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亚文化 | 三亚婚俗“搭棚酒”及其他

 道2和 2023-10-28 发布于河北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揭示了中国人对待“吃饭”的态度与观念。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吃”始终是生活里的第一要事。中国饮食,既讲究色香味,又重视情与礼,而“宴席”便是这两者的集中体现。

宴席,古称筵席,既能满足果腹的需求,又上得了台面;既有固定的礼仪程序,又达到了人们社交的目的。据传,中国筵席萌芽于虞舜时代,距今已有约四千多年的历史。

宴席是我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烹饪技艺的集中反映和饮食文明发展的标志。我国疆土辽阔,从南至北,由东到西,不同的地方根据文化习俗的不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民间宴席。如果简单地分类,大致可分为:喜事宴席、丧事宴席、节庆宴席。

海南民间宴席

由于宴席的用途不同,在海南民间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宴席,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类。

喜事宴席。喜事宴席,是指结婚生子、新房上梁、祝寿庆生、升学升官等一类以喜庆热烈的气氛为主的宴席。

在海南农村,有“三大喜”是需要认真操办一下的,即娶妻、上梁(盖房)、添丁。乡村宴席最常见的形式是“流水席”。过去,喜宴排场大,街坊邻里都来帮忙,可谓人声鼎沸,整条街甚至整个村子都热闹非凡。

据说海南民间流传这句俗话:“吃鸡吃鸭吃到鹅,吃猪吃羊吃到兔”。大致意思是说海南的乡宴实在是丰富,都吃到“吐”和“发呆”了。因为在海南话里,“鹅”和“呆”的发音一致,“兔”和“吐”的发音一致,所以这句话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了海南农家宴席的丰盛。

虽然城里的宴席多在酒店举行,但海南有些城市的老街区与少数民族居住区,仍保留着传统的乡村宴席的仪式感:烧香拜公、摆搭棚宴、贴对联、挂红绸、吃红蛋,摆槟榔……房前屋后处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Image

Image



婚宴是喜宴里较为隆重的宴席。在海南,不同地方的婚宴有不同的讲究,比如,琼北地区的婚礼酒席多选择下午或晚上举办,而琼南地区的酒席更多地选择中午举办;琼北婚宴菜品多元华丽,琼南侧重海鲜风味,少数民族地区则粗犷豪气;海南人的婚宴上一般是十至十六道菜不等,有的地方甚至更多。不同地区的头盘菜(酒席上的第一道菜)各不相同,文昌、琼海一带的头盘菜是“全家福”,也叫什锦菜,有十全十美之意。而陵水、三亚一带的头盘菜是米粉系列,如陵水酸粉、干腌海南粉、炒粉等。

除了婚宴,海南人也很看重“升梁”仪式,把建房造屋看作是家庭大事。据说,上梁前会用红纸写好梁上贺联,贴在梁上,用红布缝袋,内装钱米,挂在梁中央。上梁时一般要挑选黄道吉日,祭祖拜神,张灯结彩,摆酒设宴。如果是住在城里,乔迁新居也同样要择吉日设宴,叫做“入宅酒”。这类喜宴的菜肴也非常丰盛,鸡鸭鱼牛羊猪等荤菜样样不会少,有些市县还会邀请当地的琼剧团过来助兴,载歌载舞,十分热闹。

丧事宴席。丧事人们通常是不请自来,悼念逝者也关怀生者,丧事中办宴席是为了感谢前来吊唁的亲友,谓之“吃丧饭”。就三亚而言,丧宴是丧事仪式结束后不能缺少的环节,所以主家要在办完仪式后设宴招待亲朋。由于丧事都是突发而至,且主家处于悲恸的状态,和喜宴相比,丧宴重在礼节,不在馔肴,所以菜品更简单些,而前来拜祭的亲友们也都能理解。

海南各地的丧宴气氛各不相同,有的人家严肃清冷,不苟言笑;有的人家排场很大,请了“海南八音队”表演,氛围自然是喧闹嘈杂。当然,也有不喜欢摆宴的地方,据老一辈的海南人介绍,海南有些地方十分忌讳丧事,如文昌、澄迈、定安一带,人们避讳白事,据说以前文昌当地人的习俗是尽量不办白事,避而不见。

节庆宴席。在海南,还要庆祝极具当地特色的节日,如海南各地的公期文化节(军坡节)、海南黎苗“三月三”、海南回族开斋节、嬉水节等。

“军坡节”是一种年度的区域性祭神活动,属于当地民俗文化。其热闹程度和重要性甚至超过春节。在海南“公期”期间,你不仅能看到特别的祭祖仪式、精彩的琼剧表演,还能吃上丰盛的宴席,可以说,“吃公期”是海南最盛大、周期最长又最接地气的一道“宴”。特别是在琼北和琼东地区,每逢这个时候,村民可以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来家里聚餐。

