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两位哲学教授的“有无之辩”,是并列关系,还是先后关系?

 新用户90585827 2023-10-30 发布于甘肃

老子的“有无”是先后的“母子”关系?还是互为对方依存根据的并列关系?是老子没表达清楚,还是后人理解有误?

正如北大教授张祥龙所说:“对于《老子》之道的理解,历来有两种基本的方式,可称作“水平(域)的”和“垂直的”,他赞成“水平”说,另一位北大教授刘笑敢则站在“道”的“一元论”的立场上,坚持“垂直”论。

北大两位哲学教授的“有无之辩”,是并列关系,还是先后关系?

他们年龄相仿,都是留美博士,北大教授,且都是哲学研究方面的“中心主任”,不同的是,张教授偏重于东西比较哲学研究,刘教授则偏重于中国哲学和文化研究。

为什么会有这样针锋相对的观点?这两种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先来看看张祥龙教授的观点。

张教授以楚简本《老子》为例,证明天下之物既生于有,也生于无,因此,有无是平行的、并列的

张祥龙认为这两种理解都可以在《老子》通行本中找到根据。相比较而言,“有无相生”的依据更多,不仅第1、2、11等章节直接谈到“有无”关系,而且凡涉及到“玄”“中”“虚”“惚恍”“为无为”“冲”“和”“混”“朴”“反”,以及“大A非a”、“知A守非A”等章节,也属于这条思路。

北大两位哲学教授的“有无之辩”,是并列关系,还是先后关系?

而“有生于无”的真正依据只有40章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和第42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才有明确的垂直的、线性生成的意思,也就是从一个更高级的源头依次生成了万有,而万有并不反过来生成那个源头。

尽管依据不足,但战国以来,“垂直论”却占了上风,并造就或影响了黄老学、法家、杂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等学派乃至现代中国哲学界。

北大两位哲学教授的“有无之辩”,是并列关系,还是先后关系?

在张教授看来,“占有更原本的地位”的郭店楚简《老子》本的发现,终于揭秘了老子“有无论”的真相,因为楚简本《老子》对应传本40章的原文是“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即,“天下之物既生于有,也生于无”,其中没有重文符号,要表达的就是万物生于“有和无”,或者说,“有无”共同生成万物,跟“有无相生”前后一致,没有任何误解的可能。

为什么郭店本可以没有第二个“有”字呢?

因为第1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有”与“无”是相对而玄同且玄之又玄的关系,并没有无的优先地位。“玄”首先讲的就是“有无”关系。

北大两位哲学教授的“有无之辩”,是并列关系,还是先后关系?

同时,老子所言之“玄牝”“玄德”“玄通”“玄览”,皆此意。第2章又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全是并列式的结构。

不仅如此,几乎整个《道德经》所涉及的“有无”都是平等的表达,比如42章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58章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等等,皆是如此。

北大两位哲学教授的“有无之辩”,是并列关系,还是先后关系?

所以,他断定:传本和帛书本的“有生于无”的“有”字,是衍生的,或者是抄录者的笔误所致。

只有“无”与“有”同时发挥作用,才能有宇宙万物

张教授认为,“无”毫无自身的内涵,所以也不会发挥什么作用,只能与“有”发生关系,才能生成“利”与“用”。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生出任何事物。

所以,“有无相生”的哲理含义就是:“有”与“无”各自毫无意义和存在可言,只在同时作用才具有各自的含义。

北大两位哲学教授的“有无之辩”,是并列关系,还是先后关系?

本应该是“有无相生”,为何被理解成了“有生于无”?“无”的本体优越性是如何造成的?

