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军老师的这本书不仅涉及《阅读与写作讲义》,更涉及哲理人生!

 记忆的瓶子 2023-10-28 发布于河北

作者|Pinky   来源公众号:记忆的瓶子Pinky

我是吴军老师的忠实粉丝,每次读吴军老师的书籍,都忍不住感慨:为什么有人能如此博学?也许这和吴军老师书中总提到的通识教育的有关?或者说是博览群书的结果?总之,家里入手了不少吴军老师的书籍。


这次分享的是《阅读与写作讲义》这本书的读书笔记,让我自己很受益的一本书,也希望你喜欢(^^)



🎉🌷1.关于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在中国还有一个更好听的词,叫作博雅教育。其实它们都是从拉丁文里的 Liberal Arts一词翻译过来的,“通识教育”这种翻译强调其内容,〝博雅教育”则强调其目的。

liberal 是“自由”的意思,arts 则通常翻译成“艺术”,让人联想到音乐、绘画、摄影手工等,但它的含义其实更广泛一些,是指那些未必能直接用于谋生的技能,包括数学、自然哲学(即今天的自然科学) 哲学、历史、艺术、音乐和很多其他的人文学科。

硅谷一些中学生见到马斯克时问他,在大学里学什么才能成为企业家。马斯克总是不假思索地说,像我一样学物理,因为你会因此有一种最适合这个世界的思维方式。

可见,在马斯克心里,物理学的那些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物理学的思维方式,然后做到一通百通。这也道出了通识数育的本质,即能够将这些知识用于许多地方,而不仅仅是直接用来做具体的事情。

为此,通过通识教育,理解知识的结构化和关联性很重要。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的思维方法和做事水平会得到明显的提升。这套基础通识讲义会包括十类核心学科,分别是:


·数学;

·逻辑学;
·语文、文学和写作:
·文明史;
·自然科学;
· 经济、金融、管理和投资;
·信息科学;
·人文地理;
·音乐和艺术;
·政治学、哲学和军事。

☔️我想说

通识教育,自从我第一次接触这个名词开始,我就知道这就是我想让女儿以后接受的教育。我不希望她为了背诵而背诵,不希望她为了考高分而学习。

我想让她更好的学习到各种思维方式,比如数学思维方式,物理学的思维方式,以及编程的思维方式等等,归根到底培养起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自己从幼儿园到研究生毕业,在校时间长达19年,我竟然不记得我在学校都学到了什么。英语在学校学了13年,依然是哑巴英语,那些高深的数学题到现在一道也不会了,更不用说当时感觉远离生活的化学题物理题了。

可是无论是数学、还是化学、物理,还有英语,它们都是可以应用生活中的学科,很重要的学科。我学了十余年,都白学了吗?仿佛也不是。

思来想去我想到的是,我学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仅仅通过背诵来完成的,不是发生在某一学科课堂上完成的,而是海量知识忘却之后的沉淀。

不过我自己的能力依然不够,也说明了通识教育掌握的欠缺,也许厉害的人很容易达到融会贯通,看问题剔透豁达的境地。而我却做不到😂

🎉🌷2.为什么要学语文

如果一辈子只学一门课,那就应该是语文。一个人如果学不好数学,还有办法回避矛盾,比如可以通过报考文科专业来远离数学;但是,语文能力差的人运气就没那么好了。

根据我当老师的经验,很多人数理化不好,根本原因是看不懂教科书,或者考试的时候连题目都理解不了。

语文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它对人学业和工作的影响上,更体现在对人生活所产生的决定性作用上。

世界上没有哪门艺术能像语文一样,与生活息息相关,自身又具有极丰富的内涵。人是有感情的,总是希望能被别人理解,也希望能够理解别人。在这方面,个人能走到哪一步,语文水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那么,语文是什么?或者说语言的艺术是什么?简单地讲,语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是感受(receptive),包括听、读、观察和理解。第二个方面是表达(expressive),包括说、写、唱,表述和表演。

学习语文绝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因为这会让语文变成风干的丝瓜,失去生命的活力;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为生活服务,为学习其他知识服务,也为工作和职业发展服务。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应该把语文仅仅定义为一个科目,而应把它看作自我修行的学习行为。

☔️我想说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深刻的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包括高考的时候,那时候需要争取每一分,肯定也包括语文的分数。我语文成绩一向不错,当然不属于优秀的范围。

可是我现在真的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语文的好坏真的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学阶段,体现在语文科目的学习上,更体现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上。

工作方面,语文好的人理解能力强,好沟通,说话有分寸。生活中总会碰到说话没分寸的言论,越界的话语,还美名其曰“刀子嘴豆腐心”,其实这也是表达能力的问题,这就跟语文有很大的关系了。

毫不夸张的说,在所有学科中,语文处于重中之重的核心位置。这也是我一直为自己之前阅读书籍太少而心生遗憾的原因。

语文的学习不仅体现在默写背诵,更体现在阅读上,读好书,拓宽知识,提升文学素养,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3.大语文的范畴

大语文是近些年提出的说法。相比于我们过去在课堂上对语文比较狭义的理解,大语文有着特别广的外延以及非常丰富的内涵。

说它外延广,是因为凡是和生活相关的、需要用到语言这个工具的,都届于大语文的范畴。

说它内涵丰富,是因为它不仅包括基本的词汇,还包括高级的语法、修辞等语言技巧以及表达能力。首先是词汇,它是语文最基本的元素。

词汇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智力水平、生活质量和职业发展。美国的很多研究显示:一个孩子在四岁之前能和父母说多少句话、接触到多少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今后的智力发展水平;

而孩子长大后能使用多少词汇,决定了他能够从事多复杂的工作、思考多复杂的问题。在词汇之上,是语法、修辞等高级的语言技巧。

优雅而准确地遣词达意,也就是有很高的语文素养。在语法、修辞之上,是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

☔️我想说

之前总听到一句话是“学遍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是作为在校接受19年教育,在社会上混了十余年的中年女性,我却越来越发现:学好语文,才是真正的赢家。

学好语文的人,阅读能力更强,理解能力更强,更容易与人沟通交流。学好语文的人表达能力更强,更可以采取准确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自己,不会让人误解,就这一点就碾压了很多人了。

无论是词汇量的积累,还是语法、修辞手法的掌握,遣词达意,以及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些属于语文的范畴,都将对一个人一生助益,都会让周围人感到如浴春风般舒适。

从小到大接触过不少人,有零零星星几人是我特别喜欢的那种,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他们就是学好了大语文,在生活中让人如浴春风的人。

🎉🌷4.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表达自己

大语文涵盖的内容很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大语文教学没有重点。实际上,只要把握住三个维度的线索,就能学好它。

简单来说,这三个维度分别是读和写、听和说、观察和视觉表达。它们的核心功能,都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表达自己。

读和写的内涵,“读”和“写的训练是不可分割的:阅读时,我们既要理解作者的思想,也要学习作者表达自我的方法;写作时,我们既要把自我表达充分,也要考虑如何便于读者理解。

“听和说”看上去只是把“读和写”从书面的变成了口头的,但实际上,它们涉及的语言艺术和方法是不同的。好的听众不仅会听内容,还会学习演讲者的讲话技巧;反之,好的演讲者也会顾及听众的接收能力。

“观察和视觉表达”也是大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无论使用哪种形式的语言都是为了清楚、准确地表达思想、情绪和客观信息。

☔️我想说

任何一种语言的掌握都必然涉及到听说读写,当然也包括语文,只不过语文不仅仅是语言,它的范围更大一些。

无论是哪种语言的掌握,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有效的沟通交流,也就是作者所言:理解他人,表达自己,希望我们都能很好地掌握这门技能啦!

