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最熟悉的印度人形象,原来来自民国上海滩?

 阿布的书柜 2023-11-01 发布于广东

这其实是印度的锡克人,出现在民国上海的大街小巷。起因是外国人在民国的中国建立租界,并引进警察制度。租界的外国巡捕有俄罗斯的罗宋阿大、越南的安南巡捕以及来自印度、裹着红头巾的“红头阿三”。

图片

1908年,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印度巡查

一种说法认为,彼时租界印度人是英国人的奴仆,警察在英语中被称为“阿SIR”,而上海人使用吴侬软语,“阿SIR”便被谐音念成了“阿三”。

作为在华的“二鬼子”,印度巡捕常有欺负国人之举。不少中国作家和外国传教士都记载过印度警察殴打国人的事。

一位作家曾这样描写20世纪上海滩的街头风景,“裹着红头巾的锡克警察是上海滩的权威。他们指挥当地交通,维持当地社会秩序”。

上海作家对于锡克警察早已见怪不怪,他们在文艺作品中经常有这方面的记叙。比如,张爱玲在小说《连环套》中写道,有些锡克警察把他们缠头发的红头巾挂在外面晾晒。还有一位上海作家刘呐鸥,讲述了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子在午夜时分被一个面目可憎的锡克警察追捕的故事。

图片
图片

上海的锡克警察

透过锡克警察在上海租界的命运沉浮,可以窥探到英国、中国、印度在近代亚洲舞台上的势力角逐。

01

锡克警察为什么会来到上海?

19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人在旁遮普引进了农业基础设施,极大改变了锡克农民的经济状况。可是,由于土地积累到富有的地主手中,大多数锡克农民负债累累。帮助家人摆脱经济困境的强烈愿望,直接导致了大规模的锡克教徒移民。

图片

英国统治印度时期的旁遮普地图

1905年12月,一场排外情绪引发的骚乱使上海陷入混乱。随着外国人受伤和外国建筑物被纵火的事件越来越多,上海工部局意识到了他们的治安力量太薄弱,根本无法保护租界。于是,加强上海的警备力量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

由于锡克警察在暴乱中表现出了“赤胆忠心和龙精虎猛”,因此,有人提议应当大规模地扩充锡克警察队伍,以维持上海租界的和平和稳定,吸引更多资本流入上海。

不过在20世纪初,大多数锡克人移民青睐和可选择之处包括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上海,他们把这些地方看作淘金的首选之地,因为这些地方可以提供相对较好的报酬。

图片

2013年中国香港锡克教寺庙入口侧壁上张贴的照片

由于对锡克人的需求皆多,这三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而他们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上海呢?

因为上海是英帝国殖民网络中社会控制和社会监督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上海对外来移民没有任何严格的规定,

另外,英帝国在全球殖民统治的削弱,以及上海可以提供相对较高工资的愿景,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上海在锡克移民看来格外有吸引力。

就个人日常生活而言,三地的锡克教徒所获薪资肯定是足够的。然而,锡克人赚的钱不仅为了养活他们自己,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补贴他们在旁遮普的家人。因此,他们还得将收入由当地货币兑换成印度卢比。

将三地的工资换算成卢比可知,在上海工作的锡克警察,其收入要远远高于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工作的锡克警察。这一差距清晰地表明了,跟在其他两个地方的同乡相比,在上海的锡克人可以有更多的钱汇给他们在印度的家人。

图片

20世纪锡克警察以当地货币和卢比计算的年薪

图片

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上海的锡克警察人数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成千上万的锡克人涌入上海这座中国港口城市,他们中的大多数被聘为警察或看守。锡克警察成为上海警察局的中坚力量。

散居海外的锡克侨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是怎样的呢?让我们走进1906-1911年在上海警察局任职的锡克警察伊塞尔·辛格的散居经历和他所居住的世界,从微观个体视角来一探究竟。

