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导读(十三)——道经 · 第13章

 叶落无痕73 2023-10-27 发布于吉林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

(1)若:乃、则。

(2)惊:警惕,警戒。

(3)所以:……的原因。

(4)及:若。

【译文】

宠受辱都好像是受到惊吓一样,重视隐患就好像是重视生命一样。什么叫作“得宠受辱都好像是受到惊吓一样”?得宠是卑下的,得到它会感到惊喜不已,失去它会令人惊慌不安。这就叫作“宠辱若惊。”

什么是重视隐患如同重视生命一样?我之所以会有祸患,是因为我有这个身体,倘若我没有了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

所以,重视自身的得失去治理天下,就只可以寄身于天下(做个普通人)了;爱惜自己的生命那样去爱惜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了。

【解读】

本章论述了“无我无身,心系天下”,是老子将修身观、治国观相互结合,讲如何对待荣辱、如何对待自身的问题。阐明了以道治国的先决条件——“无身”,提出“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的重要观点。

上章以“养中、养心、养性、养神”教人,本章更示人“无我、无身”为大道之根本。人能自足于内,自心自明,自性自见,自神自知,不假外求,而证与道合。能与道合,则能自圣于内,自神于中;一物我,通万殊,同天地,参造化,由后天宇宙而超入先天宇宙矣。在先天宇宙中人,能自处超然;即现世间而超现世间,即物而超物,即人我而超人我,即名利而超名利,即祸福而超祸福,即富贵贫贱而超富贵贫贱,即寿夭生死而超寿夭生死!无所不处,即无所不超;无所不超,则我大矣。我能自尊其尊,则宠辱不入于心中矣;我能自贵其贵,则自可以贱帝王而轻天下矣。

本章主要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宠辱若惊”,一是“贵大患若身”。这两句是《道德经》里经典的语录,表达了老子对宠辱、进退的独到见解。人作为情感动物,对荣辱的情感体验十分敏感。无论得到宠爱还是得到屈辱都会忧心忡忡,惶惶不可终日。把心中的忧虑看得与自身的生死存亡同等重要,是世间一般人的普遍心态。在老子看来,这些都是不正常的。因为荣辱都是一时虚名,人不能成为荣辱的奴隶。只有看淡荣辱、超然自守的人,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成为自己的主人。

得宠和受辱同样惊恐,重视大的祸患如同重视生命。老子论述人们为什么存在深重的忧患?因为常人心里还存有自身的利益,缺少精神追求。老子用可当大任和不能当大任的人进行对比,来说明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追求:“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如果以自身的患得患失去治理天下,那么你只配寄身于天下而做个普通之人,绝不配去治理天下;如果你像爱惜自身那样去爱惜天下,那么就可以把天下事托付给你,让你去治理天下。老子所提倡的人生精神追求观,就是把自身融于天下之中,没有自己的利益,只有天下的利益。正确对待荣辱,就能豁达处世,不至于为荣辱所羁绊。

“宠”指非常道,“辱”指常道。“宠”字的构成是宇宙中有“龙”的样子。在古代的易道八卦学说中,龙是一个极重要的概念,因为宇宙八方是靠六个龙头的不断延伸才得以形成的。因而中国人便有“龙的传人”之说。而“辱”字的构成则是用手掌握拿捏好时辰分寸的样子。“惊”字为“敬马”之合。庄子说:“万物一马也。”所谓“一马”也就是“道”。如此说来,“惊”字也就可以看作是“敬道”。所以,“宠辱若惊”是指宠和辱都要以道为其归依。

人之所以难能超凡入圣,超圣入神,超神入化,与化为徒,与道合一,复难超名相而入于无名相,超形骸而入于无形骸,超生死而入于无生死者,以有“我”在也,以有“身”在也,以有“我心”在也。无身以破身见、身执、身障,亦即所以破我见、我执、我障。身者,我之形也,神之所托,心之所寄,性之所存。无其身,则自能无我矣;无我则我大而天下小,我重而天下轻,我贵而天下贱!能以无我复无我身之心治天下,则自可天下为公,而不至天下为私,公天下而非私天下。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非一二人之天下也!若能无我无身,不私心用事,自可以国家付国家,以天下付天下。治而无治,无治而无不治,为而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以其为共治共理共为而共成也。我长而不宰,任其自治自理自为自成,我无与于其间,则自可寄天下与托天下矣。