🎉🌷5.语文学习中三种值得关注的能力

有三种能力特别值得关注,它们也恰恰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所缺失的。第一种是口头表达能力。学生要讲自己写的东西、做的东西,或者对暑假的阅读材料发表看法。

第二种是阅读严肃读物,深刻理解作者思想的能力。人不是天生就有阅读能力,阅读严肃读物的能力更需要后天训练、培养,但这种能力会让人受益终身。不过,仅靠浏览网页或社交媒体可没法训练、培养这种能力。

美国大学教授马克 ·鲍尔菜恩(Mark Bauerlein )依然认为,数码时代正在使美国的年轻一代成为知识最贫乏的一代人,因为他们读的都是社交媒体上的“垃圾”。他用“最愚蠢的一代”作为书名,告诚年轻人需要阅读严肃著作,否则将会变得愚蠢。

第三种是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是语言的艺术,也是为生活服务的艺术,学语文绝不是为了应付有关语文知识的考试。

语文不是学校里的一门功课,更不是高考之后就可以扔掉的课本,而是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需要的基础技能。

☔️我想说

哈哈哈,当我看到作者书中这几段话的时候,我忍不住笑了。数码时代的我们被认为有可能成为“最愚蠢的一代”,虽然感觉如此言辞有些夸张,可是却很恰当的表达了作者的观点,而这不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吗?

这也是我自己从来不刷短视频的原因,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自己不喜欢,虽然有时候也会为自己错过一些精彩视频而感到遗憾,没办法,又是鱼与熊掌的选择。

我自己倾向于看纸质书籍以及长视频,也就是成系统的那种。个人喜好而已~~

不过我特别赞同作者关于“学语文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语文考试”,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早早的认识这一点,这样我会更加喜欢语文喜欢阅读。

学语文是为了表达,学语文是为了运用语文,学语文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各种高质量读物,对此我深表赞同。

🎉🌷6.如何提高各项语文能力?

第一,语文为所有课程服务,所有课程都帮助提高语文水平。写作是美国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培养写作能力不仅仅是语文课的任务,还会在历史和人文地理课上进行。不仅人文课程如此,数学和自然科学课也少不了写报告。

第二,死记硬背少,实用为主,综合性强。

美国中小学对语法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让学生大量地阅读和写作来完成的,而不是靠背语法规则。

美国的阅读理解教学通常聚焦在三个方面:了解作者的写作策略(strategy)、写作技巧(skill)、风格和体裁(genre )。然后老师会让学生根据人物、事件、主题和细节来写一篇作文。学完语文,能读能写,这是目的所在。

☔️我想说

语文的学习,真的贯穿到每个学科中,语文的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多阅读(输入)多写作(输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么说不是没有道理的。

阅读是学习语言很好的方法,无论是学习外语,还是提升语文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多读就对了!这方法比死记硬背有趣有效多了。

🎉🌷7.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三步阅读法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读出作品本身的含义,第二个层次是读出作者的本意),就是读出作者所在的那个时代。

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第一步是从阅读“正统”文献或作品开始。所谓“正统”,是指在某个领城或者行业被主流认可的。要注意,正统的未必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依然要从当下正统的观点入手,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基准线。之后的阅读,都是在基准线上做修改。

第二步是阅读权威的综述文章。

综述文章,基本上会把一个领域最近十年的成就都概括介绍了。想了解各个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综述类文章。

当你读了正统的文献或作品,也看了很多权威的综述文章,就该迈出构建知识体系的第三步了,也就是读一些有趣的专著

今天的学者发表的学术论著,有大部分是专著,讨论的课题范围一般比较窄,而且观点会非常鲜明,甚至是偏激。但要注意,鲜明且有新意的观点并不等于正确,有时恰好相反。

☔️我想说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把所接触到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知识,进而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与我们成长的环境有关,与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有关。

所以读好书、读优质书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先接收主流认可的观点,在这些观点的吸纳中独立思考,通过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想法。

尽信书不如无书,无论是书,还是人,都会犯错,这时候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接触每一种观点,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

🎉🌷8.考试中,如何回答好阅读理解题?

阅读理解题通常可以从两个维度分类:宏观的和细节的,主观的和客观的。

对于客观事实,我们要考察信息源的可靠程度;对于主观看法,我们要看讲话人的信誉,并注意他得出结论的逻辑,这是我们甄别信息真伪和可靠性的主要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被错误信息误导。

☔️我想说

忽然想起来每次的语文阅读理解考试,知道我最讨厌的事情是什么吗?分段落,写段落大意,总有那么几段总感觉归上一段ok归下一段也ok,各种纠结。好在现在可以随意阅读,没有人出题考查自己的阅读成果,一切都靠随意。

就像我整理读书笔记,我感觉这一段写的很好,那就摘抄下来,发现这一段跟某一段要表达主题差不多,那就放一起好了。没有对错,只依靠主观看法。也许这种能力,就是当初的阅读理解考试所提供的。

🎉🌷9.如何突破阅读瓶颈?

