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童话]王勃送别的“杜少府”,竟然是杜甫他爷爷?

 xaymh 2023-10-30 发布于陕西

图片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谁不知道呢?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当年绣口一吐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千百年来为天下人膜拜。

  “杜少府”是谁?那个姓杜的官员。

  如果告诉你,他很可能叫杜审言——诗圣杜甫他爷爷的话,会不会让你惊喜半天?

可信度,应该超过50%

  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我们学的是《杜少府之任蜀州》,目前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课本收入这首诗,依然是“蜀州”。而不管是《千家诗注释》还是《唐诗三百首》,收录的都是“蜀州”版本。不过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第一次印刷,2003年重印的《唐诗鉴赏辞典》里收录的,却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究竟是哪个版本才是王勃的原版呢?

图片

  一字之差,却很可能因此将作品中的杜少府“人肉”出来。

  据相关资料,“蜀州”是成都平原的一部分,管辖的区域比较小。关键是,这个叫“蜀州”的地名,是王勃死后十几年才有的。怪不得史学家们在“蜀州”挖地三尺,就是查不到当时一个姓杜的县尉。

  而“蜀川”地名则是东汉以来就有了,管辖的范围更大,几乎覆盖了整个成都平原。

  放大范围去找——惊喜马上来了,一个姓杜的县尉立马对号入座。

  如果“蜀川”版属实的话,那么这个“杜少府”就有可能是杜审言。不过有点让人失落,查了杜审言的生平介绍,竟然没有在四川当官的经历。

  “蜀州”还是“蜀川”?岁月湮没的东西太多了,谁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

  我个人,更倾向于“蜀川”版。如果……杜少府就是杜审言的话,那不是更有趣了吗?

杜审言,比李白还要狂的诗人

  谁都知道李白很狂,但是和杜审言比起来,他自愧不如。

  年轻时,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并称“文章四友”。但是他高傲自大,目中无人,很多人都不喜欢他。

  如何高傲?来看看史记。

  苏味道为天官侍郎,审言集判,出谓人曰:“味道必死。”人惊问故,答曰:“彼见吾判,且羞死。”

  怎么说?原来杜审言是苏味道的下属,有一次杜要将各地官员写来的述职报告写了评语,再交给苏老大审。作为下属,不应该尊重上司吗?可是杜审言非但不谦逊,反而说出“味道必死”的惊人之话。众人大惊,问他缘故,杜审言洋洋得意地摸着胡子,轻蔑地来一句:“看到我写的评语,这货还不得羞死吗?”

  真是大跌眼镜,写个评语就让别人羞死,要是写诗呢?看来,杜审言一直很不满别人拿他跟苏味道相提并论啊。顺便说一句,苏味道是谁知道吗?不要只顾看着“味道”俩字笑,人家可是大文豪、大美食家苏东坡的先祖呢。

图片

  如果说苏味道还不够重量级,这还不够狂的话,再来看一个。

  又尝语人曰:“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他说:比起我的文章来,屈原、宋玉只能做我的下属小官;比起我的书法来,王羲之只能做我的学生。

  这样的狂就真让人看不起了。大名鼎鼎的屈原、宋玉不放眼里,书圣也只能拜他为师。那不是贻笑大方吗?

  杜审言狂了一辈子,临死的时候还要挣扎着刷存在感。

  病重在床,垂垂危矣,宋之问和一些文友去探望他。这本来是好事,他应该感激才是,但他竟然闭着眼睛悠悠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

  说的什么鬼?他说,我活多一天,你们就一天不得出头。如今我要走了,你们可得高兴啦……唉,老天也是没眼,竟然找不到一个有才华的人来接我的班呀!

其实杜甫也挺狂,不过挺靠谱的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特别有意思。

  王勃是个神童,写诗很厉害,写文章也不含糊。但是他和爷爷王通偏偏不一样,王通专写文章,从来不写诗。不是不会写,是压根瞧不上诗歌,他觉得写诗都是花拳绣腿,根本不算啥本事。所以,他不仅不喜欢跟诗人来往,还常常把诗人贬得分文不值。只是他的孙子王勃偏偏爱写诗,而且还那么有名。这个爷爷,一开始对孙子估计也是一副怒其不争的态度,久而久之就也不管那么多了。

  而杜甫和他的爷爷杜审言,在我们看来同样是性格迥异的两个人——爷爷夸张得离谱,孙子木讷得可以。

  杜甫木讷,一个老实人的形象。其实未必是这样,只不过是他所遇到的创作题材确实太悲苦,而这方面的作品占了多数,所以给我们这样的错觉而已。从他的一些诗歌作品,同样能感觉到他的“狂”。只不过,这样的“狂”和爷爷杜审言比起来,实在算不上什么。

  还记得杜甫年轻时候的名诗《望岳》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仅仅路过泰山,并没有爬上去,就已经写得让人血液贲张。如此气势,没有一点“狂气”根本写不出。

图片

  杜甫在老年的时候写了一首长诗《壮游》。诗里写道,有一件事让他耿耿于怀,那就是东渡日本。船都买好了,行程却一拖再拖,最后成为他一辈子的遗憾。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

  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要不是该死的安史之乱,我觉得杜甫一定会真的去一趟日本。那样的话,他会不会留下关于樱花的诗歌呢?会不会来一首《望富士山》呢?

  终于结束四处逃难的日子,杜甫得以在成都过上安逸的日子。脱离苦难,杜甫的“狂”又露头了。看他写的《狂夫》,结尾两句“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这里的狂,是他对生命的感悟。

图片

  在《今夕行》中,杜甫叙述他在咸阳客舍没事干,无聊了,居然敞开衣服和旅客一道赌酒,“凭陵大叫呼五白”。看看,这个杜甫是否木讷?

  是不是很像李白的风格?

  有时候想,这老杜疯狂起来的时候真有点认不出。是不是跟了李白以后,连风格都要学偶像的了?当然,不过是开玩笑了,杜甫的“狂诗”大多是他年轻时候。

  那时候,他还不认识李白呢。

图片

来源:玉林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