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观》的100个精华选段

 窝爱葵 2023-10-31 发布于江西
图片
理查德·德威特的《世界观: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是一本让人大开脑洞、训练思维、自我成长的人文通识读本。它介绍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根本的问题,如什么是真理、哲学性/概念性事实等;涵盖了史上对科学世界观产生冲击的历史发展和哲学主题,如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变迁;探讨了近代科学发展,特别是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演化论等理论给世界观带来的挑战。
学科学,不能不知科学从何而来,更不能忽视科学对世界观的影响。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现代人必须要懂的科学哲学和科学史,其必要性在于,虽然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但对于很多观念,我们只是理所当然的接受,并不了解其来龙去脉,因此经常会陷入到自我的内在矛盾之中,即,观念上理所当然的内容和内心的认知逻辑是冲突的。读完这本书,可以对这一矛盾进行深度清除。
以下是这本书的100个精华选段:
1、世界观并不仅仅是一些分离、独立、不相关的观点的集合,而是一个不同观点相互交织、相互关联、相互联结的体系。

2、事实是使一个观点为真的因素。

3、关于真理的理论大部分都可以被划为两类,第一类理论称为真理符合论,而把第二类称为真理融贯论。

4、根据真理符合论,决定一个观点为真的因素是这个观点与独立、客观的现实相符合;决定一个观点为假的因素是这个观点没能与那样的现实相符合。

5、真理符合论里所使用的“现实”,不是“你的现实”“我的现实”“心理学家蒂莫西·利瑞的现实”。实际上,“现实”指的是“真的”现实,这样的现实是完全客观的,独立于我们,通常也绝不取决于大多数人是如何认为的。

6、根据真理融贯论,决定一个观点为真的因素是它可以融入一个整体的观点集合,而决定一个观点为假的因素则是它不能融入一个整体的观点集合。

7、如果我们选择关注某个群体的观点集合,那么所能得出的就是一种非常不同的融贯论,可以称之为团体融贯论。为了说明这一点,假设我们认为,如果一个与科学相关的观点可以与西方科学家这个群体的观点集合拼合在一起,那么这个观点就是真的。为方便起见,让我们把这个观点称为以科学为基础的融贯论。

8、知觉表征论是一个关于感觉的概括性理论,涉及我们所有的感官,包括视觉、听觉、味觉等。从本质上讲,知觉表征论的核心是:感官为我们提供了外部世界各种物体的表征(对视觉来说,这些表征大致类似图画)。同样地,这是一个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理所当然的观点。

9、我们每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这个世界都是隔绝的。更具体地说,我们没有办法确定自身感官所提供的表征是否准确。

10、没有独立存在的真理,确切地说,真理都是相对于某个个体而言的。

11、个人主义融贯论是一种极端的“一切皆有可能”的相对主义。虽然并不能因此一概而论地认为个人主义融贯论都是不正确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人都认为像这样具有如此强的相对性的视角是无法接受的。

12、笛卡尔假设存在一个非常强大的“邪恶骗子”,可以把思想和知觉直接植入自己的大脑。如果在存在这样一个邪恶骗子的情况下,还可以找到一个自己完全确定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就将是笛卡尔想要的确定的观点,可以作为基础,在其之上进行构建。

13、可以肯定地说,笛卡尔找到的可以完全确定的观点非常少(可能只有一个),并且后来被证明,这些观点所构成的基础太小了,人们无法在其上进行知识构建。

14、以观察为基础的事实,通常被称为经验事实。

15、拿起两支铅笔中的一支,放到书桌的一个抽屉里,关上抽屉,这样你就看不到、摸不到,也感受不到这支铅笔了。你很有可能认为即使自己无法感受到,这支铅笔也仍然存在。也就是说,你认为“抽屉里有一支铅笔”是一个事实。然而,现在请思考一下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我们认为“书桌上有一支铅笔”和认为“抽屉里有一支铅笔”的原因有实质性区别。一个观点是以直接的、经过观察得来的证据为基础,而另一个则主要源于我们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所秉持的看法。尽管对“书桌上有一支铅笔”和“抽屉里有一支铅笔”的观点,我们深信不疑的程度可能是一样的,但我们秉持这两个观点的原因却有实质性差别。这一类事实,也就是人们深信不疑的一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哲学性/概念性认识,我通常称之为“哲学性/概念性事实”。