阅读的两个瓶颈。第一个瓶颈是人脑接收信息的带宽。根据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人一秒钟能接收的信息只有100~200 比特,换算成汉字,就是 12~25 个字。

如果实际的阅读真能达到这个速度,那么我们一分钟可以阅读 700~1500个汉字,就是一本大 32 开图书的一到两页。一本400 页的小说,4~7个小时就可以读完。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一般人读书可达不到这个速度。

第二个瓶颈是眼晴和大脑一同识别文字图像的速度。我们在阅读文字时,眼睛看到的其实是图像,大脑需要先进行图像识别,然后才能理解词汇。读书越多,图像识别的速度越快,但如果遇到个生字,速度马上就会降下来。

当然,在大脑识別图像之前,眼睛需要先获得图像信息。如果我们眼晴的分辦率非常高,真能做到一日十行,那么图像识别的速度也能快一些。

但不幸的是,我们只有眼睛视网膜中心区域的分辨率高,它也就能覆盖眼睛前方大约1度角的范围。1度角有多大呢?如果你手臂伸直端着书,这个角度最多能覆盖 4~5个字;如果把书拿得近一点,就只能一次看清3个宇。

当然,有人可能会问,我看到的画面有几十度宽啊,那其实是人脑合成的图像。看过魔术表演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你越是盯着魔术师的手,就越看不清他的把戏。这是因为他的手动作太快,你的眼睛和大脑来不及合成图像。

实验结果显示,在一屏页面上,读者眼睛能够关注到的区域最多占页面的十分之一。

我们就可以通过下面三个方法,让自己的阅读速度达到生理极限。

第一,调整书本的位置。

我们阅读的有效视角只有1度,因此快速阅读时,不要把书拿得太近。只要养成把书拿远一些的习惯,阅读速度就可以提高 30%。

第二,学会用语音辅助阅读。

阅读时,我们一般会一行行地扫描文字,但是眼睛扫描的速度和我们理解的速度常常不一致。扫描慢了自然读不快,而扫描快了大脑又会理解不过来。

这种不同步,让阅读速度降到了每分钟300~500个汉宇。其实,如果真做到这个程度,还是不算太慢的,只是很多人根本达不到这个速度。

因此,提高阅读速度的关键,是不断练习眼睛和大脑的同步。实验室里是这么做的:让人坐在计算机屏幕前,眼睛盯着屏幕不动,屏幕上的字缓缓移动,眼睛关注的中心区域字体加亮,这样阅读速度可以提高大约50%,换算成汉字就是每分钟阅读500~600个字。

但人日常阅读时,文字并不能自动移动且加亮,替代办法就是用语音辅助眼睛移动和大脑的配合。人眼和大脑是无法天生同步的,眼睛一扫而过,大脑往往跟不上。但用语音辅助阅读,就能让眼睛扫描和大脑理解做到同步。

人在朗读陌生文稿时,遇到熟悉的词组,语速会快;遇到不熟悉的,则会卡壳。可见,朗读和大脑的思考是天然同步的。

不过这里说的用语音辅助阅读不是真的读出来,而是用默读的节奏来控制眼睛扫描的速度。音千万不要发出来,那会降低阅读速度,只要用大脑稍微想一下读音即可。

经过练习,你在看到熟悉的词组时可能默读了前两个音节,整个词组就识别完了,眼睛一扫就直接跳到下一个词组了。

第三,遇到不认识的宇,不要停,跳过去。

阅读并不需要理解每一个宇。实验发现,如果从一段文字中抠掉 30% 的文宇,那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都无法理解它的含义了。

但如果抠掉不超过10% 的文字,计算机的理解要差点儿,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则基本上能理解全部的信息。因此,有几个字不认识,不会影响你的阅读。

比如,一个中年人不理解网络用语“喜大普奔”,将它跳过去完全没有问题,读到几次自然就会明白了。

☔️我想说

这部分内容让我很受用,如何突破阅读瓶颈,提升阅读速度,这也许是所有热爱阅读的人关心的事情。不过我自己并没有那么关心阅读速度,阅读比较随意,心情好了有时间了就多读几页,没时间就少读几行。

而对于阅读速度嘛,曾经有人说过我阅读速度快,可是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我感觉应该是一般吧。不过如果能够提升阅读速度,why not?

阅读的时候书籍离眼睛远一些,默读,遇到不认识的字不要管,这是很容易操作的事情,而且我本身我有默读的习惯,包括我现在码字的同时,自己头脑在思考内心都在默读,就像自我对话一般。所以我自己依然想试试这些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

🎉🌷10.关于电子书和纸质书

很多读者朋友问我读电子书和读纸质书是不是一样的。在谈这个问题之前,先要区别一下电子书、有声书和盗版的 PDF文件。

真正的电子书(比如kindle 或得到 App 上的电子书)是可以像纸质书那样做笔记、写心得的,它们和纸质书的区别只在于采用了不同的媒介。

读电子书时,我的心态是在读书,而不是在用手机看故事,大部分使用kindle 的人也是如此。相反,盗版的 PDF 文件通常只能当网页来看,跟看报纸、看杂志、看故事没有什么区别。

有声书和电子书有所不同,因为听有声书时,接收信息是单向、线性的,通常不能随意跳来跳去地听。因此,对于听了之后觉得好的书,我通常还会再买一本纸质书来读。



☔️我想说

我自己喜欢阅读纸质书籍,喜欢可以在书上勾勾画画的感觉,喜欢翻书的踏实感,喜欢闻书的味道。这让我想起每次给女儿读书的时候,她总是忍不住把鼻子凑到书上闻一闻书的味道😂

除了阅读纸质书,我也看电子书籍,最习惯的阅读工具是kindle,两个kindle陪伴了我七八年,睡前看几页,放在身边都能感到一种心安。

其实阅读纸质书籍还是电子书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喜欢和习惯可以让我们持续性的阅读,这才是最重要的。

🎉🌷11.关于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阅读量大是有好处的,除了拓宽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自己的想法保持客观中立。如果你只了解一个作者的观点,就有可能被他牵着鼻子走。

阅读的品位是土壤,什么样的土壤会种出什么样的植物。最深层的阅读是树根,根不仅要扎得深,还要根系发达,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吸收养分,长成大树。比深层阅读稍微浅一点的细读,是树的枝干。而大量的浏览是树叶和树冠。

一棵漂亮的树一定要枝叶茂盛,光秃秃的没人喜欢。树叶会落了再长,就像大量浏览的书籍文章内容一样,你可能很快就忘了,但是只要有好的阅读习惯,很快就会又变得枝叶茂盛了。

和一般的树不同的是,知识树的枝叶是交叉联系的,是网状的,因此我们也称之为知识图谐。通过阅读,一个人可以构建出自己的知识图谱。

深度阅读和浏览的差别不仅在于阅读速度和对细节的了解,还在于两者一开始的目的就不同,然后导致方法也不同。

深度阅读的一个目的,是在把一本书读透之后,用它的内容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认知框架。

深度阅读的另一个目的是去伪存真。今天的大众媒体喜欢做“标题党”,断章取义,甚至会稍稍歪曲一下事实。

大部分时候,我们没必要搞清楚那些事实,但有些问题必须掌握真相,以保证自己是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只有深度阅读才能让我们达成这个目的。

这时,深度阅读要做到两件事:第一,审查每个观点是否有依据,信息来源是否可信;第二,对一些专业的材料,需要做专业的理解,甚至需要专业人士帮助解读,以免自己理解错误。

☔️我想说

我不喜欢看短视频,除了因为感觉短视频会带给自己很大的焦虑之外,再就是知识的断章取义以及碎片化不成体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意见倾向性,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家都在用快速的方法兜售自己的观点,希望别人接受认可。至于对不对,谁又会在意呢?

