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让权贵颜面无存,畅销禁书推开革命大门

 自在飞花轻似烟 2023-10-31 发布于黑龙江

这是一本书籍史著作。作者是达恩顿。在书籍史的研究领域,只有那些精通历史的学识渊博者才能进入,并在其中耕耘出果实来。


法国大革命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事件,不只是对法国和欧洲造成了深远影响,其余波甚至扩散到美洲和亚洲。如果从地球史和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法国大革命具有决定性意义。资产阶级战胜了封建专制。有本书曾经将它与美国的独立战争并称为姐妹革命。当然,孕育这一对姐妹的是英国的光荣革命。那本书的名字叫做《姐妹革命:法国的闪电和美国的阳光》。后来证明,法式共和失败了,美式民主胜利了。尽管,法国大革命并没有迎来真正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间,而是导致了拿破仑的专制,但却像闪电一样在人类文明史的上空划出一道痕迹,惊醒了无数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人们。

每一次时代变革,似乎都有思想上的预先鼓动。法国大革命也不例外。这本书就讲述了一个法国大革命之前哪些在地下悄悄流通的禁书。也可以说,是这些禁书传递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启蒙主义价值。这些禁书让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拥有的思想准备。因此,才会有一人呼号,万人响应,攻入巴士底狱。书籍是不起眼的,并不能在短期内见效,但是如果是那些追求永恒的人,沉迷于长时段的历史发展的人,肯定会喜欢书籍的。它稳定而更久,就像静水深流。

一、什么样的书会成为禁书?

1. 当时的法国实行图书检查制度,凡是未经审查私自出版的,从法律上讲都算违禁图书,一旦查获,应当立即销毁。

2. 审查标准为“三不许”:,一不许诋毁国王,二不许攻击教会,三不许违背传统道德。

3. 从1771年到1789年,法国查禁了3544种图书,理由主要就是和“三不许”原则相抵触。

二、谁在出版禁书,禁书又是怎样流通的?

1. 法国的禁书大多来自邻国瑞士,这跟两国特殊的地缘关系有关。瑞士西部与法国接壤,居民说法语,风俗也接近。长期以来,法瑞两国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密切,瑞士相当于法国异议人士的避风港。瑞士也是禁书的温床,形成了一条集境外出版、走私回国、暗中销售于一体的地下产业链。

2. 以纳沙泰尔出版社为例:

(1)出版环节:纳沙泰尔本身不制作禁书,它是用自己的合法书籍,跟专门出禁书的出版商交换。它参考从法国传来的秘密书目,向禁书出版商提出交换建议。禁书的价格比合法书籍要高。

(2)走私环节:走私者称为“保险人”,通常不会亲自上阵,而是雇佣挑夫运送禁书,走秘密小路,绕过法瑞边境的关卡和法国国内的检查站。如果挑夫被抓,书被没收,保险人必须赔偿全部损失。

(3)销售环节:书商要把书页整理好,装订成册,寻找买家。书商大多深耕当地市场多年,手头有丰富客源,清楚哪些人喜欢阅读禁书,不愁卖不出去。

3. 禁书交易是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尽管如此,这条围绕禁书打造的地下产业链依然兴盛。道理很简单:读者喜欢看,市场巨大,有利可图。

三、哪些人在购买和阅读禁书,什么样的书最受欢迎?

1. 18世纪的法国80%是农民,除了少数富裕地主,几乎都没受过教育,没有能力也没有闲暇读书。阅读群体主要集中于城市。因此书商通常以城市为根据地,尤其是居民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

2. 三类畅销禁书最受欢迎:

(1)哲学书:主要指带有启蒙色彩的著作,伏尔泰、孔多塞、卢梭的著作都很畅销,不过,这些大咖加起来都敌不过一个叫梅西耶的通俗作家。他堪称“低配版卢梭”,更通俗易懂,受读者欢迎。

(2)政治诽谤书:这记录了关于国王、大臣、主教等政治人物的各种故事,内容取材于街头巷议,大多是无中生有、胡编乱造,带有诽谤性质。这类书以书写政坛秘闻、宫廷八卦见长,很受读者欢迎。


(3)色情文学:兴起于18世纪中叶,恰逢启蒙运动进入高潮。启蒙思想家鼓励人们正视欲望,遵循自己的意志和喜好生活,这就把人从封建专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赋予人更多的自由和选择,也为色情文学提供了土壤。

3. 无论哪一类畅销禁书都属于启蒙著作,界限并不分明,一本哲学书完全可以大谈八卦,色情文学也可以毫不违和地思考哲学问题。

四、畅销禁书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观念,成为点燃革命的导火索?

1. 禁书摧毁国王的权威。革命前法国国王掌握绝对权力,威信不容挑战。畅销禁书则把国王塑造成小丑,并且通过人们的阅读和传播,深入人心。君主的威严至此荡然无存。

2. 随着畅销禁书的流行,针对君主专制的质疑,要求变革的呼声日益响亮。革命爆发前几年,暗中流通的畅销禁书显著增加,大多是些揭露特权阶级、抨击君主专制的小册子。这些小册子瓦解了人们对于国王的信任,进而质疑君主专制的合理性。这就打开了接受启蒙思想、进行社会变革的窗户。

3. 畅销禁书的真正作用在于,为人们推翻君主专制,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从而间接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总之,原文对达恩顿结论进行了初步检验,从数量角度,揭示了原问题更复杂的一面。作者坦承,文章有可改进处:比如,衡量传播时,因材料所限,无法建立反映实际“口口相传”的指标,是遗憾[7]。此外,因果识别上,对此类题目,清晰识别固然困难;在已知传播起点时,当有其它可行策略。尽管如此,啃如此“硬骨头”,进展依然值得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