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案说医】傅应昌: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胃脘痛案

 老玉米棒 2023-11-01 发布于广东

▲傅应昌,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阳江市人民医院原副院长,从事中医临床近40年,临床经验丰富,辨证精确,用药稳妥,擅长外感热病、咳嗽、不孕不育症、颈椎病、腰腿痛、中风、高血压病、冠心病及慢性胃炎的治疗。主持省级科研立项3项,参与4项,主持市级科研立项5项,参与4项。发表国家级论文15篇,省级论文8篇,并参与1部专著的编写。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伍某,女,时年52岁,2021年11月24日初诊。

【发病过程】

患者腹痛反复发作,曾自服用保和丸治疗,效果欠佳,为求进一步治疗,求诊于门诊。

首诊证候

主诉:上腹胀痛1月。

刻下见:上腹胀痛1月伴反酸、嗳气,耳聋,口干,口淡,胃纳佳,睡眠差,小便可,大便溏。

体格检查:神清,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未及包块,肝脾胆囊肋下未及。舌质淡红,舌苔白,脉象弦、数。

既往史:有乙肝、结核等传染病史。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药物、食物过敏史。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胃脘痛病。

辨证分析:反酸嗳气、胃脘胀痛,胃气不降则生热,脾气不升而生寒,进一步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故此属“寒热错杂”类胃脘痛。

治法:舒肝健脾,和胃止痛。

处方:半夏泻心汤加减。姜水半夏10g、黄连5g、炙甘草5g、制白术10g、陈皮5g、薏苡仁15g、黄芩10g、生党参15g、苍术10g、木香10g、茯苓10g、紫苏梗5g、山药15g。用法:水煎内服;贴数:7;每日剂量:1;每剂次数:1;日用次数:1。

随诊过程

二诊:12月1日

刻下见:上腹胀痛好转,伴反酸、嗳气,伴咳嗽,咳黄痰,量多,咽喉痛,流涕,畏寒怕冷,耳聋,口干,口淡,胃纳佳,睡眠差,小便可,大便次数多,成形。

中医诊断:1、感冒病;2、胃脘痛病。

治法:健脾燥湿,疏肝祛风。

处方:姜水半夏10g、黄连5g、甘草5g、制白术10g、陈皮5g、紫苏梗5g、麻黄10g、百部10g、黄芩10g、生党参158、苍术10g、木香10g、茯苓10g、桔梗10g、紫苑10g、浙贝母10g。

三诊:12月8日

刻下见:上腹胀痛明显好转,伴嗳气,无反酸,耳聋,口干,口淡,胃纳佳,间中咳嗽,睡眠差,小便可,大便成形,每日排便2次。

中医诊断:胃脘痛病。

治法:健脾和胃,镇惊安神。

方药:姜水半夏10g、黄连5g、炙甘草5g、制白术10g、陈皮5g、薏苡仁15g、酸枣仁15g、柏子仁肉10g、黄芩10g、生党参15g、苍术10g、木香10g、茯苓10g、紫苏梗5g、龙骨15g、牡蛎30g。

四诊:12月15日

刻下见:上腹胀痛痊愈,无嗳气、无反酸,无耳聋,口干,口淡,胃纳佳,睡眠差,小便可,大便成形,每日排便1-2次。

中医诊断:1、胃脘痛病;2、不寐病。

治法:调和脾胃,养心安神。

方药:姜水半夏10g、黄芩10g、黄连5g、生党参15g、炙甘草5g、制白术10g、茯苓10g、紫苏梗5g、龙骨15g、柏子仁肉10g、牡蛎30g、黄芪15g、枸杞子10g、苍术10g、浮小麦30g、酸枣仁15g。

【按语】

辨证思路: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胃痛,中医又称胃脘痛。胃痛的部位在上腹部胃脘处,俗称心窝部,故又名心下痞。其疼痛的性质表现为胀痛、隐痛、刺痛、灼痛、闷痛、绞痛等,常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异,其中尤以胀痛、隐痛、刺痛常见。可有压痛,按之其痛或增或减,但无反跳痛。其痛常因寒暖失宜,饮食失节,情志不舒,劳累等诱因而发作或加重。本病证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等症状。本病证以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西医学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粘膜脱垂症、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皆归属于此病。

傅应昌认为本病乃属寒热错杂,中见胃脘胀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吐涎,下见大便泻利。半夏泻心汤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辛开苦降,寒温并用,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后世师其法:凡脾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失眠头痛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

基本方:半夏泻心汤。半夏9克,黄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12枚。

治疗经验: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及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失常,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在上则为呃逆、反酸、暖气等,在中则为腹痛、腹胀、痞满等,在下则为肠鸣、下利等。故而傅应昌认为治疗脾胃疾病,首要关键在于调理脾升胃降的功能。“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为阴脏,脾虚易湿盛;胃为阳腑,胃病多热盛”,所以脾胃为病,多见湿热互结,寒热错杂之证。半夏泻心汤则正对以上病机而设,本案患者症见上腹胀痛伴反酸、嗳气,耳聋,口干,口淡,胃纳佳,睡眠差,小便可,大便溏,舌质淡红,舌苔白,脉象弦、数,属于寒热错杂之症,治用基本方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以制白术10g、陈皮5g、薏苡仁15g、生党参15g、苍术10g、木香10g、茯苓10g、紫苏梗5g、山药15g,减人参、大枣。服七剂,胃痛大见好转,二诊巩固,三诊加龙骨、牡蛎、酸枣仁等,意在安心神,调失眠。四诊过后,患者自述病愈,追访半年未复发。

(本案编者:蒋雪峰)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来源:阳江市人民医院,指导专家:傅应昌 主任中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