可是我们自己要在意,我们在意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扭曲的信息和观点,被全盘接收之后,就会让自己的观点变得扭曲变形。

如果我们只读一本书,被一个人观点说服,就会产生这种结果。更何况是成千上万个人都在根据我们自己的喜好重复着向我们兜售类似的观点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个平台都有一套自己的算法,如果我们看了一个这样的视频,最后系统就会好根据个人喜好推送给我们无数个这样的视频,很恐怖的感觉。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被动接受大量类似的信息,纸质阅读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而且还要大量阅读、深度阅读。这也是我在做的事情,我想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形成批判性思维。

🎉🌷12.写作如何从害怕写倒天天想写?

一个熟练的书面写作者,需要经过从害怕写到天天想写,再从天天想写到不轻易落笔的两个过程。

第一步,随便找一个新鲜有趣的题材,开始写。
这个阶段,写得是好是坏并不重要,只要写就行。

写观察日记就跟用手机拍张有趣的照片,然后加一句文字说明一样简单。拍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你要自己拍,而且要说清楚在什么时候、在哪里以及为什么拍它。

第二步,突出主题。

写东西最重要的,就是要突出主题。如果你拍了张照片发到朋友圈,结果朋友在评论区问 “你拍的啥”,那就算拍失败了。

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做一次裁剪,把没用的画面裁掉,这样得到的图片可能像素不高,但是能达到你的表达目的。能记录新鲜有趣的东西,并且突出主题,做好这两步,就达到了初中作文的水平。

第三步,形成具有动感的故事。

如果要向别人介绍食蚁兽,只有一张整体的照片可能是不够的,因为看不到细节。所以,你需要给食蚁兽拍一组照片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如果看过一些介绍动物习性的优秀纪录片,比如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你就会发现,那些纪录片通常是先给我们展示一个整体的画面,然后带我们进入一些特写镜头的描达,了解动物的生活细
节。


至于选取哪些细节,就有讲究了。对于食蚁兽,最能反映其特点的细节是它们的长舌头、尖鼻子等,尾巴不重要。但是,如果是讲述孔雀的故事,美丽的尾巴就是重点了。

按照美国私立高中的要求,一篇合格的作文要有轮廓、细节和故事情节展开的线索。轮廓很好理解,食蚁兽的轮廓不能看上去和长颈鹿一样。细节的选择需要支持主题和故事情节,与这个目的无关的,哪怕自己再感兴趣,也不要选择

总结来说,首先,你要有一个整体的看法、态度,这是轮廓;然后,要有支持它的证据,这是细节;最后,这些细节不能以清单的方式罗列出来,而要根据一条条线索展开。

做到这些,你就能写出一篇合格的高中作文了。而这样的作品,多少都会有人点赞。到这个时候,你基本上就能做到想写就能写了。

第四步,让读者产生共鸣。

想要达到写作目的,挑选素材很重要。为了让读者产生共鸣,写作的时候还要看读者是谁,要以读者的认知体系为前提,做到有的放矢。

第五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这是对专业写作者的要求。没有风格的作品,永远可以被替代,相应的艺术家就永远不可能有立足之本。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地模仿某个人的风格,那样很轻易就能让人看出来是廉价的复制。不过,要形成自己的风格,需要了解很多人的风格。

在清华教艺术史的王乃壮教授曾经对我说,当初徐悲鸿先生对他们的要求是了解至少五百位艺术家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如果你读过我三本以上的作品,应该能体会到我的写作风格,但是要知道,我读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多少作品。

这上述五个步骤,可以说是写作训练的总纲。从找到新鲜有趣的题材写起来、突出主题,到形成具有动感的故事、让读者产生共鸣,最后到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是一个持续进阶的过程。

☔️我想说

我这个账号从2014年就注册了,可是当时总是无话可说,不知道写什么。后来我把一个又一个案件所学整理成文章,个人却总感觉机械枯燥,我感受不到自己的热情所在。

直到后来女儿出生了,我做了全职妈妈,全心全意的爱,外加焦虑迷茫,以及偶有的崩溃愤怒,好多情绪出现在我身上,不得不说,那是一段疯狂的回忆。

我白天照顾孩子,半夜梳理这些情绪,焦虑迷茫就学习检索资料,崩溃愤怒的时候就吐槽……

哈哈哈,总之我熬过了那段美好而痛苦的艰难时期,收获了一个更加强大坚定的自己,外加心中有无数想法想表达的自己。

毫不夸张的想说,写作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无论我在不在写,我都在思考,甚至做饭的时候脑海中猛然蹦出来一个想法,我就开始构思围绕这个想法的一系列内容。

当然大多数时候这些内容随着做饭的完成,吃饭的时候被吃到肚里了。只有少数的时候,我记录了下来,之后串成了内容。

这可以说明,如果可以,我可以一直在这里碎碎念表达自己各种想法。哈哈哈,也就是以后的日子,我都会在这里书写。

🎉🌷13.如何让文章更有魅力?

一部好的作品,还常常需要有点睛之笔,比如说警句。一是善于总结作品的内容,最好能用一句带有 “标语性质”的话把自己要说的内容总结出来。

二是要考虑读者的心理和知识背景,考虑说什么话能让他们有所触动,最好是替他们找到一句话,把他们思考了很久但是想不透彻的疑问一下点清楚。

比如,巴菲特讲 “永远不要问理发师你是否需要理发”,这就点出了客户和基金经理人之间的利益沖突。

反讽手法。在任何时候,写东西都不能抱有怨气,不能抱有吵架的心态哪怕自己再不高兴也一样。一生气,无论自己多有道理,都已经输了。

但是,人不可能永远不生气,如果真想表达自己的不满甚至是愤恨的心情,用反讽手法就是一个解决办法。

☔️我想说

名言警句可以产生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如果一篇文章既能解决困扰读者的问题,又能起到共情效果,那这篇文章无疑就是成功的,无论它的流量如何,它的价值都是值得认可的。

还有写东西不能怨气冲天,有怨气没关系,但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当面对特别让人愤怒的事情时,我也会怒气冲天,变得口不择言起来。

这时候我会等气消一些,再修改一下自己的言语措辞,所以朋友们看到的是一个基本上还算温和的瓶子。相信我,我也有很多怒气冲天的时候😂

不过我一直认为这些都是很正常的,每个人都会这样,每个人都不例外。

🎉🌷14.关于作者是如何写出畅销书的?