公期的菜式不固定,但类似婚宴的白切鸡、烤乳猪、红焖羊、清蒸虾等绝对是必不可少的硬菜。其他菜品会根据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来定,比如定安人吃黑猪、小黄牛,澄迈人吃白莲鹅,琼海人吃白切鸭、温泉鹅,文昌铺前人则吃海鲜、糟粕醋居多。

“三月三”是海南黎族和苗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黎村苗寨的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载歌载舞,长桌宴是这一天必不可少的宴席。长桌宴把长方形的桌子排成长列,长长的桌子上铺着绿油油的蕉叶,叶子上摆了许多簸箕,里面盛放着各种各样的特色美食,有黎家三色饭、山兰酒、鱼茶、捞叶炒鸡、红焖五脚猪等菜。据了解,长桌宴是黎族宴席的最高形式和最隆重的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开斋节”是回族人民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每到这一天,所有回族人民要身着盛装,共同集会,欢度节日。这一天,要吃牛羊肉,也有烧烤等,大家准备了丰盛的传统美食招待亲朋好友。同时,还走亲访友,互祝平安。

三亚婚俗之“搭棚酒”

搭棚酒,顾名思义就是搭起棚子办酒席。这是一种海南当地的独特婚俗,一般是在婚礼的前一天操办,邀请关系好的远亲近邻、亲朋好友来家里吃喝。这一天新郎新娘一般不见面,忙着置办自家的搭棚酒,接待来赴宴的客人们。

搭棚酒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婚宴仪式,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主家都会想尽办法找一块合适的空地搭起红棚子,一来作为吃饭的场地,二来作为亲友们休息和活动的空间。总而言之,搭棚酒搭的不仅是一个用餐的“棚子”,更是一座维系人与人感情的“桥梁”。

(视频为笔者前段时间参加的三亚港门亲戚举办的“搭棚酒”)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90后三亚人,搭棚酒对笔者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是从小吃到大的酒席,但凡身边有人办喜事,一定少不了去吃搭棚酒。二十多年来,三亚搭棚酒的“变”与“不变”,深深印刻在笔者的脑海里。

记得小时候,印象里的搭棚酒是这样的场景:在棚子边上的空地临时垒起几个柴火灶台,上面架着超大型的铁锅,家里的大厨们轮番掌勺,用力翻炒着各种食材。柴火烧得越旺,烟气就越缭绕,锅里炸着大鱼大肉滋滋作响,诱人的香味直钻鼻孔。一旁备菜、洗碗和装盘的妇人们你来我往,彼此忙得顾不上说话,但是脸上总是挂着笑容,遇到迎面而来的客人就停下来招呼一声,然后继续忙着擦桌摆椅,端茶送水,十分热情。

Image

Image

那时候搭棚酒的大厨以及帮忙的服务人员都是关系很好的亲戚邻里,大家不请自来,从早忙到晚,干得热火朝天。从搭棚酒的前一天开始,就忙着筹备各种菜品、酒水等,酒席当天更是忙碌,除了连着烹饪十几道菜,还要接待宾客。

每道菜都是当地传统的家常菜,虽然没有精致的杯盘碟碗,也不是精心设计的摆盘,但家常菜味道纯正,是令人难忘的“家乡菜”味道。

如今的搭棚酒,虽然还是宾朋满座,气氛热烈,但是少了一些小时候的那种烟火气。没有了柴火烧饭的热火朝天,也没有汗流浃背的阿叔阿姨们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乡厨团队。

近年来,笔者吃的搭棚酒都是由专业的乡厨团队做的。至于为什么选择“乡厨团队”?经过一番询问,得到原因有二:一是乡厨团队经济实惠,菜品美味有创意,最重要的是大厨一般是本地人,做本地菜口味正宗,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二是乡厨团队服务到位,替主家节省时间和精力。客人提前预定好时间、菜谱、用餐人数等,团队会提前一个小时准备好菜,打包装餐,用货车运到指定地点。

搭棚酒的就餐形式类似于“流水席”,八人一桌或十人一桌。过去是现场炒菜,现吃现做,先凑齐一桌人就能上菜。这桌吃完了,立刻接待下一波客人。如今有专业团队做菜,菜品提前分装到盘,所以可以做到直接上菜,所有人一起用餐,和酒店的宴席模式一样