16、证实推理是一种归纳推理,而不证实推理则是一种演绎推理。

17、证实推理所能达到的最好程度就是为某个理论提供支撑,但是不管存在多少被证实了的预言,仍然存在这个理论不正确的可能性,这完全是由证实推理模式的归纳推理性质造成的。

18、不证实推理模式是一种演绎推理。然而实际上,由不证实推理模式得出的证据往往同样很复杂。具体来说,通常不证实推理模式涉及大量辅助假设。因此,通过不证实推理模式得出的证据只能表明要么是所使用的理论不正确,要么就是一个或几个辅助假设不正确(经常出现的是后者)。因此,不证实推理模式及证据同样也远没有它们乍看起来那么直接明确。

19、就像不存在唯一得到确认的且客观正确的餐桌礼仪一样,根据这个更激进且更具争议的不充分确定性概念,可以说,也不存在唯一得到确认的且客观正确的科学理论。在这个概念中,餐桌礼仪和科学理论都是社会的反映,从“正确”这个词的任何深层或客观意义上来说,不能说一个理论是独一无二“正确”的理论。

20、科学方法通常包括:①收集相关事实;②收集解释这些事实的假设;③验证假设,验证的方法通常是进行可以证实或不证实这个假设的实验。


21、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科学通常被认为是以提供确定的知识为目标的。也就是说,人们普遍认为科学知识必须为真,而且必定为真,而不仅仅是有可能为真。如果要问我们如何才能得到这样必定为真的知识,似乎只有一种可能的方法,那就是使用基于必定为真的基本原则的演绎推理模式。如果可以找到这样必定为真的基本原则,而且如果使用的是演绎推理模式,那么所得到的结论(也就是科学知识)将“继承”这些基本原则的确定性,我们也就将得到必定为真的科学知识。

22、三段论链条不可能无休止地延长,所以在某个点上肯定有某些前提是必定为真的,但本身并不是通过级别更高的三段论链条得到的。这些起始点,也就是这些本身必定为真的前提,通常被称为“第一原则”。第一原则被当作关于这个世界基本的、必定为真的事实。

23、波普尔认为科学强调的应该是尝试对理论进行反驳,而不是证实理论。根据波普尔的观念,对很多理论来说,找到证实证据实在太容易了。

24、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预言是恒星光线在经过太阳这样的大质量物体附近时会发生弯曲。如果恒星光线弯曲真的会发生,那么这种现象可以在日食过程中观测到。因此,爱因斯坦的理论做出了一个明确而又夸张的预言,而且其他任何竞争理论都没有做出这个预言。由于爱因斯坦的理论做出了这样一个夸张的预言,而且该预言很容易就可以被证明有误,从这个角度来看,爱因斯坦的理论冒了很大的风险。

25、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波普尔而言,一个理论所冒的风险越大,它的科学性就越强。科学应该强调证伪而不是证实,应该努力寻找有风险的理论。

26、休谟认为,对未来进行推理是我们天性中的一部分。就像我们不能自愿停止呼吸,我们也不能不去对未来进行推理。休谟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可以从逻辑上为我们关于未来的推理提供依据,而他的答案是:我们不可以。

27、有一种普遍但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在谈到这个或那个理论时,说它是可证伪或不可证伪的。然而,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并不是谈论这个命题的最好方法。通常,可证伪性是对某个特定理论所秉持的态度,而不是这个理论本身的一个特点。

28、在几乎所有现实生活的实例中,人们的主要分歧点并不是一方或另一方在面对足够多证据时是否愿意放弃自己的理论,而是什么样的证据可以算是最有意义、最重要的证据。

29、除了对未来我们可能得到的观察结果进行预测,我们还希望理论可以解释已有的数据。

30、哥白尼体系并没有被认为是反映了事物的真实情况,但被当作一个便于预测和解释的理论而被接受和广泛应用。总之,在1550~1600年,托勒密体系和哥白尼体系和平共存。人们通常都对前者持现实主义态度,而对后者持工具主义态度。

31、工具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人们对待理论的态度。工具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一致认为,一个适当的理论必须能准确预测和解释相关数据。但是,现实主义者同时认为,一个适当的理论必须能描绘或塑造事物的真实情况。