写文章是两个人的事情,不仅要表达好自己,还要理解读者的心理。为什么很多人说自己读了很多东西却还是写不好呢,我觉得有三个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阅读对写作的帮助至少要延后一到两年。

其次,读什么很有讲究。真正对写作有帮助的是那些经典著作,那些经过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被各种人筛选后留下来的经典作品。

最后,怎么读、关注什么很重要。

我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把写作的风格定型了。注重结构和逻辑,而不是文采。有了这个基础,文采可以慢慢补上。

对于日记来讲,写什么比怎样写更重要。任何时候,内容都比形式重要。一篇文章的口气和用词要保持一致,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显得专业。

☔️我想说

如果说写出一篇爆文有可能是运气的话,那么写出畅销书就是知识的沉淀、阅读的积累了。每次读吴军老师和郝景芳老师的书籍,我都忍不住感慨:为什么有人这么厉害,知识如此渊博?

有一句话说的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本书的背后那就是海量的知识体系。所以每次读到让人眼前一亮无比佩服的书籍总是特别敬佩厉害的作者。

而对于我自己而言,读好书,多读书,只是希望自己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而已。至于写出什么爆文、畅销书,那是梦中的事情😂

🎉🌷15.如何写好工作邮件

想要写好一封工作邮件,最重要的不是怎么写,而是弄清楚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我把它们总结为 “三写四不写”,下面先说说什么不该写。

第一,不想留底的内容不要写。
第二,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内容不要写。
第三,负面的内容,特别是气话,不要写。
第四,一次讲不清,需要反复讨论才能搞清楚的事情不要写。


下面三条,是工作中尤其该写的。


第一,需要留底的话一定要写。

第二,必须写而大家又懒得写的备忘录一定要写。
第三,重要的通知和安排一定要写。


明确了该写哪些内容,按下来说说怎么写。明确写邮件时的称谓、用语、该抄送给谁、不该抄送给谁,是最基本的要求,这里就不说了,我把重点放在表达自己、影响别人的技巧上。我把这些技巧总结为下面的四点。

第一,简要清晰地说明发邮件的目的。
第二,一封邮件最好只讲一件事,几件事要用几封不同的邮件讲。
第三,写邮件也要像讲故事那样吸引人。
第四,主观感受的表达要视收件人而定。


总的来讲,一对一的邮件可以增加主观感受,使工作关系不那么冷冰冰;一对多的邮件就要少引入主观看法,以做到客观公正。

☔️我想说

关于如何写好邮件,作者给出的一些建议,不仅对于职场中的朋友比较重要,可以说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

不想留底的内容不要写,想要留底的内容一定要写,这可是自己做过某事,以及没做过某事的证据😂往来邮件可以作为证据,聊天记录可以作为证据。

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话语,难以做到的事情,就不要给予保证,这时候既影响彼此之间的信任,又会影响自己的利益。

邮件,与面对面沟通相比,它是更正式的表达方式,所以要注意格式以及表达方式,尤其是业务往来的工作关系,用语要谨慎慎重。

🎉🌷16.如何写好简历?

一个人无论是求职还是晋升,成功率和简历的质量都是强相关的。因此,不管你有多么不愿意写作,最起码也要把简历写好。在讲怎样写简历之前,先来讲讲写简历的四个忌讳。

第一,切忌把小成绩当大成就夸。
第二,切忌把别人的功劳当自己的夸。
第三,切忌平均用力,没有亮点。
第四,切忌用 PPT 写简历。

那么,简历应该怎么写呢?我总结了六个要点。

第一,搞清楚写简历的目的。
第二,分清楚资历和能力的差异。


很多人会把自己的工作经历按照时间顺序一一列出,但那只是资历。一份好的简历,要通过自己做过的事情体现自己的能力,特别是显示出自己比同龄人、同职位的人能力更强。


第三,强调效果胜过强调水平。

简历中要强调自己做事情的结果,让对方由结果倒推出水平;要把自己包装成能带来效果的人,而不是只有光环的人。需要的是大量能带来效果的员工,而不是头顶光环的员工。

第四,保持一致性和向上的趋势。在简历中需要讲这一个故事:我在求学和职业生涯中一直在进步,成绩越做越好。

第五,注意用词。用词的原则是用上位词替代下位词。所谓上位词,是指概念上外延更广的主题词,比如“花”是“鲜花”的上位词。

关于用词,还要强调一个细节,就是在简历中要多用名词,少用形容词。至于为什么,相信你也不难明白。

第六,切忌篇幅冗长。
简历既然叫简历,就不能太长,通常以不超过两页纸(A4纸正反两面)为佳。

☔️我想说

从毕业前的实习,到毕业后的工作,每一份工作,我都是靠投简历面试得来的。我的简历很简单,一张A4纸足够写清我的个人履历。

其实我的简历发给专业人士看过,很不合格,很多事情描述不够详细,比如我每份工作做了什么取得了什么效果,我都是三五句话一带而过。

有一次我还特意咨询了专业人士,结果发现自己的简历并不及格,专业人士让我修改,可是我懒啊,我喜欢这种简约,哈哈哈,发现这与我写文碎碎念唠叨的风格完全不一样😂

可是我真的喜欢偏好简约版简历,我拿着这份“不及格”简历去面试了几家单位,然后选了一家合心意的。

所以到现在,我工作11年,剔除中间四年在家全职妈妈,也工作7年有余了,我还是倾向于写实实在在的简历,不夸大,但是最好有亮点。我认为这些亮点才是吸引人的地方。

🎉🌷17.谨慎对待负面评价!

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写负面评价。如果你觉得一位同事不应该被晋升,或者一本书不算太好,那你可以不写评论,可以推脱,但千万不要轻易写负面评论。

特别是不要为了让自己显得有见识、了不起,故意去贬低别人。常玩刀剑的人最后会死在刀剑之下。笔有时也是一把刀,用起来要小心。

如果不得不写,又不愿意写很正面的评论,通常有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写得不温不火,这样其他人读起来就能感觉到你的态度。

另一个办法是,用反转手法,先从正面肯定,最后写一点和大家不同的看法或者负面的评论。这样,聪明的读者也能读出其中的意味。

总之,如果想给别人写 1分的负面评论,就要有10分的证据。一定不要像有些人,只有1分的证据,却给人写10分的负面评论。

概括来讲,写评论一定要写出自己独特的角度,找到其他人没有观察到的事实,非常的结论要有非常的证据支持。

在有限的篇幅内,要平衡轮廓和细节的占比,给细节 70% 的篇幅会让你的评论更精彩。最后,发表负面评论,一定要慎之又慎。

☔️我想说

在生活中总会碰到很容易就给他人下结论的人,甚至恶意中伤别人的人。如果是面对面交流,被伤害的人起码有反驳的余地,而且还可以不留痕迹。

可是如果在网络上给予他人评价,或者报纸杂志期刊上给予他人评论,那就严重多了,首先这份评论面临的人群大而复杂,而且对方解释的机会都没有。

我很赞同吴军老师提到的“如果想给别人写1分的负面评论,就要有10分的证据。不过现在却有很多人只有1分的证据,却给人写10分的负面评论。这样感觉很不好。

🎉🌷18.如何让口头表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让口头表达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从讲话人自身以及听讲人角度这两个方向刻意训练自己。

