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异姓诸侯王的末日

 握中悬璧 2023-11-01 发布于天津

↓↓↓

由于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若不加星标可能会错过更新噢。

添加星标方法:

请点击上方名片「握中悬璧」→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快来成为我的特别读者吧!

前文在这里

大汉荣耀四百年目录(1-15章)
(十六)臧荼之乱背后的隐情
(十七)两个韩信的相同命运
(十八)揭秘平城之战
(十九)张氏赵国覆灭的背后


(二十)异姓诸侯王的末日

张氏赵国覆灭后不久,汉朝的北部边疆仍无法平静,一股新的暗流正在涌动。

一天,新任赵相突然进京求见刘邦,随后禀报了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

原来陈豨年轻时是魏国人,对信陵君极其崇拜,等掌握赵、代两国兵权后,他大肆招募宾客,并收买人心。

本来陈豨常驻代国,一切倒还相安无事,但有一次他告假回家,经过赵国时,那盛大的排场一下就被周昌看在眼中。

只见陈豨的随行宾客人数众多,组成了超过千乘的庞大车队,将邯郸的客栈全部住满。

此事非比寻常,要知道汉初百废待兴,乘坐马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当时“将相或乘牛车”,可见马匹是多么短缺,而陈豨的势力是多么庞大。

再加上陈豨非常重视礼贤下士,这引起了周昌的警惕,因此他连忙赶往长安,提醒刘邦长此以往必生变故。

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提到,陈豨的使命就是制约赵国,如今赵国已经同姓化,他的存在已经没有意义了,而周昌对他的举报也是必然的,因为他的赴任就是刘邦特意安排的,即使陈豨谨小慎微也一定会被抓住把柄。

而刘邦在接到举报后立刻命人前去调查,果然发现了陈豨的宾客有各种违法乱纪之举,而这些事很多都与陈豨脱不开干系。

到这时陈豨才如梦方醒,他突然明白,自己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可陈豨既不想失去这份权力,又不愿坐以待毙,于是便暗中命人与韩王信手下将领王黄、曼丘臣取得联系,准备随时发动叛乱。

汉高祖十年七月(前197年)十月,适逢太上皇刘太公病逝,刘邦便以奔丧为由召陈豨进京,但陈豨哪里敢去?于是便以生病为由进行拖延,同时为起兵作乱进行着最后的准备。

八月份,陈豨正式举起了叛旗,而九月份刘邦就率领平叛大军抵达邯郸,如此迅速的反应,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刘邦对此已经有所准备。

见陈豨竟然放弃了漳水这道险阻,而且也没有据守重镇邯郸,刘邦立刻判断此人难有作为,因为他没有将主力过于南下的目的必然是准备随时逃亡匈奴,由此可知他的抵抗意志是不够坚决的。

于是在到达赵国后,刘邦做的第一项部署就是赦免当地官吏,甚至还封赵国的四位名不见经传的将领千户食邑,结果一下就收买到了赵国人心,陈豨在这里的基础被彻底动摇了。

接下来刘邦又以重金对陈豨手下将领进行贿赂,这些人大多是商贾出身,重利轻义,很快便在金钱攻势下倒戈了。

见形势一片大好,汉军立刻出击,以樊哙为先锋很快攻克了襄国和柏人,之后扫荡赵国,连下二十七县。

当时王黄与陈豨部将侯敞正驻军于曲逆(今河北顺平东南),只要攻克这里,就能逼近飞狐陉在太行山东麓的入口了(今河北易县一带),随后经飞狐陉翻越太行山,便可抵达代国的核心区域。

汉高祖十一年冬(前197年),汉军再次发起大规模攻势,灌婴、靳歙于曲逆城下阵斩侯敞及五名将领,王黄狼狈逃窜。

另一方面,陈豨派去渡过黄河进攻东郡聊城的张春也被汉军彻底击溃,万余人被斩首。

到了年底,由赵利驻守的东垣在坚持了一个多月后,终于在汉军强大的攻势下难以为继开城投降。至此,陈豨在太行山以东的军事力量基本全部被消灭了,而汉军则攻入了代国腹地。

到了正月,汉军兵分两路,接着延续之前的辉煌战绩。

西路军以周勃为首,经太原攻打雁门郡,一路扫荡马邑,楼烦,最终直捣云中郡;东路军以樊哙为首,先于代郡南部击破叛军,之后又北上攻打驻扎于参合(今山西阳高县南)的韩王信并将其斩杀。

然而尽管战事进展异常顺利,但在长安,一场阴谋却正在酝酿之中,这也是陈豨引发的连锁反应,甚至可以说一切都在刘邦的预料之中,否则的话当年陈豨回乡探亲时就可以将其拿下,何必要等他起兵作乱呢?