32、如果我们提出“为什么苹果树会结出苹果”的问题,一个不错的答案就是苹果树为了散播种子而结出苹果。这就是目的论解释的一个最好范例。

33、目的论解释是从目标、目的或功能角度提出的解释,而机械论解释则是不使用目标、目的和功能的解释。

34、就像卵石只有在外力移动它时才会移动,地球也是相同的情况,也就是只有外力使它运动时,地球才会运动;就像卵石只有在外力持续使它运动时才会保持运动状态,地球也是只有在外力持续使它运动时才会保持运动状态。然而,首先,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可以使地球运动起来;其次,即使存在这样的物体或力量,也没有什么可以使地球持续保持运动状态。所以,认为地球是静止的更加合理。

35、按照经验:如果地球在运动,那么竖直抛出的物体应该落在我们身后;然而,我们没有观察到被竖直抛出的物体落在身后;所以,地球没有在运动。

36、假设在你眼前一臂远的地方竖直举一支钢笔,保持这支钢笔静止,把你的头从左向右移动,注意钢笔和背景中其他物体的位置发生的偏移。这些物体位置的明显偏移当然是由于你的头在运动,而不是钢笔和背景中其他物体在运动。这就是视差,也就是说,物体位置的明显偏移是由于你的运动。

37、托勒密认为,如果地球在运动,不管是绕自身轴线旋转还是围绕太阳运转,我们应该都能观察到恒星视差。然而,我们并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所以地球一定没有在运动。

38、物体位置明显偏移的多少取决于物体与你之间的距离。具体来说,物体距离你越远,其位置的明显偏移就越少。所以,对我们没有观察到恒星视差的一个解释就是,恒星与我们之间的距离超乎想象得远。

39、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土元素有一种向宇宙中心运动的天然趋势,而火元素则有一种远离中心、向边缘运动的天然趋势。这也就是为什么比较重的物体(比如石头)会下落,而火会向上燃烧。由于地球本身似乎主要由土元素组成,而土元素的天然位置就是宇宙中心,因此地球本身自然会位于宇宙中心。

40、在占星学中,太阳和行星在一年中不同的时间里会位于不同的星座。因此,举个例子,随着太阳相对于恒星的位置不断向东偏移,可能它在某个月时就位于星座摩羯座附近,所以在占星界,人们说太阳在摩羯座,到了另一个月就在双鱼座了,以此类推。

41、假设你看到房间另一边的地面上有一张20美元的纸币,想要把它捡起来,你就向那张纸币运动过去了。你对那张纸币的渴望成为让你运动起来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这张纸币就是一个本身并没有在运动而使其他物体运动起来的因素。

42、亚里士多德在《论天》中指出的:“在过去的全部历史中,根据代代相传的记录,不管是在最远的天边,还是在天空的任何一个部分里,我们都没有发现任何变化的迹象。”

43、鉴于天空是一个几乎不会变化的完美的地方,唯一绝对的完美是“神明”的完美。我由于渴望靠近我的妻子而运动,与此相仿,天体一定是由于渴望模仿神明的完美而运动。对天体来说,要模仿神明的完美,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完美的运动,而最完美的一种运动就是沿正圆轨道匀速运动。“神明”是使月球、太阳、恒星和行星运动起来的因素。神明并不是通过自身运动成为使天体运动的因素,而是因为天体对它们有所渴望。

44、亚里士多德认为神明是某种智慧的完美,更清晰的是,他的神明一点宗教意味都没有。

45、不管我们对科学理论还有什么其他期望,它们首先必须能够预测和解释相关数据。

46、毕达哥拉斯定理,或者数学中的其他真理,并不是关于地球上某种物体的(比如画在纸上的三角形)知识,而是关于一个客观存在,但又没有实体的永恒形式的知识。

47、根据柏拉图的观点,这些永恒形式不仅涉及数学真理,还涉及“更高”的形式,比如真理和美的形式(这些形式“更高”,不仅在于它们更难以掌握,还因为它们具有更强的重要性)。所有形式中的最高层次是至善的形式。这个形式是最高、最重要的形式。

48、在开普勒有生之年始终促使他进行研究的一个因素,也就是开普勒渴望读懂“上帝”所思。究其一生,开普勒都坚信“上帝”对构建宇宙可以说有一个确定的计划、蓝图。开普勒被强烈地吸引,渴望发现这个蓝图来读懂上帝所思,并了解上帝在创造宇宙时就准备好的计划。

49、开普勒是个与众不同的人。他的研究方法在我们看来,绝大部分都很古怪,但却是开普勒其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些古怪的方法,开普勒就不可能取得这些成就。