张教授以庄子的《齐物论》《秋水》《知北游》等为例,认为庄子所讲“成”与“毁”,“是”与“非”,就相当于“有”与“无”。因此庄子是推崇并列论的。

他推断“有生于无”的思想,很可能开始于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黄老学。黄老学者们或著作,比如申不害、韩非、《黄帝四经》、《管子》等,为了向当权者提供统治术,一方面抬高有名之形与法,另一方面,为了平衡,只好将道说成是无。

张教授说:黄老学(包括受此影响的孟子)和后来的法家,给君主提供了不少建议,要君主不向臣子们显露自己的好恶,让臣子们去拼命有为,以名定其位,以位责其实,自己却无为而统化,绝不纠结于具体的名与位等。

北大两位哲学教授的“有无之辩”,是并列关系,还是先后关系?

韩非“解老”“喻老”就是本着这一主张下笔的。他猜测,王弼读到的《老子》40章已经是“有生于无”这个版本了。于是,在黄老学、韩非和王弼的或明或暗引导下,整个中国哲理史就被这种“以无为本”的思路控制了,“心”、“理”、“无”等术语获得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地位,深刻影响了中国佛学、宋明理学乃至当代中国哲学。

刘笑敢教授的观点:“有”与“无”分为形而上的概念和形而下的存在与否,不可混淆

老子在第二章讨论的“有无”,如同“难易”“长短”“高下”“前后”,是就现象界而言的,是无需思辩的现象,存在的就是“有”,不存在了就是“无”,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北大两位哲学教授的“有无之辩”,是并列关系,还是先后关系?

类似的说法还见于十一章的“当其无,有车(器,室)之用”,器皿是“有”,器皿中的“中空”是“无”,器之体的便利,与器之中空的组合,共同构成了器之“用”——这是从现象界而言的、人人皆明白的道理。

而四十章的“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从宇宙万物演化生成的角度讨探的“有无”关系,这里的“有无”属于形而上的概念。这里的“无”不同于现象界的“无”,它所表达的是没有任何具体存在的“道”的特征。

楚简本《老子》的原文是“天下之物生于又,生于亡”,似乎老子主张天下之物既生于有,也生于亡,造成思想上的严重对立,因此他赞成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生于无”之前有一个“重文”符号,即重读“又(即有)”字,为“又生于亡”即“有生于无”。

北大两位哲学教授的“有无之辩”,是并列关系,还是先后关系?

依据之一就是出土《老子》的楚墓中《语丛·一》中就有“凡物由亡(无)生”,《文子·道原》也有“有形产于无形,故无形者,有形之始也”,因此,根据帛书本和其他古本推定,逐渐本漏抄重文号。

如果是“把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则与42章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有冲突,这不符合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观点。

因此他认为,不是传本和帛本错了,而是楚本有误。

北大两位哲学教授的“有无之辩”,是并列关系,还是先后关系?

简短的结论

张祥龙虽然坚定地主张光复中国传统文化,不甘心中华文化因受西方文化的侵袭而窝囊含冤地坐以待毙,甚至不惜“举家避秦,入深山绝境,在桃源之中延续命脉”,但他的主攻方向毕竟是西哲,并在文中多处引用西哲概念,因此关于“有无”的概念也被输入了“存在”(Sein)“物”(Ding)之初态、“作用”(function, action)、“无自身”(Nichts an sich)等等西哲术语,这难免让人产生“套解”异议。

北大两位哲学教授的“有无之辩”,是并列关系,还是先后关系?

楚本《老子》抄写于秦始皇统一文字前,且作为最早完本的可能性较小,对于倾向于楚本的刘笑敢而言,他尚且说“我们宁可相信楚简本是更早的不同祖本的三种摘抄本”,因为从楚简本的三种抄本的重复章句来看,其内容至少来自两种不同的母本。

并且抄录件有明显的错讹现象,很难说楚简本的文本就是古本原貌。

所以,当我们遇到类似语义冲突的章句,切莫忘记老子的道论是“一元论”而非“二元论”,多从“道”的虚空、无为、柔弱、处下等属性方面下手理解,而不是从二元对立的所谓平行方面来理解。平行、并列那是万物层面。

#老子道德经##妙笔生花创作挑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