首先,站在讲话人的角度来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讲什么不讲什么。哪怕听众只有一个人,和他进行的是非正式的交流般的聊天,讲话最好也要目的明确,以免对方觉得你是话痨。

至于在大众面前讲话,讲的内容一定要有明确的主题,主题之下要有清晰的侧重点。我把它们总结为“四讲四不讲”原则。

第一,最重要的主题讲,其余的都不讲。

在讲之前,不妨把想讲的内容列一个清单,然后删除次要的内容。删到不能再删,就差不多了。

第二,能讲清楚的讲,讲不清楚或者太花时间的不讲。

永远不要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讲那些需要花很长时间解释且容易引起听众疑问的结果,即使那个结果在你看来好得不得了。

第三,自己的独到之处讲,别人都有的东西不讲。


第四,对自己和对方有利的话讲,对自己和对方没有好处的话不讲。


罗振宇老师说他很少在微信中用语音和其他人沟通,一般都是打字。这么做的好处是,利用打字慢的特点,可以再想一遍,避免盲目冲动讲一些没必要讲的话。

接下来,我们站在听众的角度看看怎样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我把它们总结成了以下三个要点。

第一,口头表达要有对象感。

永远要用对方懂的事情和概念去解释、形容新的事物,不能用只有自己懂的概念去解释别人不懂的事物,因为自己懂的东西,别人未必懂:更不能故作高深,用一些大家不懂的名词表示其实很浅显的概念,这就是很多专家讲东西大家听不懂的原因。

第二,口头表达要有吸引力。

怎么讲才能有吸引力呢?讲故事、类比和对比是最简单、最常用的增加讲话吸引力的方法。

第三,口头表达要掌握节奏。

前文讲到,人脑接收信息有带宽的限制,讲得太快,听众其实是跟不上的。这里说的“快”不是指语速快,而是指短时间里传递给听众的信息量太大。

从信息论的角度讲,要想让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没有损失,就需要增加一些冗余度,也就是一些废话和重复的话。

☔️我想说

这部分内容感觉对于演讲会有帮助,看过不少演讲者视频,我感觉自己被说服被感染,这就是成功厉害的演讲者吧。

可是演讲好的人并不都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练习训练的结果。最近在看《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女主角喜欢单人喜剧脱口秀,可是对于一个如此擅长talk的人,也并不是每次都能成功。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提升演讲技巧,是需要训练学习的。作者在书中给出了更详细的解答,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纸质书籍啦。

🎉🌷19.呈现内容的PPT需要注意的事项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报告是以口头表达为核心的,PPT只是提供辅助信息,不能喧宾夺主。

报告者不能把做报告的过程变成让听众阅读PPT,同时自己念PPT 上的内容。在这个原则下,要防止陷入四种做 PPT 的误区。

误区一,PPT过于花哨或过于复杂。
误区二,PPT 有太多文字。

美国一些大学在教学生做报告时,要求PPT中不用句子,只用短语。这可能有点绝对,但是 PPT 中一定不能有长句子,更不能有大段的文字,除了引用名人名言。

只用短语提示的好处是,听众难以从短语中得到完整的信息,只能听报告人讲。

误区三,PPT 就是讲稿的摘要和内容提纲。

PPT 和讲稿应该是互补的,对于同一件事情,PPT 从一个视角展示内容,讲话者的语言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这样,就能让听众的眼睛和耳朵同时接收信息。

误区四,PPT 的数量太多。

PPT 的数量不要超过讲话时长(按分钟计算)除以二得到的数。比如,讲三十分钟,准备十五张 PPT 就够了

明确了 PPT 的辅助作用,按下来要注意的是,内容的再呈现要符合人接收信息的基因。

但凡要在报告中展示数量,都要用图形、曲线或者其他主观形式呈现。不仅在 PPT 中应该如此,口头表达时也应该如此。

很少有人能理解“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 335582 倍” 是什么意思,但是换一种说法,说“如果把大阳比作西瓜,地球大致就是个芝麻”,大家就都能理解了。这就是有效的内容再呈现。

很多人以为给出的数据越精确越好,其实这得看场合。做科学和工程类的报告时可能如此,但大部分人对"13%""2/5""3125"这种数字是没有感觉的。

因此在绝大多数时候,对这些数字好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成多〞“将近一半”“三千多”。不仅在口头表达时应该如此,在书面表达时也需要将信息按照读者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

基因还让我们对某些颜色很敏感,对某些颜色相对不敏感。如果是图片,我们对黄绿色(柠檬色)最敏感,对深蓝色、深紫色暗红色不敏感,因此PPT 中就不要用这类色调的图片了。对于文字的颜色,我们的敏感度则正好相反。

因此,在选择 PPT 的文字颜色时,要考虑听众的敏感程度,而不能按照自己对颜色的偏好选。不同颜色还会引起听众不同的心理反应,这些都是要注意的。


此外,人眼在看超过肉眼分辦率的图片时感觉比较舒服,看分辨率太低的图片时则会不舒服。因此,选取图片需要保证有足够的分辨率。

由于现在近视的人比较多,不要指望坐在最后一排的人能看清 PPT 上的小字或者图片中的细节。因此,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要足够大,保证所有人都能看清楚。

☔️我想说

关于PPT这部分,我自己就是受益者。当时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好有个PPT要讲,当时就根据这本书给出的建议进行了修改调整。

比如30分钟内容准备15页ppt,按照这个比例进行PPT准备,精简PPT内容,只列出大概提纲,准备内容更丰富的讲稿,以及适当的放大一些字体等。

我不擅长演讲,不是好的PPT演说者,可是这依然不妨碍我努力把自己的观点很好的展现出来。制作一份好的PPT,这里面的建议很实用。

🎉🌷20.关于人生

关于人生,人类能够谈上千年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内认识自我,另一类是向外认识宇宙。当然,两者是互动的。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人,对这两类主题的看法也会不一样。古希腊人对人生的态度:虽然知道路的尽头是无尽的黑夜,但我们可以选择是欢笑着走完这段路程,还是愁眉苦脸地走完。

古希腊有很多人闲来无事就琢磨人生的问题,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后人。从他们留下的想法中,我们能够看到人性最根本的一些东西。

☔️我想说

人生,这是一门很大很宽的学问。向外认识宇宙,这让我想到郝景芳老师的几本科幻小说,宇宙,浩瀚的宇宙,充满神秘与魅力,总让人感觉人好渺小,渺小的自己看来无法达到向外认识宇宙的程度了。

可是却可以做到向内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过好自己的人生,这就够了!

