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读与略读课文教法的区别

 大象时空 2023-10-31 发布于江苏

20231031日 星期二

今天参加了一个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活动,听了七节课,课题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同样的课文,七个人处理教材的方法不一。在七节课的对比中,有很多发现,以后再细细梳理。而其中有一个值得思考之处: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教法上的区别。

《走一步 再走一步》是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相比精读课文在形式上没有课后练习,课文后面有阅读提示,课文的一侧有批注。一般情况下,即使没有老师教,学生基本上可以根据阅读提示和课文批注,达到对课文的理解。但是,今天的七节课中有六节都把这篇课文当成了精读课文进行了分析。有的甚至没有注意到课后阅读提示和批注。

如果没有运用到课后阅读提示和批注,就说明课文的这样设置使没有什么用处的,也违背了编者的意图。教材中的课文不是每篇课文都要精读。但是语文学科相比于其它学科的一个特殊点,可能就在于内容没有过多的序列化和递进性。比如,一篇文章,七年级可以上,九年级也可以上。当然,在初中可以上,在高中也能上。它几乎没有数学知识点的环环相扣性和内在逻辑性。

正因为上面这个特别点,可能就会让老师产生,所有的文章归根结底可能上的内容都是相似的,所不同的可能就是课堂设计,是否更具有创意。但是,在自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处理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如果把自读课文当成精读课文上,就混淆了两者的内涵。

我从网上特意找了一些略读同精读的区别。

(一)基本模式
1、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缺中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宽盯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画杨桃》《钓鱼的启示》,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

2、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

(二)主要特征
精读是以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为主要特征,重在
”“;而略读课则是精读的延展与深化,教学略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准确地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从上面的区别,我们可以发现,自读课文的处理中教师重点在于引导,不在于具体去分析。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课后阅读提示和旁批甚至注释,进行课文的学习。不应该忽视自读课文本身的特点,把它当成精读课文处理。这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阅读力提高的重要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