搭棚酒的菜肴也很丰盛,比如三亚港门地区的搭棚酒,菜式一般分为炒菜和打边炉两种。

炒菜一般要准备十至十六道菜,具体数量根据主家的经济情况而定。港门人依海而生,以渔业为主,婚宴自然离不开海鲜。除了常见的白斩鸡、烤乳猪、炸排骨、红焖羊、蒸黄鳝等固定菜品,还有独具特色的青蟹糯米饭、手打鱼丸汤、白灼大虾、爆炒螃蟹、清蒸扇贝、红烧鲍鱼、港门酸粉等。一些对食材有高品质要求的主家还会亲自挑选上等的新鲜食材,然后指定厨师烹饪,其口感更胜一筹。

海南人把吃火锅叫做“打边炉”。港门人的打边炉以清汤锅底为主,这样能保证食材的原汁原味。打边炉的食材除了鸡肉、羊肉、贡丸、蔬菜以外,其它是海鲜,比如新鲜的海鱼、鱿鱼、虾蟹、各种螺,应有尽有。但是打边炉讲究食材的顺序,比如“先放荤菜再放素菜”“尽量煮完一种食材再放一种食材”“避免鱼和其他肉类混着放”“鱼和其他海鲜可以一起入锅”等等,这样做为的是保证食材的鲜美,避免串味。

Image

✦ 

✦ 

Image
Image

“搭棚酒”风俗的意义

据了解,三亚搭棚酒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根据搭棚酒的特点,笔者猜想,其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有三:

其一,城乡发展驱使文化互融。搭棚酒是一种极其接地气的宴席形式,有着农村流水席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城乡融合的提速,从农村到城市务工和生活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自然而然就把乡村饮食文化带到城里,然后结合城市的特点,形成了现在的搭棚酒文化。

其二,生活品质改变饮食观念。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与提高,人们吃惯了精致多样的城市美食,又开始惦记朴实无华的乡村佳肴。和酒店宴席相比,搭棚酒不仅接地气还有烟火气,是当代城市人很向往的一种生活体验,它好像一场家宴,满桌都是“家的味道”,容易勾起人们的回忆和思乡之情。

其三,传统文化需要薪火相传。搭棚酒是一种当地习俗,代代相传已有几十年的传承。这种仪式约定俗成,深入人心,成为人们的精神归属。因此,人们不但会自发地保留和传承下去,还会办得越来越好。

中国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与仪式感的国家,但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传统的许多仪式被简化被遗忘,留下来的一些仪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找不到生活的激情,人际关系变得冷淡,缺失了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但这更加凸显了日常生活中保留传统仪式感的必要性。

Image

  +

+

Image

搭棚酒是海南人的结婚风俗仪式,从主家的角度来看,这种仪式具有辞旧迎新、承上启下的意义。这一天人们满怀喜悦之情,忙碌并快乐着,比如早早把棚搭好、装扮自家环境;提前摆好桌椅,准备茶水、水果等招待客人。这一天家里面每个人都打起精神,推掉其他事情,一起准备搭棚酒;平时随意惯了的海南人,此时也会注意自己的着装和仪态,整理和打扮下自己,以最好的精神面貌迎宾接客。

从宾客的角度来看,搭棚酒是一种让人充满期待又很有参与感的仪式。因为期待,有人会提前打扮一下再去赴宴,以显尊重;有人则事先准备礼物送给新人,以示祝福;有人会提前到场,主动帮忙,以示礼貌;当然更多的人是期待开席,提早到达现场,期待吃上热乎又美味的菜肴。在吃饭的过程中,气氛热烈,客人有说有笑,人们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拍照与录像,把酒言欢,举杯对歌等。总之这是一场烟火气十足的婚宴仪式,唤醒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国人讲究吃,习惯把人生的喜怒哀乐、婚丧嫁娶、应酬交际等,都导向饮食活动,通过宴席,获得饮食艺术的享受,并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中国人重视“礼尚往来”,搭棚酒便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主家向关系好的亲友们发出搭棚酒席的邀请,原因有二:首先,结婚是一个家庭的大事,主家宴请关系好的亲友,一同分享他们的喜悦,共沾喜气;其次,既能答谢亲友们的关心和照顾,又能以聚餐的方式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比如一些关系较好但许久未见的远亲,因为搭棚酒得以重聚,进一步增进感情;一些存在隔阂的亲友,借助搭棚酒的机会,也可以敞开心扉,打破隔阂;而平时经常往来的好友和近邻,因为搭棚酒而更加亲近。

存储家乡文化记忆。搭棚酒是海南人的传统习俗,是每个海南人都忘不了的乡愁。它的存在能唤醒人们对家乡文化的记忆,既保留当地的传统饮食习俗,还能守护乡土文化的“根”。特别是对于不熟悉家乡文化的年轻人,搭棚酒的宴席形式,有利于当地人找回自己的精神归属。

同时,搭棚酒也是三亚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向五湖四海的游客,展示三亚独特的饮食文化与传统习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