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兴发言是你的必备技能

 剽悍前行 2023-10-31 发布于广西
图片

本文作者简介

崔佳:河北大学教育学院特聘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项目专家

这仍然是阅读《沟通的方法》的衍生品,建议详读书中“即兴发言”这一节。
1.我的故事
熟悉我的人应该对我的故事不陌生。
我是个幸运的人。我的幸运源于我的即兴人生。
2015年底,学校派我参加一个大型的论坛,论坛上有各院校代表分享环节,我找主办方申请,主办方拒绝说名额已满。但是,我厚脸皮地继续联系主办方说给我3分钟就行,主办方继续拒绝。
记得是最后一天晚上,我给主办方领导发了一条信息,说假设有哪个学校临时不发言了,希望把机会留给我。可能我的厚脸皮感动了主办方,第二天上午十二点的时候,主办方没有提前跟我确定,直接把我叫上了台。我有点慌张,也有点兴奋,接过话筒,感谢主办方的惊喜,就开始分享,那天大家很投入,我也没控制好时间,讲了二十分钟,讲完之后,收到了几个学校校长的offer(我都没去),还收到主办方的邀请。后来,我变成了他们论坛邀请的分享嘉宾,再后来我成了论坛的主持人之一……生活和视野完全被打开,就源于这一次厚脸皮的主动即兴发言。
这些年,我有个想法越来越笃定,那就是:“被看见”是一种能力。
我们总说每个人都有“被看见”的需求,但是,“被看见”自身也是一种能力。而即兴发言是被看见的一种方式。
2.强准备是即兴的前提
其实哪有天生的即兴者,每个即兴者都是一个强准备者。
提到一些金牌主持,比如汪涵、何炅,还有“段子手”李健,大家都觉得他们情商高、很聪明、脑筋转得快。说实话,大部分人把他们的聪明归因于情商,只是一种表象而已,也是给自己不努力的借口而已。大部分人选择性忽略他们读过多少诗书、写过多少文字、又思考过多少个问题……很多人需要很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我想,所有的即兴都是半准备的,没有强准备,就不会有强输出。
看起来即兴,只不过即兴地采纳了素材而已,这需要对现场保持觉察之心,但是并不是真的即兴。
3.即兴演讲要有现场生成的能力
举几个现场生成的小例子:
(1)去一所学校培训,学校领导说:“老师们参加培训也很辛苦,准备点水果和咖啡吧。”虽然在培训会议上,提供茶歇很正常,但是公办院校里这样的人文关怀很少。那天在培训时,我就把这个元素捕捉进去,把学校的理念和教育的理念、教学设计素养融合在一起分享,当场效果很好。学校领导听过以后很满意,不仅又让我多讲了半天课给领导层,还预约了我下次的课,也算是意外之喜。
(2)我给老师们讲教学设计的时候,如果是新教师培训,我就问“用一个形容词形容你理想中的课堂状态”,如果是老教师,就问“说出一个当前最困扰你的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我会从老师们的回答中引出我的课。这样老师们会觉得自己对课程有参与感和贡献感,联结感更是不言而喻。
4.常常假设即兴,最终都能即兴
无论有没有即兴演讲和发言的机会,我常常假设我自己会被点起来即兴发言,所以无论开会、参加论坛、参加报告、听课,我都假设我会被即兴发言,所以我都会刻意观察现场、刻意准备。
即便没有即兴发言的机会,我也不失望,我依然让自己随时保持准备的状态。坦白说,这的确给我带来了一些机会。我记得自己救过好几次场,有些老师因为ppt 不能播放不能上课,我救场;临时会议安排有纰漏,有时间空档,我救场;临时跟某位老师搭档上即兴课堂;还做过圆桌论坛即兴主持人……这些,都很挑战也很有意义。
这是我的经验。你要问我有什么实在的收获,说实话也没有。就是让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特别有意义,内心很丰盈。
5.即兴发言说感想和行动
“感想”是感受和收获的道理,“行动”是行动计划,包含最小行动改变。
我无论自己在听别人上课,还是我自己讲课,我都强调听课之后的包含感想和行动的“即兴表达”。我认为它也是学习迁移的表现。
我有时候会刻意设置即兴环节。比如,我在培训的时候,经常会给老师们留即兴思考题:
结合今天我们分享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你打算明天上午就开始一个行动的话,会是什么?
我会给大家一分钟思考时间,一分钟讨论时间,然后下课。基本上,第二天我都会收到一些学员的主动反馈。一般来说,我提的问题越具体,他们思考和行动的可能性越大。
那么,看完今天的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