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享年”和“终年”都是表达去世,区别却很大,用错了会见笑于人

 杨则川书画印石 2023-10-29 发布于四川
文|鲸探所
编辑|鲸探所
生死有命,寿夭由天。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避免地会走向生命的终点,而对于逝者的哀悼和送别,古已有之。
内容图片
中国自古就注重礼仪,尤其是关乎生老病死的礼仪。
其中丧葬礼仪源远流长,每一个环节都讲究细节。
内容图片
就比如说“享年”与“终年”两词看似相近,实则蕴含深意,使用须得分辨清楚,否则可能令人哂笑。
内容图片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源远流长,许多礼仪都蕴含着古人对生与死的态度。
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叫作“发讣告”,相当于今天的报丧。
内容图片
发讣告有两种形式,一是口头讣告,一是书面讣告。
在古代,口头讣告在普通百姓中较为通行。
内容图片
因为古时候交通不便,百姓大多生活在相近的地域,口头讣告可以快速传达死讯。
当地乡绅如果去世,管家会派人分东南西北四面宣告噩耗。
内容图片
如果是普通老百姓,一般由村中长者挨家挨户传话,邀请乡亲参加葬礼,这种方式比书面讣告更为便捷。
而书面讣告多见于达官贵人或书香世家,他们会请一位书法造诣高深的人来撰写讣文。
内容图片
讣告的字数一般在100字左右,内容需要包括死者的姓名、官职、家世等,最后注明丧事日期。
书写讣告要选择白色或黄色宣纸,白纸用于老者,黄纸用于少年,不能误用,讣告笔迹要庄严优美,体现家族的品位。
在讣告中,需要特别注意“享年”和“终年”的用词,它们都表示死者的寿命,但使用的场合却有很大不同。
内容图片
一朝生者,一朝死去,历史的长河中,众生云集,各有千秋,一旦人逝,便是天人永隔。
当亲人“薨逝”之时,生者常用“享年”、“终年”等措辞,以示哀思缅怀,二者虽然都是描述人寿终正寝的,但是细微的差异却反映出了撰写者的态度与情感。
内容图片
“享年”,字面意思为“享受某岁月”。
早在南北朝,陆修静的《太子舍人墓志铭》中便有“享年三十有二”之语。
内容图片
在这之后,“享年”常见于先贤墓志铭等正式文牍,以表彰先人的品行与功勋,就比如说北宋欧阳修为范仲淹所撰《岳阳楼记》云:“享年五十六卒。”
辽代文臣萧赜《追赠司空文静公墓表》:“享年六十有七薨逝”。
内容图片
这些都足以见得,“享年”二字蕴含对先人的敬仰与哀悼,多用于世人公认的人物,以示生者的崇高敬意。
“享年”中的“享”字本是“得到”的意思,后来引申为“享福”,指一个人得到福报,活到老年才去世。
内容图片
所以“享年”是褒义词,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思。
而“终年”没有这层意思,仅指人死之年,是个客观说法,没有感情色彩。
内容图片
“终”是“到头”之意,“终年”就是度过某年岁后死去的意思,“终年”可用于任何人的讣告中,使用广泛。
在报刊与日常交谈中,人们则多用“终年”来描写普通人的一生。
内容图片
《礼记·檀弓》云:“终年而事业成。”可知“终年”原为中性词汇,仅指人寿终正寝之时的年龄。
近现代以来,它已经成为了报刊讣告及口语中最常见的措辞,适用面极广。
内容图片
无论上至国之栋梁,下至市井小民,只要需要客观陈述其生平,“终年”二字即可担此重任,无需赘言其他。
然而,“享年”与“终年”的具体运用还是存在某些模糊地带,何谓“享年”,何谓“终年”?
内容图片
《标点符号》一书给出了一个参考标准:“一般说来,'享年’用于六十五岁以上的人,'终年’则用于六十五岁以下的人。”
当然了,这只是个大概的分界线。
内容图片
人生在世,面对死亡本是一大难题,古人说:“死生亦大矣,而人所贵乎生也。”
意思是死亡固然艰难,但人们更看重生命,死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活出生命的意义。
内容图片
我国历来重视生死教育,讲究生前修来世,死后魂归故里,就比如说佛教就有六道轮回之说,善者投胎人道,恶者堕入畜生道,道教讲究阴功阳德,行善积功德以求长生,儒家强调来世与今生相关,来生好坏靠今生修养。
内容图片
这些理念令人不因死而绝望,反而积极安稳度过此生。
内容图片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十分注重对逝者的尊重,为表示对不同身份阶层的人去世应有的礼数,中文创造了许多适当的逝世叫法。
内容图片
这些叫法丰富多样,却又有其规范,可以说,全部都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礼仪传统。
如果说皇帝是天下之首,那么他的驾崩自然要用“崩”这个极其庄严的词语。
内容图片
“崩”字最初含义是泰山崩塌,用来形容皇帝的逝世,正显示了这是翻天覆地的大事。
至于皇室中的皇后、太子等,他们的逝世则用“薨”字表示,“薨”字的本意为香火渐息,与皇室的高贵身份相符。
内容图片
而对于臣僚之死,自古便以“卒”字表述。
“卒”最早指某事终结,后来才延申为死亡之意。
内容图片
到了唐代,平民百姓的死亡也可以用“卒”字,这也显示出了词汇含义的变迁。
至于早逝的皇子公主,多以“殇”字表示,原意是不成人者,表明了其生命未到完满之时便已离世的遗憾。
内容图片
而丧事更是中国古代礼仪中的大事,据《朱子家礼》,丧仪共有十八步,每步都不可差误。
可以说,中国古代丧葬中的许多仪式都寄托着对死者的哀思和尊重。
束发、斩衰、头亦、祭奠、厝葬等步骤,均以肃穆的仪式感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冥纸、冥钱、纸马等祭祀用品,则寄寓了对死者来世安康的美好祝愿。
内容图片
从现实角度看,这些仪式与用具或许毫无意义,但置于历史文化语境中,它们都在述说着中华民族对死亡和来世的态度。
逝者虽然百年后无人问津,但他们生前所受之礼,已经成为了后人最起码的敬意表示,如果说生者的事业成就可褒可贬,那么给予逝者的礼仪,则一视同仁,共享一体,这种平等的仪式感,使中国古代的丧葬之道散发出独特魅力。
内容图片
在现代社会,这些传统叫法与礼仪虽不再被严格遵循,但他们的内涵的价值却不容抹煞,尊重生命,怀念逝者,会使我们的生活多一份庄重与珍惜。
如果能抱着一颗悼念和感激之心,去学习这些古老的语汇,也会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内涵。
内容图片
毕竟,生者终成逝者,我们都将面临死亡,倘若以一颗平和的心,去理解先人创造这些词汇的用心,今人也能从中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可以说,中国古代形容人去世的词汇,以及丧葬礼仪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生死观和对逝者的哀思追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容图片
这种崇尚生命、哀悼死亡的理念,对中国社会的伦理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我们站在历史长河中,去理解先民编织这些礼仪的苦心,也许能获得人生的解脱与升华。
内容图片
逝者已矣,但生者仍在,礼仪不再,但精神长存。
所以,我们既当抱着历史的谦卑,也应怀揣当代的创造,并存传统与现代,使生命之花繁盛开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