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清单(二):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下七垣文化、齐家文化

 关心明天1 2023-10-27 发布于江西

1、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一万多年前到距今5000年)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 ),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miǎn)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  ,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肃、青海接壤地带。

仰韶文化是中国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源头可追溯至距今八九千年的贾湖文化,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等地。作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它向外具有较大辐射力。尤其是彩陶的大范围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波及周边地区,达到史前艺术的高峰。 

2、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分布于西辽河流域、大凌河流域,以内蒙古赤峰市、辽宁省朝阳市为中心分布区域,分布面积20万平方千米。红山文化年代跨度为公元前4710年—公元前2920年,延续时间1790年。红山文化遗存最早发现于1921年,1935年对赤峰县(今松山区)西水地红山后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1938年,日本学者发表《赤峰红山后》发掘报告,称这种考古文化为红山第一期文化。1954年,考古学家尹达著《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文,把红山后遗址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牧、渔、猎并存,属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形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现的相当多的冶铜用坩埚残片,说明冶铜业已经产生。 

1985年,对位于辽宁省朝阳市的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进行发掘,发现距今大约5500年前的大型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筑,是红山文化晚期建筑成就的代表。遗址内涵丰富,出土文物精美绝伦、世界罕见。

属红山文化晚期的东山嘴、牛河梁遗址,已有人口密度增大,聚落间的分级和超大规模中心性聚落、远离居住中心的规模宏大的祭祀中心出现;坛、庙、冢于一体的建筑布局,礼制形式出现;社会结构分化,出现特权阶层,等级制度确立;农业经济占居主要地位,出现手工业,并存在建筑、制陶、玉雕、陶塑、泥塑等专业化队伍;科学和艺术水平提高,在个别陶器、玉器上出现刻划符号,具有文字的特征。

大量考古研究表明,在距今5500—5000年的红山文化晚期,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社会发生了质变,已步入初级文明社会。在红山文化晚期,西辽河流域史前社会发生重大变革,进入初级文明社会。天地崇拜、祖先崇拜、龙图腾崇拜成为红山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精神标志。

3、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铜石并用时代的一种文化。1928年4月4日,由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经碳14测定,龙山文化距今约4500—4000年,与文献记载的夏代之前或与夏初略有交错。

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包括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此外,在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内蒙古老虎山文化、西藏昌都卡诺遗址、江南的良渚文化也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龙山文化的发现,以及随后陆续发现并得到确认的黄河及长江流域多处史前文化遗存,以无可争辩的考古资料,证明了中国文化是在中国本土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先民是在与西方高加索人种相对隔离的情况下,独立地创造和发展了中国古文化的。

4、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之简的一种考古学文化。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在豫西进行“夏墟”调研时,发现了这一区域。随后,通过数年的勘察和发掘,确认二里头遗址正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的都城所在地,是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故事中多次提到的夏民居住和繁衍的地方。 

据文献记载,夏文化兴盛时期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而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二里头遗址,年代约为距今的3800~3500年,正是夏文化中晚时期,为夏代中晚期都城遗址。

作为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遗存,二里头文化堪称“最早的中国”。 

这里拥有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宫城、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及青铜冶铸作坊、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和双轮车辙痕迹等。是后世中国古代宫城的鼻祖,也是迄今确认的我国最早的中轴线规划的大型宫室建筑群。

二里头文化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先民所创造。主要集中分布于豫西、豫中,北至晋中,西至陕县、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区,南至湖北北部,东至开封、兰考一带地区。二里头文化彰示了当时的社会由“满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由之前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 。


参考文献:

百度词条、赤峰市人民政府网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文化清单(二):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下七垣文化、齐家文化

5、二里岗文化

1950年,考古学者在位于郑州老城东南二华里的二里冈遗址(又称郑州商城遗址)首次发现了一种新遗存,1951年开始发掘,根据出土遗物得出考古结论,其时代早于安阳小屯殷墟文化,是从二里头文化发展而来,年代范围是距今3620年--3320年 ,相当于商王成汤至盘庚迁殷之前的二十位商王在位的时间。由于二里岗遗址是这类文化遗存最早得以发现的典型遗址,所以1954年提出了二里岗文化的命名。

二里岗类型的陶器群有四组分类:

(1)鬲、甗(yàn)、深腹盆、橄榄状平底罐等,来源于豫北冀南地区的下七垣文化

(2)爵、中口深腹圜底罐、浅腹盆、捏沿罐等,来源于二里头文化。

(3)大口尊、器盖等,为下七垣文化和二里头文化共有,属共同的地域风格。

(4)鬲式斝(jiǎ)、深腹盆式簋(ɡuǐ)、假腹豆等为新创。

由此看来,二里岗文化主要是继承了下七垣文化,同时又吸收了二里头文化及周边的多种文化的成分,自身发展创造出的一种文化。

二里岗遗址为盘庚迁殷之前的商代都邑,填补了商代前期文化的空白,为早商文化和夏文化的研究开阔了视野,也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6、殷墟文化

殷墟文化为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1910年,甲骨学家罗振玉对其进行考证,确定了出土地小屯村为晚商都城,1928年开始进行发掘。殷墟文化从此被学者们推向世界文明史的前台。

殷墟文化年代期间在公元前1319年至公元前1046年,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癝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

殷墟文化代表了中国早期文化、工艺和科学的黄金时代,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最繁荣的时期。在殷墟遗址出土了大量王室陵墓、宫殿以及中国后期建筑的原型。遗址中的宫殿宗庙区(1000米×650米)拥有80处房屋地基,还有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王室成员大墓“妇好墓”。  

殷墟遗址以其出土的甲骨文、青铜器和玉器等大批珍贵文物为中国早期文字史、古代信仰、社会制度和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确切的物证。甲骨文字的发现与研究把中国信史推进了约一千年,使被“疑古派”否定了的商王朝,重新建立在有文字可考的基础之上,成为当时海内外学者公认的中国历史的开篇。2006年7月13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7、下七垣文化

下七垣文化即分布在豫北冀南地区的先商文化。先商文化指商汤灭夏以前,以商部落为主体人群创造的考古学文化。下七垣遗址位于河北磁县时营村乡下七垣村西南漳河北岸台地上,1974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发掘30个探方,面积960平方米,遗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除一部分战国墓外,都是先商遗存。

下七垣文化为四期三个类型。第一期与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早阶段相当;第二期年代约在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晚至三期偏早阶段;第三期约与二里头文化三期偏晚至四期偏早阶段相当;第四期年代应早于早商文化一期晚段或至二期早段。其中下七垣文化第四期已经进入商代。已不属于先商文化范畴。下七垣文化又因其各地个性较为鲜明,分为漳河类型、岳各庄类型、鹿台岗类型。

8、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因在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为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年代文化,是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600年。

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安特生发现齐家文化时,认为它是该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且甘肃和河南的仰韶文化源自于齐家文化,但后来的考古发现证明其在仰韶文化之后 。 

齐家文化内涵丰富,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制陶业及家畜饲养业相当发达,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一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存。


参考文献:维基百科词条、百度词条、邯郸市人民政府网、中国考古网、《中国考古学·夏商卷》、广河县人民政府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