🎉🌷21.关于历史,关于盖茨比和海明威

对比一下盖茨比和海明威,我们就能看出两种人、两种做法在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代的高下之分了。这两个人都参加了一战,也都因此失去了女友。

盖茨比的做法是千方百计地“逆袭”,然后在女友面前证明自己,夺回自己所失去的。海明威则是让自己过去的经历过去,继续往前走。

世界很大,我们总能我到自己的位置。身处一个自身发展受限的时代,盖茨比是千方百计地想让上流社会接纳他,海明威则是看到世界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选择亲自去解决这些问题。

盖茨比最终遇到了过不去的坎,成了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则因为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经历,悟出了人生的道理,活得有滋有味。

海明威遇过很多挫折,但每一次都没有让他倒下。虽然他会受到打击,但也会再次奋起。他的“硬汉”头衔也不是浪得虚名的。

☔️我想说

盖茨比这本书我从头看到尾,看到了纸醉金迷的生活,看到了努力争取不属于自己的爱的执着,更看到了不值得,发自内心的感觉吴军老师对于盖茨比总结很精辟准确。

而写出《老人与海》的海明威,留给人的印象就是硬汉形象和契而不舍的精神,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接受。

很遗憾自己一直没有把这本书读完,这是一本让海明威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接下来必须从头到尾读一遍。

🎉🌷22.关于社会,关于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不仅是一个文豪,也是一个充满生活智慧的人。他总是会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之口说出自己的想法,而那些话充满了哲理。我们不妨读一段他在《哈姆雷特》中借老豆波洛涅斯之口说出的话 :

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凡事必须三思而行。对人要和气,可是不要过分狎昵。相知有素的朋友,应该用钢圈箍在你的灵魂上,可是不要对每一个泛泛的新知滥施你的交情····倾听每一个人的意见,可是只对极少数人发表你的意见;接受每一个人的批评,可是保留你自己的判断···

不要向人告贷,也不要借钱给人;因为债款放了出去,往往不但丢了本钱,而且还失去了朋友;向人告贷的结果,容易养成因循懒惰的习惯。尤其要紧的,你必须对你自己忠实;正像有了白昼才有黑夜一样,对自己忠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

这段话讲得很直白,但越想越有道理,对我处理人际关系的影响很大。和很多文人过得穷困潦倒所不同的是,莎士比亚是一个精明的商人,晚年生活得恬适安详,这其实也和他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有关。

今天虽然存有一些关于他生平的文献和史料,但是了解他思想最好的办法还是读他的书。比如,我从他的书中总结了这样一些人生智慧,如果篇幅允许,我还可以列出很多:


·合理支配金钱。

·家庭和谐最珍贵,要忠于爱情,区分爱情与情欲;两性关系需要两情相悦,水乳交融,不能勉强;
·要放松自己,享受生活,体会文学和音乐的魅力,享受美食,不要过度悲伤;
· 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配酒、赌博、纵飲无度;
·年轻与老迈全由心灵决定。

☔️我想说

只知道莎士比亚是个剧作家、诗人,却没想到莎士比亚是个生活哲学家,那么充满哲理性。

高中的时候就读过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到现在只记得都是悲剧,里面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全然没有印象。

有很多书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时期阅读会有不同等感受,《哈姆雷特》就是其中一本吧,打算再读一遍这本大作。

🎉🌷23.关于这位女作家夏洛蒂所表达的女性价值

我们过去长期坚持的价值观可能是虚无的,忽视的东西可能是美好的,尊敬的人可能是虚伪的,看到的事情可能只是表象。

虽然今天女性的地位跟夏洛蒂生活的时代相比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简·爱》这本书所表达的女性价值,具体说来,就是公平意识、平等意识和独立意识,仍然是我们认同的现代女性的基本价值。因此,男性想要更好地跟女性相处,也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首先是公平意识。不仅要有这种意识,还要懂得反抗。简·爱从十岁开始反抗舅妈,到后来反抗学校的霸凌,反抗社会偏见对女性的不公平,她一直都在这方面努力着。

其实,如何对待霸凌和不公平的待遇,是今天每一个在学校的孩子,在职场上的年轻人,以及无力再加班的中年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次是平等意识。在恋爱和婚姻中,双方一定要平等,这样才能走得长远。这个平等不仅仅是对待自己和对待对方的态度,更是以双方的自身条件为基础的。

如果一方是参天大树,另一方是株小草,那么即便前者表示出平等的意愿,后者提出平等的要求也很难真的做到平等。这种平等,不在于物质和外在条件,而在于思想和灵魂。

简.爱坚守的这种男女双方公平对等的原则,即便在今天,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的。这种不平等不太会影响到热恋,但是会影响婚姻。

简 ·爱很清楚,靠高攀得到的婚姻不会有好结果,因为那样自己不过是婚姻中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虽然她贫穷且长相平庸,但是她和上层人一样拥有丰富的灵魂。她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灵魂的平等对话。当她发现自己的地位不可能让她做到这一点时,即使非常不舍,她也宁可选择离开。

最后是独立意识。简· 爱出身卑微,没有太多朋友,时常生活窘迫,但她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保持者独立意识,有主见,坚持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

不管在什么时代,大多数人的处境其实都和简·爱差不多,但是不同人的想法和行为方式差异很大。在当时的英国社会,很多女性热衷于钓金龟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举办的社交活动也很多。

很多未来的丈母娘只关心男方的姓氏,不关心男方是什么样的人。这些女性在攀高枝的同时,也失去了对自己命运的把握。

但由于在经济上越来越独立,出现了不愿意在婚姻上凑合的女性,找不到合适的,她们干脆终身不嫁。夏洛蒂对这两种做法都不赞同,她一方面追求幸福的婚姻,另一方面坚持自己的独立性。

夏洛蒂的生活智慧还在于,她懂得感激和爱情是两回事。在书中,约翰牧师救了简 ·爱,帮助过她,但是她并不爱约翰。因此,约翰向她求婚时,她果断地拒绝了。

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很多人分不清感激和爱情的区别。在我看来,不能因为别人对你好,经常帮你,就嫁给对方或者娶对方。

简 ·爱是一个善良的人,但并不会因为感激约翰而委屈自己。世界上很多悲剧都是因为把感激和爱情混为了一谈。人不应该因为一时的孤独而走入婚姻,然后一辈子孤独。

作为一位有思想、有文化的女性,夏洛蒂不仅提出了问题,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保持公平、独立、平等的意识,永远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当然,夏洛带的观念不仅适用于婚姻,也适用于任何可能存在不平等现象的关系。