50、为了谋求一个好的职业发展,伽利略把木星的卫星命名为“美第奇星”,用来向美第奇家族致敬。美第奇家族是当时意大利最强大的家族之一,伽利略希望通过这样做能进入美第奇宫,很快他就获得了成功,随后不久就被任命为美第奇宫的首席数学家和哲学家。

51、教会(也就是天主教会,在欧洲的天主教国家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接受以太阳为中心的哥白尼体系,前提是要用工具主义态度来对待这个体系。然而,当出现了“日心说观点可能真的是宇宙构建的方式”的声音时,教会就开始认为这个观点很有问题了。

52、贝拉明非常尊重科学发现,但他首先是一位宗教领袖,这也是他最重要身份,对他来说,宗教经文提供的证据要胜过科学证据。另一方面,伽利略也很尊重宗教事务,但他首先是一名科学家,这也是他最重要的身份,因此对他来说,通过新科学发现获得的证据要胜过宗教经文提供的证据。

53、在那些年中,伽利略冒犯了多位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在其著作中,伽利略有时表现出非常强的讽刺意味,而且对很多人都表现出不屑,因此他成功地为自己树立了很多敌人,其中有些很有权势,而且很不喜欢他。除此之外,伽利略有时似乎对政治环境缺乏敏感性。

54、牛顿,跟我们大家一样,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会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牛顿与当时支持竞争理论的人进行的较量、其早期研究成果的接受情况、其本人的性格冲突、当时社会上对什么人首次发现了什么事的争论,甚至可能还有牛顿童年时期与母亲的关系,都会对牛顿产生影响和激励。总的来说,大量复杂的因素在牛顿的研究工作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55、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上千亿颗恒星中的一颗。根据前面所描述的比例尺,如果地球是常见的地球仪那么大,那么除太阳以外,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将位于500000英里之外。在整个宇宙范围内,这颗恒星是紧挨着我们的邻居,那么在银河系中距离地球最近的邻居将在500000英里之外。简言之,恒星彼此之间相隔的是几乎超乎想象之大的空间。

56、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在最好的观测条件下,你也只能看到这些恒星中很少的一部分,大约有3000颗,而且你在夜空中所看到的所有恒星都是银河系中的恒星。

57、在一台机器中,不同的零件之间彼此推拉,而各种零件之所以会有如此表现,原因正是其他零件所施加的作用力。同样地,宇宙中的物体也开始被认为是在其他物体的推拉和外力的影响下而形成其运转模式。

58、宗教观点通常都不容易改变,所以毫不意外,大多数人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宗教观点。然而,上帝的概念则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具体来说,人们开始认为是一位类似于工程师或钟表匠这样的上帝设计、构建了宇宙,并让宇宙运转了起来。但从这以后,宇宙可以自行运转,并不需要前一个世界观里所必需的神明来持续介入。

59、科学定律第一个特点是,我们通常认为科学定律反映了无例外的规律性;第二个特点是,我们通常认为科学定律反映了宇宙的客观特点。

60、所谓“客观”,其关键点是某个东西是否依赖于人类。更具体地说,我们通常认为如果即使人类不存在,某个东西也可以存在,那么这个东西就是客观的,如果情况相反,那么我们通常就认为它不是客观的。

61、炼金术士的目标之一是将铅变成黄金,这可以作为范例来说明这一点。定性地说,铅和黄金很相似。两者都是密度很高且具有高度延展性的金属。事实上,铅和黄金主要质的区别在于颜色,铅是暗灰色,而黄金是闪亮的淡黄色。牛顿也是炼金术的研究人员之一,他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研究。

62、相对性原理:如果两个观察者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实验室里,只是两个实验室相对于彼此在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既不加速也不减速),如果此时两个实验室里正在进行完全相同的实验,那么这两个实验的结果将完全相同。

63、太阳光从太阳到达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所以,当你看到太阳的时候,照亮你眼睛的光线(或者说,让你产生太阳这个视觉画面的光线)8分钟以前就离开了太阳。换句话说,你看到的并不是当下这个时刻的太阳,而是8分钟以前的太阳。

64、当你思考其他恒星发出的光线时,这个效果更为显著。举个例子,仙女座星系是你仅凭肉眼所能看到的最远的物体,它距离地球2500000光年。当观察这个星系时,你所看到的是250万年前的仙女座星系,而不是当下的仙女座星系,而如果此时给这个星系拍一张照片,你所拍摄的将是仙女座星系250万年前的样子。