于是以此为契机,几位异姓诸侯王终于走向了自己的末日。

汉高祖十一年正月(前196年),已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秘密联络陈豨,准备做他在长安城的内应。只可惜走漏了消息,一个宾客得罪了韩信于是被抓了起来,韩信准备杀掉他,结果他的弟弟向朝廷上书举报,最终吕后与萧何用计将韩信骗入宫中处死。

虽然上述内容是史书中明确记载的,但仔细推敲一下却会发现有很多问题。

首先,韩信当年受封齐王,成为左右天下大势的关键,可他没有听从蒯通之言叛汉自立,;而在汉高祖六年十月(前202年)的所谓谋反事件同样是子虚乌有,因为刘邦将韩信拿下只用了一个毫无说服力的理由:“人告公反”,根本没有确切的证据。

彼时韩信实力雄厚却尚无篡逆之心,如今身陷长安形同软禁,怎么可能反而要谋反呢?

其次,韩信和陈豨的初次密谋虽然被描述得绘声绘色,但其实漏洞重重,因为韩信在长乐宫被擒住后根本未经审判就被处死了,而陈豨更是死于战场,他们绝无可能将密谋的详细内容交代出来。

而若是陈豨被周长举报后刘邦命人探查时得知此事,那自然会早早处理韩信而不会等到今天。

况且陈豨与韩信国王并没有什么太深的交际,彼时他的仕途正一帆风顺,相反韩信则朝不保夕,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寥寥数语就令他表示“谨奉教”,这是不合常理的。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汉高祖十一年正月这个时间的选择极不合理。

要知道刘邦在九月份就出征了,若要等长安空虚,十月份是最好的时机,没必要浪费四个月的宝贵时间。

而且到了正月,陈豨在战场上连连失败,已经基本失去了和朝廷对抗的资本,此时做他的内应在长安作乱相当于自寻死路。

由此可见,所谓韩信谋反一事实在是疑点过多,很难将其认定为铁案,此事虽然是吕后与萧何共谋,但刘邦必然知情乃至默许的。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刘邦出征归来后听闻韩信的表现是“且喜且怜之”,他喜的是终于除去了一个心腹大患,而“怜”字大概表明他还是有些内疚的吧。

韩信的落幕为最后几位异姓王敲响了丧钟,下一个遭殃的就是彭越。

彭越的悲惨结局与陈豨同样脱不开干系,之前刘邦征调天下军队讨伐陈豨,彭越以生病为由推脱,没有亲自前往,而是命手下领兵从征,这令刘邦很是恼怒,于是派人前去责备他。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彭越仍没有谋反之心,只可惜内部出了叛徒,梁国太仆因得罪了彭越,于是逃到长安诬告其谋反,而这也给了朝廷动手的借口,最终彭越遭到逮捕,并于三月份遭到杀害。

若说韩信谋反尚存疑问,那么彭越谋反则纯属诬陷,据《史记·彭越列传》记载,“吕后乃令其舍人彭越复谋反”,于是“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为彭越定下了夷族之罪,可见一切都是阴谋。

而在这一过程中,刘邦的态度则是简单的“上乃可”,他同样是对持默许的态度。

彭越的死令英布有了兔死狐悲之感,而当他收到彭越的肉酱时更是心生恐惧,于是开始调集军队进行警戒,因此英布之乱同样和陈豨有着间接关系。

不久后,淮南国中大夫贲赫因为贿赂英布的爱妾而遭到怀疑,于是连忙逃往长安并举报英布将要叛乱。等七月份朝廷使者到达淮南国,英布心知自己的部署已经暴露,只好起兵。其实英布并无反意,但事到如今他已经退无可退。

英布敢于叛乱地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刘邦已经上了年纪,无法亲征,如今韩信彭越皆死,他已经没有敌手。

可是这一年刘邦还曾亲自到赵国前线作战,完全没有英布所说那种“人老厌兵”的迹象,他的判断完全失误了,而这也导致虽然他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随着刘邦亲自加入战场,很快战局就将被逆转。

作为秦末乱世中的一代枭雄,英布作战勇猛且战绩辉煌,此人绝非韩王信和陈豨可比,因此尽管诸将都表示“发兵击之,阬竖子耳”,似乎对其有所轻视,但刘邦却对这次战争异常重视,为了能够有充分的准备,他还专门向原楚国令尹薛公进行问策。

