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军自诩军容严整,为何穿白衬衣打仗?八路军副团长洞察玄机

 兵说 2023-10-30 发布于云南

     

作者:武陟东旭          

1939年6月19日,独立支队1团副团长王耀南观察敌阵,发现日军竟然全部穿白衬衣上阵。这对一向自称“军容整齐”的日军来说,可谓咄咄怪事。

到底是什么原因?久经沙场的王耀南大脑开始飞速运转。

当他发现这个秘密的时候,日军倒霉了。    

【王耀南】

王耀南是江西人,16岁就跟主席上了井冈山。

因为他出身矿工家庭,矿工是要搞井下爆破的,他耳濡目染,成了搞爆破的行家里手,被称为我军的“工兵大王”“爆破专家”。

鲜为人知的是,王耀南打仗也很有一套。

1939年6月20日,在灵石县的段纯镇云义村驻扎的八路军晋西支队接到命令,前往相距48公里的交口县川口镇执行新的任务。

这支支队组建于1937年10月,下辖2个团,由115师343旅参谋长陈士榘挂帅,因此被人称为“陈支队”。    

上午9时许,当他们走到回龙乡的时候,看到路上出现成群结队、扶老携幼逃难的人群。

陈士榘一惊,赶紧上前询问:“老乡,你们这是到哪去?”

“同志啊,不好了,鬼子已经占领康城了,黄压压一片,有好多人呢。”

陈士榘听了,立即下令支队改走小路,自己亲率前锋2团2营作为前锋,在前面摸索前进。

即便这样,也没能躲过敌人,他们刚走了有二里路,到达双池的时候,听到前方响起急促的马蹄声。

陈士榘估计是日军骑兵来了,急忙令2营抢占河滩的高坡和公路两侧的山坡。

他们刚占领制高点,日军的骑兵就到了,足有六七百人。

日军步兵很凶悍,骑兵更疯狂,在诺门坎战役中曾经让苏军胆战心寒。

一般来说,步兵必须对骑兵,要多5倍的人,才会有胜算。

对付日军骑兵,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需要6到8倍兵力,才能与之抗衡。

2营的兵力跟日军相当,没有胜算,后面的部队没有跟来,也没有准备,陈士榘并没有打算主动开火。    

可是日军指挥官早就从望远镜中发现了八路军,老远就开始射击,陈士榘只好站在高坡上,举着手枪指挥战士向日军开火。

日军指挥官一见,立即下令日军士兵用掷弹筒向陈士榘发射。

只听“轰”的一声响,陈士榘被炮弹掀起的巨浪掀翻在地,生死不明。

一时间,成立只有8个月的独立支队失去指挥,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

独立支队由两部分组成,约四分之一来自343旅补充团,都是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四分之三来自晋西的几个游击大队,大多是没有经过正规作战训练的人员。

由于组建不久,游击队手中的原始武器如鸟铳火枪还没有更换,甚至有的战士连火枪都没有,只能拿大刀、梭镖杀敌。

这时候,后续部队到了。

得知陈士榘受伤,支队政委林枫急得直跺脚。    

【时任山西工委书记的林枫与宣传部长张稼夫合影】

为什么呢,一方面是牵挂搭档,另一方面因为他不是专司指挥的。

林枫是北大毕业生,1927年就加入组织了,但从那之后的十年里,他一直在白区进行地下工作,相继担任北平、天津地下组织的书记。

抗战爆发后,他才到了山西太原,依旧从事敌占区的地下工作。

直到陈支队组建的时候,他调到支队担任政委。

林枫作为一位优秀的干部,知人善任,懂得授权。他将1团副团长王耀南叫到跟前说:“王耀南同志,我命令你,从现在起全权指挥部队!”

问题来了,一个支队有副支队长,下面还有团长,怎么也轮不到副团长吧。

那么,林枫为什么会想起王耀南,不合情理啊。

原来,支队组建的时候,陈士榘任支队长,林枫任政委,副支队长是黄骅,王麓水任政治部主任。    

黄骅当时跟机关在一起,机关在后面,王麓水则随115师一部去了山东。

当初,陈士榘是曾经提议让师工兵主任王耀南担任支队参谋长的。

但师部认为,王耀南是个难得的工兵人才,舍不得放人,只同意他到独立支队“临时帮忙”。

【王耀南

王耀南到了独立支队,由于1团团长是政工干部出身,军事指挥上缺少经验,就到一团担任副团长。

【陈士榘】

紧急时刻,王耀南临危受命,感到有点突然,也担心自己完不好任务。    

“别犹豫了,放手指挥,我给你撑腰。”林枫果断地说。

听政委这么一说,王耀南吃了定心丸,他冷静地拿起望远镜,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地形,很快下达了命令:

“支队主力和机关,向西泉撤退。”

“1团1营坚守高地,负责掩护!”

