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勒兹的《尼采》笔记(一)

 左莫 2023-10-31 发布于海南
介绍

骆驼背负崇高价值的重担;狮子打破雕像、摆脱重担;孩子是游戏(Jeu)与新的开始,创造新的价值。这便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人的三个形变,由卑微地负担转向反叛再转向创造。

疾病在过去仅是外在病因影响身体——客体的事件,而饱受疾病的尼采却将疾病认作为一种关于健康的观点。健康与疾病互为对方的评价,二者的区别是在观念层次上的,源于视角的位移。位移的技巧让尼采在疾病缠身下也能与健康相关。

尼采并不相信大我(Moi)的统一性,而是相信“小我”(moi)之间微妙的权力与评价关系。每一个“我”都是一副面具,表现着一种力量。

图片

思想与生命

尼采用诠释评价取代了认识(la connaissance)的理想与真实(le vrai)的发现。诠释让现象总是局部及片段的“意义”确认下来;评价则决定了意义之“价值”等级,将片段整合起来,但并不削弱多元性。

基于诠释与评价,尼采为哲学增添了两种新的表达方式:格言(aphorisme)。格言是诠释的技巧与需要诠释之物;诗则是评价的技巧与需要评价之物。

对于尼采而言,真正的哲学应该是思想与生命实现了统一。生命的模式启发思想的方式,思想的方式反过来肯定生命的模式。思想对生命事件的诠释与诠释被评价为生命的新视角实现了思想与生命的统一性:“把生命的插曲做成思想的一个格言、把思想的一个评价做成生命的一个新视角”。当生命与思想分离时,哲学便逐渐走向了两个极端:思想征服了生命的康德与生命疯狂了思想的荷尔德林。

生命与思想的分离开始于前苏格拉底时期。(新的力量)需要在既有力量的面具之后,否则便无法出现。在前苏格拉底时,哲学在宗教、神秘主义的面具之下诞生。正因此,哲学在历史中必然以受面具左右、对抗自己的方式发展。因而,思想在历史上常常否定生命,用高等价值(上帝与宗教)来审判与反对生命、限制与度量生命。

在苏格拉底身上,思想否定生命被明确地表达了出来。苏格拉底——柏拉图对真实世界与可感世界做出了划分,对真实与虚假做出了划分。通过确认神、真善美等价值完成了对生命的否定,生命臣服于伦理的理型。

基于思想对生命的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如同骗术般地加剧了哲学的退化。辩证法要求主体在被异化后重新回到主体之中,可是辩证法却隐藏了思想对生命的否定;而对被否定生命的回归加剧了思想对生命的否定。

原先宗教的价值沉重地压在了人的身上;但当宗教价值衰弱与上帝之死后,理性的要求重新将一系列价值压在了人的身上,迫使人们按照进步、经济与科学的观念而存活。就此而言,所谓“上帝之死”不过是人本身的价值代替了上帝的价值向自己施压,思想仍旧否定着生命,甚至变本加厉,因为我们不难去去反对上帝而很难反对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