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见病指南极简解读中国丙肝指南

 医学abeycd 2023-11-01 发布于湖北

中国丙肝指南先后有三个版本,2008、2015、2019,十年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主要是治疗上,从最早的干扰素加利巴韦林进入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 antiviral agent, DAA)的泛基因型时代,丙肝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第一个可以治愈的病毒性疾病。本文试图解读最新的2019版指南,因为对现代医学而言,最新的永远是最好的最先进的。

一、丙肝不是罕见病

2020年医学诺奖揭晓后,著名生物学家饶毅教授发表看法,他觉得有一点奇怪,说丙肝是一种“相对罕见疾病”。

这完全不是事实。丙肝是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绝不是什么“罕见病”。

从世界范围看,WHO的数据,2015年全球有7100万人感染慢性丙型肝炎病毒,2016年约有39.9万人死于丙型肝炎。如果这叫罕见病,那世界大战是不是可以叫迷你战争?

从中国国家卫健委的数据(2015-2019)看,丙肝年发病数仅居流感、乙肝、结核和梅毒之后,和腮腺炎差不多,在全部传染病中居第5、6位,每年有20万以上的发病,且没有下降趋势。如图。

图片

再看最新的2020年8月份数据,丙肝一个月发病2万多例,罕见吗?如图

图片

有人辩解,说“罕见”是指几十年前,这也不是事实。上世纪40年代发现传染性肝炎,一种是食物传播的甲肝,一种主要是血源传播的乙肝,到1960年才确定血源传播的乙肝病毒。但是,接下来的研究却发现,在血源传播中,排出了乙肝病毒外,还有很多不明原因的病例,名之为非甲非乙型肝炎。当时总的血源性肝炎全世界每年要死亡100万,感染者更多得多,就算是其中的一小半,也绝不是罕见病吧。

总之,丙肝绝不是什么罕见病,相反,它是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新版指南中估计,我国有丙肝感染者约1000万。

二、传播途径的变化

丙肝经血液传播。以前主要传播途径是输血,但我国自从自1993年开始加强献血员抗体筛查以来,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已很少发生。输血越来越成为安全的治疗,这归根结底也要感谢获得诺奖的三位科学家,他们搞清楚了丙肝病毒的结构。不然,就算知道血中有湿毒热毒,你如何筛查的出来?

现在的丙肝主要是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尤其静脉药瘾者共用注射器和不安全注射,是目前新发感染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三、预防

首先没有疫苗。丙肝发现已经半个世纪了,疫苗竟然还没有研究出来。要是喊几句“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的口号就能研制出疫苗,那就好了。

但搞清楚了病原体和传播途径,尽管没有疫苗,也仍然可以有有效的预防措施,那就是,对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包括献血者、静脉药瘾者、孕妇等;对医源性感染的标准预防,如手术、透析、侵入性操作、注射等的预防;对感染者的有效抗病毒治疗等等。

没有什么药物或特殊疗法(比如敷贴啊、艾灸啊之类)可以预防丙肝。

四、丙肝自然史

丙肝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也有自限性。急性丙肝病毒感染者大约有15%-45%的病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自发清除病毒。我们感慨一下免疫系统的强大就可以了,但比例这么低,不能把希望在自限上。55%-85%的会变成慢性丙型肝炎,20年后,其中发展为肝硬化的比例是5%-15%;一旦成为肝硬化,30年后,肝癌的年发生率是1%-3%。肝硬化和肝癌是丙肝的主要死因。尽管比例看起来不高,但是基数大,不容轻忽。

五、几个重点检查

得了丙肝后不要急于治疗,先要做几个相关检查,把状况彻底搞清楚,再谈治疗。(望闻问切辨证论治这时可能是毫无用处的,因此,指南中一字不提)这些检查主要有:

1、血清学检测丙肝病毒的抗体。但是,仅仅抗体阳性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可以有假阳性,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以阳性;也可以有假阴性,比如透析、免疫缺陷、合并艾滋以及急性丙肝的窗口期等,都可以出现假阴性。
所以,还得查病毒RNA。如果不能查RNA,可以查核心抗原代替,它是病毒复制的标志物。

2、HCV-RNA定量检测不仅用于HCV现症感染的确认,对抗病毒治疗前基线病毒载量分析,以及治疗结束后的应答评估也有重要意义。

3、丙肝病毒基因分型和耐药基因位点突变(RASs)的检测,这是精准到分子水平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 antiviral agent, DAA)泛基因型时代的需要,检测清楚了,可以精准指导用药。这个切脉是切不出来的。