在薛公看来,英布的选择无非有三个,其共同点都是取吴楚之地巩固自己的根基,而差异则在于之后的行动路线。

其中上策是“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中策是“并韩取魏,据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而下策是“归重於越,身归长沙”。取上策则“山东非汉之有也”,取中策则“胜败之数未可知也”,而取下策则“汉无事矣”。

道理很简单,若按照上策的形势,则恢复了当年战国的格局,六国若能一心合纵,秦国未必是其敌手;而若按照中策,则成了楚汉相争于荥阳的形势,自然是胜败难测;而若是依照下策,英布蜗居于东南一隅,即使一时得势,但由于总体实力差距过大,难以长期与朝廷抗衡。

那么英布究竟会作何选择呢?薛公给出的答案是英布必取下策,理由则是“布故丽山之徒也,自致万乘之主,此皆为身,不顾後为百姓万世虑者也”,此人勇则勇矣,但出身低微目光短浅,没有长远的打算。

果不其然,英布很快击败了邻近的荆、楚两国军队,随后挥师北上,于汉高祖十二年十月(前196年)在甄县(今安徽宿州市南)与刘邦统率的汉军遭遇。

英布确实英勇善战,排兵布阵深得项羽真传,于是刘邦暂时避其锋芒,坚守不战,待时机成熟再全线出击,英布最终不敌,在逃亡路上为长沙王吴回骗至番阳(今江西鄱阳县一带)后被当地乡民所杀。

至此,除了过于低调的吴氏长沙国外,仅剩的异姓诸侯王便只有燕王卢绾了。

当初刘邦以卢绾为燕王,就是要为打破因功分封体系做出一次试探,如今异姓诸侯皆灭,卢绾也将失去他的价值,走上陈豨的老路。

其实在陈豨叛乱之初,卢绾是坚定支持朝廷的,他还派使者张胜前往匈奴声称陈豨已被击败,意思是不让匈奴继续支持他。

然而张胜却遇到了当年逃亡至匈奴的臧荼之子臧衍,他的一席话改变了张胜的态度。

臧衍首先表示:“燕所以久存者,以诸侯数反,兵连不决也”,正是因为北地战乱不断,卢绾,而“豨等已尽,次亦至燕”,一旦陈豨灭亡,下一个遭殃的就是燕国了。因此不如“缓陈豨而与胡和”,通过养寇自重的手段以达到“长王燕”的效果。

当张胜将臧衍的话转达给卢绾后,他一下就恍然大悟了,自己和刘邦再亲近又怎样呢?权力面前不讲情谊,如今坐到燕王这个位置上,他已经身不由己了,而从那以后卢绾便与陈豨勾结起来。

陈豨战败灭亡后,他的一名副将被俘并供出卢绾与陈豨勾结一事,于是刘邦立刻召集卢绾进京,而卢绾根本不敢前往。

虽然卢绾表示“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将韩信和彭越之死归咎于吕后,但他必然清楚刘邦在背后默许的态度,因此尽管后来卢绾带着随从家属以及数千骑兵在长城脚下等待消息,希望等刘邦病愈后再进京谢罪,但我想这只是一种说辞罢了,到了这种地步,他绝不会自投罗网。

最终,卢绾在刘邦去世后逃往匈奴并客死异乡。

最后的几名异姓王就这样告别了历史的舞台,而他们又都与陈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由此可见,他们终究只是刘邦一统天下大业中的一枚棋子。

不久之前在击败英布后班师回朝时,刘邦曾于故乡沛县稍作停留,在宴会上,刘邦唱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随歌起舞,感慨之余潸然泪下。

在短短十余年前,他还是个亡命山中的罪人,如今却君临天下,万民敬仰,或许只有在家乡的父老亲朋面前才能流露出如此真情实感吧。

对于那些威胁自己权力的人,刘邦可以以权术诡诈将其消灭,但对于衷心爱戴自己的乡亲,他却给能给予极大的关爱,即使是背叛过他的丰县,也得到了与沛县相同的免除税赋的优待。

然而刘邦却不能就此高枕无忧,在与英布的战斗中,他身中流矢,伤情严重,或许他已经感到自己大限将至了吧。

那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唱出了刘邦的心声,自己呕心沥血缔造的这个国家,究竟要交给谁来守护呢?

如今威胁最大的异姓诸侯王已经被铲除,刘邦已经完成了两大历史使命,他该准备人生最后一件大事了。

西晋帝国系列在这里

西晋帝国系列目录(全)

百年东吴系列在这里

《百年东吴》系列目录(全)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目录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目录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目录

希望与作者进行讨论的话请加入读者交流群,本文下方留言或公众号后台私信联系皆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