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谭乃元 2023-10-30 发布于云南

第一节原文

黄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

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故灸芮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砭石毒药灸芮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瘘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第二节  解读

中医学是伟大的科学,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定量研究地球获得太阳能量变化量多少的科学方法。地球本身不停的自转(一天),同时与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在一个平面围绕太阳公转(一年),所以地球上每一个点不同的时间,获得太阳能量的多少是不同的。由于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不同,会导致地球上产生不同的季节(表现的是寒、暑、燥、湿、风)变化,同时还会导致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这一切的变化除了在地球上立杆测影的方法研究影子长短的变化获得星球相互之间的距离关系之外,其他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解决。

古人正是通过观测大气层(天)内动和不动的星球的相对关系,认识到地球和木火土金水五颗行星每60年重合在一条直线的规律,地球自转的规律(地球自转一圈为一天,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单位),地球绕太阳的运行规律四年(365+365+365+366=1461天)与地球自转一天形成整数对应,以及月球绕地球的运行规律(地球绕太阳19圈,月球绕地球235圈)。要把这些数据建立对应关系,就需要寻找一个参照点,这个参照点古人就找到了五星连珠、日月合璧的这么一个天文现象,五星连珠作为一年的开始,称为甲子年,日月合璧作为一年开始的第一天,这就是初一,同时也是对应二十四节气的立春这一天。再把这一天地球地气由藏转生的反转、植物刚刚发芽的地方作为中心点(大概是河南的登封观星台,没有具体考证),这一天就称之为岁首。这就是中国的春节和我们国家称之为中国的根源。“阴阳之数,日月之法。十九岁为一章。四章为一蔀,七十六岁。二十蔀为一遂,遂千五百二十岁。三遂为一首,首四千五百六十岁。七首为一极,极三万一千九百二十岁。生数皆终,万物复始。天以更元,作纪历”。这就是太极阴阳图表达的太阳燃烧的极限数据。

IMG_256

太极阴阳图

《周髀算经》用太阳光影的几何关系证明了太阳发出的是气是波,在大气层内太阳波由于受到地球的阻挡减速而化为光子,光子聚焦形成太阳相火。大气层内是明亮的,大气层之外是黑暗的(《千字文》中说“天玄地黄,宇宙洪荒。”《周髀算经》中说“天数之为笠也,青黑为表,丹黄为里,以象天地之位。”)。也就是证明了我们当今的量子物理学的波粒二象性。古人认为波(气)减速化为光子,光子加速又化为波(气)。

地球获得太阳能量的变化量除了自转(一天)和绕太阳公转(一年)的变化外,还受靠近地球距离较近的行星对太阳光波的遮挡、反射、折射的影响,地球获得太阳能量导致地球地气的变化,古人把这个变化称之为五行或者五运。五星对大气层的能量变化的影响,古人使用地球与五星的相对位置表示。从下图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十二地支表示的就是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十天干代表的是五星与地球东西南北中的相对位置。古人60 甲子年的记历方式就是在60年的周期内,五星对地球地气的影响规律。《黄帝内经.六元正经大论篇第七十一》就是专门介绍五星与地球处于不同位置,地气与天气变化规律的文章。

《黄帝内经.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鬼臾区曰: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

在浩瀚的宇宙空间,古人把影响地球的能量变化量的星球缩小到太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对地球造成影响的是五星及月球。研究的是太阳、木火土金水五星、月球等七星的相互运转对地球造成的影响规律。这就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阴阳五行学说。

古人正是通过立杆侧影的方法认识到了地球大气层(天)的存在,利用地球与太阳的影子关系认识到地球在大气层内的运动规律,真正认识到地球万物的生长化收藏的规律,正是地球获得太阳能量波的变化规律。所以说中华先贤对自然(地球大气层)的认知是从天文、地理、地球万物的生长化收藏、以及我们人类自己的生长壮老已(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诛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变化规律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和总结得出的结论。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下图就是古人研究地球和太阳阴阳变化及地球与五星关系的具体坐标关系图。

2阴阳(太阳晷影)与四时对应关系图

图3太阳与地球的实际位置图

4地球一年在大气层内的位置变化示意图图

地球赤道坐标与黄道坐标及二十八宿对应图

上述是古人研究阴阳使用的方法,由于地球获得太阳能量的多少导致地球的化气的多少不同,万物的生长收藏的不同。由于所有物质小到看不见的气,大到恒星,都是做圆周运动的缘故,地球上因获得太阳能量的不同,以中国的某一点为中心的极坐标判断,我们就分出了东西南北中,地球上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能量的变化是由小到大。西方是太阳落下的地方,能量的变化是由大到小的地方。南方指的是地球的赤道部位,是地球上获得太阳能量最多的最热的地方。北方是地球的北极,是地球上获得太阳能量最少的最冷的地方,中部指的就是北纬30度附近,地球上最热获得太阳能量中等的地方。也是地球上人类生活比较舒适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地球接收太阳的能量不同,地气的升降不同,化生的物种也不同,饮食的特性习惯也不同。导致疾病的因素也不同,但是对人体健康的理解还是阳化气、阴成形的平衡问题,治疗的方法还是扶正驱邪,无论是砭石、毒药、灸芮、微针、导引按蹻等具体方法是根据不同的地方采用的具体方法,其目的是就近驱邪的方法,遵循的还是人体随地球能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中医学的本源来源于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同时也表明古人对人体疾病产生的原因是多么的清晰。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古代圣人根据病情和地域就基本知道治病的方法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