4、肝纤维化的评估。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血清学方法,通过转氨酶和血小板来计算APRI评分(>2预示肝硬化)和FIB-4指数(>3.25预示显著肝纤维化),计算方法均略;另一种是超声的瞬时弹性成像(TE)技术,肝硬度测定值(LSM)≥14.6 kPa可诊断为肝硬化,LSM≥9.3 kPa可诊断进展性肝纤维化,LSM≥7.3 kPa可诊断显著肝纤维化。这两种方法都是无创的,如果两种结果不一致,就要做肝活检来进行终极裁定。

5、其他如影像学的CT、磁共振,病理学等也均有其重要意义,此处略。

六、诊断

慢性丙肝的诊断包括三个部分:

1、确定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有6月以前的流行病学史,或感染日期不明。抗-HCV及HCV-RNA阳性,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特征者。

2、病变程度判定:肝活检病理学诊断可以判定肝脏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

3、有无丙肝肝外表现: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反之,以这些病为首诊的也要想到丙肝的可能。所以,丙肝的诊断其实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鉴别诊断过程,医生对此应该有充分的认识。

七、治疗

2008版指南中的治疗目标是清除或者持续抑制体内丙肝病毒,而2019版直接干脆就是清除病毒(可达到95%的清除率),获得治愈。这是一个质的进步。对治疗终点也进行了明确的可量化的定义:抗病毒治疗结束后12或24周,采用敏感检测方法检测血清或血浆HCV-RNA检测不到(SVR12或24)。

那些人需要抗病毒治疗呢?前面提到,有15%-45%的病人可以靠自身免疫来清除病毒,能不能赌一把呢?指南明确建议:所有HCV-RNA阳性的患者,只要有治疗意愿,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这是A级证据强推荐(1级推荐),所以,你就不要赌了。而对于育龄期女性,要在DAAs治疗前筛查是否已经妊娠;已经妊娠者,可在分娩后哺乳期结束后给予抗病毒治疗。

丙肝进行抗病毒治疗前,要做充分的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肾功能、HCV-RNA定量检测、HCV基因型、HBsAg、合并疾病以及合并用药情况等。

具体治疗方案包括泛基因型、特殊基因型、包含干扰素等三大类,并区分初治、经治;是否有肝硬化等情况,极为复杂。主要建议有:

1、泛基因型药物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治疗基因1~6型初治或者PRS经治患者【既往经过规范的PegIFNα联合RBV抗病毒治疗(PR),或者PR联合索磷布韦治疗,或者索磷布韦联合RBV治疗,但是治疗失败。】,无肝硬化或代偿期肝硬化疗程12周,针对基因3型代偿期肝硬化或者3b型患者可以考虑增加RBV,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联合RBV疗程12周。

2、泛基因型药物格卡瑞韦/哌仑他韦,初治基因1~6型无肝硬化患者,以及非基因3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程8周;基因3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疗程12周。PRS经治患者,非基因3型无肝硬化患者8周,代偿期肝硬化患者12周。基因3型PRS经治患者疗程16周。

3、基因1b型患者可以选择: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来迪派韦/索磷布韦、奥比帕利。

4、基因4型患者可以选择: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来迪派韦/索磷布韦。

5、基因5/6型患者可以选择:来迪派韦/索磷布韦。

6、考虑到DAAs方案的可负担性的原因,部分DAAs联合干扰素(PegIFNα)的方案可供选择。

以上全部是A级证据1级推荐,具有无比的可靠性。制约其实施的因素主要是药物价格太贵了,虽有神药,却可望而不可即,病人的悲哀莫过于此。据WHO数据:2017年,在全球7100万丙肝病毒感染者中,估计只有19%(1310万人)知晓自己的诊断状况。在被诊断为慢性丙肝的感染者中,截至2017年底,只约有500万人接受了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仅占全部感染者的7%。全球要在2030年前实现80%的丙肝抗病毒治疗目标,还有非常遥远的距离。

指南对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以及经治病人的在治疗、监测、随访等都有详细的讨论,本文全部忽略。

最后一个问题回到我们关心的中医中药。百度一下,知网检索一下,会发现中医治疗丙肝有无数的有效药方,为什么竟至于2008、2015、2019三版指南中都无一字涉及呢?原因很明显,这几个指南尤其后两个都是以循证医学的标准制定的,它的每一条建议都是基于可靠的研究证据而作出的。循证医学是西方标准,显然并不适合博大精深的中医。但是,2019版最后一节是《尚待研究和解决的临床问题》,共列了10个问题,其中第七条涉及中药,“DAAs的药物相互作用,特别需要关注DAAs与中草药相互作用的问题”,其中“特别”二字特别有深意。全部指南有26条建议,无一条提到中药。结尾为什么要“特别”关注抗病毒药物与中草药的相互作用问题呢?显然,在现实中,中西药混用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并且已经观察到非常严重的问题,所以才特别含蓄地提出。

至于到底有什么问题,指南没有明说,我也不好随便猜测。

未来丙肝也许会成为罕见病,比如,我国年发病在100以内,但这应该是非常遥远的未来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