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篇历史著作连载】吕志勇丨铁面皇帝:雍正(6)

 昵称71028402 2023-10-29 发布于河南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铁面皇帝:雍正(6)
□ 吕志勇 / 文

连载的文字为作者初稿,与出版的正式稿有差别,为防复制盗版,经出版方同意,连载此稿。

2
胤禛营求储君的大策略,来自戴铎的一封建议书。
戴铎是胤禛的属人,是个很有谋略的策士。
他看透诸皇子夺嫡争斗的时机,给胤禛写了一封建议书,其中既有具体韬略,也有规劝的巴结话,更有表忠心的铮铮誓言。
说是建议书,其实是戴铎的谋略方案。为胤禛谋,也为自己谋。
一开头,戴铎便指出形势的紧迫:“当此君臣利害之关,终身荣辱之际,奴才虽一言而死,亦可少报知遇于万一也。谨据奴才之见,为我主子陈之。”
开篇就说明了目前局势的重要性,也表达了戴铎已经认准:胤禛将来要当皇帝。他觉得空缺太子之位,正是终身荣辱的关键时刻,冒死给胤禛出谋划策,开始夺嫡之路。
他口口声声“冒死”,其实是情商极高。这种好听话说给主子听,主子哪肯杀如此忠心的奴才。
接着,戴铎开始分析皇上与诸皇子之间的关系,说明了储君之位的复杂性在于:康熙皇帝太英明,哪个皇子做事都瞒不过他。还有一难,就是皇子众多。这就好比你有好竽,别人也有好瑟,任何皇子都会展现优美的音乐给皇帝听,所以很难争出个胜负来。
提出了问题,他忽然就抛出真经:“而不知孝以事之,诚以格之,和以结之,忍以容之,而父子兄弟之间,无不相得者。”
戴铎的分析,一语中的。皇帝要的是孝顺,不是看重谁的本事。在康熙心里,任何一个皇子的综合素质,都不足以超过他。他选定的接班人,才能固然重要,但首先要对君父绝对孝顺。
不因觊觎皇位而假孝——这是康熙最真实的心理需求。
可惜所有皇子都没看透这一点,只顾着争夺太子之位。
戴铎为胤禛开出的处方是:对父亲孝顺,以诚心待人,和兄弟们和睦,对凡事容忍宽恕。
看似极为普通的策略,其实在当时众多皇子急于表现的大环境下,让胤禛做一个不争不斗的“完人”,确实是技高一筹。看似不争,却会在康熙心目中树立起王者气度。康熙选拔的是天下第一人——皇帝!需要的正是这种“能容天下”的掌舵者。

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有才者不嫉妒,无才者会靠拢。
这样的良好氛围一旦形成,康熙是会看得见的。而且,戴铎说:“我主子天性仁孝,皇上前毫无所疵。”有这个感情基础,康熙又看到只有胤禛能包若所有皇子,不让你接位,还会给谁?
突然话锋一转,说,昔日的东宫胤礽出事后,有人偷偷说,如果胤礽为君,整个皇族谁都活不下去。这就提醒胤禛,千万不能因为小事而睚眦必报,耽误了终生大事。
这些大层面的通理说清楚了,戴铎开始拿出具体方案:
1.用孝赢得康熙的信赖,打牢决定性根基。
2.要善待皇帝身边的人。这些人“一言之誉,未必得福之速;一言之谗,即可伏祸之根。”重视这些人,未必能左右大事,但他们若是递送坏话,一定会坏了你的好事。
3.要加意联络百官,尤其是康熙的宠臣。对地位较低的汉臣也不能轻易放过,平日里多说好话赞美,这样就胜过送给他们金帛,他们自然会感激的。一旦获得了好的名声,大家就会有公论。
4.要以废太子为戒。妥善处理好兄弟间的关系,不得罪任何一个。
5.对于雍王府的人,要放他们出门,谋求内外要职,积累人才。
这是戴铎要赴湖广出差前给胤禛的建议,他认为,时机已经到了最紧要的时候,一刻也不容放松。
胤禛看完这封建议书,心中激荡不已,可这样直截了当提出争夺皇位的证据,岂能轻易开口,因此他当即就做了批语:
语言虽则金石,与我分中无用。我若有此心,断不如此行履也。况亦大苦之事,避之不能,尚有希图之举乎?至于君臣利害之关,终身荣辱之际,全不在此,无祸无福,至终保任。汝但为我放心,凡此等居心语言,切不可动,慎之,慎之。
这样的批语,胤禛言不由衷。这是为了警告戴铎,有些话千万不敢轻易出口。胤禛比任何皇子都清楚形势的严峻,为避免陷入旋涡不得不自保,提前留下这种“真心话”,倘或有变,来日可以拿出来证实清白。
胤禛素来谨慎,断然不会轻易让属下摸透自己的心思。他明白,此事一旦暴露,将是杀身之祸。