65、有时,人们会听到这样的说法: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任何事都是相对的”,或者其他含义相似的表述。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从静止和运动两个观察点来看,长度、时间和同时性确实会有所不同,因此这些属性是相对于观察点的。但是,如果认为所有属性都是相对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66、不同的理论常常对不同属性是变量还是不变量有不同的结论。举个例子,长度、时间(也就是两个事件相隔多长时间)和同时性(也就是两个事件是否同时发生)在牛顿世界观中被认为是不变量,但是正如我们在本章前面所看到的,根据相对论,这些属性并不是不变量。另一方面,根据相对论,光速是不变量,然而,牛顿体系却不认为光速是不变量。

67、当我们重新表述相对性原理后就会发现,广义协变性原理其实是一个更为概括的相对性原理。因此,相对性原理从本质上是说,物理定律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都是相同的,而广义协变性原理所表述的则是,在所有参考系中,物理定律都是相同的,不管这些参考系相对于彼此在进行怎样的运动。这恰恰就是广义相对论被认为是一个广义理论的原因。狭义相对论适用于满足了某种特定条件的特殊情况,也就是与惯性参考系有关的情况,而广义相对论则突破了这个限制,可以适用于所有参考系。

68、就像池塘水面上的涟漪,在从中心向外扩散的过程中不断变小,引力波也是如此。引力波在源头时可能非常猛烈,但当它们在时空中以光速运动了上百万年甚至数十亿年到达地球时,就已经变得难以探测了。然而,在2015年年底,恰巧是爱因斯坦关于广义相对论的论文发表100周年之际,两个经过特殊设计的探测器分别独立记录到了一列引力波。这列引力波似乎发源于大约10亿年前,由两个相距10亿光年的巨大黑洞碰撞而产生。

69、在广义相对论中,不受任何力作用的物体会沿着最短路径运动,也就是说,这些物体通常沿测地线运动。重点是,像行星这样的物体,并不是受到了吸引力才呈现出其运动模式,这与牛顿世界观中关于重力的观点相比,是一个关键不同点。比如,火星围绕太阳沿椭圆轨道运转并不是火星与太阳之间相互的吸引力或者说万有引力的结果。相反,与其他运动的物体一样,火星沿直线运动。

70、在一个弯曲的空间中,“直线”其实是测地线。正如我们在前面看到的,根据广义相对论,像太阳这样的大质量物体会导致时空曲率。根据广义相对论方程式,这个曲率之大,会使火星运动所沿的测地线变成围绕太阳的一个椭圆形。换句话说,在广义相对论中,像火星和太阳这样的物体之间不存在吸引“力”。事实上,火星只是沿直线运动,但是由于时空曲率,这条直线变成了围绕太阳的一个椭圆形。

71、尽管牛顿本人采用了工具主义态度,但是大多数在牛顿世界观教育下长大的人们都倾向于采用现实主义态度来对待重力。再引用一下我们在前面用过的例子,如果我往地上扔一支笔,然后问“为什么笔会下落”,标准答案是“这支笔因为重力而下落”。如果问题是“重力是否真实存在”,那么通常的回答是“当然存在”。也就是说,人们总的来说倾向于把重力当作物体之间真实存在的吸引力。简言之,在牛顿世界观中,人们通常采用现实主义态度来看待重力。

72、在预言和解释方面(列举其中两个,对水星近日点进动和对恒星光线弯折的预言和解释),广义相对论的表现优于牛顿理论。牛顿理论仍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理论,但是,如果我们要说哪一个理论更准确地描述了已知数据,答案几乎毫无疑问是广义相对论。因此,如果我们倾向于用现实主义态度对待物理学理论,那么我们就应该用现实主义态度对待相对论,而用工具主义态度对待牛顿理论。

73、在面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这样宏大的话题时,不同的科学体系在很多基础性命题上通常会存在分歧。对于科学应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不同的科学体系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同时,不同的科学体系会在研究中运用不同的假设和前提;对于“科学解释应如何合理地铺开”等问题,不同的科学体系所秉持的观点也会存在根本性差异。

74、牛顿科学体系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我们所说的惯性定律——一个运动的物体会保持运动,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在这个基本定律得到认可后,请注意,许许多多在亚里士多德科学体系中应该是核心而基础的问题就“啪”的一下消失了。在新科学体系的框架内,它们都已经不再是问题了。