☔️我想说

感谢吴军老师把这本书分析的如此透彻,原来夏洛蒂才是走在时代思想前沿的人,她的超前的思想不仅领先于当时时代的人,甚至在如今依然那么值得学习。

公平、平等、独立,这是多少女性姐妹一直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也包括我在内。

读《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本书的时候,作者就传达了女性要经济独立,如果可以,要写小说,表达自己的想法,为自己发声。

作者在书中提到:“假如女性要写小说,要写诗,就必须一年要有五百英镑的进账,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附锁。我要各位去赚钱,去弄一间自己的房间,其实便是要各位活在显现的现实里,无论各位能否将其表达出来,各位拥有的都是精神抖擞的生命。”

这里的房间,这里的500英镑就代表着独立,只有独立才有可能争取公平与平等。独立总归是个大前提。

🎉🌷24.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

所谓生命之重,昆德拉引用了尼采的永恒轮回理论,把它用文学的语言讲了出来:“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都有无数次的重复,这就会像耶稣钉于十字架,被钉死在永恒上。”

我的理解是,这样一种轮回让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变得极其重要,因为这些举动会对别人和世界造成重大影响。这样一来,生命就成了一种重负,沉甸甸地压在人身上。

但如果没有轮回,生命似乎又空得毫无意义了,轻得同样让人不能承受。个人生命如此,历史也是如此。

虽然我们今天跟托马斯身处的社会环境全然不同,但关于生活之重的体验,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往小事上说,我们在单位里总是做完一件事又来两件,没完没了,仿佛被钉在了十字架上。往大事上说,我们人生中的每一次选择又何尝不是沉重的?

在亲密关系上,也是如此。今天不少年轻人虽然有固定的伴侣,却不愿意结婚,也是想获得那种轻的感觉。

似乎只有轻,才能平衡生活中的重。讲到这个轻,你可能会联想到前文讲的尼采的酒神精神,我觉得它们确实有联系。

但是,如果认为简简单单地用一个“轻〞字就能化解生活中的重,就是把问题看得太过简单了。

现实生活中,追求轻本身就是个让人无法承受的负担。这也是书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由来。事实上,没有了重,轻就失去了根基。

按照其代表人物让一保罗·萨特的说法,存在主义就是“存在先于本质”。按我自己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人本身并没有先天的道德和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的。

因此,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特定的道德标准或信仰特定的宗教,都具有选择的自由。更通俗地讲,我们的行为和我们的选择,最终形成了我们的思想。

☔️我想说

生命之轻,生命之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轻还是重?辛辛苦苦准备考公,最后面试被刷了,这是轻还是重?给孩子报的兴趣班,结果忽然有一天跑路了,上万的培训费不知该给谁要,这是轻还是重?

与健康比,这些都是轻,可是在某一时刻却会感觉在承受生命之重,一旦看开了,就会觉得这些重都会过去。

🎉🌷25.关于超经验的信任

超经验是人的一种内在需求,刻在我们的 DNA 里。知道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件事并不能当饭吃,但我们就是想了解,这是我们的内在需求。今天,我们掌握了科学知识,不再相信神和鬼了。

但是,我们很多原本需要神鬼世界才能安放的内在需求依然存在,于是这种需求就会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形式包括虚构的武侠故事、玄幻穿越小说,以及这一讲我要谈的科幻小说。

古代人对神鬼的追求并非完全出于迷信,有的是用来获得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比如《聊斋志异》写落魄书生们遇到美丽的狐仙,就和今天一个一无所有的人幻想“逆袭”娶了美女总裁、白富美一样。

再比如,过去人的寿命很短,越是这样,就越想长生不老,甚至创造出神和仙神是不死的,仙是长寿的。

有了这样的幻想,人们就会觉得生少活得更有希望些。今天还有很多人问我,是否到了 2030年,医学和人工智能就能让人永生,这和信神信鬼其实没有区别。

☔️我想说

越是不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会寄希望于外物,比如丰富的想象力,比如寄希望于神话故事,妖魔鬼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吧。

虚构的故事,细细品来,总会有想表达的主题内容,有的是现实中不容易实现的,有的是暂时无法解决的难题。

这时候虚无的、魔幻的世界就能解决很大的问题。宽慰也好,幻想也罢,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26.我们是谁?去往何处?

那么,我们是谁呢?我们是一群好奇心极强的生物,越是不让做的事情,越想突破禁区试一试。

有些时候,这种好奇心会让人类往前迈进一大步,有些时候则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但无论哪一种,人类都必须面对结果。

最后,我们将向何处去?在《3001:太空漫游》中,人类生活在天上,但这并非人类最终的归宿。或许人类将来会像黑石板的主人那样,以非物质,即信息的形态存在。

克拉克讲:“只要是一种生命,归根结底它是一种信息。这其实反映了在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后,很多人,包括一此顶级科学家对生命的认识。

2019 年,我带一些学员拜访英国皇家学会,学会的前主席著名天体物理学家马丁·里斯(Martin Rees )爵士接待了我们。

我们问到有关外星人的问题,里斯教授认为人类发现具有形体的高等智慧生命的可能性近乎为零,因为人类或其他高等智慧文明最终可能会进化到无形的状态,只剩下信息。

里斯教授的这种观点当然只是他的想象,但却代表了很多顶级学者对生命的看法。

不过,信息只是全体人类的归宿,并非每一个个体的归宿。个体的归宿就是死亡。克拉克说,“爱与死是普通人最重要的两件事”。我们无法操控死亡,这是我们从出生起就注定了的悲剧结局,我们能做的就是勇敢去爱。

☔️我想说

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自古以来很多人都在追寻探究的问题。有的时候,我也忍不住思考这个深奥的问题。

我是谁?苦思半天,有时候会发现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不知道现在的我跟三年前的我、甚至十年前到自己是不是还算是同一个人?

一个人从小到大会发生各种变化,这种变化会不会大到让一个人从身体到思想都发生彻底的变化,如果如此,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不是过去的自己,都是全新的自己。

思想才是最重要的,身体是载体,这个思想也在很多地方得到灌输,从美剧《神盾局特工》,到电影《流浪地球》,再到一些科幻小说,都会有这样的理念,
也是我思考比较多的问题。慢慢的我发现,我竟然无比认同这种观点。


无论如何,大爱这本书!这是一本可以让人开卷受益的书籍,特别推荐朋友们阅读这本书的纸质版书籍(^^)


 文章精选



(点击下方词卡查看文章)
#好书分享#绘本共读
#早教启蒙#育儿分享
#母婴好物#育儿书籍
#英语启蒙|​#个人成长
#幼儿园#一封信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转发点赞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