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希池:郭园西瓜,远近闻名——武邑一村一故事(七)

 梅君小苑 2023-10-31 发布于河北

郭园西瓜,远近闻名

据说在老年间,郭园村叫瓜园村,村南有一条索鲁河,常年河水荡漾,波流不急,河两岸都是白沙地,非常适合种植瓜豆,村中有一位郭老汉,是位种瓜的能手,经营着大片西瓜园,瓜园村也算富足之乡。元末明初年间,明军和元军,以及后来的燕王靖难,在此地经历了十数年的战争,造成乡民死的死,逃的逃,抓丁的抓丁,唯独郭老汉一家,舍不了这里的清水沃土,舍不了他的西瓜园,更舍不了种瓜的功夫,在此苦撑度日。

直到1402年,燕王即位,硝烟散尽,奉迁移民,山西的鲍、程、高等姓氏家族迁来瓜园村居住,给荒凉的村落增添了烟火气。但此处的风土习俗与山西不同,应发展什么作物以维持生计,他们看到了郭老汉的瓜园,纷纷拜师学艺,请教技术。郭老汉也不吝啬,耐心地提供瓜种,教授种植和管理技能,大多村民也延续了此处的习惯,搞起了西瓜种植。几年时间,西瓜园已连顷成片,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也给村民们带来了安乐的生活。十几年后郭老汉去世了,但他的西瓜园的种植技术留下来了,村民们为感谢他的恩情,把瓜园村改名为郭家园村,以后又叫郭园村。

郭园村种西瓜连年不断,慢慢把西瓜种成了产业,也种出了名堂。村民们年年在麦收后召开品鉴比赛会,看谁家的西瓜长得大,口头好,品质高,有时还备有一定的奖品,或是一头牛,或是几件农具。瓜农们相互交流经验,谁也不藏技,都把自己的绝活儿说出来,他们知道,整体的质量上去了,才能造成好名声,带来好市场,这也是郭老汉留下的话。比赛会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把好种子选出来,提纯留壮,使第二年的西瓜上一个品级。郭园村的瓜农种瓜懂瓜,更会挑瓜,瓜好瓜赖看一眼就知道,不用掂来敲去,他们都把最好的西瓜拉到市场去卖,郭园的瓜闻名遐迩,他们也越种越多,除去口粮地外,基本上都种成西瓜。市场也越来越大,每到收获季节,他们装几船瓜,从索鲁河转滏阳河运到天津,西瓜都卖出了好价钱。有一年,康熙帝沿运河南下,留宿天津,地方官进献了西瓜,康熙帝吃后连声叫绝,称此瓜“甘之如饴,沙绵可口”,从此郭园的西瓜有了一个别称叫“沙饴瓜”,有些年成了皇宫的贡品。

几百年来,郭园人代代传承,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跟随时代的步伐,融入新的技术。上世纪改革开放以后,郭园人激发了种植积极性,不断在技术上求新求变,改良西瓜品种,由大籽黄瓤变成小籽薄皮,在种植上结合大棚技术,提前育秧,薄膜防寒,使西瓜提前一个月上市,大大提高了经济价值,同时还采用了瓜棉套种的办法,在西瓜棵爬蔓后套种棉花,等西瓜拉秧后棉花也正好长起来,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郭园人把西瓜种出了花样,种出了富足,走上了小康之路。

邢希池:善抓商机的“吴老东”——武邑一村一故事(六)
邢希池:“狐仙”的故事——武邑一村一故事(五)
邢希池:邢书林为民告御状,彭知县动容赐节匾——武邑一村一故事(四)
邢希池:“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郭振升——武邑一村一故事(三)
邢希池:小小锭子转万家——武邑一村一故事(二)
邢希池:不愿当官的张伯乾——武邑一村一故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