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雪芹首制“沙燕儿”

 诡秘藏书馆 2023-10-29 发布于辽宁

相传,风筝出现于春秋时期,是墨家创始人墨子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的。初时主要用于军事目的,后来日渐成为一种民间习俗。

1915年的一天早上,位于琉璃厂的哈记风筝铺还没开门,就有人在外面咚咚咚敲门。老板哈长英以为是哪位性急的客人要买风筝,一边喊着“来了来了”一边跑过去开门。

开门一看有些愣住了这几位西装革履不像是来买风筝的客人啊。正疑惑间,这几个客人道明了来意。

原来,这几人是国民政府农商部门的工作人员,国民政府想要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找不到合适的参赛作品,便想来看看闻名北京城的哈记风筝是否有能够参赛的珍品。

说起来,哈记风筝在京城确实是大名鼎鼎。哈记风筝的创始人是哈长英的父亲哈国梁,原来是北京城内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泥瓦匠,出于对风筝的特殊喜爱,便四处求艺、苦心钻研,终于制作出优质的风筝,并形成了独属于哈记一门的特色流派。

哈长英是哈记风筝的第二代传人,自小在父亲的熏陶下,也十分喜爱风筝艺术。他在继承父亲技艺的基础上,增强了风筝的艺术性,将哈记风筝发展得更加壮大。他做的风筝种类繁多,造型奇特,比如蜻蜓的翅膀能上下抖动,燕子在空中能发出“喃喃”的细语声,在造型完美和色彩丰富之外,又增加了声音的感染力。

居住在南城的一些京剧名伶、商业巨子还有文化界知名人士,都十分喜欢哈记风筝。由于哈记风筝做工精细、画工精良、用料考究,所以售价不菲,并不是普通小孩所能接受的,而且哈记风筝放的时候要拉远线并一次拉起,升到空中越高越稳,风力越强越能显示风筝制作的功力,若非行家,一般人很难摆弄,所以,老北京一些资深的玩家对哈记风筝最为青睐。

这也是国民政府会想到找哈记风筝参赛的原因。工作人员在哈长英的带领下,参观了哈记风筝铺里的所有风筝,还有几件标价不低的哈长英精心制作的风筝。

经过一番对比后,工作人员的视线落在了哈长英制作的那几件珍品上,分别是蝴蝶、仙鹤、蜻蜓、花凤。就这样,国民政府带着哈记的四件珍品风筝参加了巴拿马国际博览会。

民国时期一位男子拿着一只风筝

不久后,便传来获奖的消息,并有金、银两块奖牌寄到邮局,邮局的工作人员便通知哈家带钱去取。但取金牌需要两块银圆,取银牌需要一块银圆。哈家东借西凑好不容易凑到一块银圆,只够领回一块银牌,那枚金牌便只能留在邮局了。

不过,从此以后,以哈记风筝为代表的中国风筝开始名扬国际,有了中国第五大发明的称谓。现在美国纽约的博物馆内,还收藏着哈长英的四件风筝精品,分别是莲花葫芦、香炉鼎、钟馗、双鱼,这些风筝至今已有百年之久。

说起来,哈记风筝铺最有代表性的风筝,还要数沙燕。而沙燕风筝,也是老北京风筝中性能最好、对全国影响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筝。

据说,沙燕风筝竟然是曹雪芹发明的。

原来,曹雪芹除了创作《红楼梦》之外,还写过一套“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用以取得谋生手艺的书——《废艺斋集稿》,分别论述了印刻、编织、园林、风筝、烹调、脱胎手艺、印染等。《废艺斋集稿》的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就是专门讲述风筝制作的。书中记载的“扎燕”(即沙燕),是曹雪芹集南方风筝和北方风筝的优点于一体而设计的。《废艺斋集稿》全书八册,如今大部分内容佚失,仅仅留下部分内容。这小部分能留在中国,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种类繁多的沙燕风筝

1943

年,北平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有位叫孔祥泽的学生,他的美术老师是一位日本人,名字叫高见嘉十。高见嘉十长期在中国生活,时常接触到风筝,并对风筝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恰巧孔祥泽年少的时候学习过制作风筝,于是,师生二人时常一起研究、讨论风筝的一些制作技艺。

有一天,高见嘉十告诉孔祥泽,他找到了一本专门讲述风筝制作的古书,邀请孔祥泽一起阅看。赶到高见嘉十家里后,孔祥泽得知,这本几经易手的风筝古书,此时的主人是一个名叫金田的日本人。而孔祥泽到了高见嘉十家里时,当时京城的几位风筝制作名家都已到齐了。

在谈论中得知,此次之所以请了这么多风筝制作名家,是为鉴定一本叫作《废艺斋集稿》的价值。当时在场的几位专家在翻开这本古书时,在序文中看到了“曹子雪芹”四个字。在场的人都十分惊讶,没想到这本古书竟是出自曹雪芹之手!在场的几位都知道大名鼎鼎的曹雪芹,唯独此书稿主人金田,未曾听过曹雪芹的名讳。在得知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时,金田立刻要将书稿收回,带回日本。

高见嘉十立刻阻止,转头询问孔祥泽以及几位风筝名家画家,购买这本书稿是否值当。孔祥泽和几位专家纷纷表示此书乃珍品,孔祥泽还表达了想要借回家抄阅的想法。经过一番协商,在高见嘉十的劝说下,金田终于答应把书稿借给孔祥泽抄录。接下来,孔祥泽开始了紧张而又艰苦的临摹抄录工作。

由于金田十分重视此书稿,唯恐孔祥泽在抄录过程中会把书稿弄丢,便每天亲自把书稿带到孔祥泽家,亲眼看着孔祥泽抄录。而且只给了一个月的临摹抄录时间,并且还不允许拍照。由于时间限制,孔祥泽只抄录到了《废艺斋集稿》的第一卷、第二卷以及第七卷的一部分,但是,这也足以让孔祥泽和曹雪芹笔下的那些风筝结下不解之缘。

民国时期的风筝摊

金田收回《废艺斋集稿》的书稿后,立刻将书稿邮寄回了日本。由于当时时局的原因,金田以及金田收藏的这本《废艺斋集稿》一同销声匿迹。后来孔祥泽多次去日本寻找,但是,终还是无缘再见《废艺斋集稿》原书稿一面。

孔祥泽将抄录下来的《南鹞北鸢考工志》视若珍宝,这本书专门记载了风筝的扎制、彩绘,并附有详细的附图说明,配有讲扎法、绘法的歌诀,附带有考证源流的文字,成为我国考证风筝源流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专著性工具书。

当然,这本书的另一个小作用,就是证实了沙燕风筝确实是曹雪芹发明的。

沙燕

清朝末年沙燕风筝与风筝制作艺人

沙燕风筝的结构简练,由五根竹条组成主骨架,翅膀由上下两根竹条弯曲而制成。这能使沙燕风筝在风小时能起、风大时也能稳,其飞行性能优于其他类型的风筝。沙燕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眉梢上挑,两眼有神,再加上一对剪刀尾巴,非常形象。哈记风筝的绝活儿是瘦沙燕,式样好看能吃更大的风力。此外,较宽的沙燕风筝又叫胖沙燕。老北京的风筝摊只在每年的小寒节气后才会出现,到清明节准时收摊。这是由于老北京的清明节习俗。早年间清明扫墓时,要带上风筝。祭奠完毕,把风筝放起,并把风筝线剪断,预示着病灾、晦气被风筝带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