至于说“与我分中无用”,还有,做皇帝是“大苦之事”,这是他亲眼所见康熙日理万机的辛劳,发出的由衷之言,但并不表示无心竞争皇帝,否则也不会体会到这种大苦。即使多年后登上皇位,胤禛也常说“朕向无希望大位之心”的话。不仅仅是标榜贤良的漂亮话,是他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工作的辛苦。
批语如此严厉,但胤禛还是全盘接纳了戴铎的建议,并指示戴铎将一个道士的话细细说透。
3
戴铎出京后,并没有将自己的责任抛之脑后。为了自己考虑,他是极其希望胤禛能当上皇帝的。这种依靠后台,粘结在某个链条才能升迁的模式,是很多当官者常走的捷径。
没有后台的官,是很难走得长久的。一旦出事,缺少人保护,就会成为牺牲品。而有利益链条的存在,即使遇到凶险,为保证整个链条不断,一级一级的后台就会出来仗义执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戴铎的总后台当然就是胤禛。官场上,小官员有很多后台,但总后台是绝对不能背叛的,否则会身败名裂。
戴铎自从给胤禛递送了这封建议书后,就牢牢地将自己捆绑在“胤禛当皇帝”这根链条上,为此费尽心机。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秋天,戴铎到福建任知府,沿途有见闻就写信告诉主子,到任后也是着力搜罗重要信息。
他很早就是胤禛藩邸旧人,对胤禛的脾气十分了解。尤其见胤禛信佛,就留心这方面的事情。
戴铎在武夷山中时,遇到一个道人,行踪甚怪,和他交谈,见解十分独特。为此,他专门写信给胤禛,说要改日在信中细细说来。
胤禛闻讯,很感兴趣,随即在批语中追问:“所遇道人说了什么话,你可细细写来。”
戴铎上一次写信,耍了点小心思,本就是试探胤禛的反应。这一次得到胤禛回信后,就急忙说:“遇到这个道人后,奴才心里默默预祝主子,然后告诉他是要问主子事,道人说出了一个'万’字。奴才听了,很是欣喜,有关这一切,等奴才回京后当面向主子细细诉说。”
这一次,戴铎倒不是卖关子,他是确实考虑到此事机密,福建与京城相隔这么远,路上出点纰漏不得了,为此专门将这封信藏在装土特产的匣子双层夹底内,以防泄密。
胤禛是个急性子,这一次轮到他冒险。在回信中他虽赞扬戴铎的警惕,可急不可耐地想听听道人算命的全部内容,还说戴铎得遇此人,好造化。事关重大事情时,人往往最能暴露真实心迹,胤禛急于知道,“万”字背后还有哪些玄机。
戴铎借助道人之口,帮助胤禛圆了“天命所归”的梦。
满族未入关时,他们是单独信奉“天帝”为保护神的。统治了中原后,满族内部也曾怀疑过,究竟来到中原,是该信奉汉族人的神,还是该继续信奉满族的神。为了清朝能统治久远,最后统治者将这些虚化,统一成明亡清兴是“天命使然”,清朝是天赐予的,为保卫政权收买人心找了一个合理的借口。
既然天要清兴,皇帝自然就是天之骄子,胤禛想当皇帝,首先也要有天命。这套神秘的“命该如此”的理论,对于“求而不得”的事情,最具蛊惑性。胤禛一面积极按照既定的步骤经营,一面也寄希望于这种虚无缥缈的算命中,希望求得心灵的慰藉。
这样的行为并非胤禛庸俗,其他的皇子也都这么做:胤禩让张明德相面,胤禵让张恺算命,胤礽请哲布尊丹巴问命运,胤祉延聘杨道昇,都相信有荣登“九五之位”的天命。
选择信天命并非他们不聪明,而且即使到今天,很多聪明人还在不断信奉。分析其原因,多是靠这种天命所归暗暗激励自己朝目标进发。胤禛和诸皇子信奉天命,无非三个原因:一是求暗示,稳定徘徊的心;二是激励自己和手下人,坚定夺取储君的信心;三是制造舆论,收买人心。
胤禛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胤禩就因为张明德被囚禁,可他敢于冒险,是因为觉得戴铎是绝对忠诚的,而且坚信两人的通信是极其保密的。
胤禛的脾气急,尽管采用诵念佛经等手段努力磨砺火性,但秉性是一个人最难改变的软肋。
他在处理国事时,不徇私情,不讲情面,作风严厉,即秉性使然。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随从康熙巡视京畿,归途中,康熙责备鄂伦岱等结党。鄂伦岱是康熙舅舅佟国纲的儿子,他仗着这层外戚关系,对康熙的责备漫不经心。胤禛看到情况后,怒而劝谏父皇:“这样的乱臣贼子,悖逆之人,何必总是烦君父发怒,如果交给我,当即就诛杀了事。”他的不徇私情虽然稍微缓解了康熙的怒气,但康熙也真实感受到这个四儿子,严刑峻法,铁面无情。
曾有太监曹之璜勒索官员银两,赶打抬夫,让命妇“常在”的棺材落地,胤禛审判时,以大不敬之罪议斩,监候待刑。
顺治淑惠妃去世后,康熙发现办事人员草率从事,命胤禛严查,结果胤禛据实将工部尚书满笃、侍郎马进泰、署总管事马齐以及内阁学士、内务府总管一并议处,让这些高官都受到处分。
胤禛这种就事论事、不念私情、不顾及情面的做法,确实令很多大臣胆寒,也因此,暗地里被人喊作“冷面王”。
胤禛主张,君王就要威严治臣,方可朝政清明。他的观点与胤禩正好相反,以至于康熙朝晚年戴铎和大学士李光地在一起讨论储君人选时,李光地认为,综合各方面情况,八阿哥胤禩最贤,深得人心,很有希望。可戴铎却据理力争,认为:“八王柔懦无为,不及我四王爷聪明天纵,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济,大有作为。”
康熙朝晚年,有资格竞争太子者中,胤禛年龄最大。在他的筹划下,渐渐成为最具优势的候选人。
而他却常以“天下第一闲人”自称,真的如此吗?(待续)

——  The  End  ——

吕志勇   笔名大爱无痕。畅销书作家。先秦史学者。在《北京文学》《啄木鸟》等发表文字400余万。作品被《读者》《特别关注》《青年文摘》等转载。已出版长篇《凤舞未央吕雉传》(四部)《铁面皇帝雍正》《大秦相国吕不韦》等18部。主编史志类书籍20余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