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二选择性必修中《过秦论》教学设计

 阅读美丽星空 2023-10-29 发布于山东
《过秦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圈点勾画,疏通文意,丰富文言词汇。
2.把握作者观点,理解写作目的
3.学习说理方法,鉴赏说理艺术
学习重点:鉴赏说理艺术。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了解作者及背景;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句;梳理思路。
必备知识
1.作品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作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湖南长沙,任长沙王太傅。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贾谊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过秦论》上、中、下三篇 。其中《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贾谊在贬居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亦有《鹏鸟赋》(亦作鵩鸟赋 )等作品。文帝七年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因坠马而亡,自伤失职,抑郁而终,卒年仅三十三岁。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2.写作背景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战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破坏。战乱使人口锐减,经济萧条。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规劝汉文帝吸取秦王朝不施仁政导致覆亡的教训。
3.题目解说
过秦:指斥秦的过失。论:表明文体是一篇议论文。《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别论述秦二世、秦王子婴的过失。《过秦论》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关键能力
任务一 请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词句和文化常识。
任务二 请找出你的疑问处和你最欣赏的地方。
第二课时
目标:把握作者观点,理解写作目的,鉴赏说理艺术
任务一、检查:正音,翻译,注意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
  履至尊   鞭笞    藩    黔   隳名城    
践华为城  劲弩  度长絜  瓮牖锋镝  锄櫌棘矜
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追亡逐北。因利乘便。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履至尊而制六合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天下集响应,赢粮景从
身死人手,天下笑者。
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相互争斗。于是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消耗。
登上皇帝的宝座控制天下。
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的基业。
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起来,像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用瓮做窗户,用草绳系门扇的穷人。
任务二、把握作者观点,理解写作目的。
1.梳理史实,明确结构
历史是一面镜子,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过秦论》都记载了哪些史实?请列表梳理。(5种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
历史事实
阶段
人物
事迹
叙述
秦孝公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奠基
惠文、武、
昭襄
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发展
孝文王、
庄襄王
国家无事。
始皇
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南取百越桂林、象郡,北筑长城却匈奴。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金城千里。
鼎盛
陈涉、
山东豪俊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灭亡
议论
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用叙事来说理。

这是本篇最大的特点。这篇文章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是很有条理的,上来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在叙述中始终贯穿着秦王朝兴衰的关键所在,即秦灭六国后不施仁政,却残酷地压迫人民,故而迅速灭亡。)

2.讨论:你认为贾谊创作《过秦论》的目的是什么?
借古讽今(结合《六国论》)
通过秦的兴亡史,评述秦的过失,揭示其迅速灭亡的原因。针对西汉初年的社会实际,劝诫汉朝统治者应该汲取前朝教训,与民休息,安民养民,维护西汉政权的长治久安。
任务三、学习说理方法,鉴赏说理艺术。(何处炊烟)
思考讨论:你发现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文章是怎么说理的?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链接《阿房宫赋》,论证方法
1.哪些地方体现赋的特点?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这篇文章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例如,第一段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个短语,“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赋的夸张手法。
第二段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气势。
第三段写秦始皇继承前代功业、靠武力征服天下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四、五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这一类句子。这样的文章气势自然充沛,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使读者有欲罢不能之感。
文章全篇不见观点,只是一味铺叙、铺叙、再铺叙,最后才揭示观点,这样的写法足够吸引人。但客观来看,从前文的叙述、比较和分析中,并不能必然地得出这个结论,也可以得出与民休息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法不变而攻守之势异也”等结论。但因为这种新颖的写法,作者的文采、文气,和前面的许多暗示,读到结尾,读者往往为文章的观点所折服,不会提出质疑,或许文采也是一种增强说服力的手段。
3.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秦国和秦王朝的对比:秦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仁义的表现,逐渐强大是必然的结果。秦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仁义灭亡也是必然。这有力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了秦国历代君主“因遗策”,实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提出论点做准备。其次拿秦国和陈涉对比,突出双方的地位、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然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在与秦国“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和九国之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实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
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论证的强大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链接高考作文强弱转化。
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

①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这是从总体上看。

②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提升素养
《过秦论》探讨秦亡的历史教训。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他的论证是否有可商榷之处?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短评,对文章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
提示:巧妙叙述,精当评论。叙只是手段,评才是目的。短评应以评为主,即主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评论时要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结合,既有作者的观点,又有作品中得来的材料;分析和评论结合,既有对作品内容或形式的分析,又有作者的理性判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