75、不同世界不可通约性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那就是对于身处像亚里士多德科学体系和牛顿科学体系这样不同体系的科学家来说,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

76、正如库恩所说,身处不同科学体系内的科学家是“在不同的世界里开展自己的研究”。

77、粒子是离散的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中都有定义好的位置。粒子与粒子之间以典型的粒子方式进行相互作用,比如彼此弹开,或者分裂成更小的粒子。波则被更多地看作一种现象,而不是离散的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中,波通常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传播,而不是局限在一个相对较小且定义清晰的位置上。

78、如果实验中有对量子实体的探测或测量,那么被探测到的似乎是粒子,也就是说,量子实体在被探测时似乎是粒子。但是,在没有探测或测量时,量子实体的行为模式似乎表明它们是波。

79、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一直把基础科学,也就是物理、化学和类似学科都看作研究客观世界的科学,这个客观世界是独立于我们的,以一种客观的、不依赖于我们兴趣的方式向前发展。但是,到了标准量子理论,情况似乎不一样了,在这门学科里,我们的兴趣和测量似乎可以对这个世界产生影响(至少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如此)。正如前面提到过的,如果我们选择进行测量,世界将会是一个样子,如果我们选择不进行测量,那么世界又会呈现另一种样子。

80、假设我告诉你我口袋里有一些硬币,你可能不知道我口袋里硬币的数量是多少,但我相信你认为这个数量是一定的。可能是两个、三个或八个,不管确切数字是几,你都毋庸置疑地相信,关于我口袋里有多少硬币存在一个确定、独立的现实。这就是日常生活中信息缺失的一个例子。你说不出我口袋中有多少硬币,因为你完全不知道有多少。

81、尽管存在一个现实,但组成这个现实的并不是在测量之前就具有某些确定属性的量子实体。让我们花点时间来体会一下测量在这一类量子理论诠释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从字面上来说,根据这一诠释,测量行为就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在测量之前,世界是一种面貌,而在测量之后,世界变成了另一种面貌。

82、他们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测量的现实,然而考虑到宇宙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这个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确定的现实。这就好比说,“对,我的口袋里有硬币,但是硬币数量并不确定,硬币的形状和大小也不确定”。也就是说,存在一个由硬币组成的现实,但是这个现实不具备任何确定的属性。

83、光从太阳运动到地球需要大约8分钟。所以,如果要考虑太阳上发生的一个事件(比如太阳耀斑)与地球上发生的一个事件(比如电台通信干扰)之间的联系,那么只有当两者发生的时间相差8分钟以上时,它们之间才有可能存在联系。

84、因果定域性:发生在一个地点的事件不能对发生在超距处的另一个事件产生因果影响。

85、如果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很强,而且这个强相关性不能用任何常见原因来解释(我说的“常见原因”是指两个事件之间之所以存在相互关联,并不是因为其中一个事件是另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而是因为这两个事件都是由另一个或几个常见原因造成的。举个例子,我在室外放了一个温度表,其读数低于0℃,而旁边池塘里的水已经开始结冰,这两个事件是紧密关联的。但是,这两个事件紧密关联并不是因为其中一个事件是另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实际上,它们是由一个独立的常见原因造成的,也就是天气已经变得足够冷,那么这个影响就是因果影响了。

86、信息定域性:发生在一个地点的事件,不能用来向一个在远处的地点传递信息。

87、可能与至少从古希腊时期以来的大多数人一样,爱因斯坦深信,在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不可能存在任何超距作用,也就是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遵循一切形式的定域性。然而,事实证明,在这一点上我们一直以来都是错误的。

87、在自然选择中脱颖而出的特征,不管是什么,都能够有助于有机体在其所处的环境中更好地生存和繁殖。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存在天生“更好”或“更差”的特征。没有哪个特征天然地比别的特征高级或低级,也没有哪个物种因具有某些特征而算是从真正意义上说比别的物种“更高级”或“更低级”。存在的只是某些特征刚好对某些种群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发挥了作用。

88、种群不是为了生存而适应;相反,他们因为适应了才生存下来。

89、演化不是一个以目标为导向的、目的论的过程,而是一个自然的、机械论的过程。

90、1844年,达尔文确实完成了一部将近200页的短篇(根据他自己的标准来看)著作来解释自己的核心观点,并对这些观点进行了论证,提供了有关证据。不过,达尔文并没打算将这份手稿出版,至少没有打算在自己有生之年出版。事实上,达尔文把手稿藏了起来,并附了一张纸条给他的妻子,让她在他意外去世的情况下一定要将手稿出版。