道之循环规律,祸福相倚,利害相伏,相对相因,物极则反。不但欲不可纵,乐不可极;且宜受宠若惊,有身若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推之,则福生于祸,祸生于福;宠生于辱,辱生于宠;故曰宠辱若惊。福之极,祸必随之;宠之极,辱必随之。是以宠辱之为物,常人以为上者,有道者视之,虽上犹下;常人以为下者,虽下犹上;故曰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得失之间,能自敬慎惕厉,得若无得,失若无失,君子坦荡荡,不与于其间,自行无所事矣。其来也任其来,不恃而骄;其去也任其去,不嗔而怨。小人则患得患失,故忧乐随之;圣人则无得无失,故亦无忧无乐,而惟道是从矣。

天道若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自古位高身危,荣极身殆;故圣人不得已而用世,功成、名遂则身退。极而不知止,止而不知退,反即随之,而祸必及其身。可进则进,当退则退;可行则行,当止则止;春不常春,冬无常冬,此天之道也。圣人之行于天下,初无务得务失之意,故亦无患得患失之心。

  

  

【故事天地】

杨玉环之死

杨玉环(719-756),号太真。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深得玄宗宠爱。

杨玉环被唐玄宗宠纵,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每一次杨玉环与玄宗争吵,危机化解之后,两人感情都会加深一层,杨玉环会更得宠,她的家人会得到更高的地位和大量赏赐。曾经为了让李白替杨玉环写歌词逼着高力士替李白磨墨、斟酒、脱鞋;一次杨玉环一时兴起,竟要高力士唱歌制曲,高力士知道一个太监唱起歌来定会十分难堪,首先就是嗓音不对,公鸭嗓怎么唱歌,不肯出丑,杨贵妃当着唐玄宗的面,借着他的威势,开口就要打高力士一百个嘴巴,一千下屁股,打得高力士血迹斑斑,声声讨饶。玄宗不但不阻拦,还开怀大笑。

杨玉环爱吃鲜荔枝。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更表现在不远千里、不惜工本,诏令岭南节度使专司其事,设飞驿传送岭南荔枝,让杨玉环吃上鲜荔枝。按当时的条件,荔枝保鲜一般在七天之内,为了博得杨玉环浅浅的一笑,不知累死了多少马匹,累坏了多少儿郎,踏坏了多少庄稼。

杨贵妃一人得志,万人升天。自杨玉环被封为贵妃,她已死的父亲被追封为大尉齐国公,叔父被拜为光禄卿,兄弟杨铦为鸿胪卿,杨裿为侍御史,杨钊为司空,并获赐名国忠,长姐玉佩封为韩国夫人,三姐玉筝封为虢国夫人,八姐玉钗封为秦国夫人。正是:“姐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这些得到杨玉环好处的人们,常常为虎作伥,为非作歹,最后都受到杨玉环的保护。

安禄山是边防一位混血将领,后来加入边防军的杂牌部队获得迅速升迁。公元743年后,他兼任三个地方节度使,总揽境内文武诸事。皇上十分宠信他。安禄山来朝,皇上命玉环的姐妹与他结拜为兄妹。杨玉环为了笼络安禄山,把这个比自己大20来岁的人认做干儿子,在宫中数度赐宴,安禄山借以得势。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军大举攻入长安,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随行的将士皆认为杨贵妃乃祸国红颜,国乱因她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于是禁军起义反叛,他们诛杀了当朝宰相杨国忠。接着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赐杨贵妃白绫一条。38岁的杨贵妃无奈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70多岁的老皇帝,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一代绝世美女香消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