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

 小笨之家 2023-11-02 发布于陕西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

张猛龙清颂碑

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317~420年,是南朝。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之后,鲜卑族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149年的相对稳定的统一局面,这是北朝。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南派书法相当繁荣,著名书法家有南朝宋之羊欣、孔琳之、薄绍之、谢灵运、萧思话,齐之王僧虔、王慈,梁之萧子云、陶弘景、袁昂、庾肩吾、阮研,陈之智永等。

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姿多彩。北派书法成就亦不凡,虽书写者多为庶人,常不具名,但留下来的碑刻却是难得之艺术作品。著名书法家有崔浩、郑道昭等。

南朝多临法帖,北朝刻石为多,南北各有千秋,因特色不同,有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雄南秀之谓。若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以南朝·梁·陶弘景的《瘗鹤铭》、北魏·郑道昭《郑文公碑》(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为最,此二碑刻可谓“南北双星”。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

《爨龙颜碑》局部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碑刻及书帖有《爨宝子碑》、《爨龙颜碑》、《郑文公碑》、《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石门铭》、《瘗鹤铭》、《张黑女墓志铭》、《泰山金刚经》、《司马显姿墓志铭》、《刘怀民墓志铭》、《元羽墓志铭》、《元显俊墓志铭》、《元珍墓志铭》、《高归彦造像记》、《西岳华山神庙碑》、《智永楷书千字文》、《智永真草千字文》、《龙门四品》、《龙门二十品》、《张玄墓志》、《王远书石门铭》等。

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虽无名书家为主流,但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大家的优良传统,创造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也为隋唐时代书法百花争放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为最胜。魏碑,是北魏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碑帖而来的。

南北朝时期的书法,是我国书法史上发展的重要阶段。清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康有为在其名著《广艺舟双楫》中,对南北朝碑刻有“十美”的评述。他说:“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二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1如此看来,碑刻的魅力的确不小。

北朝以北魏立国最久,所以北碑又称魏碑。自隋唐以降,历代书家都未重视魏碑,一直到清朝的中叶,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刊刻家阮元首倡“南帖北碑”的说法,才引起世人的注意,而后又有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赞同,遂取代“帖学”而成为书界主流地位,影响至今。

现就一些著名碑刻书法特点略述如下:

《爨龙颜碑》,南朝·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建立。此碑在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为金石家阮元出任云贵总督时访求名碑所得。碑高3.38米,宽1.46米。正面碑文24行,904字,背面题名三段,共313字。

该碑文书法古朴典雅,带有隶书意味,气势雄浑端庄,结构多变刚健,给人们一种壮美的感觉。《爨龙颜碑》与东晋《爨宝子碑》同为历代书家所重,世称“二爨碑”。

爨龙颜碑词采富丽、文笔凝炼,反映出爨道庆高超的文学修养。碑文笔力雄健,结体茂密,继承汉碑法度,带隶书遗意,运笔方中带圆,笔画沉着雄挺、兴酣趣足、意态奇逸。有人评为“淳朴之气则灵庙为胜,隽逸之姿则爨碑为长”,康有为对此碑推崇备至,说此碑“与灵庙碑同体,浑金璞玉,皆师元常(钟繇),实承中朗之正统。”他在《碑品》中将爨龙颜列为“神品第一”,赞其“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弃,当为隶楷极。”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为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正月,太原典签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此碑书体柔美多姿,形体飘逸雅致、圆润秀隽,康有为评为“北魏圆笔之宗”。康有为将其列为“神品”,称赞说:“石门铭飞逸奇浑,翩翩欲仙,若瑶岛散仙,骖鹤跨鸾”。

《张猛龙碑》北魏·正光三年(522年)刻,在山东曲阜孔庙,。书法劲健雄峻。清金石家杨守敬评为:“整炼方折,碑阴流宕奇特。”又评:“书法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张猛龙清颂碑》立于北魏·明孝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中,无撰书人姓名,为张猛龙之颂德碑。古人评价其书“正法虬已,开欧虞之门户”,向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碑文书法用笔方圆并用,结字中宫紧收,字呈长方,字形稳健大气,笔画横平竖直,又富有变化,开合适度,妍丽多姿。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此碑列为“精品上”,并称“《张猛龙》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为正体变态之崇……结构精绝,变化无端”。清·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此碑“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

第三节 南北朝时期

郑文公碑

《郑文公碑》,即《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公元511年),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所刻。当时,郑道昭是光州刺史,刚开始刻在山东平度市的天柱山巅,后来发现掖县(旧时山东省莱州市称谓)南方云峰山的石质较佳,又再重刻。第一次刻的就称为上碑,字比较小,因为石质较差,字多模糊;第二次刻的便称为下碑,字稍大,且清晰,共有五十一行,每行二十九字,但并没有署名,直至阮元亲临摹拓,且考订为郑道昭的作品后才受至重视。郑道昭(公元?~515年),字僖伯、开封人,自称中岳先生。也是康有为版的南北朝十大家之一,喜好诗赋,堪称当代最大书家。

郑文公碑的笔画有方有圆,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意于一体,即既有篆书的婉畅、隶书的端庄,又有草书的洒脱,集刚劲妩媚于一身,堪称不朽之作。此碑以方笔居多,风骨凝练厚重,多以中锋行笔,刚健之中不失遒劲。结体宽博平正、气势磅礴;用笔刚健劲挺,形态含蓄朴厚、刚健婀娜,是难得一见的碑刻作品。

《瘗鹤铭》刻于南朝·梁(传)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陶弘景书,楷书摩崖,存90余字。

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后遭雷击滑坡,碑文下半截落入江中;此后,上半段也消失了,传世的拓片多为伪作。南宋·淳熙间(公元1174~公元1189年)挽出一石二十余字,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又挽出五石七十余字。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镶嵌于焦山定慧寺壁间,共九十余字。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曾募工打捞出五方《瘗鹤铭》残石,共93字。

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160字左右,现在尚有很多缺失。自此,《瘗鹤铭》残石的打捞成为学术界一件重要的牵挂。1997年,镇江博物馆和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对《瘗鹤铭》残石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打捞,发现了“欠”和“无”二字,但仍残缺很多。2008年10月8日,《瘗鹤铭》残石打捞考古又一次开工,此次打捞发现“鹤”“化”“之遽”等4个字。

《瘗鹤铭》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大字之祖”、“碑中之王”,其书法意态雍容,格调高雅,堪称逸品,艺术价值影响深远,乃至海外。凡是历史上有名字的书法家都在这里留下了书法摩崖石刻,并拓了此铭而去。

北宋·黄庭坚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东洲草堂金石跋》云:“自来书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贞白《瘗鹤铭》者。”自宋代《瘗鹤铭》残石被发现以来,历代书法家均给予其高度评价,但对它的时代、作者、思想、艺术等方面一直没有定论,已成为千古之谜。

关于此铭究竟是何人所书,历来就有争议。宋人黄长睿考证它为梁代陶宏景所书,唐人孙处元《润州经》则认为系王羲之书,宋黄庭坚、苏舜钦等亦持此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