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在动机:来自内心的需求,是最强大的生命力

 天府小小爸 2023-10-31 发布于新疆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同是加班,自己安排的会精神十足,被老板召唤就怨气冲天;

同是学习,感兴趣的科目睿智无比,不喜欢的则是眼见而困。

为什么有些事情无论多难我们都能坚持下来,而有些只要一出现阻碍就立马想要放弃呢?

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就在于你对它是否具有内在动机,以及有多强的内在动机。

一、人的两种行为动机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就发现驱动人们行为的动机有两种: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人们采取某种行为纯粹是出于对事情本身的重视,而不是期望获得什么。儿童的玩耍完全来自内在动机,因为这会让他们快乐。

与之相对的就是外在动机,指的是为了某种目的和回报而去从事某个活动,这些回报可能是金钱、名誉、来自他人的赞赏。

学习弹琴,如果是因为喜欢弹而弹,那就是受到内在价值的驱使,属于内在动机;如果是为了挣钱谋生而弹,那就是受外在价值所驱使,是外在动机。

人人都有这些互相冲突的价值观,没有人完全受其中一种左右。

二、内在动机是自由的体现

近年来,不断出现孩子抑郁的社会新闻,其中大部分都与学习压力太大有关。

随着教育竞争的白热化,从义务教育开始,孩子们就都普遍参加了校外辅导,区别只在数量多少。

他们每天都要完成繁重的学业,很多人完全没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学习的内容,尤其是校外辅导部分并不全是自己喜欢的,更不是自己选择的。

他们的年龄,基本都体会不到学习带来的好处,只感到被压迫得几乎无法呼吸;

他们的阅历,大多还没有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只能在父母老师的引领下前行。

他们中的很多人,身虽在课堂,心却漂泊在外,难以真正沉浸其中,因而也会感到万般痛苦。

内心的抗拒还会让他们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在家长老师看来“不听话”的举动,比如磨蹭、不上进、效果差。

可如果让他们放手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立刻就会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完全不需要任何人催促,由内而外迸发出的力量和诚挚的笑容让人震憾。

其实不止孩子,成年人也是如此。

做自己喜欢的事、想做的事,总会想尽一切方法挤出时间,面对任何困难都不会轻言放弃。

仅仅是因为源于内心的喜爱和渴求,便让他们拥有了强大的动力,表现出与纯粹的外部激励下完全不同的样子。

内在动机,表面看是个人的目标和意愿,实际上体现的是对自由的热爱,热爱那种不受他人控制,自己决定做与不做的感觉。

当自由受到阻碍,当他人试图干预我们的自主时,我们会做什么呢?

我们可能会顺从他人的指令,去做他们期待但自己并非真心想做的事情;我们也可能会表现为逆反,刻意去做与他人期待相违背的事情,仅仅是为了反抗。

这些都不是自由。在做或者不做这些事情时,我们都难以体会到自由的快乐。

三、内在动机产生的基础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一书中分析了产生内在动机的三个心理需求:

1.自主感

自主感的需要,表现在人们希望在做一件事时能够自我掌控,自己做决定。也就是在有选择的时候,可以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北京冬奥会上,“天才少女”谷爱凌的经历让不少父母感慨不已。

她的母亲说:谷爱凌的成功不是逼出来的,之所以放手让她去做职业选手,只是因为她喜欢,这便是她最大的动力。

谷爱凌的父母都是名校毕业,但他们没有逼迫孩子一定要达到某个标准,而是从小就告诉她,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凡事只要尽力就好。

谷爱凌的职业方向是自己选择的,目标是自己设定的,她也做好了挑战困难的准备。她的辉煌成就离不开“自主感”。

自主这件事听起来简单,可实际上大部分人的行为都是不那么“自主”的,很容易被外部的奖赏和惩罚控制,以此“驱动”自己的行为。

无论是高考后选择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当下陷于“内卷”的职场、家庭,很多都是被社会裹挟,虽心有不甘却也无法停下来。

要做到自主,首先需要有意识地关注“自我”,尊重自己的真实体验。比如,你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兴趣吗?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有活力的吗?你会带着好奇心去做这件事吗?

真实的自我会以一种自发性的状态让你全心投入到行动中,你的潜力、创造力、渴望和需要才会浮现,你也会长久地把一件事做下去。

2.胜任感

胜任感的需要,表现在面对挑战时,觉得自己有能力做好,这时往往会有强烈的欲望想去挑战。

没有多少人能够在连续失败的情况下坚持下去,出现这种情况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然后换一条赛道。

人的信心来源于成功,哪怕是小的成功、小的进步,也能够产生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如果作业难度过低,孩子大多觉得没劲,比如长久地重复刷一道题或者所谓的“快乐教育”;

如果作业难度过高,比如过早学奥数,总是做不出题,孩子的自信心会被打击,进而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兴趣。

只有当孩子发现虽然有些困难,但只要付出一些努力还是可能做到时,他们才会有兴趣。

有些人总是好奇心十足,喜欢尝试新事物,不断突破舒适圈拓展能力边界,因此他们总能做成一件又一件让人出乎意料的事。

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是获得胜任感的有效方法。

3.归属感

归属感的需要,表现在人想要感觉到和其他人保持着联结,并能得到支持。简单说,就是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的需要。

人们天生的会和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在某些方面依赖他人,同时给其他人提供依靠。完全封闭式的“独立自主”是不存在的,也是不健康的。

有些人说,我要一直保持单身,要独立,甚至不想要朋友。我只想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认真工作,认真学习,过好自己的日子。

可越是这样想,就越容易给自己的心理造成压力。

正确的做法是,找到关心自己的另一半或者朋友,满足联结的需要,快乐时与他们分享,难过时找他们慰藉,那么做事时的动力会更足。

满足了以上三个方面的需求,特别是自主的需求,就能持续激发人的内在动机,全心全意投入某件事情,同时拥有更好的体验和表现。

四、写在最后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在所有狱友都听天由命的时候,他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激情。

因此他才会凭借本事换取在屋顶喝啤酒的待遇,不惜被关禁闭也要享受美妙的音乐,才会用17年的不懈努力挖通通向自由的地道。

当他成功越狱站在倾盆大雨中时,屏幕这头的我们亦会被深深触动。

从入狱的第一天起,安迪就把重获自由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这让他在条件恶劣的监狱里能够坚持下来,在其他人挑衅、监狱官打压时有效周旋,在枯燥艰苦的环境中保持初心,甚至与众不同。

内在动机,会让人产生强大的行动力和意志力,活得幸福而真实。

马克·吐温说,“生命中最重要的日子,就是你出生的那天和你懂得生存意义的那天。”

找到内在动机,追寻自己真正的热爱,就是新生的开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