91、演化论为我们在生物界所发现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完全自然的机制。在这一点上,在一个科学得到充分发展并且尊重科学的世界观里,西方世界关于上帝的传统观点或者关于宇宙有一个宏伟目标的观点,就已经没有了立足之地。

92、最近的民意调查显示,美国人中将近半数认为上帝对宇宙的创造早在1万年前就已经开始,而且在开始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如果有人问,最初的创造完成之后,世界发生了什么?一个普遍的观点是,最初的创造完成后,世界就变成了一个试验场,人们在这里证明自己值得得到救赎。

93、从过程哲学的角度来看,要理解这个世界,包括其中的物质实体,必须从持续进行的事件、变化、过程和关系出发,世界中的各种物质实体正是从中而来。因此,这个世界和世界中的物质实体,并不是静止的实体,而是持续演化的过程。

94、粗略地说,“范式”就是一个(相关科学家)共同的观点集合以及共同使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范式其实是人们共有的世界观的子集)。根据库恩的观点,“范式转移”偶尔会发生,当新的科学范式出现,替代了现有的科学范式,现有的世界观也就被新的世界观替代了。我们在本书第二部分中探讨了17世纪出现的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牛顿世界观的转变,这就是范式转移的一个范例。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库恩的观点,范式转移发生的频率并不高,而且库恩也提出不能过于宽泛地使用“范式”这个术语。

95、在亚里士多德世界观中,一个常见的隐喻是把宇宙当作一个有机体,这也是通常在思考我们所居住的宇宙时所用的方法。就像有机体由许多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发挥各自功能来实现其目标,比如心脏负责抽送血液,消化系统负责处理食物等,宇宙也被认为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有其天然的功能和目标。

96、在牛顿世界观中,我们开始认为宇宙像一台机器。我们认为,组成宇宙的物体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就像一台机器的零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就像机器零件是通过推拉其他零件而产生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认为宇宙中的物体也通过这样一种机械的方式来产生相互作用。在这种“宇宙像机器”的观点之中,隐含的概念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定域的”,也就是一个物体只能对与其有某种关联的物体产生影响。

97、我认识的所有人在了解相对论之前都认为空间和时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相同的,而且把这当作一个显而易见的经验事实。大家知道,显然不会因为某人或某物恰巧在运动,时间就以不同的速度流逝,或者人们衰老的速度就奇迹般地放慢;大家知道,并不会因为某人或某物在运动,空间就被压缩了,就像在寒冷天气里的气球一样。这些看起来都是那么显而易见的经验事实。然而,这些事实后来不仅被证明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被证明是错误的。

98、根据阿斯派克特实验所揭示的新量子事实,似乎牛顿世界观中有关宇宙的核心观点已经站不住脚。我们也许不理解这怎么可能,但是我们所居住的宇宙中,确实存在事件之间即时、非定域的相互影响,甚至在地理位置相距很远、显然不可能具有任何形式的联系或关联的事件之间,也会存在这样的影响。任何人都不知道宇宙为什么会如此,只知道宇宙就是这样。

98、历史告诉我们,永远不要低估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他们总能另辟蹊径,得到新的发现。过去,根本性的新发现带来了许多变化,包括理论、技术和概念等方面,而这些变化在新发现刚刚出现的时候甚至根本无法想象。我认为,对于我们所居住的宇宙中可以存在贝尔影响的发现,就是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重要发现,是那种像雪球一样的变化。现在这个雪球还比较小,但是我猜它会变得越来越大,带来理论、技术和概念上的变化,关于这些变化,我们现在几乎都无法领悟。

99、演化论中的发现就要求我们摒弃长期以来所秉持的“人类很特殊”的观点。我们必须接受人类是一个自然过程而非超自然过程的结果;人类并不是位于生命体的顶点,而是现存的1000多万种有机体中的一种,而且从演化论的角度来看,这1000多万种有机体都具有平等的地位。

100、达尔文都用下面这段常常被人引用的优美文字作结:生命及其蕴含之力能,最初注入寥寥几个或单个类型之中;当这一行星按照固定的引力法则循环运行之时,无数最美丽与最奇异的类型,即是从如此简单的开端演化而来,并依然在演化之中;生命如是之观,何等壮丽恢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