02

一名锡克警察的日常

有一名锡克警察伊塞尔·辛格,他的生活细节散落在有关日常犯罪和法庭调查的新闻报道中。

伊塞尔·辛格可能来自旁遮普东部的马杰哈地区某村庄中拥有一小块土地的普通农民家庭。

跟旁遮普的大多数锡克教家庭一样,伊塞尔一家可能因为购买更多土地、准备婚礼或者建造砖房而陷入债务深渊中。

为了减轻债务负担,锡克人除了在地里干活,通常还会想方设法寻找额外的收入来源。

伊塞尔·辛格是来自马杰哈的锡克教徒,一心想要挣钱养家,他应召入伍加入了印度军队。和干农活相比,在此军队服役的报酬还算不错。

尽管伊塞尔·辛格在军队服役,可是由于锡克教徒的散居网络扩散了信息的传播,他很可能对海外的发展机会一清二楚。经过慎重考虑,伊塞尔·辛格于1905年左右离开军队,回到老家稍作休整,准备再远走他乡淘金。

得知上海工部局提供的薪水比其他殖民当局高,伊塞尔·辛格申请应聘。上海工部局挑选警察的标准参照印度军队标准制定。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伊塞尔·辛格符合所有要求,成功应征入伍。

1906年11月,当伊塞尔·辛格抵达上海时,他发现这个大都市已经有了商业发达、设施完善的锡克人社区。

比如专门为锡克人看病的医院、锡克教徒的礼拜场所、定期为锡克警察提供必要特定培训和教学的警察学校……上海工部局希望,有了这些设施,可以提高锡克警察队伍的工作效率。

图片

1910年代中国上海四川北路的锡克教寺庙

1901-1909年中国香港医院收治的警务人员

图片
图片

20世纪老闸警察学校接受训练的锡克骑警

由于锡克人被认为比华人更了解英国的习俗和规则,锡克警察们有义务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大街小巷上进行文明教化工作。于是,伊塞尔·辛格被指派在虹口执行教化任务。

伊塞尔·辛格负责检查酒鬼、卫生问题和火灾、抓捕破坏了安静的居住环境的流浪狗等事务。除了现金收入,伊塞尔·辛格还享有一些其他形式的福利待遇,如制服、饮食和照明都是免费的。

1907年8月2日,伊塞尔·辛格拒绝服从命令外出执勤,此外,伊塞尔还声称自己受到了锡克籍高级长官的不公对待。后来,伊塞尔·辛格在朋友的帮助下,成功地找到了两名担保人,最终得以被允许恢复他在警察支队的工作。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伊塞尔·辛格似乎不再上街抓什么醉酒的人,他也没有越界或制造任何麻烦。

1910年7月,伊塞尔·辛格由于参加了一场罢工,再次被监禁。这场罢工不是为了抗议遭受英国人的不公待遇,而是由于上海锡克警察不同群体之间的竞争冲突。

图片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上海虹口

由于上海工部局不想失去这群经验丰富的锡克警察,也不想承担将他们遣返回印度的高额开支,因此,几乎所有被拘留的锡克教徒,包括伊塞尔·辛格都被召回警队上班。

伊塞尔·辛格重新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街头醉汉再次成为他不得不打交道的对象。而不久,伊塞尔·辛格自己也遭遇了他所缉捕的酒鬼同样的厄运。

1911年4月13日晚,有人发现伊塞尔·辛格喝得烂醉如泥,在酒精的作用下,他把一名华人男子拖过马路拳打脚踢。随后他被逮捕,并被判处7天的劳役和10块墨西哥银圆的罚款。

酗酒,是关于伊塞尔·辛格的最后一条信息。此后,再也没有发现伊塞尔·辛格的任何消息。

伊塞尔·辛格带着他在上海警察局任职期间积攒下来的工钱,有可能是荣归故里,回到了他家在旁遮普的村庄,最终成为一名农民,他有足够的钱财在那里养家糊口。

然而,更有可能的是,伊塞尔·辛格继续留在了上海,做起门卫看守或是放债人的营生。

图片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上海地图

伊塞尔·辛格的第三种可能是,他后来移居到世界的其他地方了,他的海外旅程不会只在上海告终。

03

人类历史在联系中共享

关于殖民主义如何影响了殖民地居民人生和被殖民地居民人生的问题,目前已有足够多的研究,但这两方面的研究往往走向孤立。

传统研究认为,在帝国背景下,西方工人阶级与被殖民者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前者,有广泛的自由意志,同时在殖民当局所辖社区有找工作的特权。后者,是殖民结构中静态被动的主体,即使移民出国,也被视作不自由的、受契约束缚的。