“2团1营、3营从公路左侧山沟迂回到鬼子后面,牵制敌人。”

“1团2营在2团2营作为预备队,随时策应。”

末了,王耀南又说:“咱们不怕小鬼子,但不能轻视对手。咱们武器不如人,缺乏弹药,要等敌人靠近了再打,争取一枪打死一个敌人。”

“鬼子骑兵冲锋的时候,不能跟他打照面,要藏在山包和大树后面,别让他们发现,被他们突然袭击。”

“如果鬼子下马作战,咱们就兵分两路,一路牵制敌人,一路去打他们的战马,那等于砍掉鬼子的双腿。”

“骑兵不善于夜战,只要坚持到天黑,日军就干瞪眼了。”

王耀南的安排很科学,部署头头是道,战术也给大家讲得明明白白,林枫十分满意。

王耀南在此之前,一直从事爆破工作,没有指挥过骑兵,更没有打过骑兵,这一套完全来自于他的天赋和多年征战积累的知识。

由于王耀南的部署科学,日军骑兵虽然凶悍,且占据了机动性和火力的优势,却没法吃掉八路军,双方陷入拉锯状态,僵持不下。

不久,附近2个地方游击大队听到群众报信后赶到,也加入了战局,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微妙变化。

僵持了几个小时后,到了中午,黄骅派人送信来了。    

他在信中说,支队机关已经突围,他带着1团1营正在折回,可以在天黑后绕至日军侧后,对其军马集中看管地发动突袭,到时候1团2营可以出动配合。

王耀南当即表示,可以配合行动。

送信的战士走后,王耀南登上一个石坡,在一棵大树后面观察日军动向。

突然,他发现了一个令人搞不懂的细节:日军官兵竟然在那里脱衣服,把笔挺的军装脱下,只穿着白衬衣。

山西的地形地貌,土黄色的军衣适合隐蔽。

日军是一群兽兵,但他们也讲究军容整齐。

美日合拍的电影《太平洋的奇迹》有这样一幕:1945年12月1日,塞班岛的日军大尉大场荣带47人小队顽抗512天后,向美军投降。即使是在投降的时候,大场荣还带着小队人员唱军歌、迈步伐,场面滑稽可笑,但在日军看来,这是他们的“军容军纪”。

所以,王耀南看到日军脱下军装外套,只穿白衬衣就感到太反常。

为什么日军要这么做呢?    

王耀南想了又想,百思不解。

当他把望远镜转向2团2营时,答案马上就找到了,他看到战士们个个汗流浃背,军装被湿透了。

原来,当时天气炎热,日军在烈日暴晒下难以忍受,又没有地方补充水分,喉咙干得冒烟,快要脱水,不得已才脱下军装外套。

要是平常人,也只是看到这一表象,但王耀南是很细心的人,他进而想到,日军作为进攻方,运动量大,体能消耗更厉害。

所以鬼子此时已经很艰难,可以说是强弩之末,不会有绝对的优势取胜,而是出于他们所谓的面子,在那里苦熬。

一旦到了天黑,日军一定会很小心,有序撤退。到时候我军再出击的话,不但占不到便宜,反而会吃亏。

所以,必须改变作战计划,提前进攻,才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这样一想,王耀南马上让人通知了黄骅。

16时许,1团1、2营突然发力,向日军侧后进攻。    

日军原以为,八路军到了傍晚才可能进攻,他们根本没想到我军大白天会反击,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阵容大乱。

王耀南随即下令2团各营加强攻势,让日军首尾不能相顾。

激战一个小时之后,日军的火力突然增强,而且还有炮弹落在两军交战的左侧高地。

起初,王耀南认为敌人要破釜沉舟,不惜误伤前方的日军,也要消灭独立支队,但仔细一想,王耀南认为敌人即使那样也消灭不了我军,他们很可能是故意虚张声势,迷惑我军,打算撤出战斗了。

王耀南分析,不管敌人炮弹怎么打,都要死死地咬住敌人,加强攻势。    

【日军资料照】

但他进一步分析认为,经过七八个小时的战斗,我军的弹药已经所剩无几,日军是要逃命,属于穷寇,真要拦截,我军肯定要付出很大的牺牲。

于是,王耀南急忙给1团1营、2营下令,要求他们原地杀敌,不要追击。

与此同时,他派1团1个连掩护2团2营后撤,并派一个战斗小组,专门寻找负伤后生死不明的支队长陈士榘,没找到他就不要收兵。    

王耀南刚下达完命令,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他只觉得腹部一麻,知道自己受伤了。

警卫员立即将他背下山坡,火速转移。

幸好,受伤昏迷的陈士榘也被找到了。

此次双池遭遇战扣人心弦,八路军毙伤日军200余人,我方230余人牺牲,支队长陈士榘、1团副团长王耀南以下400余人负伤。

乍一看,我军没有占到便宜,其实不然。

在抗战中,中日两军交战,没有5:1的优势,难以打成平手。

独立支队组建不久,武器装备落后,训练不足,面对日军精锐骑兵,能取得这样的战果已经非常不容易!

参考文献:

1.《独立支队坎坷的路》白山出版社

2.《王耀南回忆录》战士出版社

3.《林枫同志抗战在晋绥》吕梁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