。

就在几天前,2023世界武当太极大会在湖北十堰武当山隆重举行,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在开幕式致辞时表示,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的太极文化,涵养中华民族精神、造福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世界文明交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湖北将深入贯彻 坚定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坚持守正创新,加快打造世界太极文化兴盛地,促进太极宇宙观、自然观、生命观融合发展,推动太极文化不断发扬光大、造福世界;坚持文旅融合,加快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文旅融合内涵,为全球游客来武当感悟天地大道、享受品质生活创造优越环境;坚持兼收并蓄,加快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以太极文化为纽带,推动与世界各国深化交流交往,更好促进民心相通、文化互通、文明融通,与海内外朋友携手谱写太极文化繁荣发展新篇章。

11

撬动实现文旅融合的文化支点

一、撬动实现文旅融合的文化支点

一是要深入了解和重点研究你所经营管理或确定开发的文化旅游项目的地域历史文化传统特质,明晰历史文化蕴藏、摸清旅游资源家底。分门别类地将文字、图片、书籍、文物、传说以及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形式的史实资料进行系统性的挖掘与整理,形成科学的数据流、建立完整的文化资源库;

二是要组织专家学者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与旅游价值进行论证评估。文化资源不等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不一定都有开发价值,只有文化旅游的资源和价值集聚到同一个衍生点和产业链上了,才足以证明这个文化旅游项目大有可为。中国是个文化大国,各地都有很多地方文化素材和资源。地方官员往往引以为自豪,号称自己的资源多么丰富、历史多么悠久、文化多么璀璨。但是,纸上谈兵充其量是精神会餐,文化旅游项目不容许夸夸其谈、画饼充饥,文化旅游不能是一锤子买卖,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创意落地的原则方能确保文化旅游项目的掷地有声、上市有赚。

三是要选对文化旅游项目的资源开发方式;所谓文化旅游项目的资源开发方式,其实最为讲究方式方法,以时下大行其道的旅游演艺来说,就是适时适度、有模有样、多姿多彩、绘声绘色。

何为适时适度?就是文化旅游项目的资源开发要适时适度,有历史文化传统的旅游资源就深度挖掘,没有的就不要生搬硬套非要在同一棵树上吊死,可以另辟蹊径、出奇制胜。

何为有模有样?就是文化旅游项目的资源开发要有模有样,切不可照着葫芦画瓢,更不能挂羊头卖狗肉,你说你有赵公明的文化家底,可人家一看你这不就是盖了个财神庙当戏楼子嘛。

何为多姿多彩?因为文化旅游就是审美的全过程,没有多姿多彩的文化旅游项目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旅游项目,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印象·刘三姐》也好,张家界天门山的《天门狐仙·刘海砍樵》也罢,都是白天的旅游景观是多姿多彩的,晚上的旅游演艺还是多姿多彩的,白天看的是真山真水,晚上看的是仙境活化。

何为绘声绘色?就是文化旅游项目的资源开发必须坚持项目策划、内容创意、服务配套、市场营销四位一体有机结合的科学有效方式;项目策划是首当其冲的关键,内容创意是重中之重的核心,服务配套是买卖长久的必需,市场营销是名利双收的保障。山西的《又见平遥》也好,河北的《鼎盛王朝·康熙大典》也罢,都是成功的项目策划、内容创意、服务配套、市场营销做到位了的结果。只有做到位了,心甘情愿自掏腰包逛你景区、看你演出的游客才会流连忘返且绘声绘色地为你宣传、替你讲述你的神奇故事。

二、盯准实现文旅融合的大趋势大方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血脉”。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从《竹书纪年》《尚书》《论语》《道德经》到二十四史,从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墨子、韩非子到文学、史学、哲学、经学、医学等,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神农尝百草”“仓颉造字”,从精卫填海、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到嫦娥奔月、愚公移山、天人合一,都属于中华文化的范畴。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古代中国、古代印度、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希腊等文明古国中,有的衰弱了,有的落后了,有的断代了,有的消亡了,唯有中华民族一直延续着创造着五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一直延续着创造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中华文化把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密团结在一起,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存共荣,共同发展。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经历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中国能够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文明古国持久发展,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包容性的中华文化功不可没。

中华文化是大文章,文化旅游是大棋局,文旅融合是大趋势。我相信,只要文旅产业的从业者能够盯准实现文旅融合的大趋势大方向,紧紧抓住游客观众的“享受心理、猎奇心态、礼遇心情”的审美“三心”,让旅游者在赏心悦目中玩美玩爽玩嗨;只要能牢牢把握体验经济的“诱人前往、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亲和“三人”,让消费者在开心快乐中自由自在自美;只要切实遵循“文化为魂、内容为王、管理为相、营销为将”的文化旅游经营方略,无疑就有了大格局,就能在市场上稳扎稳打、旗开得胜、愈演愈烈、大愿成就!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