而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曹寅另辟蹊径,认为英帝国是由殖民地、殖民统治地区、租界网络和锡克侨民散居网络等多种跨地区网络构成的。这种跨地区网状殖民结构把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编织在一张网上,二者虽然身份不同,彼此之间却是相互影响。

图片

曹寅

例如,正是借助这种跨地区网状殖民结构,上海工部局才得以在兰开夏郡发布了招工广告,雇用英国工人阶级,而且,也正是借助这种跨地区网状殖民结构,上海工部局才得以学习和引进高度定制的供应和设施,为接纳锡克员工做好准备。

被殖民者就像他们的西方人同行一样,能够很好地利用英帝国的优势,促进信息的流通,促进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盘算和规划海外职业生涯的方式上,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

伊尔·辛格及其同事不仅积极参与殖民事业,而且分别以各自的方式共同改造了英帝国。无论是街头斗殴、交通堵塞、言行污秽,还是劳工罢工,戴红头巾的锡克警察总会出现在事发现场。

图片

1900-1910年,上海外滩英国领事馆的锡克警察

虽然锡克人在上海警察局里显然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传统研究迄今为止一直专注于上海警察局里的欧洲籍警官和警员,鲜少关注锡克警察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这种忽视背后可能存在两个原因。

一方面,锡克警察作为英帝国在中国统治的象征,在上海扮演了重要角色,这种角色在胜利的民族历史和反帝国主义的叙事中已经被淡化了。

另一方面,锡克人虽然是上海工部局在加强西方人优越感、增强社会稳定和实施文明工程等方面的中坚力量,但他们本身也是底层人,传统的帝国历史叙事往往也会忽略掉他们。

图片

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在虹口锡克教堂与锡克教合影

而曹寅指出,锡克人利用散居海外的锡克侨民网络帮助他们向北美迁移,而后来有政治倾向的移民又利用这个网络从事他们在亚洲的革命活动。

正如伊塞尔·辛格的故事那样,1910年左右,许多在上海的锡克人纷纷前往北美谋生。他们在北美遭遇到歧视,却反而激起了自己的民族主义情绪,成立了自己的革命政党。许多居住在北美的锡克人,后来回到了亚洲,参与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

如此一来,透过曹禺的研究,个人与其所处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妥协便跃然纸上,那些看似不相关的历史,竟然如此高度关联。

活 动

你还了解哪些关于锡克警察的故事?

曹寅的研究给你带来什么新的启发?

2位优秀留言读者将获赠此书

锡克警察

作者:曹寅 著  薛朝凤 译

本书采用了全球史的观察视野,通过多层次、多类别的史料运用,讲述了锡克警察在上海历史舞台中从出现到淡出的过程,探讨他们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发挥的作用,阐释这一群体在全球的流动趋向,以及如何成为摧毁英帝国体系的重要力量。

推荐阅读

非洲折叠:日常生活的文化政治

摆脱过去大众传媒中对非洲的刻板印象!从日常出发,了解一个不一样的非洲!

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

摈弃西方中心视角,展示亚洲自己的立场,呈现一个不同的近代亚洲。

阿根廷迷思

阿根廷总统顾问、著名知识分子洞悉阿根廷国民性的经典之作!媲美《菊与刀》《吾国与吾民》。

-End-

观点资料参考:《锡克警察》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scb01@pup.cn

图片▼点击名片  ⭐标关注我们▼

图片

聚焦全球上海的锡克移民

一部微缩的近代亚洲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